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場鮮為人知的對越反擊戰,竟成為壓倒王安石的最後一根稻草

(圖)《王安石變法》, 李學峰、吳瓊文、龔建軍(繪)

北宋時期, 曾經發生過一場鮮為人知的古代版對越自衛反擊戰。 這場戰爭被後世稱為“宋越熙寧戰爭”,

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發生在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間的一場戰爭。 在中國所著的《越南通史》中, 稱這場戰爭為“11世紀末中越之戰”。 而越南則相對於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 稱其為“第二次抗宋戰爭”。 關於這場戰爭的起因和最後的結果, 現在中越雙方各執一詞, 莫衷一是。 但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越南出兵時, 居然打起了為大宋百姓剷除王安石的旗號。 而最終, 這場戰爭讓宋廷失去了對當朝宰相王安石最後的信任, 為他和他的變法唱響了終結曲。

宋越之間的恩怨

我們知道, 越南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 因為天下大亂, 誰都沒有心思去關注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 於是越南這才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

宣告獨立。 獨立後的越南, 其國土面積非常狹小, 只有以今天河內為中心的紅河流域的部分地區, 僅相當於今天越南面積的四分之一。 正因如此, 為拓展生存空間, 越南在獨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採取了“南攻北守”的政策, 即與北方的天朝保持友好關係, 集中力量征伐其南部的占城、真臘(柬埔寨的前身)及老撾等國, 使其國土面積增長不少。

宋朝建立後, 宋太祖開始發兵削平各方割據勢力。 宋軍在滅掉定都廣州的南漢政權時, 當時越南的統治者國王丁璉向宋朝上表稱臣, 被封為交趾郡王。 但不久後, 丁朝權臣黎桓篡權自立, 宋太宗為維繫北宋對各藩屬國的保護義務, 發兵征討黎氏。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宋軍水陸並進,

進攻越南。 可不想, 志在必得的宋軍一進入越南, 就遇到了大麻煩。 越南北部密林遍佈, 只有少數小道可供通行。 宋軍一入林中, 就完全找不到北, 而越軍則埋伏在此以逸待勞、伺機襲擾, 打得宋軍寸步難行。 更要命的是, 林中瘴氣彌漫、瘟疫橫行, 螞蝗、蚊蟲隨時能要人性命, 宋軍非戰鬥減員異常嚴重。 而且越南氣候潮濕, 一旦雨季到來, 河流氾濫成災, 官兵們整日泡在齊腰深的水中, 苦不堪言。 所以, 北方來的軍隊一般都在旱季進攻越南, 但如果不能速戰速決, 被拖到雨季, 後果就將是災難性的。

由於宋軍損兵折將、步履維艱, 此次對越南的征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加上此時宋朝正面臨遼國的嚴重威脅, 宋太宗便下令宋軍班師。

黎氏見宋軍撤走, 便趁機上表稱臣。 面子得到滿足的宋太宗就坡下驢, 承認了黎氏對越南的統治, 並把原先冊封丁氏的交趾郡王一爵轉賜給了黎氏。

(圖)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 號半山, 漢族

都是變法惹的禍

時間到了十一世紀。 此時越南的統治者由黎氏變成了李氏,

北宋的皇帝也由宋太宗變成了宋神宗。 在宋越第一次交兵之後, 越南還是繼續堅持對南方用兵的政策, 先後打敗了高棉和占婆(均為越南南部的古國), 領土面積進一步擴大。 故而這時, 越南覺得自己天下第一, 就開始打起了北面一直被自己尊為主人的天朝的主意。 而恰好同一時間, 北宋因為王安石變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新舊兩黨之間的鬥爭也日趨白熱化, 朝廷中樞決策層內鬥不止, 導致國家政局十分動盪。 而且, 此時北宋北面有遼, 西北有西夏的巨大軍事威脅, 其軍隊大多佈置在北方和西北地方, 南方國境線上防備比較空虛。 於是, 看到機會的越南李朝當權者、太尉李常傑覺得眼下正是出兵中國的最好時機, 便於熙寧八年(1075年)統帥十萬大軍入侵宋朝。

李常傑在出兵前,別出心裁地寫了個《伐宋露布》,文中寫道:天生蒸民,君德則睦;君民之道,務在養民。今聞宋主昏庸,不循聖范,聽安石貪邪之計,作青苗助役之科,使百姓膏脂凃地,而資其肥己之謀。蓋萬民資賦於天,忽落那要離之毒,在上固宜,可憫從前,切莫須言。本職奉國王命,指道北行,欲清妖孽之波濤,有分土,無分民之意。要掃腥穢之污濁,歌堯天享舜日之佳期。我今出兵,固將拯濟,檄文到日,用廣聞知。切自思量,莫懷震怖。

