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司馬光為什麼叫司馬牛?他和王安石的互懟難道真的是文人相輕?

司馬光的君子人格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這句話據說是胡適先生說的。 其實對嚴謹治史的胡適來說, 這應該是個誤解。 胡適先生倒是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闡釋歷史, 他說:“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 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 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 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塗抹起來, 裝扮起來。 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裡, 由我們雕成什麼像。 ”後來以訛傳訛也就變成了胡適說的了。 不管怎麼樣, 這給我們重新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另外的視角。 歷史既可能是個素面朝天的姑娘,

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也可能是個濃妝豔抹的女子, 我們看到的是虛假的美麗。 歷史學家就是化妝師, 在他們的手裡, 歷史的真假存乎一心。

今年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司馬光誕辰996周年。 司馬光為我們留下了皇皇巨著《資治通鑒》, 但他本人, 在歷史上的評價, 在今天看來卻是那麼的不公平。 有人認為他是中國君子人格的典範, 也有人說他是“偽君子”;有人說他是挽狂瀾於既倒的千古名臣, 更有人說他是頑固保守阻礙歷史發展的千古罪人。 歷史的迷霧終將散去, 千年以後, 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宋代那段歷史, 給司馬光一個公平的歷史定位。

司馬光, 字君實, 號迂叟, 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 乃宋朝名臣。 司馬光在世之時, 作為舊党的精神領袖, 與改革派先鋒人物王安石死磕到底, 乃至做到宰相之後盡廢新法, 讓王安石鬱鬱而終。 和王安石一樣, 後人對他們的政治立場褒貶不一, 但對他們的道德, 評價卻極為一致。 他們是中國君子文化的典範,

是君子人格的典型代表。

司馬光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做事“日力不足, 繼之以夜”, 用功刻苦、勤奮;為人溫良謙恭、誠信寬厚, 歷來受人景仰。 他去世之後極盡哀榮, 卒贈太師、溫國公, 諡文正。

在我們的印象中, 司馬光被打上了三個鮮明的標籤。 第一, 司馬光是個早熟的神童, 他聰明機智有智慧, 關鍵時刻有著常人沒有的決斷和勇敢, 這個印象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這個故事一直在教導我們, 在見義勇為時, 我們不僅要有勇, 更要有司馬光那樣隨機應變的智慧。 第二, 他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 司馬這個姓, 起源於官職, 大概是負責管理馬匹的官員。 但歷史上最有名的司馬後人, 倒不是養馬的, 而是治史的。

司馬遷的《史記》,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而同為司馬家族的後人司馬光則歷經十九年, 編寫了專為皇帝使用的教科書《資治通鑒》,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 有資於治道”, 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第三, 司馬光是個“反動派”, 這來源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 在紅色的話語系統中, 司馬光是作為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出現的。 他強烈反對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變法運動, 最終把王安石給氣死, 所以說, 他是個反動派。

郭沫若是王安石的鐵杆粉絲, 按照朋友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敵人的邏輯, 郭沫若對司馬光簡直是恨之入骨, 他說, “王安石代表人民意識, 司馬光代表地主階級, 蘇軾代表遊移于兩端的無定見的浪漫文人”,

“他(王安石)的政治設施和軍事佈置, 如不被偽君子司馬光所隳墮, 宋室何至南渡以迄亡, 元人又安得入主中土?”, 不僅攻擊司馬光是個“偽君子”, 更是直接把司馬光作為北宋滅亡的罪人。

這是一種帶有濃厚階級立場的歷史觀, 因為既然列寧都說過, 王安石是“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那麼作為王安石的政治對手, 司馬光自然就是破壞改革進步的元兇了, 這一點十分符合郭沫若的性格邏輯。 這種歷史觀很早就在影響著我們的價值判斷, 小時候看電影, 我們總是好奇哪個是好人, 哪個是壞人, 並對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頗為自豪。 因為, 壞人總是那麼顯而易見。 凡是儀錶堂堂、器宇軒昂的就是“我們這邊的”, 凡是一身邪氣、神情猥瑣的絕對是“壞人那邊的”。

今天,我們重讀歷史,撥開它的重重迷霧,重新認識北宋和司馬光的那段歷史,卻赫然發現,司馬光乃中國歷史上文人為官的最高典範,是北宋百姓眼中的“模範官員”,是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宋代焦裕祿”。在他身上,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和官員的最高理想和最佳形象,是中國老百姓心中的“聖人”。他深受百姓的愛戴,乃至百姓吃飯時必定為之祈禱。在幹群關係如此緊張的今天,一名官員如何才能擁有司馬光那樣的美譽度和滿意度,恐怕值得我們深思。

