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篇研究潞商文明的佳作

上党文化

上党從來天下脊

明清時期潞綢業衰落原因探究

潞商是晉商最早興起中的一支, 曾經創造出過相當的輝煌。 潞商多經營潞綢, 史料與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關於潞綢的記載, 更突顯了潞綢業重要的地位。 本文從潞綢業的興盛寫起, 然後引出講潞綢業的衰落的, 重點是討論潞綢業衰落的原因。 本文探討潞綢業的衰落主要有自然災害、社會混亂等方面的原因, 其中社會混亂是主要原因。 最後通過研究潞綢業的衰落, 通過其表現探究其各方面的原因, 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給現代經濟以重要的啟示。

明清時期潞綢業衰落探究

作者:李彥頡 指導老師:楊秋梅

一、引言

潞商曾是晉商活動中的出色的一支。 上黨這塊古老的腹地, 在明朝初年, 由於中央實行了“開中法”制度, 潞商和晉商一樣從中得到了許多實惠, 並獲得了高額利潤, 因而就有能力和智慧把上黨營造成為一個繁華的城市。

明清時期, 潞綢享譽天下, 不僅是皇家貢品, 而且士庶皆得而衣。 《辭海》中對潞安條有提及:“明為紡織業的中心, 以產潞綢著名。 ”民謠“南京的羅緞鋪, 蘇州的綢緞鋪, 潞安府上開絲鋪”更是詠頌了潞綢的盛名。 著名文學作品在書中, 有多處提到關於潞綢的記載。 明代中葉, 潞綢紡織業中的商品經濟相當發展了, 到萬曆年間達到了它的最盛期。 但也就在這個時候, 潞綢業已經危機四伏了, 出現了衰落的徵兆。 本文就這一狀況, 來探討一下其衰落的原因。

迄今, 關於潞綢業的研究, 《山西師大學報》(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上發表的《明代潞綢業興盛的表現及原因探析》論述了明代潞綢業的興盛, 突出描寫了潞綢業的特殊的歷史地位,

同時, 也探究出了其興盛的原因。 《晉中學院學報》(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明代潞綢業的興盛與管理》主要是對明代時期潞綢業的興盛指出其原因, 著重地描寫了潞綢業的興盛及其管理。

以上文章著重於寫潞綢業的興盛, 以及對潞綢業興盛原因的探析, 沒有系統地提出明清時期潞綢業衰落的原因。 本文從潞綢業的興盛寫起, 然後引出講潞綢業的衰落的, 重點是討論潞綢業衰落的原因。

二、曾經一度興盛的潞綢業

(一)潞綢業的概述

潞綢, 即古潞州織造之綢, 它產生於何代, 已經考證不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明代潞綢曾發展到鼎盛時期, 由於明朝時期朱元璋大力推廣經濟作物以及沈王就藩潞州客觀上促成了潞綢業的產生。

潞綢的生產主要集中于潞安、高平一帶, 其織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顧炎武《肇域志》記述:“綾, 太原、平陽、潞安三府及汾、澤二州俱出。 綢, 出潞安府, 澤州間有之。 帕, 出平陽府, 潞安府、澤州俱有, 惟蒲州府及高平米山出者尤佳。 ”

山西的潞州為當時北方最大織造中心, 並且潞綢是長期作為皇家貢品上貢朝廷的。 根據《潞安府志》記載:“洪武初年, 潞州六縣有桑樹8萬餘株, 織機9000余張, 綢莊絲店遍佈街巷, 機杼之聲隨處可聞”。 明代中葉以後, 潞綢便成為暢銷全國的產品, “士庶皆得為衣”。 創作于明萬曆年間的文學作品有17處提到潞綢, 同時期的一部名著《醒世恒言》也有多處提到潞綢。 通過在其他典籍中也可以不斷地看到對於潞綢的記載和描寫,

由此可以想到潞綢生產和銷售的繁榮景象。

(二)潞綢業的興盛

潞綢業在明代的初期就由於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以及社會的穩定, 使得潞綢業在明代時期有著很大的發展, 並且潞安府也在當時的北方成為最重要的絲織業的中心。

明代長治絲綢織造業發展迅速。 明洪武中, 朝廷在山西設立織染局, 主管為皇家派造潞綢, 在潞州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北方織造中心, 上黨的潞綢被列為貢品, 聲譽極高。 當時, 潞州六縣有桑樹8萬餘株, 織機9千余張, 分為6班72號, 各機戶均被登記在冊, 發給執照, 猶如職工檔案。 明朝政府每十年在潞州派造潞綢4970匹。 所謂“潞州機杼鬥巧, 織作綺麗, 衣天下”。

