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銅鼓大蓮山層巒疊嶂如花朵綻放贛湘邊

銅鼓縣下轄於江西省宜春市, 位於江西省西北邊陲, 修河上游,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境內山丘綿延起伏, 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20座。

雄踞西部的大溈山羊場尖海拔1541米, 為全縣第一高峰;東部的地勢較平緩, 土地集中連片;中部的丹霞地貌頗具特色, 聳立著一座座山峰, 大蓮山就是其中的一座。

周圍層峰疊嶂

如同出水蓮花

銅鼓縣位於贛西北地方, 東與奉新縣毗鄰, 南與宜豐縣、萬載縣交壤, 西與湖南省平江縣、瀏陽市接壤, 北與修水縣相連。 其境內三都鎮的西北邊陲, 有一座丹霞山峰大蓮山, 它毗鄰著三都街塘下官倉村, 沿著村道前行1.5公里便能到達山腳。

站在該山腳下, 即見山體兩邊石壁陡峭, 紅麻石條鋪成的山路曲折環繞山體。 拾級而上, 給人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 再往上步行1000米即可到達山頂。 立於山頂之上, 可見大蓮山的周邊崇山峻嶺羅列,

層峰疊嶂環繞, 山不高而險峻, 地不寬而雄偉。 周圍大小山頭如片片蓮葉襯托, 將這座丹霞山層層圍繞于群山之中, 使它酷似一支出水蓮花, 景色美不勝收。

據當地驢友黃漢春介紹, 大蓮山風光秀麗, 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因獨特的自然地勢形態, 大蓮山很久以前就受到當地人們的關注。 據介紹, 大蓮山重巒疊嶂, 坡陡岩險, 峭壁聳立, 地勢險要無比, 自古即為軍事要寨。 相傳當地民眾曾憑藉此奇險的關隘抗禦外敵。 據史料記載, 太平天國石達開曾在此戰鬥過, 至今仍留存著許多古戰場遺址, 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去探尋。

山中眾多人文古跡

吸引贛湘兩地遊客

當地村民趙斌告訴記者, 大蓮山風景雄偉秀麗, 境內有馬祖岩、福壽寺、馬祖墓、古楓等人文和自然地理景觀,

自古以來便吸引著湘贛兩地遊客。

記者瞭解到, 大蓮山與佛教有著割捨不開的關係, 早在唐朝, 一位叫做周芳的禪師在此建造福壽寺, 自此大蓮山成為佛教聖地。 當時, 寺廟中的佛殿與佛像規模宏大, 位居全縣之首, 在當地頗具盛名, 這給大蓮山帶來厚重的禪宗文化, 至今香火不斷。

據銅鼓縣民宗局工作人員陳平輝介紹, 福壽寺歷史悠久, 初建于唐朝大歷年間(西元766年~西元779年), 此後在清乾隆年間以及民國時期歷經多次整修。 其規模宏大, 占地300餘平方米, 分上、下2層共計26間。 福壽寺中供如來、觀音、古佛神像(傳說古佛神像屬香藤結成)和符庵、道一神位。 在鼎盛時期曾宿僧侶20余人,

香火道場以及遊人香客遠及修水、宜豐、萬載、瀏陽等地。

解放後, 由於各種原因, 殿宇房屋被全部拆除, 只留下部分古跡。 福壽寺的右側還保留有開門祖周芳禪師的墓塔、十七世祖馬祖道一禪師的衣冠塚和歷代禪師墓葬群。 該墓葬群並排3座, 十四柱十三碑, 上豎園形石塔尖, 有“阿彌陀佛”石像3尊, 全系白色花崗岩石柱和青石墓碑, 造型精細別致, 結構美觀。 整個禪師墓葬群猶如3只蛤蟆朝著落日眺望, 所以古人稱之為“三蟆戀日”之景。

與寺毗望的“藏經樓”建在峻峭的石壁上, 寬4米, 深9米, 高1.72米, 那裡藏著眾多文物典籍。 “文革”期間, 大蓮山福壽寺的珍貴文物曾藏於此間, 才免遭劫難。

