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曝光中國古代史上最神秘可怕的個人裝備,兩個竟然都是出自唐朝

明光鎧中國古代的一種鎧甲, 在胸背甲上有一橢圓形, 稱作護心鏡的金屬板。 提高了胸部與背部的防禦力。 名稱即因護心鏡而來。

“明光鎧”一詞的來源, 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 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 並且打磨的極光, 頗似鏡子。 在戰場上穿明光鎧, 由於太陽的照射, 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 故名。 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 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 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 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 身甲大多長至臀部, 腰間用皮帶系束。

唐朝負責制造盔甲的部門是貞觀六年(632年)設置的“甲坊署”, 據《六典》, 甲坊署長官為令一人, 品級正八品下。 該部門其他官員有丞一人, 品級正九品下;監作二人, 從九品下。 同時, 在北都軍器監, 也製造盔甲, 成品存入武庫。

作為主要的護體用品, 鐵甲的製造是相當耗費工時的。

工序如下:首先將鐵製成甲片;之後打劄、粗磨、穿孔、錯穴、並裁劄、錯稜、精磨;甲片加工完畢後, 用皮革條編綴成甲。 裡面還要掛襯裡, 防止磨損皮膚。 根據日本延長五年(927年)仿效唐制撰定的《延禧式》卷四十九《兵庫寮》, 製造一副鐵甲, 需要192到265個工作日。 修理一副盔甲, 都需要41名工人。

敦煌的莫高窟這個唐代洞窟中表現騎兵作戰的壁畫, 所表現的大部分戰馬也是沒有穿著馬鎧的。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朝代, 那時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在盔甲技術方面也是如此。 這方面的情況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唐朝軍隊盔甲裝備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 從《通典》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卷四《軍械篇》可以知道, 唐朝的標準是著甲士兵占士兵總數的60%。 雖然並不是都穿著鐵甲, 但這個比例比起前面說過的漢代軍隊著甲比例, 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唐軍在開元年間的數額是54萬, 若足額裝備, 需要盔甲32.4萬副。 能夠滿足這個需求, 說明了生產力的發達。 時代相近的世界上只有最盛時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軍隊比唐朝軍隊人數多,

而它們的裝備大體上是一樣好的。

上面已經提到明光鎧的特點是在胸前和背後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 很像鏡子。 魏晉南北朝的鎧甲大多使用鋼鐵來進行製造, 輔之以皮革和布帛等材料。 而鋼鐵容易銹蝕, 因此製造鎧甲的工匠在摸索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方式——水磨。 經過這種方法加工的鋼鐵材質不易生銹, 反光明亮, 在陽光下極為耀眼。 為了增強反光的作用, 使對方因目眩而不能直視自己, 從而給披甲者創造有利的攻擊機會, 工匠們別出心裁地在胸背甲上各安上兩個凸起的圓鏡。 “良弓挾烏號, 明甲有精光”, 描寫的就是“明光鎧”。 又由於經過水磨後的明光鎧與鏡面相似,

其名稱也可能取自於漢代銅鏡背面所刻“見日之光, 天下大明”的銘文。 它是一種比較精良的鎧甲, 不僅有披膊、腿裙, 還有護頸, 防護面積明顯增加。 除了胸背甲是整塊甲片外, 其餘都用小甲片編成。 相對於兩當鎧來說, 明光鎧保護的部位更加全面, 有保護肩頸部的披膊和護項, 也有保護小腿的腿裙、吊腿, 頭部的甲胄也增加了防護面積, 增加了沖角、耳護, 更加重點保護前額眉心和雙耳。 身甲的甲片相較於兩當鎧有所加大。

在盔甲種類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資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文山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從上面的盔甲種類可以看出:

1.明光鎧被認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鎧的全盛時期。

2.即使是盛唐時期,很多盔甲也不是鐵質的。這有戰術需要的原因,也有生產能力制約的原因。關於盔甲的生產過程,我下面還要詳細提到。

3。鎖子甲似乎已經實現國產化了。但對它的評價並不很高。從鎖子甲的性能來看,它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是應該的。