由於潞綢暢銷全國,穿潞綢衣,著潞綢裝,成為人們的時尚和身份地位的象徵。時人亦有“潞綢偏(遍)宇內”之贊。

明初,政府十分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尤其注重關係民眾穿衣吃飯的棉、麻、桑、棗及漆樹的栽培。朱元璋早在龍鳳十一年(1365年)就在他佔領的地區大力宣導種植經濟作物,明文規定:凡農民有田五畝到十畝的,“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為差,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有罰,不種桑使出絹一匹,不種麻及木棉,使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武元年(1368年)又把這一法令推廣到全國各地,並且採取鼓勵政策,“凡種桑麻四年始征其稅,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

根據河東人薛景石所著的《梓人遺制》記載,到明代中期潞安府地區的絲綢織造技術已相當發達,產品除被作為貢品外,還遠銷國內外。每年向明王朝進貢的潞綢(又稱黃綢)達五千至一萬匹,僅次於江浙兩省,當時曾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之佳話。在萬曆年間山西發生特大的旱災,潞綢在這一段的時間中就衰落了。但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潞綢業又得以發展,雖然未能達到明代時期的水準,但是仍被列為貢品。

三、潞綢業衰落的表現

(一)潞綢原料的減少 明末,潞綢業因天災人禍趨於衰萎。萬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1590年),潞安府潞城、黎城、屯留等縣大旱,桑樹枯槁,蠶絲大減,而明廷“商稅苛繁”,“征榷之使急如星火,搜刮之令密如牛毛”。十餘年間,坐派潞綢15000匹,用銀80064兩;造成機戶困急、賠累難支,使傾家蕩產者甚多。

萬曆十四年至萬曆十八年,山西連續發生了特大旱災,遭災最嚴重的24個縣中有潞城、黎城、屯留。這些地方五穀不登,顆粒無收,弄明將種子拋棄,出外逃亡,流離失所,到了萬曆二十一年一眼“村落成墟,極目蒿蒿”。儘管地方官府招徠,卻是“十家九不復業”。“連歲以來,饑饉未蘇干戈四起,閭閻小民,春有二食冬有完褲者幾人?山谷之中,惡少成群,不為乞丐,則為盜賊……”。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潞安府所屬各縣都遭到程度不等的天災人禍。農民寧願把種子拋棄在外逃亡,桑村自然也被砍伐殆盡,以避免萬一歸來重受科征。未砍伐的也因無人治理而壞死,十室九空,更有何人養蠶。這就影響到了潞綢原料的問題。

(二)銷售的減弱

更為嚴重的是,在百姓已經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還要繼續加重潞綢的派造。山西巡撫呂坤的《陳天下安定疏》中,都提出山西之綢不已,機戶不斷受到層層盤剝,即使派造未必能保證官價每次高於市價。加之萬曆年內監四出騷擾勒索,山西也不例外。如萬曆二十八年,內監孫朝來到山西,“捆打平民,索取綢緞氈絨”,以致縣官乞休,巡撫遭陷。機戶賠累的情況必然加重。天災人禍使得民不聊生,購買力的降低影響到潞綢銷售,又轉而影響到機戶小生產者的商品生產。經過明清之際的社會大動盪、戰亂和災荒,潞州的絲織業遭到了極其嚴重的摧殘。機戶們為躲避戰亂饑荒,四散零落。清初,長治、高平兩縣僅存綢機300余張,潞綢生產已極為凋敝。

(三)生產的衰退

潞安府是北方著名的絲織業中心,山西潞綢馳名中外,但清初征取搜刮,潞綢業大受摧殘。順治十七年(1660)僅餘綢機二三百張,兩年後(1662),機戶不得不“焚機罷市”,“上控苦累”。王鼐《請撫恤機戶疏》雲:“各機戶焚燒綢機,辭行碎牌,痛哭奔逃,攜其賠累簿籍,欲赴京陳告。”這是當時手工業資方(機戶)與工人(機匠)反對官方的聯合鬥爭,當時山西巡撫白如梅曾立碑嚴禁,而勢不可遏,至康熙之後,潞綢業始有所振作。

但是由於腐朽的封建政權和官僚制度阻礙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朝廷的橫徵暴斂以及戰爭的破壞,廣大機戶不堪其苦,怒而“焚燒綢機,辭行碎牌,痛哭奔逃,攜其賠累帳簿,欲赴京陳告,艱于路費,中道而阻”,終使潞綢行業一蹶不振。清代,經中丞張之洞專折奏請,長治停額供之例,從此潞綢便消失了。潞綢向清皇廷額供的停止,並不完全是張之洞奏請的結果,而是潞綢的生產已難以承擔對皇廷的數額巨大的上貢。其時潞綢業凋敝,形勢已不可挽回。此後,潞綢業逐漸走向了末路。

