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挫折教育,到底好不好

合理說“不”拒絕孩子無理要求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 家長拒絕孩子對不合理需求時, 有些孩子會鬧情緒, 甚至會採取極端行為。

造成這種現象, 根源在於家長多次的不當滿足, 讓孩子獲得了只要鬧騰最後肯定有好結果的不當認知。 家長要樹立威信, 講明道理, 合理說“不”, 讓孩子體驗挫折。

事例80:小睿跟舅舅去家附近一家商場購物, 喜歡上一架遙控直升機玩具, 說什麼也要買, 但這件玩具價格達上千元, 小舅身上錢不夠, 只好作罷。 可孩子心裡仍舊惦記著這件玩具, 湊巧媽媽的好朋友從外地來, 受到熱情款待後, 阿姨帶孩子去商場裡準備給孩子買一件禮物。 只見小睿又奔上次看中玩具的位置跑去, 媽媽快速拉住孩子, 小聲說:“小睿, 媽媽知道你的想法, 你想讓阿姨給你買那架直升機是嗎?我要告訴你, 絕對不可以, 你沒有資格接受這麼貴重的禮物,

只能買便宜的。 ”只見兒子非常生氣, 甩手掙脫獨自向圖書區走去。 最後挑了一本書由阿姨付了款。 回家後, 孩子仍不死心, 後來又和爺爺念叨這件事, 央求爺爺給買。 爺爺有心想滿足孫子, 但是價格確實過高, 也舉棋不定。 看到兒子一直惦記著這事, 媽媽找到一個時機與兒子談, 問道:“兒子, 假如有一位小朋友來我們家玩, 臨走時你打算送他一件玩具, 並答應隨便挑。 他若挑上你最愛的那款搖控汽車, 你還會不會送?”“這還真不好做決定, 說不送吧!我前面答應了他隨便挑。 若送吧!那是我最喜歡的玩具。 ”“那下次這位小朋友又來我們家裡, 你還會不會送他玩具?”“不送了, 再送, 那我最愛的玩具都送沒了。 ”看到兒子一步步被牽著思路走,
媽媽又說:“那若有人說要送給你一份禮物, 你也借機挑最新款最貴的玩具, 下次別人還敢讓你隨便挑嗎?”小睿聽了, 沉默半天沒有回答。 媽媽說:“這與你給小朋友送玩具是一樣道理, 和他玩得來, 才想送禮物給他。 那位阿姨是看到你聰明可愛才送你禮物, 你若借機滿足自己的欲望, 那別人下次還敢再對你承諾嗎?”小睿搖了搖頭。 媽媽接著引導:“對啊, 決不會有下次, 因為一次就讓人嚇得後怕。 說白了, 事後別人一定會說這孩子利用長輩對他的愛來做不厚道之事, 你覺得自己做這樣的孩子好不好?”小睿大聲說:“不好。 ”媽媽繼續說:“媽媽理解你對新玩具的渴望, 但今天要給你立規矩:第一, 不允許再選擇高價格玩具,
我們家裡經濟承受不起;第二, 不允許讓親戚朋友給指定買某種玩具或者禮物, 除非人家來之前把禮物買好帶到家裡來, 我們不便拒絕好意;第三, 要學會抵制誘惑, 再好的東西, 看看可以, 但不能什麼東西都想佔有。 第四, 要靠自己誠實的勞動去獲得, 如攢零花錢或向爸爸媽媽借錢去買。 請一條一條跟著媽媽重複規矩, 來吧, 媽媽相信你願意做好孩子。 ”只見兒子一條條跟著媽媽重複, 直到記住。

分析:媽媽的果斷拒絕, 儘管讓孩子暫時很生氣, 很失望。 但是事後抓住時機, 通過對比思考, 換位思考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讓孩子終於明白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是錯誤的, 事關品質問題, 絕不是好孩子所為。 最後, 媽媽果斷給孩子立下規矩,

並讓其重複記憶, 為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打好預防針。

有人認為, 一些小孩長大以後之所以玻璃心, 沒出息, 是因為小時候缺乏挫折教育, 對失敗和負面情緒缺乏抵禦能力。 但是也有人認為人的堅強和內心的力量來自于愛和安全感, 否則, 越受挫折, 越經不起挫折。 你怎麼看呢?

