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蜀漢風雲事件7——劉禪投降惹爭議

劉禪投降事件

西元263年夏, 魏國由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分三路進攻蜀漢, 蜀國方面有左右將軍張翼、廖化, 姜維, 諸葛瞻等出兵抵抗。 同年冬, 薑維率領的蜀軍主力被困于劍閣, 鄧艾殲殺諸葛瞻主力于綿竹, 魏軍進逼成都。 劉禪反縛自己的雙手, 出城投降, 鄧艾禮待受降蜀軍, 卻遭到鐘會與薑維的叛亂, 亂軍廝殺蜀漢降軍, 攻入皇宮殺害了太子並強暴劉禪後宮, 鐘會死後魏軍更是趁亂掠奪, 放火焚宮, 蜀漢檔案幾乎全部被燒毀, 百姓也因此受苦。

劉禪本人也有爭議

該不該降

敵軍來犯, 西蜀易守難攻, 任何人的第一反應不會是投降, 而是抵抗。 劉禪也是, 當時曹魏聲勢浩大可謂與赤壁之戰的孫權處境對比分析, 孫權在主站派實力代表周瑜回朝之時便揮劍下令, 戰!而蜀漢當時的主戰派勢力顯然更為強大, 有張飛後代張翼,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大將姜維、廖化、董厥等, 他們長期都是北伐發燒友, 其能不熱血沸騰報效祖國, 於是也不管劉禪表不表態其實都會是一個結果——出戰!

於是姜維率蜀漢主力與鐘會十萬主力軍相持與劍閣, 駙馬諸葛瞻等人帶領剩餘部隊駐守綿竹, 然後這些名將之後毫不畏懼, 主動出擊被鄧艾殲滅, 死傷無數, 魏軍進逼成都。 這讓原本就不好戰的劉禪徹底沒信心了。 此時朝中剩下的大多數是投降派, 於是討論一下問題:南逃還是投降?降吳還是降魏?(當時還有主戰代表是劉禪第五個兒子, 北地王劉諶, 阿斗的第五個兒子, 繼承了劉備的英雄血性指責父親劉禪, 並殺妻子兒女最後自殺)

結果, 本來就不團結的蜀漢政權不為之所動,

當地勢力代表都反對打仗, 於是此時劉禪已經無力回天, 此時益州籍官員譙周作為投降代表站了出來, 對劉禪分析到, 南中野蠻分子當初被諸葛亮征服, 諸葛亮死後本來就不服每年的納貢, 現在又在沒有事前周密安排的前提下南下南中地區, 作為亡國之奴來的他們絕對靠不住(其實連本土勢力都隨時會叛變你們了, 何況他們)!

益州勢力一員

而東吳, 自己都一團糟, 遲早被魏吞併, 難道到時候還想再投降受辱一次麼?對東吳稱臣, 然後東吳對魏國稱臣, 還不如直接向魏國稱臣, 何況鄧艾開出的投降條件也不錯, 劉禪不僅性命無憂而且保證富貴榮華。 (全部人都沒有提及百姓安危), 其實當初勸說孫權投降時也沒有人將百姓擺在第一位的, 讓孫權下定決心的是孫權投降之後的尷尬處境, 如今劉禪的已經承諾解決了, 所以他可以放心投降!

投降動機

劉禪投降動機首先是自保, 並不是因為城中百姓。 這與三國時代君主的習風和劉禪本人的性格特點有關。

我們不能因為劉禪在投降時說過“汝獨仗血氣之勇, 欲領滿城流血耶?”便美化他的投降亡國之舉, 就像我們也不能因為他在投降後說過“此間樂, 不思蜀”而將他弱智化一樣。

首先劉禪肯定不是弱智, 相反還有一定的智商。 不然劉備不會對他這樣囑咐:“說丞相歎卿智量, 甚大增修, 過於所望, 審能如此, 吾複何憂?勉之, 勉之。 ”, 從後他的很多事情也可以看出, 比如招降夏侯霸時用一語帶過之前黃忠殺死其父夏侯淵, 緊接著又套近乎攀關係, 因為劉禪之妻乃張飛女, 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 對夏侯霸實施了高明的懷柔拉攏手段。