四、潞綢業衰落的原因

潞綢,就是這樣一種非常有名的絲織產品,也經不起自然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制約。潞綢從興盛走向衰敗,大約經歷了三四百年光景,不知不覺地在人們心中逐漸消失了,最後淡忘了,這絕不是偶然的。潞綢業衰敗的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戰爭對社會生產力的了優勢和競爭力,隨之便衰落了下去。

明清時期,潞綢業最終走向了衰落。歸納其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

(一)自然原因

明萬曆年十年至十八年期間,山西連年遭受特大旱災,潞安、澤州一帶災情最為嚴重。清朝光緒年間,也同樣受到嚴重旱災的影響。各地餓殍遍野摧毀。所以,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保證,潞綢業的興盛乃至潞商的發展都是得益於明代260多年間的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商品經濟的繁榮。

明清之際,由於國內混戰、社會的動亂、政府的腐敗、桑蠶業的衰落等原因,潞綢業曾一度走向衰落。

清代末期,由於政治的腐敗、列強入侵、國土淪陷、人民流離失所,再加上設備的陳舊、技術的落後,潞綢在市場上漸漸地失去,十室九空,桑樹荒蕪而死,災民紛紛以刮桑皮為食,或棄耕逃荒。在清代,潞綢的生產逐漸下滑,這與明萬曆十四年至萬曆十八年山西連續發生特大旱災有極大的關係,而萬曆九年、十四年、十五年的大瘟疫和明末的連年戰禍是直接的原因。

(二)政治原因

明末清初年間,兵家必爭之地的上黨地區,由於政府腐敗無能,造成社會動亂,烽火四起,潞州的原料桑蠶業被摧毀,社會生產力遭到很大的破壞,潞綢生產難以繼續地發展。綢機由過去的9000餘件,迅速降至1800餘件。清代道光至光緒年間,發生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略,人民生活不能安定,此時的潞綢生產已是奄奄一息。

潞綢在清代衰落,主要是因為清初統治者實行落後野蠻的“圈地政策”,不扶持民間手工業,而且是一味地盤剝榨取。最終在清代末年的敗落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西方列強的入侵,戰爭導致了社會的混亂,以至於潞綢業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來支持它的再次興盛,而從此衰落下去。

(三)經濟原因

1.封建政府的盤剝

潞綢生產有官辦和民營兩種。每年朝廷和官府造潞綢,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諸多催綢、鯰綢費用多多,差官差役重重盤剝,使得大多數機戶,有地不能耕種,難以糊口度日。儘管如此,潞綢的機戶仍然必須完成任務。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只得毀機斷織,辭別故鄉,逃荒在外,以求謀生之路。

2.原料缺乏,成本提高

明代潞綢生產大規模興起後,潞綢織造所需的大量原料,除本地供給外,每年還需從外地大批購進。清乾隆《潞安府志》上說:“(潞綢)絲線取給山東、河南、北直等處。”所以,潞綢雖然是上乘的品質,名氣也很大,但是,它所需要的原料全是從其他地方購進的。上黨地區生產條件非常落後,栽桑養蠶技術沒有南方先進。清順治年間,每年派造潞綢3000件,因生產任務太大,原料供應不足,本地無絲可買,只得向周邊豫、魯、陝等省購進,甚至還遠赴浙江、湖州、四川閬中等地購買湖絲和川絲。南北賓士,勢必加大成本費用,機戶痛苦不堪忍受。

五、潞綢業衰落對現代經濟的啟示

潞綢的興衰是一面鏡子,對其他的紡織業和其他各行業乃至於整個社會經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要想有經濟的發展,需要提供安穩的國際、國內環境,避免出現戰爭,同時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才能對自然的破壞力大大減小,最終能夠使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現在經濟想要有長足的發展,就必須依靠政府制定並且能夠推行強有力的經濟優惠政策,使得之前遭到過破壞的產業,能夠重新地振興起來。同時,需要政府發現各地的優勢資源,能夠有效地重新整合資源,促進各地產業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其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政府中的各個部門應該積極配合,稅務、工商等職能部門應該很好地搞好服務,創造經濟進步、社會發展、商業繁榮的寬鬆環境,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稅收逐年增加,進而促進現代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任何時期的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有大量符合當時形勢的有效人才。潞綢業的興盛就得益於辛苦勞作、做工精細的能工巧匠——機戶。因此,現代經濟要想有長足的發展,需要培養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技術員、管理者和高級技術工人。

