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傳說的神獸狻猊竟然是外來物種獅子轉化的,並且成為佛教象徵

狻猊(suān ní),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第五子, 另說是第八子)。 形如獅, 喜煙好坐, 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 隨之吞煙吐霧。

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 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 佛教佛像, 瓷器香爐上。

要說狻猊, 就不能不先說說“獅子”。 獅子是外來之物, 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 為大型猛獸。 歷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 在亞洲則主要分佈在印度、伊朗等地, 中原地區是沒有的。 “狻猊”一詞, 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里, 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晉郭璞注曰:“狻猊, 獅子。 亦食虎豹。 ”《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 ”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 ”, 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 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的詳細描述。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 名”師子“。 今所知較早的見記載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 ……而有桃拔、師子、犀牛。 “顏師古注雲:”師子, 即《爾雅》所謂狻猊也。 “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 共計四次。 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師子“。 由此可見, 狻猊是獅子的古稱, 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

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 至南北朝時期, 中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 這種造型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創造, 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 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 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文殊菩薩像前。

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 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在現代, 因為受到獅子迷的神化, 獅子被當成是狻猊, 其實兩者並無關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