“誰也不要信!”

趙氏孤兒被程嬰送到屠岸賈的家中, 深得屠的喜愛, 並被認為乾兒子。

一天, 屠將一把劍扔到房頂上, 命孤兒上房去自己取下。 屠對房頂上的趙氏孤兒說:“你跳下來, 乾爹接你!”

就在趙氏孤兒從屋頂上縱身跳下的那一刻, 屠岸賈收回了他曾經張開的雙臂, 這個動作使孤跌倒在地上——屠岸賈並不是不能接住, 而是故意不接住他, 目的是想用肢體的痛苦告訴他這個世界上誰都不可信,包括自己的乾爹也不例外,他能夠信的只有手中的刀劍,這就是屠岸賈灌輸給這個孤兒的處世哲學,並且以此作為他為人處世的基本邏輯。

可就在趙氏孤兒重新回到屋頂上拿回寶劍再跳下來的時候,程嬰緊緊地抱住了他!

程嬰是在告訴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刀劍更可靠的力量,那就是父愛。

——轉自網路

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這是孩子要上的必須一課,我們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進行放風箏似的教育。

何為放風箏般的教育?

通俗講,父母在地面拽著風箏的引線,風箏的起飛需要父母的助力,在剛開始的這一階段風箏需要依靠天時、地利,人和(父母的努力)才能實現上天的願景。而當風箏步入天空的軌跡後,一切的經歷都需要風箏自己去面對,它若想飛的更遠更高,父母就釋放手中的引線,讓它自由去飛。它若跌倒了,就把它拉回來,重回父母的懷抱,家的港灣,這就是所謂的放風箏般的教育。

尊重不僅僅是面對朋友、陌生人。面對我們的至親-父母,彼此間同樣也需要尊重。

父母應該學會放手,給子女所要的空間,不要決定他們的人生。孩子與父母的愛永遠是最純粹的,但是否就因為這份純粹而忽視了尊重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想法。

愛,但不互相捆綁;愛,但不要求走他們規劃好的人生;愛,但會放開雙手,讓孩子去擁抱自己的夢想。這樣的愛無私且開明……

大家可以思考下對未來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放風箏似的教育不適合所有人,但其中的道理是對的,每個人的人生都要自己去完成,所以不要干預的太多。

個人認為,所謂挫折教育是個偽命題,任何人的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經歷困難經歷挫折,但是刻意的進行挫折教育就顯得多此一舉了。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講,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最好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孩子與父母、家庭、身邊的環境建立依賴感、信任感的時候,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例如,孩子興沖沖的跟你說媽媽你看我這個東西做的好不好,結果你卻說不怎麼樣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自卑的性格,總覺得父母在否定他。

童年的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對成人以後影響有多大?這個話題不展開說,但是可以思考一下。

還有一個活生生的著名例子:藥家鑫。

下面這段文字是摘自對藥家鑫案的一篇報導:

除了極度嚴苛的教育,藥家鑫媽媽還表示小時候凡是出去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誰對誰錯,藥家鑫回來了肯定是挨駡的。在這個家庭裡,母親雖然深深愛著兒子,但並未起到愛的供養者的角色,她的過分嚴苛、她的體罰、她對鼓勵和愛的表達的吝嗇、她所奉持的“嚴格管教才能成才”的理念在藥家鑫的童年已經撒下了一顆陰鬱的種子,以至於這個孩子到了初中就開始產生了極端的念頭。而藥家鑫的父親則更加是挫折教育的極力支持者和踐行者。小學一年級,藥家鑫的同學逼著他背自己,不背要給一塊錢,他就背了。老師找他父親去,把對方孩子也叫來了,讓他父親處理。而藥家鑫的父親卻覺得只是群孩子在玩兒,小事沒必要太汁較,背就背一下,沒有幫助藥家鑫。父親還表示,對兒子有很高的期望,但從不會表揚他,甚至“他非常熱衷幹的事我都會打擊他,我就是不讓你過熱,我就想澆點涼水,不要那麼過激。”