大意是:宋帝昏庸,聽信王安石變法誤國,大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的黑暗統治之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甚至想吃一頓飽飯都難。因此,大越統帥李常傑指揮光輝燦爛的大越軍隊,要掃清大宋天空的陰霾,給大宋人民一個堯天舜日的幸福生活。所以,大宋的人民不要害怕,打開大門歡迎大越軍隊。

這篇文章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比較扯淡。但是,通過它能夠看出,當時王安石變法並不是非常深入人心,其反對者大有人在。一般而言,當時反對派的主要依據,就是認為變法為了保障國家財政收入,而採取強制措施致使本來十分活躍的北宋民間經濟變得十分不景氣,從而有“與民爭利”的嫌疑。而變法措施標榜減輕農民負擔,但實際執行時,因為用人不當,致使很多措施不僅不利民,反而害民。所以,李常傑便以此為藉口寫了這篇文,意在利用反對變法贏取支持、蠱惑人心,為越軍進軍減少阻力。不過,從後來的情況看,李常傑出兵完全是出自他的野心和貪婪,想趁著宋朝內政不穩時攻宋大撈一筆,根本就不是什麼為大宋百姓除害,這從邕州屠城一事中就能看出。

邕州之難

戰事之初,由於北宋猝不及防,越軍進展順利。1075年12月30日和次年2月1日,越軍連破欽、廉二州,殺害宋朝軍民8000餘人,並合圍邕州(今廣西南寧)。當時,邕州守軍僅有2800人,但知州蘇緘不畏強敵,挺身而出指揮軍民頑強抵抗。在蘇緘的努力下,城中組建了一支4000人的守衛軍。儘管敵我對比仍十分懸殊,但蘇緘率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給越軍造成很大傷亡,殲敵達一萬五千餘人(由此可以想像越軍戰鬥力到底如何了)。越南在其自己編寫的史書中記載:“邕州知州蘇緘以城固守。我為飛梯以臨城,彼施以火炬,飛梯不能近;又以毒矢射之,城上人馬死者相枕。彼以神臂弓發,我之象軍多有殪者。城髙而堅,攻之四十餘日不能下。”(《越史略》)期間,廣西都監張守節率援軍救援邕州。但張守節逡巡不前,在與李常傑交鋒時被斬。由此邕州基本失去獲援的可能,成為孤城。

越軍在久攻不克的情況下,便威逼利誘被俘的張守節部官兵教越軍以破城之法。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變節投敵,指導越軍在城牆之下搭建扶梯,堆積土丘,讓士兵登城。經過長久激戰,城內也是彈盡糧絕,擋不住越軍持續猛攻,最終失守。從被困到破城,邕州共堅守42天,蘇緘在城破時舉家自焚殉國。由於越軍在邕州城下付出了慘重的傷亡,所以他們便滿腔把怒火發洩到了倖存的邕州百姓身上,展開了血腥屠殺,共屠殺邕州軍民共計58000餘人。

宋軍反擊

越軍的暴行震驚了宋廷,堂堂天朝竟被蕞爾小邦欺負成這樣,成何體統!於是,宋朝對越南的反擊開始了。熙寧八年(1075年)12月,北宋發《討交趾敕諭》,成立了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本道經略招討司,趙卨和宦官李憲充正、副使,燕達充副都總管,宋朝一面調發北方禁軍,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時趙卨和李憲失和,宋軍遲遲沒有動作。熙寧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預,李憲被撤,依趙卨建議改以郭逵為正使,趙卨為副,出兵二十萬進攻越軍。

越軍在破邕州之後,本欲進取桂州,但聽說宋軍前來,便開始後撤。郭逵與趙卨分兵追擊並收復欽、廉二州,進而收復邕州。10月時,燕達破廣源州(今越南廣淵)並降守將劉應紀,進入越南境內。越軍列象陣阻擊,宋軍持強弩猛射,以長刀砍象鼻,象受驚向後回奔,反而殃及越軍。越軍大敗,宋軍乘勝攻克機榔縣及閘州(皆今越南同登西北)。宋軍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一直不太理想,但宋朝畢竟是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帝國。一旦龐大的國家戰爭機器開動,收拾小小的越南還是沒問題的。為了支持前線戰時,宋朝光是徵發的隨軍民夫就達70余萬,這等國力豈是越南可比!

