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帶新生兒坐飛機要寫道歉信、送禮包嗎?

作者:鄧妍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最近, 一篇標題為《不必致歉的——致歉信》的文章在網上創造了幾十萬的點擊量。 秦朔朋友圈也邀請原作者再跟蹤寫了《80後媽媽和6個月嬰兒的致歉信》。

一位新生兒的母親帶著孩子坐飛機從上海到悉尼, 需要夜間飛行11個小時, 她以孩子的口吻給周圍的乘客寫了一封道歉信, 並附上巧克力。 她的做法得到了無數網友的支持和讚揚。

其實, 類似的事件在國外也有報導。 2014年, 一位新生兒的母親, 也是用粉色紙列印了致歉信, 並放進裝滿糖果、口香糖和耳塞的袋子裡。 同一類新聞素材, 在這兩三年內在社交網路上時不時就要掀起熱潮。

很多父母認為這種做法根本沒必要, 也有不少認為這是為別人著想的表現, 值得學習推廣。 中國媒體是百分之百支持的態度, 但你可能沒想到的是, 國外育兒媒體的編輯們大多持反對的觀點。

我們《寶寶有話說》節目組覺得, 帶新生兒坐飛機寫道歉信的確是善舉, 但它的發生其實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社會現象, 於是我們邀請了一些朋友加入討論。

媽媽們對《信》怎麼看?

Stephanie(四歲女孩的媽媽)表示, 如果自己生了第二個寶寶後需要坐飛機的話, 也會用這個辦法。

為避免這種尷尬的發生, 她寧願推遲旅行, 到孩子大一些再出去。

貓貓君(一歲女孩的媽媽)表示, 不會寫致歉信發糖果。 航空公司既然允許嬰兒坐飛機, 而嬰兒不受控制會哭大家都知道, 不是說明孩子哭是大家都默認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事情嗎?

張雯(兩歲半女孩和一個月大男寶寶的媽媽)表示, 看到那篇文章後感覺很有壓力。 她永遠忘不了當年鄰座男子不耐煩的白眼。 然而一家人近期就要回倫敦, 雖然心裡不是很贊同這件事, 但感覺自己不得不開始做好心理準備。 心思一向細膩的她馬上開始思考寫信發糖的具體操作, 剛一開始就卡在了到底要準備多少包糖的難題上。 發完最後一包, 萬一和下一位乘客四目相對,

這種尷尬怎麼面對?“附近”到底是多近?畢竟孩子哭起來, 聲音能傳多遠還要看每位旅客對聲音的敏感度, 是在睡覺還是在帶耳機看電影……

我很理解張雯, 因為我曾經也是一個在事情發生之前把所有情況都考慮一遍的人。 我會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為別人帶來了困擾,

無論是在有孩子前, 還是在有孩子後。 然而有孩子後, 雖然性格沒變, 但我的行動有所改變。

我不再為沒有做到我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感到羞愧。 我會為孩子的哭鬧而表示抱歉, 我會用眼神說對不起、吵到你了, 但我不會寫一封道歉信, 也不會發糖, 因為我的孩子沒有犯錯, 他只是在做任何嬰兒都會做的事情。 而我們, 像機上的所有旅客一樣, 都有出行的需求。

這時, 我們產生了新的問題:在父母們如履薄冰般為乘客們著想時, 為什麼極少有人主動向父母伸出援手?主動給予溫暖的眼神、理解和包容呢?

巨大的鴻溝

曾經有一次, 我帶著孩子坐飛機, 那是一段三個小時的航班, 從登機到起飛都很順利。 飛行過程中,剛滿兩歲的孩子因為不要系安全帶突然哭了起來,哭得撕心裂肺。正遇上氣流,不系安全帶是不可能的,我們努力保持冷靜並抱住他,嘗試各種辦法讓他不要出溜到座位下面去,那樣他會離開座位跑掉。在機艙這樣的密閉空間,空乘又不讓站起來走動。我們不知道他一共鬧了幾分鐘,但對我們來說每一秒都是煎熬。這時坐在我們後面幾排的一個男士大吼:你們家長倒是管管啊!

