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第一人,精通9國語言,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

辜鴻銘, 可能很多人首先映入腦中的形象是, 帶著一頂瓜皮小帽, 身穿油光可鑒的長袍馬褂,一副前清遺老形象。 走在充滿西式之風的北大學校園中, 很滑稽, 可這個被我們嘲笑的身影卻又走得如此挺拔。 辜鴻銘就是這樣一個按自己心性而活的人, 選擇自己的活法, 在紛繁的世界, 隨心所欲的保持著一個獨立的姿態。 俯仰自如褒貶由人, 辜鴻銘學貫中西, 才華橫溢, 他精通中, 英, 法, 德, 日, 俄, 拉丁, 希臘, 馬來語等9國語言, 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 德國的萊比錫大學, 英國愛丁堡大學都曾留下他刻苦攻讀的身影。

可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喝的洋墨水長大的人, 回到中國後竟被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 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

儘管他在致力於維護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方面有失偏頗, 可我們卻不能否認, 不管是自高自大的中華文明論, 還是不合時宜的那納妾論和杯壺論,

都在北京城的文化星空下, 留下了一道驚鴻烈燁的光影, 濃墨重彩。

1917年,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 提出了, 相容並包, 的辦學宗旨, 他聘請辜鴻銘為北大英文系教授, 有人表示異議蔡元培說, 他是一個學者, 智者和賢者, 不是政治上極端保守的頑固派。

於是辜鴻銘每日上班都是他那標誌性的裝束。 在北大西洋亢進的革命氛圍中保持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當有人嘲笑他留辮子, 他平靜地說, “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 你們心中的辮子無形的, 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剪去髮辮, 穿上西裝就會給我們捎加高看的, 我完全可以肯定, 當我們中國人變成西洋畫的洋鬼子時, 他們對我們只會更加蔑視。 事實上, 只有歐美人瞭解到真正的中國人, 一種與有著與他們截然不同, 卻毫不遜色于他們文明的人們時, 他們才會對我們稍加尊敬”。

辜鴻銘他自己講:他生在南洋, 學在西洋, 娶在東洋, 仕在北洋。 李大釗他說:“于以為中國2500餘年文化所中出一辜鴻銘足以”。 都說牆裡開花牆外香, 在國人眼中的怪老頭, 似乎成了西方人眼中的香餑餑, 德國人認為, 東方文化有兩個人非常了不起, 一個是泰戈爾, 一個便是辜鴻銘。 英國著名學者鄂方智說:“辜鴻銘用英文所寫的文章給英國人看, 可以和維多利亞時期的任何一個大文豪的作品相媲美”。

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也曾寫信向辜鴻銘請教。

愛一個人偉大的祖國不難,但是愛一個屈辱落後的祖國卻不容易,辜鴻銘做到了。他學貫中西,卻狂熱地愛著中國的文化,沒有一點奴顏和媚骨,他是一個學者,更是一個愛國者。

愛一個人偉大的祖國不難,但是愛一個屈辱落後的祖國卻不容易,辜鴻銘做到了。他學貫中西,卻狂熱地愛著中國的文化,沒有一點奴顏和媚骨,他是一個學者,更是一個愛國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