罷兵講和

同年12月21日,宋軍抵近富良江(今紅河),越軍佈置了戰船四百餘艘橫絕江面,宋軍不能渡。郭逵和趙卨,見狀,便分遣兵將伐木製造發石機攻打,又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傑中計,傾數萬眾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大敗越軍,擊殺數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戰死,左郎將阮根被俘。富良江之戰後不久,李朝國王仁宗便奉表求和,而此時宋軍軍中疫病流行,官兵由於水土不服減員嚴重,每日都有大批將士病倒甚至喪命。主帥郭逵鑒於繼續進兵困難太大,遂同意講和,宋越熙甯之戰至此結束。

此後,兩國邊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爭端,邊境無事,兩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率領軍民死守邕州的蘇緘,則被宋廷追諡“忠勇”,立廟祭奠。

宋越熙甯之戰中,由於越軍打著為大宋百姓除掉奸臣王安石這一旗號,使得王安石及其新黨被群起而攻之,遭到了宋朝各界的廣泛批評。在重重輿論壓力下,最後宋廷不得不罷免王安石。因此,這一戰爭標誌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新黨隨即也遭到毀滅性打擊,王安石所確立的一系列制度土崩瓦解,一代名相就這樣告別了政治舞臺。但是,北宋高層的內鬥並沒有因此中止,舊黨上臺後,開始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排斥異己。結果等到宋哲宗親政後,新黨又利用哲宗崇尚新法之機捲土重來,再度將舊黨打下台去。宋朝國力就這樣在無限的內部傾軋中被極大地消耗了,由此走上了下坡路。

而越南也沒有因為戰爭獲得什麼好處,因為損耗了太多兵力,使得國庫空虛,而李朝政府為緩解財政危機,向百姓加派賦稅,使得國內怨聲載道,人民對於統治者日益不滿,為以後的動盪埋下了種子。

*作者:林森,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便於熙寧八年(1075年)統帥十萬大軍入侵宋朝。

李常傑在出兵前,別出心裁地寫了個《伐宋露布》,文中寫道:天生蒸民,君德則睦;君民之道,務在養民。今聞宋主昏庸,不循聖范,聽安石貪邪之計,作青苗助役之科,使百姓膏脂凃地,而資其肥己之謀。蓋萬民資賦於天,忽落那要離之毒,在上固宜,可憫從前,切莫須言。本職奉國王命,指道北行,欲清妖孽之波濤,有分土,無分民之意。要掃腥穢之污濁,歌堯天享舜日之佳期。我今出兵,固將拯濟,檄文到日,用廣聞知。切自思量,莫懷震怖。

大意是:宋帝昏庸,聽信王安石變法誤國,大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的黑暗統治之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甚至想吃一頓飽飯都難。因此,大越統帥李常傑指揮光輝燦爛的大越軍隊,要掃清大宋天空的陰霾,給大宋人民一個堯天舜日的幸福生活。所以,大宋的人民不要害怕,打開大門歡迎大越軍隊。

這篇文章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比較扯淡。但是,通過它能夠看出,當時王安石變法並不是非常深入人心,其反對者大有人在。一般而言,當時反對派的主要依據,就是認為變法為了保障國家財政收入,而採取強制措施致使本來十分活躍的北宋民間經濟變得十分不景氣,從而有“與民爭利”的嫌疑。而變法措施標榜減輕農民負擔,但實際執行時,因為用人不當,致使很多措施不僅不利民,反而害民。所以,李常傑便以此為藉口寫了這篇文,意在利用反對變法贏取支持、蠱惑人心,為越軍進軍減少阻力。不過,從後來的情況看,李常傑出兵完全是出自他的野心和貪婪,想趁著宋朝內政不穩時攻宋大撈一筆,根本就不是什麼為大宋百姓除害,這從邕州屠城一事中就能看出。