我蒙住了。我在想,我們離哭聲最近,我們是最想讓他趕緊停止哭鬧的人,怎麼成了不管孩子?

“你們倒是做點什麼啊!”

我又蒙住了。他似乎比我更知道該做什麼!於是我平靜地回復:“要不你帶?”他終於不再說話。

我的朋友雨前聽我分享了這段故事,醍醐灌頂地對我說:“他當時的想法應該是希望你們也像他那樣呵斥你的孩子。他是要讓你把他對你的這種呵斥轉移到孩子身上。他理解的‘做些什麼’是一種很嚴厲的手段,做一件孩子馬上就不哭了的事。”

我竟然從來沒想到過這一點——竟然有人對嬰幼兒有這種期待!

我們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爸爸媽媽冷靜了,才能安慰孩子,如果爸爸媽媽呵斥,孩子只會哭得更厲害。絕大多數孩子需要4到6年的時間,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怎麼能期待一個兩歲的孩子,聽你兩聲吼叫,就馬上停止哭鬧?

中國三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兩三代人缺少和嬰幼兒接觸的機會,直到這兩三代人做了父母。我最近聽到一個詞,叫“喪偶式育兒”,指的是父親不參與育兒,回了家也不參與,或者故意推遲回家時間,因為他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不是自己的工作。 由於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人對“孩子”這種生物一無所知。

甚至很多人,做了三四十年父母,也沒搞懂孩子。

在中國做父母,時刻要被問責

在美國或西歐大部分地區,人們對新生兒和幼兒的父母都是很寬容的。在美國和英國帶孩子十分輕鬆。我不想以偏概全,但至少在紐約上西區或英國城郊,人們對小孩子的父母表現出極大的寬容,會盡己所能伸手幫一把,會主動去逗小孩。

紐約的上西區教育資源豐富,相鄰的哈林區資源較少,大多家庭不富裕。這兩個區的市立兒童遊樂場設施都差不多,但育兒方式截然不同。窮人區育兒基本靠吼。富人區社會壓力小,孩子的哭鬧被視作天然本性,家長們平心靜氣地聆聽,不會斥責孩子。他們對孩子不放任,也不感到羞恥。他們對自己的育兒理念十分自信,這個自信遠大于傳統道德的壓力。你會看到,年紀稍大一點的孩子們,都特別懂事。國外大部分有孩家庭都是至少兩個孩子,大部分都有兄弟姐妹,獨生子女反倒是少數。很多人即使還沒有孩子,也都有照顧弟弟妹妹或靠照顧鄰居孩子賺零花錢的經驗。

也正是在這種充滿育兒支持的環境下,我不再膽戰心驚,不再因為孩子做了孩子會做的事情而感到羞愧。我也能夠把育兒的重點放在培養他的性格和愛好上,而不是致力於灌輸他還不能明白的社會規則和道理。

舉個例子。兩三歲的孩子會爭搶玩具,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正常表現,他們還不懂得分享。家長應該做的是平靜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喜歡這個玩具,可這個小朋友正在玩,你要不要去試試別的玩具?另一個孩子的家長會說,你要不要和他分享這個玩具?即使兩個孩子都不撒手,家長把他們抱開,也不會出現斥責。當在場家長們都明白孩子能力的局限時,任何家長都不會因為孩子去拿別人玩具或沒有選擇分享而覺得孩子給自己丟人了。

這種擔憂甚至恐懼,和國外的主流育兒觀正好相反。

的確,中國有特殊的國情,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都是導火索。但真正的疙瘩,在心裡。曾讀到一則新聞,一個新手母親僅僅因為聽到鄰居閒聊問起誰家的嬰兒在哭鬧,害怕被人埋怨,於是捂住孩子的嘴,孩子不幸窒息而亡。這種做法是非常極端的。然而,我們離這種極端還有多遠?