喜歡得罪人的司馬牛

司馬光是個“官二代”。他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大家族。老實說,“官二代”並不全是壞蛋,這取決於社會風氣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為北宋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司馬光篤誠好學,且成熟早慧,從小就是個“小大人”。據《宋史•司馬光傳》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魯迅先生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了”。司馬光沒有咖啡喝,更沒時間玩,他認為自己的記憶力差,就在兄弟們去玩的時候,自己開小灶,直到將課文內容背誦得滾瓜爛熟之後才肯罷手。這種勤奮苦讀的習慣伴隨了司馬光的一生。古時候沒有鬧鐘,司馬光發明了“警枕”,用一根圓木做枕頭,夜裡睡覺一動,圓木就滾開去,司馬光醒來立即伏案讀書,可見司馬光對自己下手蠻狠,“也是蠻拼的”。和拿錐子刺大腿的蘇秦、用繩子勒脖子的孫敬有的一比。

按理說,司馬光沒有必要這麼拼命。司馬家族乃官宦世家,擁有大量的官場資源。哪怕就是《紅樓夢》中那個呆傻的薛蟠,靠封蔭即可享受榮華富貴。但司馬光要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二十歲那年,司馬光榮登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途。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他的為官、為文和為人,無不浸染著中國古代的君子之風,踐行著君子之道,是中國君子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何為君子之道?余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中說:“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于歐洲。”君子之道是中華民族追求的集體人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優秀因數,都被集中在君子身上,所以說,君子人格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孔子的“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孟子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對君子人格的具體闡釋。而余秋雨認為,君子有九個方面的特徵,“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和君子知恥”。這九種品質,我們可以簡化為三個層面,對國家和民族而言,君子是心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擔當精神的勇士;對社會和他人而言,君子有著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悲天憫人的胸懷;對個人而言,君子是嚴于律己、修身養心、崇德弘毅的道德楷模。這其實是中國古代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對照著三條標準,無論是在國家、社會和他個人的修養等方面,司馬光絕對是個標準的君子,他身上的君子之風,光芒萬丈而澤被深遠。

司馬光是個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知識份子,他積極入世,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事業中去。他勇於擔責,不貪戀高位,做官是選著做,別人對位高權重的官職孜孜以求,而司馬光卻淡然處之,他只想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作用。

嘉佑六年,宋仁宗提拔司馬光到自己的身邊任“起居注”,專門負責記錄自己的言行,官雖然不大,這卻是個很關鍵的位子,每天與皇帝朝夕相處,用文字替皇帝美言,可以說是皇帝的貼身侍從。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位子,但司馬光不樂意,他連上五道奏章,堅決請辭,理由是“實非所長”,但宋仁宗就是不鬆口。不久,宋仁宗又任命司馬光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看來仁宗對司馬光做了些妥協。除了要記錄皇帝的言行之外,還讓他在諫院工作,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的領導。這下子司馬光是如魚得水了。諫院的工作很複雜也很重要,反正從皇帝到大臣,理論上都在他的監督之下。雖然司馬光忠厚老實不喜歡整人,但這個工作很符合他“不平則鳴”的性格。

在諫院工作的五年間,司馬光上書170多道,忠實地履行著宋朝“守夜人”的職責。他始終遵循君子之道,敢於直諫,從不阿諛奉承;他舉忠斥奸,不摻雜一絲的個人私利。他寫了一篇著名的《諫院題名記》,對諫官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籲名者,猶汲籲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司馬光犯顏直諫,面折廷爭,從不顧及個人安危,被稱為社稷之臣,這一點,完全可以和唐代著名宰相魏征並駕齊驅。宋神宗曾經感慨地說:“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意思是有司馬光這個大嘴巴在,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宋仁宗喜歡看戲,尤其喜歡帶著些黃色韻味的女子相撲。日本人喜歡相撲,兩個一身肥肉層層疊疊的男人互相扭打,身下僅一段布條,相當性感。而在宋代不僅有相撲,甚至還有女子相撲。歷史上說是“裸戲”,估計全裸不可能,但衣著清涼甚至袒胸露乳應該是有的,在古代這絕對算得上“很黃很暴力”的表演了。嘉祐七年,宋仁宗趙禎率後妃、百官到宣德門看戲,看到半裸的女相撲士們激情表演時,文武百官樂不可支群情激昂,但司馬光很憂鬱,他甚至很憤怒。司馬光立即上書指責皇帝,做了與其身份很不相符的事。這個事情說明,在一幫喜歡看色情表演的大臣中,司馬光很不合群,是個不苟言笑的道學家。

司馬光認為自己很適合做諫官,所以對其他官職並不上心。皇帝要提拔他做知制誥,他不願意去。知制誥這個位置很重要,就是皇帝貼身的文字秘書,專門負責為皇帝擬定聖旨。一般做了知制誥,就離宰相不遠了。宋朝的好幾個宰相都是從知制誥的職位上提拔上去的,但司馬光不願意做,理由是自己能力不行,九次推辭。提拔他做樞密副使掌管軍權,他又不願去,總之,對提拔司馬光做什麼官,組織部門很傷腦筋。

司馬光痛恨“竊位素餐”者,只有他認為符合自己的性格,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切實能為國家社稷做事的官職,他才會去做。他最喜歡的還是能對國家政策發揮影響但經常得罪人的諫官。在諫官的位子上,司馬光一做就是五年。五年中,他勸諫皇帝早立太子、建議減少賦稅,他彈劾不稱職的官員,甚至對皇帝給死去的妃子什麼政治待遇,他都要秉公直言。他激烈反對朝廷中的相互宴飲和奢靡之風,對皇帝出手闊綽經常賞賜臣下的行為,他也是強烈不滿,在其他官員的眼裡,這就是個損人不利己的“二愣子”。