然而這種挫折教育的結果就是藥家鑫最後釀成了大禍。

還覺得挫折教育有必要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挫折,但不需要刻意的製造挫折。

需要的是,在經歷挫折的時候,家長適時的引導,幫助孩子度過挫折並樹立正確的對待挫折的觀念。

目的是想用肢體的痛苦告訴他這個世界上誰都不可信,包括自己的乾爹也不例外,他能夠信的只有手中的刀劍,這就是屠岸賈灌輸給這個孤兒的處世哲學,並且以此作為他為人處世的基本邏輯。

可就在趙氏孤兒重新回到屋頂上拿回寶劍再跳下來的時候,程嬰緊緊地抱住了他!

程嬰是在告訴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刀劍更可靠的力量,那就是父愛。

——轉自網路

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這是孩子要上的必須一課,我們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進行放風箏似的教育。

何為放風箏般的教育?

通俗講,父母在地面拽著風箏的引線,風箏的起飛需要父母的助力,在剛開始的這一階段風箏需要依靠天時、地利,人和(父母的努力)才能實現上天的願景。而當風箏步入天空的軌跡後,一切的經歷都需要風箏自己去面對,它若想飛的更遠更高,父母就釋放手中的引線,讓它自由去飛。它若跌倒了,就把它拉回來,重回父母的懷抱,家的港灣,這就是所謂的放風箏般的教育。

尊重不僅僅是面對朋友、陌生人。面對我們的至親-父母,彼此間同樣也需要尊重。

父母應該學會放手,給子女所要的空間,不要決定他們的人生。孩子與父母的愛永遠是最純粹的,但是否就因為這份純粹而忽視了尊重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想法。

愛,但不互相捆綁;愛,但不要求走他們規劃好的人生;愛,但會放開雙手,讓孩子去擁抱自己的夢想。這樣的愛無私且開明……

大家可以思考下對未來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放風箏似的教育不適合所有人,但其中的道理是對的,每個人的人生都要自己去完成,所以不要干預的太多。

個人認為,所謂挫折教育是個偽命題,任何人的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經歷困難經歷挫折,但是刻意的進行挫折教育就顯得多此一舉了。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講,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最好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孩子與父母、家庭、身邊的環境建立依賴感、信任感的時候,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例如,孩子興沖沖的跟你說媽媽你看我這個東西做的好不好,結果你卻說不怎麼樣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自卑的性格,總覺得父母在否定他。

童年的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對成人以後影響有多大?這個話題不展開說,但是可以思考一下。

還有一個活生生的著名例子:藥家鑫。

下面這段文字是摘自對藥家鑫案的一篇報導:

除了極度嚴苛的教育,藥家鑫媽媽還表示小時候凡是出去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誰對誰錯,藥家鑫回來了肯定是挨駡的。在這個家庭裡,母親雖然深深愛著兒子,但並未起到愛的供養者的角色,她的過分嚴苛、她的體罰、她對鼓勵和愛的表達的吝嗇、她所奉持的“嚴格管教才能成才”的理念在藥家鑫的童年已經撒下了一顆陰鬱的種子,以至於這個孩子到了初中就開始產生了極端的念頭。而藥家鑫的父親則更加是挫折教育的極力支持者和踐行者。小學一年級,藥家鑫的同學逼著他背自己,不背要給一塊錢,他就背了。老師找他父親去,把對方孩子也叫來了,讓他父親處理。而藥家鑫的父親卻覺得只是群孩子在玩兒,小事沒必要太汁較,背就背一下,沒有幫助藥家鑫。父親還表示,對兒子有很高的期望,但從不會表揚他,甚至“他非常熱衷幹的事我都會打擊他,我就是不讓你過熱,我就想澆點涼水,不要那麼過激。”

然而這種挫折教育的結果就是藥家鑫最後釀成了大禍。

還覺得挫折教育有必要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挫折,但不需要刻意的製造挫折。

需要的是,在經歷挫折的時候,家長適時的引導,幫助孩子度過挫折並樹立正確的對待挫折的觀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