你上一次為做母親而驕傲是什麼時候?這些時刻是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評價的嗎?請你珍惜這些時刻。

我為一個育兒平臺寫了一篇《我的孩子會不會變成熊孩子?》的文章,一個週末達到100000+閱讀,被轉發5000多次。讀者都是父母。這似乎成了中國家長們的心病了——害怕自己的孩子變成熊孩子。這種壓力,從讀者們的留言中可見一斑。編輯發給我一些沒有公開的留言,讓人看了心碎。父母們痛苦,孩子也痛苦,因為孩子不順從。可有自己的想法,不順從,正是他們的天然屬性,這是他們的生命力,這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的表現。

父母們處在一個死結上:想要和孩子有健康的關係和有效的溝通,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懲罰,靜下來聆聽,接受孩子的情緒。但父母們的想法正好相反——如果不懲罰,孩子將來更不聽話。似乎他們從沒有人懷疑過這點,可我倒要問問:懲罰什麼時候起效了?難道你沒發現,孩子從未因為懲罰而不再犯錯?

社交網路讓認知偏差水漲船高

世界在變。但孩子並沒有進化。孩子們一直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也無法站在別人角度上思考的人類幼崽,他們要到四歲才能漸漸懂得共情。在此之前,如果社會對孩子的期待過高,迫於社會壓力的父母只好用壓制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好奇和衝動,這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一個人從小被教育,犯了錯就要打罵才能長記性,那麼他就會把這種教育視為正統,認為其他人也應該“管一管”他們膝下哭鬧的孩子。

在知乎上,有一個我再也不想去點開的問答。“你是怎麼對付熊孩子的?”無數人紛紛痛斥熊孩子和他們的熊父母,的確大多事例讓人大跌眼鏡,全社會普及基本的教養任重道遠。然而,有一些也是得到了很多人贊同的回答,描述的實際上是孩子在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充滿好奇、做事衝動。可在無數人眼中,這種天性就像一種病,都怪家長沒治好。

互聯網是一個殘暴的放大鏡。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像嬰兒的致歉信這樣文章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遠不及熊孩子熊父母的故事。在人們還沒有機會生養孩子時,被灌輸的都是熊孩子熊家長的故事,那麼要腦補這片知識空白,自然會把嬰兒的致歉信作為了道德標準。

致歉信本身是善舉,但網路對它的反響讓我感到我們處在一個危險的趨勢中。

消失的社會契約

美國今日秀育兒版的高級編輯 Rebecca Dube 在 2014 年就是否該寫道歉信給糖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令無數家長感慨至深。其中有一段:

It's true, parents have a responsibility here. I'll do everything I can to stop my baby from crying on a plane. Trust me, I hate that sound even more than you do — plus it's four inches from my ears. When all my tricks fail, I will walk him up and down the aisles, bouncing and humming. If you make eye contact with me, I'll give you the “So sorry, what can you do?” apologetic smile, and you give me the “It's OK, hang in there” sympathetic look. It's called a social contract, people. If instead you roll your eyes or give me a nasty glare, then you are breaking the contract.

的確,父母是有育兒職責的。我會傾盡所有,用盡所有辦法讓我的寶寶在飛機上不哭。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恨嬰兒的哭聲,尤其是當它離我耳朵只有四英尺的時候。當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我會帶他在過道上走到頭再走回來,抱一抱哄一哄。如果我們的眼神相遇,我會給你一個“太抱歉了,沒辦法啊”的苦笑,然後你給我一個“沒關係,頂住啊”的同情的表情。同志們,這叫社會契約。如果你對我翻白眼或者用憎惡的眼神看我,你是在毀約。

她提到了社會契約。這給我很大啟發。

人類的寶寶是特殊的。動物的寶寶幾個月大就可以跟著家長覓食,很快又能獨立生活。而人類的寶寶即使被強迫抓去當童工也要等個五六年。正是孩子這幾年的不能自理,讓人類能夠在出生後,有足夠的時間讓大腦繼續發育生長,才讓我們今天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因此從一開始直到上個世紀,我猜,集體育兒就是一種社會契約,大家必須互相理解互相幫忙。

“我怎麼從來沒見過這個社會契約?”