蘇東坡曾經給司馬光起了個外號,叫“司馬牛”,和“拗相公”王安石並駕齊驅,都是性格耿直見了棺材也不掉淚的主。他鍥而不捨地上書言事,直到自己的建議被採納為止。但他也有失敗的時候。英宗治平元年,司馬光目睹朝廷在陝西邊防組織“義勇”而使百姓“骨肉流離,田園蕩盡”的慘狀,上書要求朝廷廢除這種制度。當朝廷不予採納時,他親自上殿面見英宗勸諫,還要求和宰相韓琦進行辯論,最後胳膊拗不過大腿,他的勸諫失敗了。對此,司馬光極為痛心,連上五狀要求對自己降職使用。朝廷不同意,他就接二連三地寫辭職信。他說,“臣從事諫職,首尾五年,自本朝以來,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資質愚戇,惟知報國,竭盡樸忠,與人立敵,前後甚眾,四海之內,觸處相逢,常恐異日身及子孫無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態度很坦誠,直接說你再不把我換掉,恐怕我的子孫以後沒辦法活了。英宗終於批准他辭去諫職,提拔他做龍圖閣直學士。

司馬光的“破屋理論”

和狂飆突進的王安石相比,司馬光是個持正平穩的人,這被後人視為宋代最大的保守派,其實這是歷史的誤解。司馬光不反對改革,但希望改革要平穩地進行。對於改革,他有一套著名的“破屋”理論。他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近代法國人托克維爾寫了一本《舊制度與大革命》,他認為改革的後果是引起人們要求進一步改革,但改革卻又無法滿足無限度的改革要求,因而造成民眾不滿情緒加劇,最終可能釀成革命。也就是說,改革既要大膽又要審慎。看來,托克維爾頗得司馬光“破屋”理論的精髓。在這種“破屋”理論的指導下,司馬光和王安石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辯論和拉鋸,王安石是個雄辯的演說家,而司馬光在這方面實非王安石的對手。但司馬光有著與王安石一樣的執拗與耐力,反正這輩子和王安石幹上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所代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的鬥爭十分慘烈。但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鬥爭,是君子之爭,是“費厄潑賴”的,不摻雜任何的感情和私利因素。君子之間能像小人一樣大打出手嗎?孔子說“其爭也君子”,表明謙謙君子也有鬥爭。但與小人之爭不同,君子爭的是是非曲直,遵循著一定的規則。事實上,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私人關係不錯,是互相仰慕的好朋友、好文友。他們之間的鬥爭,就像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過招,比拼的是內力和品質,任何一方都不會冷不丁地施放暗器。先是王安石鬥敗了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舊黨一干人等全被貶往各地涼快去了,在全國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法,最後,司馬光的舊党戰勝了王安石的新黨,在遠離權力核心十多年之後,眾望所歸的司馬光出任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盡數廢除,活活把王安石給氣死。在王安石去世半年之後,司馬光感覺完成了歷史使命,溘然離世。

王安石也是君子,他變法的著眼點在於使國家富強、民眾安樂,但他狂風暴雨般的變法,出現了大量政策執行上的偏差,培養了一批不謀國只謀私的小人,出現了與王安石變法的初衷事與願違的情況。從這一點來說,雖然司馬光辯論才能和魄力比不上王安石,但他的“破屋”理論還是有可取之處,在政治上是成熟穩健的。北宋若能將司馬光、王安石這兩位君子的才能加以綜合使用,讓王安石主導變法,讓司馬光負責監督和執行,或許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君子乃國之棟樑,是敢於擔當的猛士,頂起的是國家的天空,絕不會在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時刻而轟然倒塌,司馬光就是個敢於擔責的君子。他在擔任並州通判時,曾經向自己的恩師龐籍提出了一條計策。為了防止西夏人的入侵,他建議修築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龐籍聽從了他的建議,派手下郭恩去辦理此事。郭恩在執行命令的時候,因為不注意設防,部隊被敵人消滅。龐籍因為此事被撤職。司馬光始終認為此事因他而起,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引咎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後,司馬光便把恩師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籍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在朋友出了事就急於撇清關係的今天,司馬光這種勇於擔責的精神,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退即是進,與即是得”,教我們為人處事以遇事都要讓一步的態度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進一步留下了餘地。司馬光就是如此,他懂得人生進退的道理。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就以退為進,請求辭職,自己躲到洛陽去。在洛陽的十五年,司馬光專心著述,編著了與司馬遷的《史記》雙星閃耀的《資治通鑒》。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編書的條件實在艱苦,他買不起高宅大院,住的是低矮窄小的房子,夏天悶熱難耐,他請人在書房裡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空調房”裡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司馬光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歷代執政的得失全部融進這部巨著之中,讓皇帝學習。宋神宗看了之後大加讚賞,說它“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他的本意,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北宋道德模範