邕州之難

戰事之初,由於北宋猝不及防,越軍進展順利。1075年12月30日和次年2月1日,越軍連破欽、廉二州,殺害宋朝軍民8000餘人,並合圍邕州(今廣西南寧)。當時,邕州守軍僅有2800人,但知州蘇緘不畏強敵,挺身而出指揮軍民頑強抵抗。在蘇緘的努力下,城中組建了一支4000人的守衛軍。儘管敵我對比仍十分懸殊,但蘇緘率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給越軍造成很大傷亡,殲敵達一萬五千餘人(由此可以想像越軍戰鬥力到底如何了)。越南在其自己編寫的史書中記載:“邕州知州蘇緘以城固守。我為飛梯以臨城,彼施以火炬,飛梯不能近;又以毒矢射之,城上人馬死者相枕。彼以神臂弓發,我之象軍多有殪者。城髙而堅,攻之四十餘日不能下。”(《越史略》)期間,廣西都監張守節率援軍救援邕州。但張守節逡巡不前,在與李常傑交鋒時被斬。由此邕州基本失去獲援的可能,成為孤城。

越軍在久攻不克的情況下,便威逼利誘被俘的張守節部官兵教越軍以破城之法。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變節投敵,指導越軍在城牆之下搭建扶梯,堆積土丘,讓士兵登城。經過長久激戰,城內也是彈盡糧絕,擋不住越軍持續猛攻,最終失守。從被困到破城,邕州共堅守42天,蘇緘在城破時舉家自焚殉國。由於越軍在邕州城下付出了慘重的傷亡,所以他們便滿腔把怒火發洩到了倖存的邕州百姓身上,展開了血腥屠殺,共屠殺邕州軍民共計58000餘人。

宋軍反擊

越軍的暴行震驚了宋廷,堂堂天朝竟被蕞爾小邦欺負成這樣,成何體統!於是,宋朝對越南的反擊開始了。熙寧八年(1075年)12月,北宋發《討交趾敕諭》,成立了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本道經略招討司,趙卨和宦官李憲充正、副使,燕達充副都總管,宋朝一面調發北方禁軍,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時趙卨和李憲失和,宋軍遲遲沒有動作。熙寧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預,李憲被撤,依趙卨建議改以郭逵為正使,趙卨為副,出兵二十萬進攻越軍。

越軍在破邕州之後,本欲進取桂州,但聽說宋軍前來,便開始後撤。郭逵與趙卨分兵追擊並收復欽、廉二州,進而收復邕州。10月時,燕達破廣源州(今越南廣淵)並降守將劉應紀,進入越南境內。越軍列象陣阻擊,宋軍持強弩猛射,以長刀砍象鼻,象受驚向後回奔,反而殃及越軍。越軍大敗,宋軍乘勝攻克機榔縣及閘州(皆今越南同登西北)。宋軍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一直不太理想,但宋朝畢竟是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帝國。一旦龐大的國家戰爭機器開動,收拾小小的越南還是沒問題的。為了支持前線戰時,宋朝光是徵發的隨軍民夫就達70余萬,這等國力豈是越南可比!

罷兵講和

同年12月21日,宋軍抵近富良江(今紅河),越軍佈置了戰船四百餘艘橫絕江面,宋軍不能渡。郭逵和趙卨,見狀,便分遣兵將伐木製造發石機攻打,又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傑中計,傾數萬眾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大敗越軍,擊殺數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戰死,左郎將阮根被俘。富良江之戰後不久,李朝國王仁宗便奉表求和,而此時宋軍軍中疫病流行,官兵由於水土不服減員嚴重,每日都有大批將士病倒甚至喪命。主帥郭逵鑒於繼續進兵困難太大,遂同意講和,宋越熙甯之戰至此結束。

此後,兩國邊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爭端,邊境無事,兩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而率領軍民死守邕州的蘇緘,則被宋廷追諡“忠勇”,立廟祭奠。

宋越熙甯之戰中,由於越軍打著為大宋百姓除掉奸臣王安石這一旗號,使得王安石及其新黨被群起而攻之,遭到了宋朝各界的廣泛批評。在重重輿論壓力下,最後宋廷不得不罷免王安石。因此,這一戰爭標誌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新黨隨即也遭到毀滅性打擊,王安石所確立的一系列制度土崩瓦解,一代名相就這樣告別了政治舞臺。但是,北宋高層的內鬥並沒有因此中止,舊黨上臺後,開始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排斥異己。結果等到宋哲宗親政後,新黨又利用哲宗崇尚新法之機捲土重來,再度將舊黨打下台去。宋朝國力就這樣在無限的內部傾軋中被極大地消耗了,由此走上了下坡路。

而越南也沒有因為戰爭獲得什麼好處,因為損耗了太多兵力,使得國庫空虛,而李朝政府為緩解財政危機,向百姓加派賦稅,使得國內怨聲載道,人民對於統治者日益不滿,為以後的動盪埋下了種子。

*作者:林森,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