從小到大,沒有人,也沒有一堂課、一本必讀的書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也可能是因為,很多人的父母一輩採取的就是打罵壓制的育兒方法,於是他們兒時的記憶變成了唯一的育兒參考。三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絕大多數中青年沒有弟弟妹妹,誰會給你描述一個不會存在的嬰兒是什麼樣的?六個人養一個孩子,誰還需要互助?

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獨立,什麼事情手機點一點就解決了,不再需要街坊鄰居,不再需要 community(社區),不再依賴於家庭這方面的社會契約,我們覺得理所當然。年輕人不但嘲笑跳廣場舞的大媽,還正義凜然地批評哭鬧孩子的父母,都是這種契約在消亡的表現。

當年輕的父母無暇照看孩子,只好交給老人時,我們的育兒理念平均下來是落後的;沒孩子的年輕人對兒童的認知是空白甚至是負面的;除了母親外大家都不關心孩子的話,也就接觸不到與時俱進的育兒指導;當父母將孩子的人生目標定位成功時,他們只關心孩子是否上了符合社會標準的“正軌”,而從不去考慮如何與孩子溝通。

我們處在一個下降的螺旋,滑地越來越快。無數人明白社會需要一種共同的契約,問題是,“我怎麼從來沒見過這個社會契約?”

一座站滿了熊家長的橋

是的。無論你有孩子,還是沒有孩子,大家都在一起承受著。如果說育兒的過程就像過一座橋,那麼橋的護欄則是整個社會的協同合作,是人類繁衍的社會契約。如果整座橋都有堅固的護欄,我們便能快速安全、放心地有序通過。但當橋的護欄不復存在,仍是同一座橋,我們卻會感覺如履薄冰,心驚膽戰,得不到理解,要為所有事道歉。而熊家長們是那些早已放棄了和社會協同合作的人,如果全社會只看得到熊家長的熊德行,那麼任何高尚的行為都成了熊貓一樣珍貴,通過網路將這種對比無限放大,實際上是在火上澆油,遭殃的是絕大多數三觀健康的,還在信任社會契約、沒有寫道歉信發糖果的家長。

如果全社會不能齊心協力給予大多數家長和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支持,那麼,你們將面對的,最終是一座站滿了熊家長的橋。

然而,我們要做的,其實特別簡單!

重建契約,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中國和國外的國情很多方面都不一樣,但我們能否做些什麼,改善我們的育兒環境?育兒艱難,我們不該讓它更艱難。當社會輿論的同情越來越少,無稽的批判越來越多,只有不遵守社會契約的熊孩子才會出現在大街上。而沒有契約可遵守的普通家庭,又害怕孩子出去“丟人”,不能滿足社會人高不可及的期待,只好把孩子藏在家裡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然而,我的經歷告訴我,在輕鬆的育兒環境下,作為一個負責的、知廉恥的家長,我可以放心地帶孩子去餐廳,去超市,無需擔心會招來評價的眼光或無理的責備,我的孩子可以更好地瞭解他周圍的環境,更好地融入社會。我的孩子會在鼓勵和認可下健康地成長,而不是在打壓幼兒天生的衝動行為中羞恥地成長。

好的育兒環境,對社會每一個人都有好處,因為在我們中年、老年的時候,孩子這一代就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一個被鼓勵、被歡迎的童年,和一個被羞辱、被輿論衝擊的童年是截然不同的。孩子能夠真正快樂地成長,我們,有孩或無孩,都能從中受益,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改變,只需要一個微笑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們需要長期的努力,來培養一個健康的育兒環境,但這絕對是值得去做的,為了孩子的未來,也為我們自己的未來。

當你下次坐飛機時,身邊有帶孩子的父母,請先給他們一個善意的微笑。

有一件事,對父母來說是救命稻草,而大多數非父母卻都不知道:90%讓孩子停止哭鬧的時刻,是當孩子看到了一個親切、微笑的陌生人的時候。

作者鄧妍,北京人,旅英13年,現居美國紐約,自由職業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飛行過程中,剛滿兩歲的孩子因為不要系安全帶突然哭了起來,哭得撕心裂肺。正遇上氣流,不系安全帶是不可能的,我們努力保持冷靜並抱住他,嘗試各種辦法讓他不要出溜到座位下面去,那樣他會離開座位跑掉。在機艙這樣的密閉空間,空乘又不讓站起來走動。我們不知道他一共鬧了幾分鐘,但對我們來說每一秒都是煎熬。這時坐在我們後面幾排的一個男士大吼:你們家長倒是管管啊!

