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舌尖上的水滸——一代猛將李逵差點因為這道美味而喪命

《水滸傳》作為一部激昂澎湃, 盪氣迴腸的鴻篇巨著, 裡面除了有鋤強剪惡, 路見不平的英雄俠義;金戈鐵馬, 橫掃天下的沙場爭鋒;休戚相依,

生死與共的兄弟情深之外, 還有一道別樣的風景, 便是琳琅滿目, 令人垂涎欲滴的水滸美食。 在中國四大名著中, 幾位作者都不吝濃墨重筆傾注於美食之上, 美食上的描寫可謂異彩紛呈, 各有千秋。

《紅樓夢》的美食華美奇絕, 不食人間煙火;

《西遊記》的美食清雅淡幽, 禪味濃重;

《三國演義》的美食奢華隆重, 帝王豪情:

唯有《水滸傳》中的美食看似菜式簡單, 粗陋平常, 卻是最接地氣, 最有豪情, 食過之後, 餘香飄鼻, 繞梁三日, 有且也只有這樣的美食才能讓好漢們在大嚼豪飲中顯盡英雄本色。 今天為大家講述的便是《水滸傳》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魚和圍繞它產生的傳奇。

在《水滸傳》故事發生的宋朝, 魚已經成為人們的重要飲食,

宋人愛吃魚, 在詩詞中多有體現, 比如范仲淹的“但愛鱸魚美”, 還有以蘇軾命名的“東坡魚”。 宋時對魚的烹飪技術已經相當發達, 製作方法可以說是琳琅滿目。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等筆記小說中記載了兩熟紫蘇魚、宋五嫂魚羹、旋切魚膾、酥骨魚、煎魚等等以魚製作的眾多精緻菜肴, 涵蓋了煎炒烹炸各種手法, 只聞其名, 便令人垂涎不止。 其中記載的不少菜肴, 甚至成為一些現代名菜的鼻祖。 作為歷史背景的折射, 魚自然而然也成為《水滸傳》中的一道盛宴, 幾乎隨處可見魚的身影:林教頭雪夜上梁山前, 旱地忽律朱貴便是拿魚肉作為招待;吳用密謀生辰綱賺阮氏三雄入夥, 是以吃魚為說辭;武松省親初會嫂子潘金蓮,
桌上也是以魚為主宴。 但《水滸傳》中對魚宴最精彩的描寫當屬江州琵琶亭上的那段以“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即醒酒湯)為代表的美食傳奇。

光聽“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這幾個字, 便令人味蕾大開, 垂涎三尺。 但究竟什麼叫做三分加辣點紅白魚湯呢, 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用鮮魚製作的魚辣湯, 這種湯不僅口感上佳, 既有魚的鮮, 又有椒的辣, 更絕的是具有很好的醒酒功能, 因此備受水滸英雄的青睞。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辣椒在明末才傳入我國, 宋朝製作的魚辣湯使用的應該是胡椒。 白色的魚湯, 點紅的綴飾, 微辣的口感, 解酒的功效, 色香味功效的疊加, 立刻讓這道菜昇華到了一個令人仰止的高度。

這道令人心馳神往的魚辣湯出現在《水滸傳》第38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鬥浪裡白條”之中。 當時宋江因為殺死閻婆惜而發配江州, 在潯陽江邊最著名的琵琶亭上與初識的神行太保戴宗和黑旋風李逵把酒言歡, 興頭上就想吃一碗魚辣湯。

別看魚辣湯只是一道菜肴, 卻起著至關重要的承接作用, 不僅將劍拔弩張的整體氛圍點綴的稍適緩和, 起到一張一弛的作用, 而且對於人物的塑造和劇情的發展也有著巧妙推動的神功之妙。 首先看人物塑造, 同樣是這碗魚辣湯, 宋江和戴宗都是淺嘗輒止, 不失斯文, 而李逵卻是手腳並用, 直接用手撈起碗裡的魚, 連肉帶骨頭一起嚼著吃了。 不僅如此, 李逵餘興未止, 說了一句:“兩位哥哥都不吃,