由於潞綢暢銷全國,穿潞綢衣,著潞綢裝,成為人們的時尚和身份地位的象徵。時人亦有“潞綢偏(遍)宇內”之贊。

明初,政府十分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尤其注重關係民眾穿衣吃飯的棉、麻、桑、棗及漆樹的栽培。朱元璋早在龍鳳十一年(1365年)就在他佔領的地區大力宣導種植經濟作物,明文規定:凡農民有田五畝到十畝的,“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為差,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有罰,不種桑使出絹一匹,不種麻及木棉,使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武元年(1368年)又把這一法令推廣到全國各地,並且採取鼓勵政策,“凡種桑麻四年始征其稅,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

根據河東人薛景石所著的《梓人遺制》記載,到明代中期潞安府地區的絲綢織造技術已相當發達,產品除被作為貢品外,還遠銷國內外。每年向明王朝進貢的潞綢(又稱黃綢)達五千至一萬匹,僅次於江浙兩省,當時曾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之佳話。在萬曆年間山西發生特大的旱災,潞綢在這一段的時間中就衰落了。但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潞綢業又得以發展,雖然未能達到明代時期的水準,但是仍被列為貢品。

三、潞綢業衰落的表現

(一)潞綢原料的減少 明末,潞綢業因天災人禍趨於衰萎。萬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1590年),潞安府潞城、黎城、屯留等縣大旱,桑樹枯槁,蠶絲大減,而明廷“商稅苛繁”,“征榷之使急如星火,搜刮之令密如牛毛”。十餘年間,坐派潞綢15000匹,用銀80064兩;造成機戶困急、賠累難支,使傾家蕩產者甚多。

萬曆十四年至萬曆十八年,山西連續發生了特大旱災,遭災最嚴重的24個縣中有潞城、黎城、屯留。這些地方五穀不登,顆粒無收,弄明將種子拋棄,出外逃亡,流離失所,到了萬曆二十一年一眼“村落成墟,極目蒿蒿”。儘管地方官府招徠,卻是“十家九不復業”。“連歲以來,饑饉未蘇干戈四起,閭閻小民,春有二食冬有完褲者幾人?山谷之中,惡少成群,不為乞丐,則為盜賊……”。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潞安府所屬各縣都遭到程度不等的天災人禍。農民寧願把種子拋棄在外逃亡,桑村自然也被砍伐殆盡,以避免萬一歸來重受科征。未砍伐的也因無人治理而壞死,十室九空,更有何人養蠶。這就影響到了潞綢原料的問題。

(二)銷售的減弱

更為嚴重的是,在百姓已經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還要繼續加重潞綢的派造。山西巡撫呂坤的《陳天下安定疏》中,都提出山西之綢不已,機戶不斷受到層層盤剝,即使派造未必能保證官價每次高於市價。加之萬曆年內監四出騷擾勒索,山西也不例外。如萬曆二十八年,內監孫朝來到山西,“捆打平民,索取綢緞氈絨”,以致縣官乞休,巡撫遭陷。機戶賠累的情況必然加重。天災人禍使得民不聊生,購買力的降低影響到潞綢銷售,又轉而影響到機戶小生產者的商品生產。經過明清之際的社會大動盪、戰亂和災荒,潞州的絲織業遭到了極其嚴重的摧殘。機戶們為躲避戰亂饑荒,四散零落。清初,長治、高平兩縣僅存綢機300余張,潞綢生產已極為凋敝。

(三)生產的衰退

潞安府是北方著名的絲織業中心,山西潞綢馳名中外,但清初征取搜刮,潞綢業大受摧殘。順治十七年(1660)僅餘綢機二三百張,兩年後(1662),機戶不得不“焚機罷市”,“上控苦累”。王鼐《請撫恤機戶疏》雲:“各機戶焚燒綢機,辭行碎牌,痛哭奔逃,攜其賠累簿籍,欲赴京陳告。”這是當時手工業資方(機戶)與工人(機匠)反對官方的聯合鬥爭,當時山西巡撫白如梅曾立碑嚴禁,而勢不可遏,至康熙之後,潞綢業始有所振作。

但是由於腐朽的封建政權和官僚制度阻礙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朝廷的橫徵暴斂以及戰爭的破壞,廣大機戶不堪其苦,怒而“焚燒綢機,辭行碎牌,痛哭奔逃,攜其賠累帳簿,欲赴京陳告,艱于路費,中道而阻”,終使潞綢行業一蹶不振。清代,經中丞張之洞專折奏請,長治停額供之例,從此潞綢便消失了。潞綢向清皇廷額供的停止,並不完全是張之洞奏請的結果,而是潞綢的生產已難以承擔對皇廷的數額巨大的上貢。其時潞綢業凋敝,形勢已不可挽回。此後,潞綢業逐漸走向了末路。