我蒙住了。我在想,我們離哭聲最近,我們是最想讓他趕緊停止哭鬧的人,怎麼成了不管孩子?

“你們倒是做點什麼啊!”

我又蒙住了。他似乎比我更知道該做什麼!於是我平靜地回復:“要不你帶?”他終於不再說話。

我的朋友雨前聽我分享了這段故事,醍醐灌頂地對我說:“他當時的想法應該是希望你們也像他那樣呵斥你的孩子。他是要讓你把他對你的這種呵斥轉移到孩子身上。他理解的‘做些什麼’是一種很嚴厲的手段,做一件孩子馬上就不哭了的事。”

我竟然從來沒想到過這一點——竟然有人對嬰幼兒有這種期待!

我們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爸爸媽媽冷靜了,才能安慰孩子,如果爸爸媽媽呵斥,孩子只會哭得更厲害。絕大多數孩子需要4到6年的時間,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怎麼能期待一個兩歲的孩子,聽你兩聲吼叫,就馬上停止哭鬧?

中國三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兩三代人缺少和嬰幼兒接觸的機會,直到這兩三代人做了父母。我最近聽到一個詞,叫“喪偶式育兒”,指的是父親不參與育兒,回了家也不參與,或者故意推遲回家時間,因為他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不是自己的工作。 由於這些原因,越來越多的人對“孩子”這種生物一無所知。

甚至很多人,做了三四十年父母,也沒搞懂孩子。

在中國做父母,時刻要被問責

在美國或西歐大部分地區,人們對新生兒和幼兒的父母都是很寬容的。在美國和英國帶孩子十分輕鬆。我不想以偏概全,但至少在紐約上西區或英國城郊,人們對小孩子的父母表現出極大的寬容,會盡己所能伸手幫一把,會主動去逗小孩。

紐約的上西區教育資源豐富,相鄰的哈林區資源較少,大多家庭不富裕。這兩個區的市立兒童遊樂場設施都差不多,但育兒方式截然不同。窮人區育兒基本靠吼。富人區社會壓力小,孩子的哭鬧被視作天然本性,家長們平心靜氣地聆聽,不會斥責孩子。他們對孩子不放任,也不感到羞恥。他們對自己的育兒理念十分自信,這個自信遠大于傳統道德的壓力。你會看到,年紀稍大一點的孩子們,都特別懂事。國外大部分有孩家庭都是至少兩個孩子,大部分都有兄弟姐妹,獨生子女反倒是少數。很多人即使還沒有孩子,也都有照顧弟弟妹妹或靠照顧鄰居孩子賺零花錢的經驗。

也正是在這種充滿育兒支持的環境下,我不再膽戰心驚,不再因為孩子做了孩子會做的事情而感到羞愧。我也能夠把育兒的重點放在培養他的性格和愛好上,而不是致力於灌輸他還不能明白的社會規則和道理。

舉個例子。兩三歲的孩子會爭搶玩具,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正常表現,他們還不懂得分享。家長應該做的是平靜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喜歡這個玩具,可這個小朋友正在玩,你要不要去試試別的玩具?另一個孩子的家長會說,你要不要和他分享這個玩具?即使兩個孩子都不撒手,家長把他們抱開,也不會出現斥責。當在場家長們都明白孩子能力的局限時,任何家長都不會因為孩子去拿別人玩具或沒有選擇分享而覺得孩子給自己丟人了。

這種擔憂甚至恐懼,和國外的主流育兒觀正好相反。

的確,中國有特殊的國情,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都是導火索。但真正的疙瘩,在心裡。曾讀到一則新聞,一個新手母親僅僅因為聽到鄰居閒聊問起誰家的嬰兒在哭鬧,害怕被人埋怨,於是捂住孩子的嘴,孩子不幸窒息而亡。這種做法是非常極端的。然而,我們離這種極端還有多遠?