在對待社會和別人方面,司馬光是個溫厚的君子,是宋代的道德楷模和誠信為人的典範。因此,《宋史》對他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司馬光一生信奉誠信為本,“自少至老,語未嘗妄”,意思是說,司馬光從小到大就沒說過謊話。事實上,據說司馬光就說過一次謊話。小時候在吃核桃的時候,司馬光得意洋洋地告訴父親,他掌握了剝核桃的方法,其實那是傭人幫他剝的,父親司馬池嚴厲地批評了他,自此,司馬光就再也沒有說過謊。他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司馬光讓管家去把他的一匹馬賣掉,特意叮囑管家要告訴買主,這匹馬在夏季會犯肺病。由此可知,司馬光是個標準的誠信君子。當時人們很崇敬他,以至於有人幹了壞事,都會說,司馬光難道不知道嗎。可見司馬光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崇高。

司馬光不僅是個講究誠信的老實人,還是個心胸寬大的人,是個典型的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君子。程頤評價司馬光說,他最大優點就是對人寬容,能受人話,不論你怎麼反駁,他都不發火。司馬光家有一個珍貴的琉璃盞,被一位官奴不小心打碎了。當時的洛陽市長大怒,下令逮捕官奴,聽候司馬光發落。不料,司馬光的判詞是這樣的:“玉爵弗揮,典禮雖聞於往記;彩雲易散,過差宜恕於斯人。”文縐縐地表達了不予追究的意思。

司馬光對別人胸懷寬大,一派仁者之風,但是對自己,下手夠狠的。他一生寬於待人,但絕對嚴於律己,不允許自己犯任何一點小錯誤。他不貪財,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典範。他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渾身上下充滿了貴族精神。但他只是精神貴族,在生活上他絕對是個窮人。

宋代官員的工資很高,像司馬光這樣高級別的官員,月工資大概在三百貫左右,按照黃仁宇先生的一兩黃金相當於10貫錢的換算方法,換算成人民幣的話,月薪大概在12000元左右,當然還有其他的補貼。司馬光幹得不錯,皇帝、太后等屢屢賞賜,仁宗曾詔賜司馬光金錢百余萬,珍寶絲綢無數;神宗也曾賜司馬光“賞與銀、絹、衣和馬”等。按理說司馬光應該不差錢。他的朋友也是這樣想的,有朋友寫信給他借五十萬錢,說那不過是他賣掉一個婢女的小錢。司馬光看了很生氣就回信說:“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我都沒錢吃肉,穿不起綾羅綢緞,哪裡有錢去買侍女呢?司馬光確實很窮,妻子去世,只好賣掉自己的“宅基地”來給妻子辦葬禮。他不喜喝酒唱歌,不出入高檔娛樂場所,也沒有娶了三妻四妾分家產,那麼司馬光的錢到底哪去了?原來,司馬光對皇帝的賞賜是堅決不要,實在推辭不下,就捐獻給自己的部門,給兄弟們做辦公經費,這實在是宋代的“活雷鋒”,人家是假公濟私,司馬光是假私濟公,這樣的好領導,千年難得一遇。

司馬光一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考上進士的時候,辦喜酒需要戴花,別人興高采烈花枝招展,司馬光死活不肯戴花,直到有人說是皇帝要求,不戴就是抗旨不尊,他才勉強戴上。據說蘇東坡以司馬光為原型寫過一首詩:“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意思是吃好飯把剩飯剩菜打包帶走,一點都不浪費,可見司馬光是現代“光碟”行動的先驅。他留給侄子司馬康一篇《訓儉示康》,“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並拿奢靡成性的前宰相寇准的事例諄諄告誡侄子,“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要求司馬康勤儉持家艱苦樸素低調行事。這不僅是對侄子的教育,更是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自律甚嚴,不近女色。司馬光和夫人始終未有子嗣,夫人很著急,大公無私地替司馬光物色年輕貌美的女子,希望司馬光能開花結果,但司馬光對此很不感冒,幾次不客氣地把美女趕走。司馬光的時間很寶貴,他沒時間思考下半身的事情,他的時間都花在了思考國家大事和編著《資治通鑒》上。但我們不能懷疑司馬光的性取向問題,事實上,司馬光並不是個無趣之人,他身上也有文藝氣息。面對美女司馬光同樣會心神蕩漾起反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司馬光的過人之處是勇於控制自己,嚴格約束自己的欲望。就像明代楊繼盛說的那樣,“或獨坐時,或深夜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司馬光能夠時時約束自己,不讓自己的道德滑坡。

君子也要做春夢

宋代詞人多如過江之鯽,以司馬光的學識,若用心寫詞,必將是詞壇大家,但司馬光沒時間寫詞,整個宋詞中只找到他的三首詞,就是這三首,後人還認為是假託司馬光的名義寫的,因為這三首詞都可以納入“豔詞”的範疇。這充分體現了後人“為賢者諱,為尊者隱”的心理。《西江月》: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這一句直抒胸臆,不遮遮掩掩,這一點老古董司馬光頗有柳永的風韻。這或許是司馬光暗戀的一個女子吧,不濃妝淡抹出來嚇人,而是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看來司馬光喜歡的是清純如水知性的女子,君子好色而不淫,這一點倒是很符合司馬光的性格。再看他的《阮郎歸》

