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在“帽子”答辯中表現自己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小議“帽子”答辯

最近幾位年輕人參加一些國家級人才計畫答辯, 俗稱“戴帽子”, 也有在國外參加大學教職面試報告。 他們將答辯的PPT發來諮詢我的意見, 有的電話或到我辦公室討論與答辯彙報相關問題, 有人答辯後向我通報專家提問情況。 這類答辯在職時也經歷過, 同時也聽過不少類似彙報與答辯, 使我想起與此相關話題:我們在口頭答辯彙報中究竟該“如何恰當地宣傳、表述自己成果及應對評委提問”。 因為, 這類“戴帽子”答辯報告的內容及形式不同於在學術會議上或“科研成果彙報”時就自己一項具體“科研成果”的報告,

也不同于每年數百萬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答辯。

眾所周知, 我們學術同行, 包括“奮鬥”在各行各業的人在自己從業經歷中大致都要經歷“職務(職稱)晉升、科研專案、科技獎勵與種類繁多的體現中國特色的頭銜(俗稱帽子)申請”答辯彙報。 在申請這些“專案”時, 除了與科研專案相關的答辯內容及風格稍有不同外, 其他項目, 尤其是各種級別和層次的“帽子”申請中, 一旦運氣好申請人通過了同行的“通訊評審”, 有幸進入“最後答辯”關頭, 這時候的口頭答辯就至關重要。

一般而言, 按照程式, 能夠成功“戴上帽子”的人, 主要涉及“書面材料”與“口頭答辯”兩部分內容。 前者的書面材料往往屬於“規定動作”,

“事實陳述”, 就是按照有關部門設計好的格式內容以書面文字形式填寫。 這些東西“白紙黑字”擺在哪兒, 儘管對於成果水準的文字總結也涉及某些表述, 但是自由發揮空間有限, 況且書面語與口語表述之間畢竟存在大的差異。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在這類口頭答辯中“表現自己呢”?顯然, 由於口頭答辯時間有限, 很多項目答辯不超過10-15分鐘, 例如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答辯只有8分鐘, 而且僅用“音訊”參與彙報, 用電話形式回答評委專家提問(最大限度規避人情關係負面影響)。 為此, 在提供的“音訊彙報”中, 答辯人不可能將書面材料的內容簡單重複一遍。 這就涉及到口頭彙報答辯的目的。

我想, 在這類“帽子”口頭答辯中, 儘管也需要“適度”重複一點“紙質材料”中的內容, 例如學歷與經歷簡介, 但是專家們主要還是想知道在“紙質材料”中沒有看明白的地方或還想知道一些在紙質材料中沒有看到的東西(成果的水準、創新點及團隊情況)。 其次對於教職答辯還涉及口語表達能力方面: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語速適中、恰當的肢體語言及普通話標準等。 因為“答辯人”將來畢竟需要面對各種層次學生(本科生與研究生)的課堂教學與交流, 口語表達能力與水準的重要性自不必說。

由於口語表述與書面語之間的差別, 我們不妨結合“書面材料”與“答辯彙報”表現, 將“答辯人”簡單分成三類:第一類屬於“會做”(成果豐碩)的“不太會說”,

不善於客觀宣傳與表述自己成果, 有的人還有“羞羞答答”, “過度謙虛”表現;第二類與第一類相反, 屬於“做的一般”(成果不突出)但是“會講”。 像人們調侃說的, 這些人“能將死人說活”, 他們往往用一些“高大上”語言宣傳和包裝自己;第三類人的成果介於前兩者之間, 俗稱“比上不足, 比下有餘”。

顯然, 對於第一類人由於在“書面材料”中顯示了雄厚實力, 他們的“口頭答辯彙報”只是不要太糟, 應該能夠順利通過。 俗話說“口說無憑, 資料(指某些量化的成果)說話”, 這類人成功戴上帽子大家服氣。 第二類人就要靠運氣了, 因為能夠通過“通訊評審”就不簡單。 如果評委中有喜歡這類“假大空”或者屬於答辯人圈子也有可能成功“上位”。

因為, 也許有的評委自己成果一般, 屬於“同病相憐”, 否則這類“答辯人”就只能做結果中的分母與陪襯。 口頭答辯最為重要的是第三類候選人。 由於他們的成果位於中間層次, 屬於限額指標中的替補, 他(她)們的答辯表現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甚至決定成敗。 我們應該知道, 評審專家也是人, 也有自己的評審風格和喜好, 在已經掌握答辯人的書面材料基礎上, 依據你的答辯表現作出“是或否”的裁決, 只要不離譜(或突破底線)都沒有什麼值得指責。