你上一次為做母親而驕傲是什麼時候?這些時刻是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評價的嗎?請你珍惜這些時刻。

我為一個育兒平臺寫了一篇《我的孩子會不會變成熊孩子?》的文章,一個週末達到100000+閱讀,被轉發5000多次。讀者都是父母。這似乎成了中國家長們的心病了——害怕自己的孩子變成熊孩子。這種壓力,從讀者們的留言中可見一斑。編輯發給我一些沒有公開的留言,讓人看了心碎。父母們痛苦,孩子也痛苦,因為孩子不順從。可有自己的想法,不順從,正是他們的天然屬性,這是他們的生命力,這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的表現。

父母們處在一個死結上:想要和孩子有健康的關係和有效的溝通,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懲罰,靜下來聆聽,接受孩子的情緒。但父母們的想法正好相反——如果不懲罰,孩子將來更不聽話。似乎他們從沒有人懷疑過這點,可我倒要問問:懲罰什麼時候起效了?難道你沒發現,孩子從未因為懲罰而不再犯錯?

社交網路讓認知偏差水漲船高

世界在變。但孩子並沒有進化。孩子們一直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也無法站在別人角度上思考的人類幼崽,他們要到四歲才能漸漸懂得共情。在此之前,如果社會對孩子的期待過高,迫於社會壓力的父母只好用壓制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好奇和衝動,這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一個人從小被教育,犯了錯就要打罵才能長記性,那麼他就會把這種教育視為正統,認為其他人也應該“管一管”他們膝下哭鬧的孩子。

在知乎上,有一個我再也不想去點開的問答。“你是怎麼對付熊孩子的?”無數人紛紛痛斥熊孩子和他們的熊父母,的確大多事例讓人大跌眼鏡,全社會普及基本的教養任重道遠。然而,有一些也是得到了很多人贊同的回答,描述的實際上是孩子在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充滿好奇、做事衝動。可在無數人眼中,這種天性就像一種病,都怪家長沒治好。

互聯網是一個殘暴的放大鏡。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像嬰兒的致歉信這樣文章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遠不及熊孩子熊父母的故事。在人們還沒有機會生養孩子時,被灌輸的都是熊孩子熊家長的故事,那麼要腦補這片知識空白,自然會把嬰兒的致歉信作為了道德標準。

致歉信本身是善舉,但網路對它的反響讓我感到我們處在一個危險的趨勢中。

消失的社會契約

美國今日秀育兒版的高級編輯 Rebecca Dube 在 2014 年就是否該寫道歉信給糖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令無數家長感慨至深。其中有一段:

It's true, parents have a responsibility here. I'll do everything I can to stop my baby from crying on a plane. Trust me, I hate that sound even more than you do — plus it's four inches from my ears. When all my tricks fail, I will walk him up and down the aisles, bouncing and humming. If you make eye contact with me, I'll give you the “So sorry, what can you do?” apologetic smile, and you give me the “It's OK, hang in there” sympathetic look. It's called a social contract, people. If instead you roll your eyes or give me a nasty glare, then you are breaking the contract.

的確,父母是有育兒職責的。我會傾盡所有,用盡所有辦法讓我的寶寶在飛機上不哭。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恨嬰兒的哭聲,尤其是當它離我耳朵只有四英尺的時候。當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我會帶他在過道上走到頭再走回來,抱一抱哄一哄。如果我們的眼神相遇,我會給你一個“太抱歉了,沒辦法啊”的苦笑,然後你給我一個“沒關係,頂住啊”的同情的表情。同志們,這叫社會契約。如果你對我翻白眼或者用憎惡的眼神看我,你是在毀約。

她提到了社會契約。這給我很大啟發。

人類的寶寶是特殊的。動物的寶寶幾個月大就可以跟著家長覓食,很快又能獨立生活。而人類的寶寶即使被強迫抓去當童工也要等個五六年。正是孩子這幾年的不能自理,讓人類能夠在出生後,有足夠的時間讓大腦繼續發育生長,才讓我們今天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因此從一開始直到上個世紀,我猜,集體育兒就是一種社會契約,大家必須互相理解互相幫忙。

“我怎麼從來沒見過這個社會契約?”

