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居功至偉,深得神宗信賴,卻因剛愎自用,落寞回鄉

今天讀《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章, 忽然發現, 印象中的王安石和現在讀到的王安石好像兩個人。 以前讀正史, 王安石變法以正面評價為主,

對他青苗法、募役法記憶猶新。 如今再讀, 卻發現所有一切像天翻地覆一樣, 完全不是我曾經認為的樣子。

首先, 王安石不講究吃穿, 以邋遢形象為世人知。 有一件趣事可知一二, 一日王安石的朋友告訴其妻子, 說他喜食鹿肉絲。 其妻很是詫異, 然後問到, 鹿肉絲是不是放在他眼前, 答曰是。 第二天, 朋友在離他吃飯最近的地方換了一盤菜, 王安石只吃此菜, 而對放在別處的鹿肉絲竟絲毫不知。 因為這點, 蘇洵曾在文章中言過:“衣臣虜之衣, 食犬憊之食”。

其二, 王安石頗有權謀。 其在做地方官時, 由於政績了然, 屢被提拔進京, 均推而不去。 後雖赴京都擔任三司判官, 但其萬言書被仁宗束之高閣後, 又辭官去地方, 直至神宗當政,

意氣風發, 想要做一番大事業時, 他覺時機成熟, 乃再次進京拜相。 前後歷經三朝, 頗有耐心, 足見王安石的韌勁和城府。

其三, 以自我為中心, 剛愎自用。 以我的判斷, 自覺王安石變法動機是好的, 是為了實現他強國富民的抱負, 使宋從此不再處在西夏、遼的環伺之下。 但王安石 “不管身居何處, 總願自為首領”的性格, 讓他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 哪怕是至交的善意規勸, 也無一點緩和餘地。 別人越是反對, 只增強他貫徹其思想的決心。 在罷黜禦史台官員一事上, 誰彈劾他, 他就把誰流放外地。 在青苗法實施過程中, 曾派41人下去督促, 不顧事實, 順其意者, 均提拔, 不從者, 罷之。 這樣的結果是, 能幹之才紛紛離去,

留在身邊的都是阿諛奉承之輩。 以這樣的人推行新法, 只報喜不報憂, 進而編造謊言, 美化新法, 最終導致天怒人怨, (百姓皆恨新法, 而中嶽嵩山崩陷), 變法以失敗而告終。

變法期間, 王安石倚重之人, 後來落井下石, 呂惠卿就踩著他的肩膀爬上了宰相之位。 倒是他的政敵蘇東坡, 在保守黨重新奪權後, 毅然堅持新法中的一些好的措施, 為他說話, 這恐怕是王安石所想不到的。 失勢後, 王安石落寞得回到鄉間, 經常騎個毛驢, 喃喃自語。 蘇東坡後來去看他, 問他當初為什麼那樣對待一干老朋友, 王安石直說莫提往事。 後來他在一次騎驢過程中, 碰見一農婦攔住他告狀, 他接了狀子放在衣服裡, 可回到家看, 卻怎麼也沒有, 乃驚恐而死。

當然, 這可能是誤傳, 但王安石心中的不平靜可窺一斑。

究竟要怎麼評價王安石, 應該去看更多的資料, 以上的說法均以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為據。 寫寫只是為了說明我的前後看法的驚異。 也許, 更多固有的看法和想法都等著我們去維持或改變。 你掌握得東西越多, 越能更深入地瞭解並理解一個人, 我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