四、潞綢業衰落的原因

潞綢,就是這樣一種非常有名的絲織產品,也經不起自然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制約。潞綢從興盛走向衰敗,大約經歷了三四百年光景,不知不覺地在人們心中逐漸消失了,最後淡忘了,這絕不是偶然的。潞綢業衰敗的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戰爭對社會生產力的了優勢和競爭力,隨之便衰落了下去。

明清時期,潞綢業最終走向了衰落。歸納其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

(一)自然原因

明萬曆年十年至十八年期間,山西連年遭受特大旱災,潞安、澤州一帶災情最為嚴重。清朝光緒年間,也同樣受到嚴重旱災的影響。各地餓殍遍野摧毀。所以,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保證,潞綢業的興盛乃至潞商的發展都是得益於明代260多年間的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商品經濟的繁榮。

明清之際,由於國內混戰、社會的動亂、政府的腐敗、桑蠶業的衰落等原因,潞綢業曾一度走向衰落。

清代末期,由於政治的腐敗、列強入侵、國土淪陷、人民流離失所,再加上設備的陳舊、技術的落後,潞綢在市場上漸漸地失去,十室九空,桑樹荒蕪而死,災民紛紛以刮桑皮為食,或棄耕逃荒。在清代,潞綢的生產逐漸下滑,這與明萬曆十四年至萬曆十八年山西連續發生特大旱災有極大的關係,而萬曆九年、十四年、十五年的大瘟疫和明末的連年戰禍是直接的原因。

(二)政治原因

明末清初年間,兵家必爭之地的上黨地區,由於政府腐敗無能,造成社會動亂,烽火四起,潞州的原料桑蠶業被摧毀,社會生產力遭到很大的破壞,潞綢生產難以繼續地發展。綢機由過去的9000餘件,迅速降至1800餘件。清代道光至光緒年間,發生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略,人民生活不能安定,此時的潞綢生產已是奄奄一息。

潞綢在清代衰落,主要是因為清初統治者實行落後野蠻的“圈地政策”,不扶持民間手工業,而且是一味地盤剝榨取。最終在清代末年的敗落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西方列強的入侵,戰爭導致了社會的混亂,以至於潞綢業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來支持它的再次興盛,而從此衰落下去。

(三)經濟原因

1.封建政府的盤剝

潞綢生產有官辦和民營兩種。每年朝廷和官府造潞綢,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諸多催綢、鯰綢費用多多,差官差役重重盤剝,使得大多數機戶,有地不能耕種,難以糊口度日。儘管如此,潞綢的機戶仍然必須完成任務。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只得毀機斷織,辭別故鄉,逃荒在外,以求謀生之路。

2.原料缺乏,成本提高

明代潞綢生產大規模興起後,潞綢織造所需的大量原料,除本地供給外,每年還需從外地大批購進。清乾隆《潞安府志》上說:“(潞綢)絲線取給山東、河南、北直等處。”所以,潞綢雖然是上乘的品質,名氣也很大,但是,它所需要的原料全是從其他地方購進的。上黨地區生產條件非常落後,栽桑養蠶技術沒有南方先進。清順治年間,每年派造潞綢3000件,因生產任務太大,原料供應不足,本地無絲可買,只得向周邊豫、魯、陝等省購進,甚至還遠赴浙江、湖州、四川閬中等地購買湖絲和川絲。南北賓士,勢必加大成本費用,機戶痛苦不堪忍受。

五、潞綢業衰落對現代經濟的啟示

潞綢的興衰是一面鏡子,對其他的紡織業和其他各行業乃至於整個社會經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要想有經濟的發展,需要提供安穩的國際、國內環境,避免出現戰爭,同時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才能對自然的破壞力大大減小,最終能夠使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現在經濟想要有長足的發展,就必須依靠政府制定並且能夠推行強有力的經濟優惠政策,使得之前遭到過破壞的產業,能夠重新地振興起來。同時,需要政府發現各地的優勢資源,能夠有效地重新整合資源,促進各地產業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其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政府中的各個部門應該積極配合,稅務、工商等職能部門應該很好地搞好服務,創造經濟進步、社會發展、商業繁榮的寬鬆環境,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稅收逐年增加,進而促進現代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任何時期的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有大量符合當時形勢的有效人才。潞綢業的興盛就得益於辛苦勞作、做工精細的能工巧匠——機戶。因此,現代經濟要想有長足的發展,需要培養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家、技術員、管理者和高級技術工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