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清甲午戰爭爆發前發生的那些趣事兒 勾起國人的傷痛記憶

甲午戰爭爆發前三年, 右翼總兵劉步蟾已發現北洋水師戰鬥力遠不如日本, 向李鴻章疾呼“添船換炮”, 而朝野人士皆不以為然,

主管戶部的翁同龢置若罔聞, 決定海軍經費停撥兩年。 原本打算購買的世界上活力最強、航速最快的英國巡洋艦, 因經費短缺被日本買去, 而這艘被日本命名為“吉野”號的戰艦最終成為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剋星。

1894年9月17日, 黃海海戰爆發, 這一天正好是鄧世昌45歲生日。

日軍艦隊集中炮火猛轟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為了援護旗艦, 鄧世昌指揮致遠號從側翼沖出, 吸引火力, 船體頓受重創。 他迅速作出判斷:致遠號可能已支撐不到戰鬥結束, 與其白白沉沒, 不如用高風險的“撞角戰術”賭一把, 撞沉正從自己面前通過的敵軍主力艦“吉野”號。 撞角戰術, 就是用艦首尖銳部位撞擊敵船(尤其是側翼), 曾經多次被歐洲的海軍使用過, 也有因撞沉敵方主力艦而奠定勝局的先例。 致遠號裝甲輕、速度快, 本身的設計就適合衝撞, 而吉野號也的確不禁撞, 甲午戰爭結束沒幾年, 它在海上被友艦誤撞, 一下子就沉沒了。

甲午戰爭爆發前, 封建王朝內部勾心鬥角, 為防範李鴻章坐大, 清政府寧願養著八旗和綠營, 也要堅決遏制北洋艦隊和北洋陸軍的發展。 彼時, 帝黨、後黨、湘黨、淮黨挾國家利益而爭權, 把集團利益置於國家安危之上。 在翁同龢等一批滿族權貴眼中, 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個人資本, 削弱李鴻章, 就要削弱這支艦隊。

李鴻章在北洋兵敗後曾留下一段話, 道出了失敗的緣由。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 練兵也, 海軍也, 都是紙糊的老虎, 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 虛有其表, 不揭破或可敷衍一時。 如一破屋, 由裱糊匠東補西貼, 居然成一淨室。 雖明知紙片糊襟, 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

即有小小風雨, 打成幾個窟窿, 隨時補葺, 亦可支吾應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 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 何種改造方式, 自然真相敗露不可收拾。 ”雖然一手創建了北洋水師, 也一直在為其籌措軍費, 爭取利益, 但是李鴻章卻並沒有真正仰賴過北洋水師。 甲午兵敗前, 李鴻章就清楚地知道這支海軍存在的致命缺點, 卻無力改變。 在北洋艦隊初具規模後, 清政府滿足於渤海門戶“已有深固不搖之勢”, 不但沒有改變明代沿襲的舊有軍制, 甚至根本沒有設定海軍的長遠訓練規劃和發展目標。

福建福州的馬尾港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在船政大臣沈葆禎主持下,同年還在福州設立“求是堂藝局”,是為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年學校遷至馬尾,改名“船政學堂”。它的第一屆學生中有多人擔任北洋水師中的要職,並于甲午一戰殉國。

林泰曾,“鎮遠”號管帶,北洋水師左翼總兵。甲午海戰中因艦船受損,引咎自殺。

方伯謙,“濟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指揮艦船逃離戰場,誤撞友艦,事後被處死。

林永升,“經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率艦浴血奮戰,遭日軍圍攻,頭部中彈而犧牲。

葉祖珪,“靖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表現英勇,但因戰敗被革職。後重被啟用,總理清朝南北海軍。

邱寶仁,“來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表現英勇,但因戰敗被革職,隱歸故里。

沈葆楨是清代抵抗外敵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則徐之婿。他繼承其父輩憂國憂民之志,而奉獻全部之生命於國家的禦外壯舉中,體現出晚晴有識之士前仆後繼之精神。他1866年首任總理船政(欽差)大臣,主持船政九年,功績顯赫。

船政學堂是同治六年(1867年)成立的。按學科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學習法文,專攻製造;後學堂專學輪船駕駛。當時認為法國的造船較優,英國的駕駛較優,因此前學堂教師多由法國人擔任,後學堂教師多由英國人擔任。