從小到大,沒有人,也沒有一堂課、一本必讀的書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也可能是因為,很多人的父母一輩採取的就是打罵壓制的育兒方法,於是他們兒時的記憶變成了唯一的育兒參考。三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絕大多數中青年沒有弟弟妹妹,誰會給你描述一個不會存在的嬰兒是什麼樣的?六個人養一個孩子,誰還需要互助?

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獨立,什麼事情手機點一點就解決了,不再需要街坊鄰居,不再需要 community(社區),不再依賴於家庭這方面的社會契約,我們覺得理所當然。年輕人不但嘲笑跳廣場舞的大媽,還正義凜然地批評哭鬧孩子的父母,都是這種契約在消亡的表現。

當年輕的父母無暇照看孩子,只好交給老人時,我們的育兒理念平均下來是落後的;沒孩子的年輕人對兒童的認知是空白甚至是負面的;除了母親外大家都不關心孩子的話,也就接觸不到與時俱進的育兒指導;當父母將孩子的人生目標定位成功時,他們只關心孩子是否上了符合社會標準的“正軌”,而從不去考慮如何與孩子溝通。

我們處在一個下降的螺旋,滑地越來越快。無數人明白社會需要一種共同的契約,問題是,“我怎麼從來沒見過這個社會契約?”

一座站滿了熊家長的橋

是的。無論你有孩子,還是沒有孩子,大家都在一起承受著。如果說育兒的過程就像過一座橋,那麼橋的護欄則是整個社會的協同合作,是人類繁衍的社會契約。如果整座橋都有堅固的護欄,我們便能快速安全、放心地有序通過。但當橋的護欄不復存在,仍是同一座橋,我們卻會感覺如履薄冰,心驚膽戰,得不到理解,要為所有事道歉。而熊家長們是那些早已放棄了和社會協同合作的人,如果全社會只看得到熊家長的熊德行,那麼任何高尚的行為都成了熊貓一樣珍貴,通過網路將這種對比無限放大,實際上是在火上澆油,遭殃的是絕大多數三觀健康的,還在信任社會契約、沒有寫道歉信發糖果的家長。

如果全社會不能齊心協力給予大多數家長和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支持,那麼,你們將面對的,最終是一座站滿了熊家長的橋。

然而,我們要做的,其實特別簡單!

重建契約,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中國和國外的國情很多方面都不一樣,但我們能否做些什麼,改善我們的育兒環境?育兒艱難,我們不該讓它更艱難。當社會輿論的同情越來越少,無稽的批判越來越多,只有不遵守社會契約的熊孩子才會出現在大街上。而沒有契約可遵守的普通家庭,又害怕孩子出去“丟人”,不能滿足社會人高不可及的期待,只好把孩子藏在家裡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然而,我的經歷告訴我,在輕鬆的育兒環境下,作為一個負責的、知廉恥的家長,我可以放心地帶孩子去餐廳,去超市,無需擔心會招來評價的眼光或無理的責備,我的孩子可以更好地瞭解他周圍的環境,更好地融入社會。我的孩子會在鼓勵和認可下健康地成長,而不是在打壓幼兒天生的衝動行為中羞恥地成長。

好的育兒環境,對社會每一個人都有好處,因為在我們中年、老年的時候,孩子這一代就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一個被鼓勵、被歡迎的童年,和一個被羞辱、被輿論衝擊的童年是截然不同的。孩子能夠真正快樂地成長,我們,有孩或無孩,都能從中受益,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改變,只需要一個微笑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們需要長期的努力,來培養一個健康的育兒環境,但這絕對是值得去做的,為了孩子的未來,也為我們自己的未來。

當你下次坐飛機時,身邊有帶孩子的父母,請先給他們一個善意的微笑。

有一件事,對父母來說是救命稻草,而大多數非父母卻都不知道:90%讓孩子停止哭鬧的時刻,是當孩子看到了一個親切、微笑的陌生人的時候。

作者鄧妍,北京人,旅英13年,現居美國紐約,自由職業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