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羅斯三體護衛艦外形科幻,武備非常強悍

長期以來, 俄國人就對水翼船、地效翼船及側壁式氣墊船等船型展開了有前瞻性的試驗設計和科學研究工作, 部分新船型甚至投入到批量建造和商業運營之中。 但自蘇聯解體以後, 由於資金缺乏與人才流失等客觀原因, 他們在該領域就鮮有建樹了。 不過, 近年來熱炒的三體船概念對於俄國人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 甚至有俄羅斯學者聲稱, 他們早在上世紀70年代(早於英國人)就開始對三體船設計展開了研究, 並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

1974年5月15日, 在位於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韃靼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的一次內部會議上, 時年44歲的造船設計師、科學技術博士斯坦尼斯拉夫·魯堅科首次提出了“舷外槳架船”(SAR)的概念, 這是俄方資料中對三體船最早的記述。

此外在北方設計局出版的官方史料集中,

也介紹了這家以設計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艇見長的船舶設計單位曾與尖角堡中央設計局合作, 從60年代開始對小線面船舶的民用應用前景進行技術研究, 直接研究成果就是不久後推出的“金羊毛”型民用雙體遊覽船以及設計代號為“海豹”的12000型雙體護衛艦。

在這兩型雙體船的研究基礎上, “北方”設計局於1986年至1990年進一步提出了代號為“海豚”的小水線面載機艦方案。 該方案包括兩個子方案, 其中一個沿用了雙體船體, 而另一個則採用前衛的三體船型。 這兩個艦體長度在140~170米之間、排水量介於8500~10000噸的載機艦方案都沒有佈置艦內機庫, 而僅在右舷舯部位置處增加了一座與艦島相連的半敞式機庫, 最多可搭載4架卡-27PL反潛直升機以及10架雅克-38或雅克-41型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

不過隨著蘇聯解體, 這些當時看來“腦洞大開”的項目也都煙消雲散了。

蘇聯時代為同美國海軍爭奪制海權而建造的大量戰鬥艦艇都具有強烈的“專艦專造”思想, 某一類艦艇通常只裝備用途單一的武備。

80年代以後, 蘇聯新設計的一系列艦艇逐漸開始了艦載武器的通用化與小型化進程, 並著力於提高艦艇的多用途性能, 由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研製的11540型護衛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然而, 嚴格按照當時蘇聯海軍提出的戰術技術任務書設計出來的11540型護衛艦雖然能夠在海上同西方航母戰鬥群和潛艇交戰, 但如今俄羅斯海軍卻不得不將它們派遣到亞丁灣對付只有輕武器和摩托艇的索馬里海盜。

在2008年的一期《國防》雜誌上, 俄軍事專家亞歷山大·莫茲戈夫在總結俄海軍在索馬里的反海盜護航行動的一篇文章中, 指出派遣11540型護衛艦這樣技術複雜的水面艦船至亞丁灣附近海域執行低烈度反海盜任務“大大增加了成本,

並降低其使用效率”。 用曾經擔任過11540型首艦“無懼”號艦長的阿夫拉莫夫海軍中校的話來說, 由2艘該型艦組成的搜索突擊群即可滿足波羅的海上主要危險任務海區重疊的問題。 “但如果要對付海盜, 我們至少需要20艘這樣的艦”。

如何在排水量(主尺度)、武備、自持力、適航性還有同樣關鍵的經濟性等指標上做出平衡, 成為經費有限的俄海軍在發展新型水面艦艇亟需考慮的因素。 縮小排水量雖說有利於降低造價、縮短建造週期, 但也自然會對艦上的居住條件和自持力造成影響。 而若在空間有限的船體上裝備過多的武備以滿足戰術技術要求, 更是會連帶惡化船體穩性以及適航性能。 俄國人的解決辦法便是建造裝備了通用艦載發射系統(UKSK)及“口徑”系列導彈的新一代中小型水面艦,同時對兼顧上述性能的新船型展開研究。

在這一背景下,身為11540型艦設計單位的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重新將三體船設計從塵封的檔案庫中取出。從2011年起,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開放式股份公司就根據《2009-2016年民用海洋工程發展》聯邦專項規劃對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提升科研設計水準與生產準備效率,同時對非傳統的雙體船和三體船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而此時,最早提出“帶舷外槳架三體船”概念的魯堅科已經成為了該局的首席設計師。

在魯堅科的領導下,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完成了新型三體船的概念設計,其模型在以克雷洛夫院士命名的中央科學研究所的試驗水池中通過了全面試驗論證。不久之後,他們又對長約10米、排水量2.4噸的自航式船模進行了試驗。在模擬6級海況和冰區的水池試驗的結果表明,與常規的單體船相比,三體船型能將橫搖與縱搖幅度分別降低5~6倍和3倍,同時將船體的垂向加速度降低2~3倍。