夏侯淵之子

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遵循諸葛亮制定的優秀的治國法令卻廢除了丞相制。以費禕和蔣琬兩人分別為尚書令兼大將軍、大司馬,使他們在政務和軍事上都互相牽制而又各有側重。無聲無息中避免了”事無巨細,咸與諸葛“的架空局面,等到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掌握了一切人事任命等重要權利,雖然慢慢走下坡路但也穩定了蜀漢達19年之久。這也是公認的推翻了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一說。

其次劉禪相對父輩,在這英雄輩出的亂世,卻毫無大的建樹,沒有勵精圖治,雖有智量卻也無能。再者劉禪是重情仁義之人,卻懦弱無大志。

後主與丞相

劉禪容忍諸葛亮獨攬大權十餘年,雖反對他窮兵黷武卻一直支持他多次北伐,真正做到”事之如父“(至於北伐召回諸葛的那次事件我懷疑是劉禪有意提醒諸葛亮獨攬大權太久了已有不滿),聽說魏延造反也不會全盤否認他的功績,在崇信宦官的時期對於進諫大臣也從沒有大開殺戒,從不輕易動用嚴厲的刑法,已經算是仁君了。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也是反對為其立廟的,但因民心所向也沒有再堅持,固執己見。並且對於諸葛亮的人事安排都沒有違背。處理很多問題雖果斷卻有人情味,致使朝政和睦,當大兵舉進時很多人都願意為之犧牲。只是除了休民執政,支持了薑維的幾次北伐之外卻從未有出色的政績也沒有先主的雄才偉略,更沒有先主不辭辛苦四處逃亡的勇氣,不僅喪失了開拓進取的精神還多年生活奢靡,偏安一隅而不勵精圖治,最後不得不投降亡國,樂不思蜀以自保。

阿斗影視形象

投降的結果

本來在鄧艾的規定下是很好的,保住了百官性命和西蜀的百姓,可惜也因鐘會之亂導致殺戮焚宮,民不聊生。只是劉禪投降動機雖然私心過重,但這結果卻不是劉禪的錯,只能說作為亡國之君,背了這黑鍋也不是太冤吧!

夏侯淵之子

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遵循諸葛亮制定的優秀的治國法令卻廢除了丞相制。以費禕和蔣琬兩人分別為尚書令兼大將軍、大司馬,使他們在政務和軍事上都互相牽制而又各有側重。無聲無息中避免了”事無巨細,咸與諸葛“的架空局面,等到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掌握了一切人事任命等重要權利,雖然慢慢走下坡路但也穩定了蜀漢達19年之久。這也是公認的推翻了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一說。

其次劉禪相對父輩,在這英雄輩出的亂世,卻毫無大的建樹,沒有勵精圖治,雖有智量卻也無能。再者劉禪是重情仁義之人,卻懦弱無大志。

後主與丞相

劉禪容忍諸葛亮獨攬大權十餘年,雖反對他窮兵黷武卻一直支持他多次北伐,真正做到”事之如父“(至於北伐召回諸葛的那次事件我懷疑是劉禪有意提醒諸葛亮獨攬大權太久了已有不滿),聽說魏延造反也不會全盤否認他的功績,在崇信宦官的時期對於進諫大臣也從沒有大開殺戒,從不輕易動用嚴厲的刑法,已經算是仁君了。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也是反對為其立廟的,但因民心所向也沒有再堅持,固執己見。並且對於諸葛亮的人事安排都沒有違背。處理很多問題雖果斷卻有人情味,致使朝政和睦,當大兵舉進時很多人都願意為之犧牲。只是除了休民執政,支持了薑維的幾次北伐之外卻從未有出色的政績也沒有先主的雄才偉略,更沒有先主不辭辛苦四處逃亡的勇氣,不僅喪失了開拓進取的精神還多年生活奢靡,偏安一隅而不勵精圖治,最後不得不投降亡國,樂不思蜀以自保。

阿斗影視形象

投降的結果

本來在鄧艾的規定下是很好的,保住了百官性命和西蜀的百姓,可惜也因鐘會之亂導致殺戮焚宮,民不聊生。只是劉禪投降動機雖然私心過重,但這結果卻不是劉禪的錯,只能說作為亡國之君,背了這黑鍋也不是太冤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