漁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閑。綺窗紗幌映朱顏,相逢醉夢間。

松露冷,海霜殷。匆匆整棹還。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尋此路難。

《阮郎歸》詞牌,出自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講述了東漢劉晨、阮肇進山采藥,遇到兩位仙女而結為夫妻的故事。此調常用來寫冶遊、豔遇。一向嚴肅的司馬光用這個詞牌寫作,恐怕是他埋頭寫作之餘,“偷得浮生半日閑”,渴望桃花源,希望一場豔遇的意思。

上闋寫一葉漁舟,于無意間進入春山仙境。與人世間的爭鬥忙碌不同,仙家歲月悠閒而詩意。不僅有美景,在那“綺窗紗幌”間還有女子美麗的剪影。司馬光沒有寫女子的姿容,只給我們留下回味悠長的背影。“相逢醉夢間”,寫自己的感受,如癡如醉,如夢如幻,沉迷其中。

下闋寫匆匆離去之無奈。還沒看夠,就要回去了,“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尋此路難”,慨歎別後桃源路渺,寂寂年華,潺潺流水,我本有意,流水無情,怕是一別後再也無從相見了。這顯然是一場無疾而終的單相思。按照司馬光一生勤奮苦讀、持正穩重的行事作風,他是沒時間探尋桃花源尋找豔遇的,最大的可能是司馬光的一場春夢,夢醒時,春山美女已了無痕跡,只有青燈黃卷,繼續讀書或修史吧。司馬光一生以君子自居,自律甚嚴,但喜歡美女渴望豔遇,乃人之常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但是沒有規定君子不能在心裡暗想。所以,這首詞體現了一代君子那別樣的情懷。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是對君子的最高要求。在司馬光身上,則集中了君子所有的美好品格,他的美名,將萬世流芳。

今天,我們重讀歷史,撥開它的重重迷霧,重新認識北宋和司馬光的那段歷史,卻赫然發現,司馬光乃中國歷史上文人為官的最高典範,是北宋百姓眼中的“模範官員”,是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的“宋代焦裕祿”。在他身上,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和官員的最高理想和最佳形象,是中國老百姓心中的“聖人”。他深受百姓的愛戴,乃至百姓吃飯時必定為之祈禱。在幹群關係如此緊張的今天,一名官員如何才能擁有司馬光那樣的美譽度和滿意度,恐怕值得我們深思。

喜歡得罪人的司馬牛

司馬光是個“官二代”。他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大家族。老實說,“官二代”並不全是壞蛋,這取決於社會風氣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為北宋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司馬光篤誠好學,且成熟早慧,從小就是個“小大人”。據《宋史•司馬光傳》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魯迅先生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了”。司馬光沒有咖啡喝,更沒時間玩,他認為自己的記憶力差,就在兄弟們去玩的時候,自己開小灶,直到將課文內容背誦得滾瓜爛熟之後才肯罷手。這種勤奮苦讀的習慣伴隨了司馬光的一生。古時候沒有鬧鐘,司馬光發明了“警枕”,用一根圓木做枕頭,夜裡睡覺一動,圓木就滾開去,司馬光醒來立即伏案讀書,可見司馬光對自己下手蠻狠,“也是蠻拼的”。和拿錐子刺大腿的蘇秦、用繩子勒脖子的孫敬有的一比。

按理說,司馬光沒有必要這麼拼命。司馬家族乃官宦世家,擁有大量的官場資源。哪怕就是《紅樓夢》中那個呆傻的薛蟠,靠封蔭即可享受榮華富貴。但司馬光要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二十歲那年,司馬光榮登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途。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他的為官、為文和為人,無不浸染著中國古代的君子之風,踐行著君子之道,是中國君子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何為君子之道?余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中說:“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于歐洲。”君子之道是中華民族追求的集體人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優秀因數,都被集中在君子身上,所以說,君子人格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孔子的“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孟子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對君子人格的具體闡釋。而余秋雨認為,君子有九個方面的特徵,“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和君子知恥”。這九種品質,我們可以簡化為三個層面,對國家和民族而言,君子是心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擔當精神的勇士;對社會和他人而言,君子有著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悲天憫人的胸懷;對個人而言,君子是嚴于律己、修身養心、崇德弘毅的道德楷模。這其實是中國古代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對照著三條標準,無論是在國家、社會和他個人的修養等方面,司馬光絕對是個標準的君子,他身上的君子之風,光芒萬丈而澤被深遠。

司馬光是個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知識份子,他積極入世,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事業中去。他勇於擔責,不貪戀高位,做官是選著做,別人對位高權重的官職孜孜以求,而司馬光卻淡然處之,他只想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作用。

