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創新小發明解決環保大難題——記“85後”農民工發明家胡振球

新華社上海4月29日電 題:創新小發明解決環保大難題——記“85後”農民工發明家胡振球

新華社記者 周蕊

從一名高中文化的“85後”農民工成長為工人發明家、上海工匠、區總工會副主席、全國勞模, 這樣的“蛻變”要多久?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車間主任胡振球給出的答案是10年。

“只想當個好工人”

胡振球看起來和大多數技術工人一樣, 樸實, 不善言辭, 甚至他的夢想都簡單到一句話就能概括, “當個好工人”。

這位來自安徽的“85後”農民工, 2007年高中畢業後, 抱著試一試、闖一闖的心態, 來到了上海。 由於文化水準不高、又不懂技術,

胡振球找工作處處碰壁, “差一點就回老家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神舟汽車公司的工作後, 他下定決心“要當個好工人”。

最初, 胡振球對“好”的定義是踏踏實實幹活, 工作了一段時間後, 他發現, 企業裡的研發人員常常能想出“金點子”, 簡化工藝流程, 於是胡振球便把自己的目標修訂成要當既能吃苦幹活又能發明創新的“好工人”。

連圖紙都不會看的胡振球, 開始從最基礎學起, 午休時間纏著有經驗的老師傅, 請他們講解圖紙;一有空就鑽進職工書屋, 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技術知識點抄寫在本子上。 從鈑金工到鉗工、車工、打磨工, 胡振球很快掌握了車間幾乎所有工種的基本操作技巧, 但他學習的腳步並未停止,

他在工作之餘還從大專一路讀到了本科, 為自己補上了“文化課”。

2009年, 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進入生產階段後, 生產效率遇上了“瓶頸”, 胡振球提議嘗試“整車預裝工裝”提高效率, 這一創新提法在操作上卻遇到了難題, 模具中的關鍵環節舉升油缸部位始終無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 胡振球反復琢磨, 最終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進行固定的辦法。 模具投入使用後, 每台車的工時從原來的3天減少到1天, 整車裝配合格率達98%以上, 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 還減輕了勞動強度, 平均一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560多萬元。

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

第一次提出技改建議被採納, 還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胡振球在發明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越走越起勁。

純吸式道路清掃車是神舟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拳頭產品。 有一次, 北方一家客戶訂了三台清掃車試用, 回饋卻說不好用、要求退貨。 眼看200多萬元單子要砸, 公司派胡振球去一探究竟, 到了現場後, 胡振球發現問題確實存在, 可一連三天, 多次改進試驗都沒有進展。 客戶表示, 如果再找不到問題就要退貨。

到了第四天, “不信邪”的胡振球乾脆跟著車一路前行, 車在前面開, 他就跟在車後, 隨著汽車掀起的灰土細細察看。 他發現原來當地道路上黃沙石子多, 清掃車前後兩排吸塵孔又是平行的, 吸口不在中心位置, 才導致了吸不乾淨, 如果把兩排清掃孔錯開, 再把副吸的角度傾斜, 內部加裝導流板,

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胡振球立即同當地的工人通力合作, 一舉破解了難題, 這項後來被命名為“傾斜複吸式”清掃裝置, 極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潔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 具有掃路不揚塵的優勢和減少霧霾的特點, 這一技術後來被廣泛使用在企業出產的多個車型上。

2015年, 胡振球又首創了卸料抑塵裝置技術, 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卸料抑塵理念, 並用簡便的結構實現了這種理念。 實踐表明, 這一裝置有效地解決了專用清掃車倒灰揚塵的問題, 浮塵揚起量減少90%以上, 徹底解決了二次揚塵問題, 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填補了國內空白。

10年來, 胡振球改進的工裝夾具有40多項, 技術革新50多項、技術攻關10多項, 獲得發明等各種專利14項。

其中, 他發明的“清掃車邊吸塵口自動避讓裝置”在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金獎。 至今, 他的創新成果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達4000多萬元。 2013年, 胡振球被評為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 2016年, 他被選樹為首批上海工匠, 還獲得了上海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是農民工獲獎第一人。

帶動一群, 影響一片

10年前在上海差點連工作都找不到的胡振球, 現在不僅是一名發明家, 更以自己的力量帶動了一群人的創新。

胡振球說, 隨著自動化、資訊化、網路化的應用普及, 社會生產已逐漸從手工時代進入到了科技含量更高的時代, 在今天, 工匠精神並不僅僅是做好既有的流水工作的微觀層面, 更需要的是將這一精神運用在團隊的整體持續創新中。

2015年成立的“胡振球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7個年輕的成員都是“80後”,胡振球說,工作室的成員都是崗位上業績突出的員工,他們原本就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作為一個團隊,創新的熱情也很高,“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比如,工作室最近進行的一項創新,通過製作一個工裝模具,對箱體制作工裝的流水線進行改造,原來需要10個小時的工作,現在只需5個小時,時間減少了一半。

2016年,隨著上海群團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胡振球也迎來了自己身份上的新變化——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當上副主席後,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鼓勵一線職工持續創新的問題。”胡振球說,自己工作的神舟汽車公司一直都很支持職工的創新。而在更多的非公有制企業中,這樣的機會和平臺依然是很稀缺的。“如何讓企業願意為職工的技能提升、持續學習和創新發明創造更好的條件、搭建更好的平臺,就需要更多的支援鼓勵政策和更大的基層一線宣傳推廣力度。”

2015年成立的“胡振球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7個年輕的成員都是“80後”,胡振球說,工作室的成員都是崗位上業績突出的員工,他們原本就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作為一個團隊,創新的熱情也很高,“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比如,工作室最近進行的一項創新,通過製作一個工裝模具,對箱體制作工裝的流水線進行改造,原來需要10個小時的工作,現在只需5個小時,時間減少了一半。

2016年,隨著上海群團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胡振球也迎來了自己身份上的新變化——上海市閔行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當上副主席後,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鼓勵一線職工持續創新的問題。”胡振球說,自己工作的神舟汽車公司一直都很支持職工的創新。而在更多的非公有制企業中,這樣的機會和平臺依然是很稀缺的。“如何讓企業願意為職工的技能提升、持續學習和創新發明創造更好的條件、搭建更好的平臺,就需要更多的支援鼓勵政策和更大的基層一線宣傳推廣力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