注意到後面那塊招牌嗎?“輪船招商總局”,大清政府100多年前就懂得招商了。當年容閎帶領大清留美學童留學美國,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西元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因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這其中就有日後成為了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

“揚武”號巡洋艦採用鐵骨木殼建成的,造價高達254000兩白銀;艦上共配備有13門艦炮。1872年下水的“揚武”號巡洋艦被編入福建海軍,成為該艦隊的旗艦。這是“揚武號”艦上的水兵們在操練火炮時的情景。

福州船政局1919年8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甲型一號雙桴雙翼水上飛機的模型,據說它曾經成功試飛。

這是一張難得和珍貴的近鏡頭的大清海軍士兵的舊照。那時,他們代表的可也是炎黃子孫,是國家形象呢。可惜的是他們帽檐上究竟寫了哪些字,我不得而知。有木有高人可賜教一二啊?有木有啊!!

鎮遠號鐵甲艦是中國清朝海軍於1880年(光緒六年) 從德國的伏爾鏗造船廠訂購及建造的炮塔鐵甲艦。清末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屬定遠級鐵甲艦。當時有東洋第一堅艦之稱。排水量7335噸,造價為110.3萬庫平銀。1885年由劉步蟾等帶回國。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被授為左翼總兵的林泰曾兼管帶;定員331人。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海軍虜獲,戰後以戰利艦的身份編入日本海軍。

福建福州的馬尾港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在船政大臣沈葆禎主持下,同年還在福州設立“求是堂藝局”,是為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年學校遷至馬尾,改名“船政學堂”。它的第一屆學生中有多人擔任北洋水師中的要職,並于甲午一戰殉國。

林泰曾,“鎮遠”號管帶,北洋水師左翼總兵。甲午海戰中因艦船受損,引咎自殺。

方伯謙,“濟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指揮艦船逃離戰場,誤撞友艦,事後被處死。

林永升,“經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率艦浴血奮戰,遭日軍圍攻,頭部中彈而犧牲。

葉祖珪,“靖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表現英勇,但因戰敗被革職。後重被啟用,總理清朝南北海軍。

邱寶仁,“來遠”號管帶,甲午海戰中表現英勇,但因戰敗被革職,隱歸故里。

沈葆楨是清代抵抗外敵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則徐之婿。他繼承其父輩憂國憂民之志,而奉獻全部之生命於國家的禦外壯舉中,體現出晚晴有識之士前仆後繼之精神。他1866年首任總理船政(欽差)大臣,主持船政九年,功績顯赫。

船政學堂是同治六年(1867年)成立的。按學科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學習法文,專攻製造;後學堂專學輪船駕駛。當時認為法國的造船較優,英國的駕駛較優,因此前學堂教師多由法國人擔任,後學堂教師多由英國人擔任。

注意到後面那塊招牌嗎?“輪船招商總局”,大清政府100多年前就懂得招商了。當年容閎帶領大清留美學童留學美國,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西元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因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這其中就有日後成為了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

“揚武”號巡洋艦採用鐵骨木殼建成的,造價高達254000兩白銀;艦上共配備有13門艦炮。1872年下水的“揚武”號巡洋艦被編入福建海軍,成為該艦隊的旗艦。這是“揚武號”艦上的水兵們在操練火炮時的情景。

福州船政局1919年8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甲型一號雙桴雙翼水上飛機的模型,據說它曾經成功試飛。

這是一張難得和珍貴的近鏡頭的大清海軍士兵的舊照。那時,他們代表的可也是炎黃子孫,是國家形象呢。可惜的是他們帽檐上究竟寫了哪些字,我不得而知。有木有高人可賜教一二啊?有木有啊!!

鎮遠號鐵甲艦是中國清朝海軍於1880年(光緒六年) 從德國的伏爾鏗造船廠訂購及建造的炮塔鐵甲艦。清末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屬定遠級鐵甲艦。當時有東洋第一堅艦之稱。排水量7335噸,造價為110.3萬庫平銀。1885年由劉步蟾等帶回國。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被授為左翼總兵的林泰曾兼管帶;定員331人。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海軍虜獲,戰後以戰利艦的身份編入日本海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