嘉佑六年,宋仁宗提拔司馬光到自己的身邊任“起居注”,專門負責記錄自己的言行,官雖然不大,這卻是個很關鍵的位子,每天與皇帝朝夕相處,用文字替皇帝美言,可以說是皇帝的貼身侍從。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位子,但司馬光不樂意,他連上五道奏章,堅決請辭,理由是“實非所長”,但宋仁宗就是不鬆口。不久,宋仁宗又任命司馬光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看來仁宗對司馬光做了些妥協。除了要記錄皇帝的言行之外,還讓他在諫院工作,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的領導。這下子司馬光是如魚得水了。諫院的工作很複雜也很重要,反正從皇帝到大臣,理論上都在他的監督之下。雖然司馬光忠厚老實不喜歡整人,但這個工作很符合他“不平則鳴”的性格。

在諫院工作的五年間,司馬光上書170多道,忠實地履行著宋朝“守夜人”的職責。他始終遵循君子之道,敢於直諫,從不阿諛奉承;他舉忠斥奸,不摻雜一絲的個人私利。他寫了一篇著名的《諫院題名記》,對諫官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籲名者,猶汲籲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司馬光犯顏直諫,面折廷爭,從不顧及個人安危,被稱為社稷之臣,這一點,完全可以和唐代著名宰相魏征並駕齊驅。宋神宗曾經感慨地說:“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意思是有司馬光這個大嘴巴在,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宋仁宗喜歡看戲,尤其喜歡帶著些黃色韻味的女子相撲。日本人喜歡相撲,兩個一身肥肉層層疊疊的男人互相扭打,身下僅一段布條,相當性感。而在宋代不僅有相撲,甚至還有女子相撲。歷史上說是“裸戲”,估計全裸不可能,但衣著清涼甚至袒胸露乳應該是有的,在古代這絕對算得上“很黃很暴力”的表演了。嘉祐七年,宋仁宗趙禎率後妃、百官到宣德門看戲,看到半裸的女相撲士們激情表演時,文武百官樂不可支群情激昂,但司馬光很憂鬱,他甚至很憤怒。司馬光立即上書指責皇帝,做了與其身份很不相符的事。這個事情說明,在一幫喜歡看色情表演的大臣中,司馬光很不合群,是個不苟言笑的道學家。

司馬光認為自己很適合做諫官,所以對其他官職並不上心。皇帝要提拔他做知制誥,他不願意去。知制誥這個位置很重要,就是皇帝貼身的文字秘書,專門負責為皇帝擬定聖旨。一般做了知制誥,就離宰相不遠了。宋朝的好幾個宰相都是從知制誥的職位上提拔上去的,但司馬光不願意做,理由是自己能力不行,九次推辭。提拔他做樞密副使掌管軍權,他又不願去,總之,對提拔司馬光做什麼官,組織部門很傷腦筋。

司馬光痛恨“竊位素餐”者,只有他認為符合自己的性格,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切實能為國家社稷做事的官職,他才會去做。他最喜歡的還是能對國家政策發揮影響但經常得罪人的諫官。在諫官的位子上,司馬光一做就是五年。五年中,他勸諫皇帝早立太子、建議減少賦稅,他彈劾不稱職的官員,甚至對皇帝給死去的妃子什麼政治待遇,他都要秉公直言。他激烈反對朝廷中的相互宴飲和奢靡之風,對皇帝出手闊綽經常賞賜臣下的行為,他也是強烈不滿,在其他官員的眼裡,這就是個損人不利己的“二愣子”。

蘇東坡曾經給司馬光起了個外號,叫“司馬牛”,和“拗相公”王安石並駕齊驅,都是性格耿直見了棺材也不掉淚的主。他鍥而不捨地上書言事,直到自己的建議被採納為止。但他也有失敗的時候。英宗治平元年,司馬光目睹朝廷在陝西邊防組織“義勇”而使百姓“骨肉流離,田園蕩盡”的慘狀,上書要求朝廷廢除這種制度。當朝廷不予採納時,他親自上殿面見英宗勸諫,還要求和宰相韓琦進行辯論,最後胳膊拗不過大腿,他的勸諫失敗了。對此,司馬光極為痛心,連上五狀要求對自己降職使用。朝廷不同意,他就接二連三地寫辭職信。他說,“臣從事諫職,首尾五年,自本朝以來,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資質愚戇,惟知報國,竭盡樸忠,與人立敵,前後甚眾,四海之內,觸處相逢,常恐異日身及子孫無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態度很坦誠,直接說你再不把我換掉,恐怕我的子孫以後沒辦法活了。英宗終於批准他辭去諫職,提拔他做龍圖閣直學士。

司馬光的“破屋理論”

