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日首次海戰,是中國贏!

提起中日海戰,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甲午戰爭。

在那次戰爭中, 中國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承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 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 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開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

說起哪一條, 都是屈辱的血淚史。

但是, 卻鮮有人知, 中日之間的首次海戰, 發生在遙遠的盛唐, 唐朝、新羅聯軍將軍力皆數倍於己的日本、百濟聯軍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打得大敗, 堪稱一次經典海戰。

1海軍在唐朝迎來新的發展期

中國海軍(或稱水軍)歷史悠久, 早在“秦漢時期, 我國的艦船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 船體龐大, 雄偉堅固, 甲板建有高樓柵寨, 能在海上抗風斗浪、設備齊全的樓船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這時水軍已經發展成為比較強大的獨立軍種, 專門從事海上戰鬥”。

漢武帝在平南越和衛氏朝鮮的戰爭中都曾使用過海軍, 其樓船軍多達十萬。

到隋唐時期, 海軍又有了新的發展, 隋煬帝東征高句麗時曾多次使用海軍, 唐太宗為了東征高句麗也大建海軍。 此外, 唐朝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 為了保護商船, 海軍開始被重視。

海軍是一國科技和生產力水準的集中體現, 唐初先進的經濟文化和生產力水準, 為海軍履行其職責、完成其任務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也決定了當時海軍的編成編制和戰略戰術。

唐初海軍規模巨大, 裝備也很先進。 為適應作戰需要, 唐初海軍所配備的艦船按其用途分為若干類型。

據杜佑《通典兵十三水準及水戰具附》記載:

當時軍用艦船有六種類型:樓船、艨艟、鬥艦、走舸、遊艇和海鶻。

其中, 比較大型的是主力戰船, 稱為“艦”或“樓船”, 有2層、3層、4層, 甚至4層以上甲板的。

中型的是用於攻戰追擊的戰船,

如“艨艟”、“鬥艦”等。 小型的是用於哨探巡邏的快船, 如“遊艇”等。

此外, 唐朝還發明了車船(輪槳船)、能噴火的火船, 船種特別齊全。

海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當時的技術,海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唐朝的航海技術、導航技術也都發展到了比較興盛的高度。

綜上所述,都是唐朝能在首次中日海戰取勝的原因。

2白江口海戰一戰展國威軍威

朝鮮半島在西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西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係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率陸軍六萬,水軍四萬,又發新羅、契丹、奚等國、部兵,進擊高句麗。

唐軍初進克捷,攻克蓋牟城(今遼寧蓋平)、沙卑城(今遼寧複縣),並克陷遼東(今遼寧遼陽)堅城。不久,唐軍又陷白崖城(今遼陽東),進向安市(今遼寧蓋平東北)進發。

由於戰線過長,以及部分戰術失誤,戰事陷入膠著數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氣,太宗惜愛將士性命,只得下令班師。也正是此戰之後,唐太宗意識到海軍的重要作用,開始大舉發展海軍。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句麗又逃過一劫。

未能在有生之年征服高句麗,成了隋煬帝和唐太宗同樣的心中的痛。

唐高宗即位後,新羅聯唐的戰略意圖已經十分明顯,頻頻遣使入貢,或遣王子入衛。百濟恃高句麗之援,不但屢屢侵犯新羅,還斷絕了對唐的通貢。恰在此時,日本使節來唐朝貢將要回國。唐高宗便賜倭王璽書,要他援助新羅。高宗不瞭解,日本與百濟關係原本勝於新羅,自然不可能援助。

660年,唐高宗見屢次勸諭無效,便決定一攬子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方案,戰略方針是先滅百濟,然後形成南北合圍高句麗之勢。於是命令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軍13萬討伐百濟。

蘇定方引軍自山東成山渡海,從海路進逼百濟,新羅王也出兵助唐。很快唐羅聯軍就攻陷了百濟王城,百濟因此被滅。百濟貴族一部分投降唐軍,另一部分不甘滅亡,企圖收復故國。

661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

劉仁軌先出奇兵,首發制人,率軍先端掉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雖然此城“臨江高陸”,唐軍連夜奇襲,一舉攻破,“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而百濟內部發生火拼。百濟王子扶余豐越來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扶餘福信被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於是,中日之間的首次海戰,就這樣開場了。

對於這場戰爭,《舊唐書》的記錄是: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唐朝水師打日本水師,那就是完全的技術性碾壓,日本人倒是比較詳細的記錄了。說唐朝水師採用包圍技術,把日本水師圍在中間,日本船擠成一團,根本動彈不得,只得呆呆受打。

《新唐書劉裴婁》也有這樣的記載:“遇倭人白江口,四戰皆克,焚四百艘,海水為丹。”

由於唐朝新羅聯軍只有1.2萬人和戰船170餘隻,而日本百濟聯軍卻有4.7萬人和戰船800餘隻,力量懸殊。

為了分散日本聯軍的兵力和精力,劉仁軌主張由從陸路進擊白村江上游城市周留(今韓國扶安),切斷日本水軍的陸上補給和支援。而水路則在劉仁軌、杜爽及扶餘隆的率領下,在白江口等待阻擊日本軍艦。

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們認為日軍有戰船400余艘,唐軍僅百餘艘,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

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

3白江口海戰的歷史意義

唐倭海軍白江口之戰,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同時使倭國受到嚴重打擊。高句麗讓唐帝國給滅了,百濟讓唐帝國給滅了,日本讓唐帝國攆走,剩下以中國後裔為主的新羅統一了整個朝鮮半島。唐帝國還把自己的疆界一直擴到朝鮮北部,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

