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代皇帝中最講“哥們義氣”的是誰?

劉備

歷朝歷代皇帝中, 說起對待原來一起創業、同生死共患難的哥們態度, 大體上分為三種:一、兔死狗烹型:以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為代表,

對原來一起創業的哥們兄弟大肆殺戮, 令人寒心;二、和平釋權型:以宋太祖趙匡胤為代表, 其“杯酒釋兵權”竟令與他曾浴血奮戰的功臣感激涕零;三、高功重賞型:以唐太宗李世民為代表, 他把與他一起創業的一干文武的畫像放在二十四功臣閣中, 時時日日不忘其功勞好處, 真是千古明君第一人。 但要論起最講哥們義氣的君主, 非推三國時代的昭烈皇帝劉備不可。

劉備可說是把中國五千年來“義”之一字做到了極致, 為哥們義氣, 他有著名的“四大捨得”!

一、為哥們義氣, 捨得老婆。 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後一起創業打江山。

劉備令三弟張飛保護家小鎮守徐州, 結果張飛吃酒帶醉, 被呂布及其岳父曹豹裡應外合,

奇襲徐郡。 張飛慌張中竟然顧不得劉備家小, 突圍而出。 關公問他:“嫂嫂安在?”飛曰:“皆陷於城中矣。 ”關公頓足埋怨曰:“你當初要守城時說甚來?兄長分付你甚來?今日城池又失了, 嫂嫂又陷了, 如何是好!”, 逼得張飛要橫劍自刎。 這時劉備向前抱住, 說了一段最講人情又最不講人情的話, 讓哥們感激涕零, 讓天下婦女寒心, 他說:“古人雲:‘兄弟如手足, 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 尚可縫;手足斷, 安可續?”在哥們義氣與老婆之間, 劉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二、為哥們義氣, 捨得兒子。

著名的長阪坡之戰中, 趙雲為保護劉備的兒子阿斗, 在曹操的萬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 終將阿斗成功解救出來。 劉備當時的態度如何呢?看當時畫面:趙雲將正在熟睡的孩子遞了過來,

關羽喜曰:“幸得公子無恙!”, 雙手遞與玄德。 玄德接過, 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 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 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 不能報也!”這就是有名的“劉備摔孩子, 收買人心”的由來。 我卻感覺這是實實在在的真心。 後來關公麥城遇險, 劉備的義子劉封受孟達蠱惑, 未發救兵, 導致關公遇難。 孟達畏罪降曹, 勸劉封也跟他降之, 劉封卻有氣節堅決不降, 扯書斬使, 引兵大戰孟達, 結果大敗, 回見劉備後, 說起關羽之事, 劉封解釋道:“叔父之難, 非兒不救, 因孟達諫阻故耳。 ”, 玄德轉怒曰:“汝須食人食, 穿人衣, 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命左右推出斬之。 為報哥們之仇, 親手殺了自己的螟蛉義子。

三、為哥們義氣, 捨得軍法。

自古行軍打仗, 軍法第一, 無法則不立。 但在軍法與哥們義氣的兩難之間, 如何抉擇呢?一般人肯定是贊同“大義滅親”的, 哪能因私廢公呢?劉備則不然, 毅然選擇後者。 赤壁一戰, 諸葛亮派遣關羽鎮守曹操必逃之處華容道, 且亮與羽立下軍令狀, 但關羽因私廢公, 念當初曹操對其有恩, 竟縱放敵酋, 犯下不赦之罪。 軍法如山, 孔明曰:“此是雲長想曹操昔日之恩, 故意放了, 但既有軍令狀在此, 不得不按軍法。 ”遂叱武士推出斬之。 如果諸葛亮此時象斬馬稷一樣上演一齣“揮淚斬關羽”, 當與包公齊名, 傳為千古佳話, 但歷史不容改寫, 玄德曰:“昔吾三人結義時, 誓同生死, 今雲長雖犯法, 不忍違卻前盟。 望權記過,

容將功贖罪。 ”孔明方才饒了。 諸葛亮雖是千古一帥才, 但有這麼多的關係掣肘, 難怪六出祈山未建大功, 軍法不嚴可能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罷。

四、為哥們義氣, 捨得萬里江山。

哥們義氣與萬里江山孰輕孰重?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會選擇後者。 劉備則不然。 關羽遇害, 為報哥們之仇, 劉備願棄萬里江山。 且看他初聽關公遇害傳聞的反應:“孤與雲長, 誓同生死;彼若有失, 孤豈能獨生耶!”馬良、伊籍報說劉封、孟達不發救兵, 劉備泣曰:“雲長有失, 孤斷不獨生!孤親提一旅之師, 去救荊襄之急。 ”關羽死訊傳來, 劉備曰:“孤與關、張二弟桃園結義時, 誓同生死。 今雲長已亡, 孤豈能獨享富貴乎!”, 趙雲苦諫發兵東吳之害, 勸其聯吳伐曹, 最後說:“漢賊之仇, 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趙雲之言,說得義正辭嚴,這麼多人跟著你,就是為的一統大漢江山,文武眾將也跟著建功立業,最後封妻蔭子是其人生目標,你怎能因私廢公,破壞既定的“聯吳抗曹”的大計呢?劉備是怎麼答覆的呢?他說:“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此言放在皇帝的嘴裡,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人說,關羽曾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護嫂尋兄,義之典範。依我看,劉備所為,遠超關公萬倍。劉備,真義人也。

劉備終因替弟報仇,敗走白帝城,送了性命。我想,古來兄弟好者,有管鮑之交,有俞伯牙與鐘子期知音之交,但後人僅僅歎息之而已。對劉、關、張桃園結義,後人猶其是以義為先的幫會勢力,卻把劉關張奉若神明,頂禮膜拜,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的,這一風俗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還會繼續流傳下去。中國人向來法制觀念淡薄,人治大於法治,大概也是因為骨子裡流淌著劉備似的“關係學”、“義氣為先”、“人情大於法制”等種種基因吧。

文章摘自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作者:劉繼興 孫玉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趙雲之言,說得義正辭嚴,這麼多人跟著你,就是為的一統大漢江山,文武眾將也跟著建功立業,最後封妻蔭子是其人生目標,你怎能因私廢公,破壞既定的“聯吳抗曹”的大計呢?劉備是怎麼答覆的呢?他說:“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此言放在皇帝的嘴裡,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人說,關羽曾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護嫂尋兄,義之典範。依我看,劉備所為,遠超關公萬倍。劉備,真義人也。

劉備終因替弟報仇,敗走白帝城,送了性命。我想,古來兄弟好者,有管鮑之交,有俞伯牙與鐘子期知音之交,但後人僅僅歎息之而已。對劉、關、張桃園結義,後人猶其是以義為先的幫會勢力,卻把劉關張奉若神明,頂禮膜拜,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的,這一風俗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還會繼續流傳下去。中國人向來法制觀念淡薄,人治大於法治,大概也是因為骨子裡流淌著劉備似的“關係學”、“義氣為先”、“人情大於法制”等種種基因吧。

文章摘自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作者:劉繼興 孫玉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