陌刀

陌刀,中國唐代長柄刀的一種。《唐六典》卷十六即載:“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 陌刀形制多樣,長兵主戰刀,形制有斬馬劍升級版,有刀柄可拆卸式,有柄特長而刀身特短的三尖兩刃刀式(見唐郭子儀墓壁畫)。蓋因大唐地域廣闊,各大都護府軍備自製,也因此風格不同。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三·列傳一百一十八·忠義下 張興傳》:“張興者,束鹿人。長七尺,一飯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辯,為饒陽裨將。祿山反,攻饒陽。……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可以看到,陌刀重十五斤。唐代一斤又有多重呢?“《新唐書》食貨志記載:開元通寶十個錢為一兩,取西安漁化寨新出土的開元通寶比較好的十個稱一下.總重42.5克,唐一斤為十六兩,42.5克乘16等於680克。”——《唐代度量衡與畝裡制度》。按照這個標準來算,十五斤的陌刀大概相當於現在10千克左右。所以陌刀是3米長、10千克的雙刃長刀。

陌刀為步兵所持類似斬馬劍的武器。在疆場上,步騎對峙中,騎兵的作用相當於飛機坦克,其優勢不必多論,步兵要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必須先破壞對方騎兵的優勢,而陌刀,正好可以充當完成這種任務的兵器。史籍中所記杜伏威軍中善用陌刀,南北對峙中南方騎兵總處於劣勢,陌刀最早應行於南方。而太宗、李靖借鑒南方作戰的長處,結合其作戰經驗,創造了步騎兼用、善用用陌刀的作戰方法,則在唐軍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唐太宗作戰的兩大特色為深入沖陣和出奇兵,《舊唐書》卷六O 淮陽王道玄傳略雲:太宗追悼久之,嘗從容謂侍臣曰:“道玄始終從朕,見朕深入賊陣,所向必克,意嘗企慕,所以每陣先登,蓋學朕也。” 太宗也認為“深入敵陣”為其作戰特色。太宗深入沖陣的基礎是步兵與之合擊,如道宗“乃與壯士數十騎直沖賊陣,左右出入,(李)績因合擊”者,道玄因副將史萬寶擁兵不進才“為賊所擒”。深入沖陣,乃用騎兵沖亂對方陣法,與之相配合的是步兵執陌刀沖入奮擊,或斷亂陣之馬,或斫沖亂之兵,因此說太宗的深入沖陣離不開陌刀。《衛公兵法》也記載了奇兵。奇兵即由騎兵組成的出其不意使用的特殊之兵。

《舊唐書》卷五五薛舉子仁杲傳雲:兩軍酣戰,太宗以勁兵出賊不意,奮擊大破之。出奇兵也是太宗常用的作戰方法,用奇兵時為“兩軍酣戰” 的關口,結合《衛公兵法》,兩軍交戰時步兵先衝鋒陷陣,奇兵留以待之,可見用奇兵的基礎為大量步兵持陌刀陷陣,吸引了敵方馬步兵注意力。奇兵多由騎士組成,利於發揮神速的作用,與奇兵相配合的是步兵持陌刀酣戰。太宗深入沖陣與奇兵的作戰方法都是步騎兼用。充分發揮步騎作用的戰法,而保證步兵陷陣、合擊的武器則是陌刀。

太宗、李靖在立國前後頻繁征戰,建立了大唐帝國,又建立了大唐帝國“天可汗”的國際地位,步騎兼用的作戰方法是武德、貞觀武功的基礎,而充分發揮步兵作用的兵器則為陌刀。此後陌刀的使用多見於史籍文書,如《舊唐書》卷八四裴行儉傳略雲:調露元年,突厥阿史那德溫傅反……行檢行至朔州……遂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齎陌刀、勁弩,以羸兵數百人援車,兼伏精兵,令居險以待之。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殺獲殆盡,會眾奔潰。車中埋伏的壯士執陌刀、勁弩,主要是為了對付搶糧車的馬軍,敵解鞍取糧時,車中壯士採取了《衛公兵法》所記步兵的打法,而伏兵有類奇兵、馬軍。步騎兼用,裴行儉保護了糧車的運送,這是陌刀使用的一例。

在盔甲種類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資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文山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從上面的盔甲種類可以看出:

1.明光鎧被認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鎧的全盛時期。

2.即使是盛唐時期,很多盔甲也不是鐵質的。這有戰術需要的原因,也有生產能力制約的原因。關於盔甲的生產過程,我下面還要詳細提到。

3。鎖子甲似乎已經實現國產化了。但對它的評價並不很高。從鎖子甲的性能來看,它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是應該的。