我替你們吃了。 ”又將宋江和戴宗碗裡的魚也撈過來吃了。 寥寥幾筆就將黑旋風李逵豪放不羈的性格躍然紙上。 金聖歎在這裡曾有過精妙的評論:“非寫今日吃魚出力, 正寫他日出力只如吃魚也。 ”李逵從此對宋江死心踏地。

再說情節的銜接連貫上, 如果琵琶亭的廚師用鮮魚做這道醒酒湯的話, 故事也就就此戛然而止。 可惜琵琶亭的廚師用的是隔夜醃制的魚, 被味蕾敏感的宋押司一下便嘗了出來, 李逵自告奮勇為宋江找鮮魚, 由此便引出來了《水滸傳》中最為傳神的一場爭鬥——黑旋風鬥浪裡白條。

“浪裡白條”的綽號形容得是張順“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在江河中斬波逐浪的動態美感。 陸地上的張順自然不是李逵的對手, 但在水中李逵則完全落于下風,若非宋江出言相救,李逵生死難料。但也正因為如此,李逵與張順不打不相識,從此之後成為宋江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

張順是魚牙主人,也就是魚市場仲介人的頭領,一聲令下,從幾十條漁船中精選了四條金色鯉魚作為原料,金色鯉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做這道醒酒湯的最佳材料。順便提一下,當時《水滸傳》中是選用金色鯉魚作為材料的,為什麼特別選用金色鯉魚?這並不是作者施耐庵一時心血來潮的隨意植入,而是對於人物和情節的發展有著深刻的隱喻。首先有鯉魚躍龍門之意,江州是《水滸傳》的轉捩點,更是宋江人生的分水嶺。宋江在江州從一個命懸一線的階下囚徒一躍成為了威震天下的梁山雄主,實現了人生的躍龍門,而且是含金量極高的那種魚躍龍門,有且也只有意喻尊貴的金色鯉魚才配得上這樣的意境;其次,還隱喻著浪裡白條張順對於宋江堪比金玉的忠誠之心。眾所周知,浪裡白條張順是宋江最鐵杆的追隨者,他救過宋江的命,最後更為了宋江慷慨赴義。作者在這裡進行了非常巧妙的設置,張順初見宋江時獻上的是四尾金色鯉魚,而最後為宋江慘死在湧金門下,張順與宋江之間的情誼,由金字開頭,又由金字結尾,充分彰顯了張順對於宋江的忠誠之猶如萬丈金光般瑰麗。難怪在張順死後,宋江會痛哭流涕的說,“我喪了父母,也不如此傷悼。”

當時琵琶亭的廚師是將“一條做辣湯,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鱠。”切鱠這種吃法其實就是現在的生魚片,我國吃生魚片歷史很悠久,周朝時就有記載,唐朝時達到鼎盛。相對於日本吃海魚,我國古代吃生魚片主要吃淡水魚,而且一般是切做雪花狀或絲狀,切鱠的過程也非常的漂亮,銀刀揮舞之間魚絲紛飛,如同是藝術表演,唐朝詩人杜甫就有“刀鳴鱠縷飛”的描寫。

張順將剩餘的兩尾魚送給了宋江,宋江因為貪食腹瀉而引來了著名的潯陽樓題反詩,之後江州劫法場,白龍廟聚義。可以說《水滸傳》中最為轟轟烈烈的情節都是這幾尾魚惹得禍。

魚湯的魂魄就在這個“鮮”字上面,一定得用新鮮的活魚去做。《水滸傳》中琵琶亭的廚師是用隔夜醃制的魚製作的,口感就差了許多。李逵為了討幾尾活魚,引發了與浪裡白條張順的黑白大戰,一代猛將李逵差點因為這個“鮮”鮮字葬身魚腹。所以說:魚湯不夠鮮,後果很危險。