和狂飆突進的王安石相比,司馬光是個持正平穩的人,這被後人視為宋代最大的保守派,其實這是歷史的誤解。司馬光不反對改革,但希望改革要平穩地進行。對於改革,他有一套著名的“破屋”理論。他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近代法國人托克維爾寫了一本《舊制度與大革命》,他認為改革的後果是引起人們要求進一步改革,但改革卻又無法滿足無限度的改革要求,因而造成民眾不滿情緒加劇,最終可能釀成革命。也就是說,改革既要大膽又要審慎。看來,托克維爾頗得司馬光“破屋”理論的精髓。在這種“破屋”理論的指導下,司馬光和王安石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辯論和拉鋸,王安石是個雄辯的演說家,而司馬光在這方面實非王安石的對手。但司馬光有著與王安石一樣的執拗與耐力,反正這輩子和王安石幹上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所代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的鬥爭十分慘烈。但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鬥爭,是君子之爭,是“費厄潑賴”的,不摻雜任何的感情和私利因素。君子之間能像小人一樣大打出手嗎?孔子說“其爭也君子”,表明謙謙君子也有鬥爭。但與小人之爭不同,君子爭的是是非曲直,遵循著一定的規則。事實上,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私人關係不錯,是互相仰慕的好朋友、好文友。他們之間的鬥爭,就像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過招,比拼的是內力和品質,任何一方都不會冷不丁地施放暗器。先是王安石鬥敗了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舊黨一干人等全被貶往各地涼快去了,在全國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法,最後,司馬光的舊党戰勝了王安石的新黨,在遠離權力核心十多年之後,眾望所歸的司馬光出任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盡數廢除,活活把王安石給氣死。在王安石去世半年之後,司馬光感覺完成了歷史使命,溘然離世。

王安石也是君子,他變法的著眼點在於使國家富強、民眾安樂,但他狂風暴雨般的變法,出現了大量政策執行上的偏差,培養了一批不謀國只謀私的小人,出現了與王安石變法的初衷事與願違的情況。從這一點來說,雖然司馬光辯論才能和魄力比不上王安石,但他的“破屋”理論還是有可取之處,在政治上是成熟穩健的。北宋若能將司馬光、王安石這兩位君子的才能加以綜合使用,讓王安石主導變法,讓司馬光負責監督和執行,或許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君子乃國之棟樑,是敢於擔當的猛士,頂起的是國家的天空,絕不會在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時刻而轟然倒塌,司馬光就是個敢於擔責的君子。他在擔任並州通判時,曾經向自己的恩師龐籍提出了一條計策。為了防止西夏人的入侵,他建議修築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龐籍聽從了他的建議,派手下郭恩去辦理此事。郭恩在執行命令的時候,因為不注意設防,部隊被敵人消滅。龐籍因為此事被撤職。司馬光始終認為此事因他而起,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引咎辭職,沒得到允許。龐籍死後,司馬光便把恩師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籍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在朋友出了事就急於撇清關係的今天,司馬光這種勇於擔責的精神,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退即是進,與即是得”,教我們為人處事以遇事都要讓一步的態度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是為進一步留下了餘地。司馬光就是如此,他懂得人生進退的道理。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就以退為進,請求辭職,自己躲到洛陽去。在洛陽的十五年,司馬光專心著述,編著了與司馬遷的《史記》雙星閃耀的《資治通鑒》。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編書的條件實在艱苦,他買不起高宅大院,住的是低矮窄小的房子,夏天悶熱難耐,他請人在書房裡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空調房”裡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司馬光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歷代執政的得失全部融進這部巨著之中,讓皇帝學習。宋神宗看了之後大加讚賞,說它“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他的本意,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北宋道德模範

在對待社會和別人方面,司馬光是個溫厚的君子,是宋代的道德楷模和誠信為人的典範。因此,《宋史》對他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司馬光一生信奉誠信為本,“自少至老,語未嘗妄”,意思是說,司馬光從小到大就沒說過謊話。事實上,據說司馬光就說過一次謊話。小時候在吃核桃的時候,司馬光得意洋洋地告訴父親,他掌握了剝核桃的方法,其實那是傭人幫他剝的,父親司馬池嚴厲地批評了他,自此,司馬光就再也沒有說過謊。他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司馬光讓管家去把他的一匹馬賣掉,特意叮囑管家要告訴買主,這匹馬在夏季會犯肺病。由此可知,司馬光是個標準的誠信君子。當時人們很崇敬他,以至於有人幹了壞事,都會說,司馬光難道不知道嗎。可見司馬光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崇高。

司馬光不僅是個講究誠信的老實人,還是個心胸寬大的人,是個典型的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君子。程頤評價司馬光說,他最大優點就是對人寬容,能受人話,不論你怎麼反駁,他都不發火。司馬光家有一個珍貴的琉璃盞,被一位官奴不小心打碎了。當時的洛陽市長大怒,下令逮捕官奴,聽候司馬光發落。不料,司馬光的判詞是這樣的:“玉爵弗揮,典禮雖聞於往記;彩雲易散,過差宜恕於斯人。”文縐縐地表達了不予追究的意思。

司馬光對別人胸懷寬大,一派仁者之風,但是對自己,下手夠狠的。他一生寬於待人,但絕對嚴於律己,不允許自己犯任何一點小錯誤。他不貪財,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典範。他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渾身上下充滿了貴族精神。但他只是精神貴族,在生活上他絕對是個窮人。

