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成吉思汗陵墓的大門鑰匙,其實是在一頭母駱駝身上

在中國歷朝歷代出現過很多神秘的帝王陵墓, 有陪葬陵就震驚世界的始皇陵, 當然也有戰服亞歐的蒙古成吉思汗陵。 據說成吉思汗死後, 讓馬隨便走到一個地方, 在夜裡被秘密埋葬, 然後讓馬踏平埋葬地, 殺掉老馬, 從此就沒人知道墓地了。 那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在哪裡呢?

一位蒙古學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裡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 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

這並非危言聳聽, 因為成吉思汗的陵墓裡可能埋藏著他東征西討, 從20多個王國得來的無價珍寶, 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來前赴後繼、苦苦尋覓的原因。 究竟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裡?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

最流行的五種說法(地方), 其實都經不起推敲!

對於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致有五種說法:

1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

2是位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

3是位於新疆北部阿勒泰山;

4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

5成吉思汗的陵墓位於張家口。

最近一條關於成吉思汗陵墓的新聞在國內媒體出現:日本和蒙古聯合考古隊宣佈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附近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墓地。 據稱如果屬實, 相信將成為轟動世界的考古發現。

根據歷史記載, 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季節來到六盤山避暑時去世, 六盤山位於今天我國甘肅清水縣。

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 人去世三天內就應該處理掉, 為的是怕屍體腐爛, 靈魂上不了天堂。 對於成吉思汗這樣的偉人, 按照傳統風俗, 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 但是, 從六盤山到另外的五個地點, 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 三天內很難到達。

盛夏季節, 幾千里路, 要保證遺體不腐爛, 同時過山涉水, 還要穿過沙漠, 這些問題三天之內很難解決。

因此, 上述地點都不是成吉思汗的目的所在, 而在六盤山, 同樣沒有發現墓地的所在。

如今我們見到的陵墓, 不過是座衣冠塚。

成吉思汗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規模不算大, 占地約5.5公頃, 但頗有特色。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 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塚,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這裡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

根據歷史文獻所載,成吉思汗歸天后,分別在漠北草原和木納山南(今鄂爾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宮帳,視為“全體蒙古的總神祗”,進行最高規格的供奉祭祀。

“這一白色宮賬,就是以後形成的‘八白宮’的原型”,但“從窩闊台到忽必烈這一段時期,因征戰頻繁,成吉思汗祭奠也一直處於較為簡樸的傳統祭奠”。

成吉思汗的密葬,陵墓的“鑰匙”可能在駱駝身上。

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他們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忽略外在意義上的人雄偉壯觀。

據記載,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前,曾有遺囑:為了騙西夏投降,“死後秘不發喪”。在同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於西夏靈州(今寧夏靈武縣)軍中。

西夏投降後,他們“奉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為了切實做到“不為人知”,“護柩之士卒在長途中,遇人盡殺之”。

當靈樞悄悄運到怯綠連河一帶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駐地、營地)舉行葬禮時,參加者只限于諸宗王、公主。舉行葬禮後,“以少數人奉其遺體至葬地”,埋在一棵樹下。這樣,若干年後,“少數人”相繼死去,成吉思汗的葬點就和“少數人”一起埋入了地下。

據《草木子》記載:

“國制不起墳壟,葬畢,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子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時,則以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這就是說,在行葬時宰殺一隻駝羔埋在陵前,讓母駝看到駝羔被殺的情景。待到拜謁陵墓時,把母駝牽來。母駝一到駝羔被宰殺的地方,就發出哀鳴,人們就可以確定陵墓所在的位址。

後記:

有人說,鐵木真是個“屠夫”,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這片永遠在征戰、掠奪、殺戮的土地,直到鐵木真的出現,才鎮住了這片動盪不安的大地。從這點來說,成吉思汗不能算是暴君,而是一個混戰中最後的勝利者。

統一草原後的鐵木真,最後又回歸到草原,至少這樣的偉人並不算忘本。

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塚,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這裡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

根據歷史文獻所載,成吉思汗歸天后,分別在漠北草原和木納山南(今鄂爾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宮帳,視為“全體蒙古的總神祗”,進行最高規格的供奉祭祀。

“這一白色宮賬,就是以後形成的‘八白宮’的原型”,但“從窩闊台到忽必烈這一段時期,因征戰頻繁,成吉思汗祭奠也一直處於較為簡樸的傳統祭奠”。

成吉思汗的密葬,陵墓的“鑰匙”可能在駱駝身上。

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他們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忽略外在意義上的人雄偉壯觀。

據記載,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前,曾有遺囑:為了騙西夏投降,“死後秘不發喪”。在同年8月25日,成吉思汗死於西夏靈州(今寧夏靈武縣)軍中。

西夏投降後,他們“奉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為了切實做到“不為人知”,“護柩之士卒在長途中,遇人盡殺之”。

當靈樞悄悄運到怯綠連河一帶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駐地、營地)舉行葬禮時,參加者只限于諸宗王、公主。舉行葬禮後,“以少數人奉其遺體至葬地”,埋在一棵樹下。這樣,若干年後,“少數人”相繼死去,成吉思汗的葬點就和“少數人”一起埋入了地下。

據《草木子》記載:

“國制不起墳壟,葬畢,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子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時,則以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這就是說,在行葬時宰殺一隻駝羔埋在陵前,讓母駝看到駝羔被殺的情景。待到拜謁陵墓時,把母駝牽來。母駝一到駝羔被宰殺的地方,就發出哀鳴,人們就可以確定陵墓所在的位址。

後記:

有人說,鐵木真是個“屠夫”,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這片永遠在征戰、掠奪、殺戮的土地,直到鐵木真的出現,才鎮住了這片動盪不安的大地。從這點來說,成吉思汗不能算是暴君,而是一個混戰中最後的勝利者。

統一草原後的鐵木真,最後又回歸到草原,至少這樣的偉人並不算忘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