在2015年的聖彼德堡國際海事防務展(MVMS-2015)上,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首度公佈了一款令人眼前一亮的三體水面艦模型:代號為“魯斯奇”-1的輕型護衛艦。與目前已知歐美國家的同類型船設計不同之處是,“魯斯奇”系列三體船並未採用時下流行的中間船體噴水推進形式,而是將船上的主動力裝置連同軸系、控制系統、煙道和進氣口等全部置於主船體兩側的舷外槳架與連接橋構成的結構-功能模組內,並通過螺旋槳推進。主機安裝在水線以上位置,整個動力模組擁有較強的抗沉性和生存能力。主船體內僅保留了船舵及其傳動裝置,騰出大量的內部空間用來佈置艦載直升機的沉降式機庫以及低頻主/被動拖曳聲呐的收放艙口。

就防務展上公佈的模型上看,艦上裝備有1座A-190型100毫米艦炮、2座多管式干擾火箭發射裝置、2挺14.5毫米“海軍基座式機槍”、2座“紙包”型反魚雷/反潛導彈系統的三聯裝發射裝置、2座AK-630M2“二重唱”型縱列雙聯裝6管30毫米近防炮、2組各8單元的3S14U1型通用艦載發射系統和2組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寬大的舯部甲板上設置了2個直升機起飛位,艦內的沉降式機庫可對2架卡-27PL反潛直升機進行維護保養,此外艦上還可以運作無人機。

而安裝了如此多武備的“魯斯奇”-1型輕型護衛艦的排水量只有約1000噸,這是因為三體船型相對於同噸級單體船可提供更多的甲板和艦內空間。而相比之下,與其噸位相近的21631型小型導彈艦僅僅配備了1座100毫米炮、1組8單元的通用艦載發射系統和近防武器,且不具備操作艦載有人或無人航空器的能力。再加上21631型小型導彈艦的船體穩心較高,在高海況下的適航性大幅下降,這些缺點反而是三體船先天具備的優勢。

全文完。

俄國人的解決辦法便是建造裝備了通用艦載發射系統(UKSK)及“口徑”系列導彈的新一代中小型水面艦,同時對兼顧上述性能的新船型展開研究。

在這一背景下,身為11540型艦設計單位的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重新將三體船設計從塵封的檔案庫中取出。從2011年起,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開放式股份公司就根據《2009-2016年民用海洋工程發展》聯邦專項規劃對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提升科研設計水準與生產準備效率,同時對非傳統的雙體船和三體船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而此時,最早提出“帶舷外槳架三體船”概念的魯堅科已經成為了該局的首席設計師。

在魯堅科的領導下,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完成了新型三體船的概念設計,其模型在以克雷洛夫院士命名的中央科學研究所的試驗水池中通過了全面試驗論證。不久之後,他們又對長約10米、排水量2.4噸的自航式船模進行了試驗。在模擬6級海況和冰區的水池試驗的結果表明,與常規的單體船相比,三體船型能將橫搖與縱搖幅度分別降低5~6倍和3倍,同時將船體的垂向加速度降低2~3倍。

在2015年的聖彼德堡國際海事防務展(MVMS-2015)上,澤廖諾多利斯克設計局首度公佈了一款令人眼前一亮的三體水面艦模型:代號為“魯斯奇”-1的輕型護衛艦。與目前已知歐美國家的同類型船設計不同之處是,“魯斯奇”系列三體船並未採用時下流行的中間船體噴水推進形式,而是將船上的主動力裝置連同軸系、控制系統、煙道和進氣口等全部置於主船體兩側的舷外槳架與連接橋構成的結構-功能模組內,並通過螺旋槳推進。主機安裝在水線以上位置,整個動力模組擁有較強的抗沉性和生存能力。主船體內僅保留了船舵及其傳動裝置,騰出大量的內部空間用來佈置艦載直升機的沉降式機庫以及低頻主/被動拖曳聲呐的收放艙口。

就防務展上公佈的模型上看,艦上裝備有1座A-190型100毫米艦炮、2座多管式干擾火箭發射裝置、2挺14.5毫米“海軍基座式機槍”、2座“紙包”型反魚雷/反潛導彈系統的三聯裝發射裝置、2座AK-630M2“二重唱”型縱列雙聯裝6管30毫米近防炮、2組各8單元的3S14U1型通用艦載發射系統和2組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寬大的舯部甲板上設置了2個直升機起飛位,艦內的沉降式機庫可對2架卡-27PL反潛直升機進行維護保養,此外艦上還可以運作無人機。

而安裝了如此多武備的“魯斯奇”-1型輕型護衛艦的排水量只有約1000噸,這是因為三體船型相對於同噸級單體船可提供更多的甲板和艦內空間。而相比之下,與其噸位相近的21631型小型導彈艦僅僅配備了1座100毫米炮、1組8單元的通用艦載發射系統和近防武器,且不具備操作艦載有人或無人航空器的能力。再加上21631型小型導彈艦的船體穩心較高,在高海況下的適航性大幅下降,這些缺點反而是三體船先天具備的優勢。

全文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