陌刀

陌刀,中國唐代長柄刀的一種。《唐六典》卷十六即載:“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 陌刀形制多樣,長兵主戰刀,形制有斬馬劍升級版,有刀柄可拆卸式,有柄特長而刀身特短的三尖兩刃刀式(見唐郭子儀墓壁畫)。蓋因大唐地域廣闊,各大都護府軍備自製,也因此風格不同。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三·列傳一百一十八·忠義下 張興傳》:“張興者,束鹿人。長七尺,一飯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辯,為饒陽裨將。祿山反,攻饒陽。……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可以看到,陌刀重十五斤。唐代一斤又有多重呢?“《新唐書》食貨志記載:開元通寶十個錢為一兩,取西安漁化寨新出土的開元通寶比較好的十個稱一下.總重42.5克,唐一斤為十六兩,42.5克乘16等於680克。”——《唐代度量衡與畝裡制度》。按照這個標準來算,十五斤的陌刀大概相當於現在10千克左右。所以陌刀是3米長、10千克的雙刃長刀。

陌刀為步兵所持類似斬馬劍的武器。在疆場上,步騎對峙中,騎兵的作用相當於飛機坦克,其優勢不必多論,步兵要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必須先破壞對方騎兵的優勢,而陌刀,正好可以充當完成這種任務的兵器。史籍中所記杜伏威軍中善用陌刀,南北對峙中南方騎兵總處於劣勢,陌刀最早應行於南方。而太宗、李靖借鑒南方作戰的長處,結合其作戰經驗,創造了步騎兼用、善用用陌刀的作戰方法,則在唐軍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唐太宗作戰的兩大特色為深入沖陣和出奇兵,《舊唐書》卷六O 淮陽王道玄傳略雲:太宗追悼久之,嘗從容謂侍臣曰:“道玄始終從朕,見朕深入賊陣,所向必克,意嘗企慕,所以每陣先登,蓋學朕也。” 太宗也認為“深入敵陣”為其作戰特色。太宗深入沖陣的基礎是步兵與之合擊,如道宗“乃與壯士數十騎直沖賊陣,左右出入,(李)績因合擊”者,道玄因副將史萬寶擁兵不進才“為賊所擒”。深入沖陣,乃用騎兵沖亂對方陣法,與之相配合的是步兵執陌刀沖入奮擊,或斷亂陣之馬,或斫沖亂之兵,因此說太宗的深入沖陣離不開陌刀。《衛公兵法》也記載了奇兵。奇兵即由騎兵組成的出其不意使用的特殊之兵。

《舊唐書》卷五五薛舉子仁杲傳雲:兩軍酣戰,太宗以勁兵出賊不意,奮擊大破之。出奇兵也是太宗常用的作戰方法,用奇兵時為“兩軍酣戰” 的關口,結合《衛公兵法》,兩軍交戰時步兵先衝鋒陷陣,奇兵留以待之,可見用奇兵的基礎為大量步兵持陌刀陷陣,吸引了敵方馬步兵注意力。奇兵多由騎士組成,利於發揮神速的作用,與奇兵相配合的是步兵持陌刀酣戰。太宗深入沖陣與奇兵的作戰方法都是步騎兼用。充分發揮步騎作用的戰法,而保證步兵陷陣、合擊的武器則是陌刀。

太宗、李靖在立國前後頻繁征戰,建立了大唐帝國,又建立了大唐帝國“天可汗”的國際地位,步騎兼用的作戰方法是武德、貞觀武功的基礎,而充分發揮步兵作用的兵器則為陌刀。此後陌刀的使用多見於史籍文書,如《舊唐書》卷八四裴行儉傳略雲:調露元年,突厥阿史那德溫傅反……行檢行至朔州……遂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齎陌刀、勁弩,以羸兵數百人援車,兼伏精兵,令居險以待之。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殺獲殆盡,會眾奔潰。車中埋伏的壯士執陌刀、勁弩,主要是為了對付搶糧車的馬軍,敵解鞍取糧時,車中壯士採取了《衛公兵法》所記步兵的打法,而伏兵有類奇兵、馬軍。步騎兼用,裴行儉保護了糧車的運送,這是陌刀使用的一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