美食被施公運用的精妙神奇,每一樣菜肴都有著不替代和或缺的作用。如果沒有武松在景陽岡上吃牛肉時的豪邁,就不可能有後來拳打猛虎時的雄壯;如果沒有琵琶亭上魚湯的鮮美,就無法反襯兄弟情深的脈脈溫情。假如兩者易位,武松在景陽岡上喝得是魚湯,那麼拳打猛虎時的威風就會蕩然無存;如果宋江在琵琶亭上吃得是牛肉,那又如何引出黑旋風大戰浪裡白條?所以說名著的魅力就在於此,一菜一味都能幻化出無窮魅力。

但在水中李逵則完全落于下風,若非宋江出言相救,李逵生死難料。但也正因為如此,李逵與張順不打不相識,從此之後成為宋江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

張順是魚牙主人,也就是魚市場仲介人的頭領,一聲令下,從幾十條漁船中精選了四條金色鯉魚作為原料,金色鯉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做這道醒酒湯的最佳材料。順便提一下,當時《水滸傳》中是選用金色鯉魚作為材料的,為什麼特別選用金色鯉魚?這並不是作者施耐庵一時心血來潮的隨意植入,而是對於人物和情節的發展有著深刻的隱喻。首先有鯉魚躍龍門之意,江州是《水滸傳》的轉捩點,更是宋江人生的分水嶺。宋江在江州從一個命懸一線的階下囚徒一躍成為了威震天下的梁山雄主,實現了人生的躍龍門,而且是含金量極高的那種魚躍龍門,有且也只有意喻尊貴的金色鯉魚才配得上這樣的意境;其次,還隱喻著浪裡白條張順對於宋江堪比金玉的忠誠之心。眾所周知,浪裡白條張順是宋江最鐵杆的追隨者,他救過宋江的命,最後更為了宋江慷慨赴義。作者在這裡進行了非常巧妙的設置,張順初見宋江時獻上的是四尾金色鯉魚,而最後為宋江慘死在湧金門下,張順與宋江之間的情誼,由金字開頭,又由金字結尾,充分彰顯了張順對於宋江的忠誠之猶如萬丈金光般瑰麗。難怪在張順死後,宋江會痛哭流涕的說,“我喪了父母,也不如此傷悼。”

當時琵琶亭的廚師是將“一條做辣湯,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鱠。”切鱠這種吃法其實就是現在的生魚片,我國吃生魚片歷史很悠久,周朝時就有記載,唐朝時達到鼎盛。相對於日本吃海魚,我國古代吃生魚片主要吃淡水魚,而且一般是切做雪花狀或絲狀,切鱠的過程也非常的漂亮,銀刀揮舞之間魚絲紛飛,如同是藝術表演,唐朝詩人杜甫就有“刀鳴鱠縷飛”的描寫。

張順將剩餘的兩尾魚送給了宋江,宋江因為貪食腹瀉而引來了著名的潯陽樓題反詩,之後江州劫法場,白龍廟聚義。可以說《水滸傳》中最為轟轟烈烈的情節都是這幾尾魚惹得禍。

魚湯的魂魄就在這個“鮮”字上面,一定得用新鮮的活魚去做。《水滸傳》中琵琶亭的廚師是用隔夜醃制的魚製作的,口感就差了許多。李逵為了討幾尾活魚,引發了與浪裡白條張順的黑白大戰,一代猛將李逵差點因為這個“鮮”鮮字葬身魚腹。所以說:魚湯不夠鮮,後果很危險。

美食被施公運用的精妙神奇,每一樣菜肴都有著不替代和或缺的作用。如果沒有武松在景陽岡上吃牛肉時的豪邁,就不可能有後來拳打猛虎時的雄壯;如果沒有琵琶亭上魚湯的鮮美,就無法反襯兄弟情深的脈脈溫情。假如兩者易位,武松在景陽岡上喝得是魚湯,那麼拳打猛虎時的威風就會蕩然無存;如果宋江在琵琶亭上吃得是牛肉,那又如何引出黑旋風大戰浪裡白條?所以說名著的魅力就在於此,一菜一味都能幻化出無窮魅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