在準備“答辯”材料時究竟該如何客觀公正陳述自己成果呢?我考慮的幾點是:首先要學會認真總結自己的“標誌性成果”。 “標誌性成果”顧名思義是你諸多成果中自己覺得最為滿意的成果, 或者說可能打動評委的成果,這類成果對於每個人不應該太多,我主張就突出介紹一項。她類似國家及各級科技部門每年都會總結公告的“十大科技進展”性質。

對於一個學術人,尤其要申報各種“帽子”的人總有一點“拿得出手”的東西,這是那些奮鬥在第一線的科研人員的優勢。然而我聽過一些成果很好的答辯人的彙報,他們不太會用精闢的語言與恰當的專業術語很好總結表述成果,無論文字還是口頭答辯用詞顯得貧乏,導致評委的“印象分”不高,很是可惜。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與水準,只有靠平常用心多聽一些高水準人士的報告,包括非專業人士的報告,慢慢積累。我曾經在一篇文章提到的“除了聆聽專家報告內容外,還要注意學習演講者的風格”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在彙報時應當採取“不卑不亢”態度,胸有成竹,既不要過分謙虛,讓人瞧不起,更不能誇大其詞。評委中各種風格的專家都有,但是我相信多數評審專家反感那些動輒宣稱取得了“驚世駭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果的人,況且對於這樣的人還用得著什麼答辯麼。

第三,努力做一點事前預判評委的提問。例如,這次在一位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答辯中,有專家問:你簡述一下成果的理論創新。這個問題如果事前不做一點預判還真不容易回答到位。這是因為有的成果本身屬於應用創新或新發現,在理論上未必有多大創新。例如我們深部地球物理學領域一些發表在“Nature, Science”刊物上的關於青藏高原深部岩石物理結構方面的論文,成果的意義在於從某一方面詮釋了青藏高原地區深部構造運動的動力學特徵。

當然,也有評委針對某些具體成果提出問題,這往往是碰到小同行專家。由於是國家人才帽子答辯,評委還會對答辯人的團隊情況提出質詢,這些都可以事前做點準備。這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預祝那些刻苦勤奮努力的“答辯人”好運!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劉慶生科學網博客。

連結位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038234.html

或者說可能打動評委的成果,這類成果對於每個人不應該太多,我主張就突出介紹一項。她類似國家及各級科技部門每年都會總結公告的“十大科技進展”性質。

對於一個學術人,尤其要申報各種“帽子”的人總有一點“拿得出手”的東西,這是那些奮鬥在第一線的科研人員的優勢。然而我聽過一些成果很好的答辯人的彙報,他們不太會用精闢的語言與恰當的專業術語很好總結表述成果,無論文字還是口頭答辯用詞顯得貧乏,導致評委的“印象分”不高,很是可惜。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與水準,只有靠平常用心多聽一些高水準人士的報告,包括非專業人士的報告,慢慢積累。我曾經在一篇文章提到的“除了聆聽專家報告內容外,還要注意學習演講者的風格”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在彙報時應當採取“不卑不亢”態度,胸有成竹,既不要過分謙虛,讓人瞧不起,更不能誇大其詞。評委中各種風格的專家都有,但是我相信多數評審專家反感那些動輒宣稱取得了“驚世駭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果的人,況且對於這樣的人還用得著什麼答辯麼。

第三,努力做一點事前預判評委的提問。例如,這次在一位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答辯中,有專家問:你簡述一下成果的理論創新。這個問題如果事前不做一點預判還真不容易回答到位。這是因為有的成果本身屬於應用創新或新發現,在理論上未必有多大創新。例如我們深部地球物理學領域一些發表在“Nature, Science”刊物上的關於青藏高原深部岩石物理結構方面的論文,成果的意義在於從某一方面詮釋了青藏高原地區深部構造運動的動力學特徵。

當然,也有評委針對某些具體成果提出問題,這往往是碰到小同行專家。由於是國家人才帽子答辯,評委還會對答辯人的團隊情況提出質詢,這些都可以事前做點準備。這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預祝那些刻苦勤奮努力的“答辯人”好運!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劉慶生科學網博客。

連結位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038234.htm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