宋代官員的工資很高,像司馬光這樣高級別的官員,月工資大概在三百貫左右,按照黃仁宇先生的一兩黃金相當於10貫錢的換算方法,換算成人民幣的話,月薪大概在12000元左右,當然還有其他的補貼。司馬光幹得不錯,皇帝、太后等屢屢賞賜,仁宗曾詔賜司馬光金錢百余萬,珍寶絲綢無數;神宗也曾賜司馬光“賞與銀、絹、衣和馬”等。按理說司馬光應該不差錢。他的朋友也是這樣想的,有朋友寫信給他借五十萬錢,說那不過是他賣掉一個婢女的小錢。司馬光看了很生氣就回信說:“某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我都沒錢吃肉,穿不起綾羅綢緞,哪裡有錢去買侍女呢?司馬光確實很窮,妻子去世,只好賣掉自己的“宅基地”來給妻子辦葬禮。他不喜喝酒唱歌,不出入高檔娛樂場所,也沒有娶了三妻四妾分家產,那麼司馬光的錢到底哪去了?原來,司馬光對皇帝的賞賜是堅決不要,實在推辭不下,就捐獻給自己的部門,給兄弟們做辦公經費,這實在是宋代的“活雷鋒”,人家是假公濟私,司馬光是假私濟公,這樣的好領導,千年難得一遇。

司馬光一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考上進士的時候,辦喜酒需要戴花,別人興高采烈花枝招展,司馬光死活不肯戴花,直到有人說是皇帝要求,不戴就是抗旨不尊,他才勉強戴上。據說蘇東坡以司馬光為原型寫過一首詩:“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意思是吃好飯把剩飯剩菜打包帶走,一點都不浪費,可見司馬光是現代“光碟”行動的先驅。他留給侄子司馬康一篇《訓儉示康》,“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並拿奢靡成性的前宰相寇准的事例諄諄告誡侄子,“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要求司馬康勤儉持家艱苦樸素低調行事。這不僅是對侄子的教育,更是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自律甚嚴,不近女色。司馬光和夫人始終未有子嗣,夫人很著急,大公無私地替司馬光物色年輕貌美的女子,希望司馬光能開花結果,但司馬光對此很不感冒,幾次不客氣地把美女趕走。司馬光的時間很寶貴,他沒時間思考下半身的事情,他的時間都花在了思考國家大事和編著《資治通鑒》上。但我們不能懷疑司馬光的性取向問題,事實上,司馬光並不是個無趣之人,他身上也有文藝氣息。面對美女司馬光同樣會心神蕩漾起反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司馬光的過人之處是勇於控制自己,嚴格約束自己的欲望。就像明代楊繼盛說的那樣,“或獨坐時,或深夜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司馬光能夠時時約束自己,不讓自己的道德滑坡。

君子也要做春夢

宋代詞人多如過江之鯽,以司馬光的學識,若用心寫詞,必將是詞壇大家,但司馬光沒時間寫詞,整個宋詞中只找到他的三首詞,就是這三首,後人還認為是假託司馬光的名義寫的,因為這三首詞都可以納入“豔詞”的範疇。這充分體現了後人“為賢者諱,為尊者隱”的心理。《西江月》: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這一句直抒胸臆,不遮遮掩掩,這一點老古董司馬光頗有柳永的風韻。這或許是司馬光暗戀的一個女子吧,不濃妝淡抹出來嚇人,而是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看來司馬光喜歡的是清純如水知性的女子,君子好色而不淫,這一點倒是很符合司馬光的性格。再看他的《阮郎歸》

漁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閑。綺窗紗幌映朱顏,相逢醉夢間。

松露冷,海霜殷。匆匆整棹還。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尋此路難。

《阮郎歸》詞牌,出自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講述了東漢劉晨、阮肇進山采藥,遇到兩位仙女而結為夫妻的故事。此調常用來寫冶遊、豔遇。一向嚴肅的司馬光用這個詞牌寫作,恐怕是他埋頭寫作之餘,“偷得浮生半日閑”,渴望桃花源,希望一場豔遇的意思。

上闋寫一葉漁舟,于無意間進入春山仙境。與人世間的爭鬥忙碌不同,仙家歲月悠閒而詩意。不僅有美景,在那“綺窗紗幌”間還有女子美麗的剪影。司馬光沒有寫女子的姿容,只給我們留下回味悠長的背影。“相逢醉夢間”,寫自己的感受,如癡如醉,如夢如幻,沉迷其中。

下闋寫匆匆離去之無奈。還沒看夠,就要回去了,“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尋此路難”,慨歎別後桃源路渺,寂寂年華,潺潺流水,我本有意,流水無情,怕是一別後再也無從相見了。這顯然是一場無疾而終的單相思。按照司馬光一生勤奮苦讀、持正穩重的行事作風,他是沒時間探尋桃花源尋找豔遇的,最大的可能是司馬光的一場春夢,夢醒時,春山美女已了無痕跡,只有青燈黃卷,繼續讀書或修史吧。司馬光一生以君子自居,自律甚嚴,但喜歡美女渴望豔遇,乃人之常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但是沒有規定君子不能在心裡暗想。所以,這首詞體現了一代君子那別樣的情懷。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是對君子的最高要求。在司馬光身上,則集中了君子所有的美好品格,他的美名,將萬世流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