生態環境良好

孕育千年古木

據瞭解, 大蓮山頂呈圓形,

山中生態環境良好。 山的四周皆是懸崖峭壁, 幽谷深淵, 峰巒嵯峨, 林木茂盛。 山巔地勢平坦, 視野開闊, 極目眺望, 遠近群山盡收眼底。 更有古楓奇洞點綴左右, 蒼松翠竹搖曳, 山間萬丈龍潭水庫碧波蕩漾, 山下潺潺流水, 山間滾滾林濤。

正因為大蓮山的自然生態保護良好, 深山之中植被非常茂盛。 據介紹, 在距離福壽寺158米處有1棵400年的古楓。 該古楓樹高約60米, 樹圍6.7米, 亭亭如華蓋。 在古楓樹下原建有1座廟, 名為楓神廟, 在未拆除之前常年香火不斷。

陳平輝告訴記者, 在古楓樹上, 緊緊圍繞著1株巨藤。 這株巨藤最粗的地方直徑達1尺, 與古楓樹纏纏綿綿, 一直延伸至樹幹頂端。 據介紹, 這株巨藤夏日時蔥翠如黛, 深秋時丹紅似火, 繞樹幹攀延而上, 猶如在雲中騰飛的巨龍。其葉片呈三角形,每年三月開花,呈深紫色,花形似啄木鳥,果實似佛珠。這種巨藤逢土就生根,遇樹就爬樹,巨藤根部已延伸至峰下深淵400多米以外,如有人不小心撞傷根部,表皮會流出血紅色的汁液。

形成於造山運動

構成“赤壁”景觀

大蓮山的獨特神奇,讓人們不禁對它的形成原因充滿好奇。據陳平輝介紹,大蓮山發育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穀”。

巷穀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

紅色砂岩經重力崩塌、溶蝕等作用,形成各種各樣的奇峰,其岩壁也因紅色而被稱為“赤壁”,它們形狀各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

崖壁上現天然岩洞

曾作為當地蒙館學堂

陳平輝稱,大蓮山由於崖面的崩塌後退使得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漸漸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還有鐘乳石。

隨著山體的自然演化,在逶迤的另一條山澗中,離福壽寺約500的地方有一處天然岩洞,名為馬祖岩。馬祖岩的洞前有石屏掩映,入口窄小低矮,出口則較大,洞崖呈傾斜長方形,光線充足。洞內地勢平坦開闊,如同廳堂,其高約10米,寬約50米,足可容納800餘人。據介紹,在很久以前,當地人曾在此辦過蒙館學堂。

猶如在雲中騰飛的巨龍。其葉片呈三角形,每年三月開花,呈深紫色,花形似啄木鳥,果實似佛珠。這種巨藤逢土就生根,遇樹就爬樹,巨藤根部已延伸至峰下深淵400多米以外,如有人不小心撞傷根部,表皮會流出血紅色的汁液。

形成於造山運動

構成“赤壁”景觀

大蓮山的獨特神奇,讓人們不禁對它的形成原因充滿好奇。據陳平輝介紹,大蓮山發育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穀”。

巷穀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

紅色砂岩經重力崩塌、溶蝕等作用,形成各種各樣的奇峰,其岩壁也因紅色而被稱為“赤壁”,它們形狀各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

崖壁上現天然岩洞

曾作為當地蒙館學堂

陳平輝稱,大蓮山由於崖面的崩塌後退使得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漸漸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還有鐘乳石。

隨著山體的自然演化,在逶迤的另一條山澗中,離福壽寺約500的地方有一處天然岩洞,名為馬祖岩。馬祖岩的洞前有石屏掩映,入口窄小低矮,出口則較大,洞崖呈傾斜長方形,光線充足。洞內地勢平坦開闊,如同廳堂,其高約10米,寬約50米,足可容納800餘人。據介紹,在很久以前,當地人曾在此辦過蒙館學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