同時,白江口戰役直接影響了唐朝在國際上的聲望。在白江口戰役之前,唐朝作為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在處理周邊的國際事務上,一直採取著退讓的政策,這時的唐朝是以休養生息為主的,但是到了白江口戰役之後,唐朝水軍的綜合戰鬥能力真正的表現了出來,這樣對於唐朝來說,提升了它在國際上的威望,對於周邊的一些小國家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促使唐朝更加重視和發展海上作戰力量,也為宋朝和明朝海上力量的興盛奠定了一定基礎。

戰爭是和平穩定的重要威懾手段。白江口海戰使日本在此後多年停止在亞洲對於周邊國家的侵略。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西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鉅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900多年後的1598年,明朝與日本也同在朝鮮半島打了露梁海戰,使此後300年無戰事,說明必須以強大的軍力來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

但是,唐在幫助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後,卻並未向日本本土出兵。日本卻由此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打開國門,積極向唐朝學習先進的生產文化,鞏固了“大化改新”的輝煌成果。

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爭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於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白江口海戰使日本下定決心加速進入“唐風文化時代”和快速轉型為律令制國家,並在701年將國號從倭國改為日本,日本正是遵從學習強者的民族心理,實施多年的海洋戰略,終於在1000多年後將北洋水師掀翻,令人感慨。

而當前的中國,早已如醒來的巨龍,中國的海上力量,足以向遙遠的盛唐致敬,絕不會懼怕任何來侵力量。現在的朝鮮半島,形勢依然如唐朝初期般複雜混亂,但是只要有中國在,日本直流就休想鬧事!

海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當時的技術,海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唐朝的航海技術、導航技術也都發展到了比較興盛的高度。

綜上所述,都是唐朝能在首次中日海戰取勝的原因。

2白江口海戰一戰展國威軍威

朝鮮半島在西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西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係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率陸軍六萬,水軍四萬,又發新羅、契丹、奚等國、部兵,進擊高句麗。

唐軍初進克捷,攻克蓋牟城(今遼寧蓋平)、沙卑城(今遼寧複縣),並克陷遼東(今遼寧遼陽)堅城。不久,唐軍又陷白崖城(今遼陽東),進向安市(今遼寧蓋平東北)進發。

由於戰線過長,以及部分戰術失誤,戰事陷入膠著數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氣,太宗惜愛將士性命,只得下令班師。也正是此戰之後,唐太宗意識到海軍的重要作用,開始大舉發展海軍。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句麗又逃過一劫。

未能在有生之年征服高句麗,成了隋煬帝和唐太宗同樣的心中的痛。

唐高宗即位後,新羅聯唐的戰略意圖已經十分明顯,頻頻遣使入貢,或遣王子入衛。百濟恃高句麗之援,不但屢屢侵犯新羅,還斷絕了對唐的通貢。恰在此時,日本使節來唐朝貢將要回國。唐高宗便賜倭王璽書,要他援助新羅。高宗不瞭解,日本與百濟關係原本勝於新羅,自然不可能援助。

660年,唐高宗見屢次勸諭無效,便決定一攬子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方案,戰略方針是先滅百濟,然後形成南北合圍高句麗之勢。於是命令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軍13萬討伐百濟。

蘇定方引軍自山東成山渡海,從海路進逼百濟,新羅王也出兵助唐。很快唐羅聯軍就攻陷了百濟王城,百濟因此被滅。百濟貴族一部分投降唐軍,另一部分不甘滅亡,企圖收復故國。

661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

劉仁軌先出奇兵,首發制人,率軍先端掉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雖然此城“臨江高陸”,唐軍連夜奇襲,一舉攻破,“遂通新羅運糧之路”。

而百濟內部發生火拼。百濟王子扶余豐越來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扶餘福信被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於是,中日之間的首次海戰,就這樣開場了。

對於這場戰爭,《舊唐書》的記錄是: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唐朝水師打日本水師,那就是完全的技術性碾壓,日本人倒是比較詳細的記錄了。說唐朝水師採用包圍技術,把日本水師圍在中間,日本船擠成一團,根本動彈不得,只得呆呆受打。

《新唐書劉裴婁》也有這樣的記載:“遇倭人白江口,四戰皆克,焚四百艘,海水為丹。”

由於唐朝新羅聯軍只有1.2萬人和戰船170餘隻,而日本百濟聯軍卻有4.7萬人和戰船800餘隻,力量懸殊。

為了分散日本聯軍的兵力和精力,劉仁軌主張由從陸路進擊白村江上游城市周留(今韓國扶安),切斷日本水軍的陸上補給和支援。而水路則在劉仁軌、杜爽及扶餘隆的率領下,在白江口等待阻擊日本軍艦。

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們認為日軍有戰船400余艘,唐軍僅百餘艘,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

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一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

3白江口海戰的歷史意義

唐倭海軍白江口之戰,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同時使倭國受到嚴重打擊。高句麗讓唐帝國給滅了,百濟讓唐帝國給滅了,日本讓唐帝國攆走,剩下以中國後裔為主的新羅統一了整個朝鮮半島。唐帝國還把自己的疆界一直擴到朝鮮北部,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

同時,白江口戰役直接影響了唐朝在國際上的聲望。在白江口戰役之前,唐朝作為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在處理周邊的國際事務上,一直採取著退讓的政策,這時的唐朝是以休養生息為主的,但是到了白江口戰役之後,唐朝水軍的綜合戰鬥能力真正的表現了出來,這樣對於唐朝來說,提升了它在國際上的威望,對於周邊的一些小國家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促使唐朝更加重視和發展海上作戰力量,也為宋朝和明朝海上力量的興盛奠定了一定基礎。

戰爭是和平穩定的重要威懾手段。白江口海戰使日本在此後多年停止在亞洲對於周邊國家的侵略。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西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鉅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900多年後的1598年,明朝與日本也同在朝鮮半島打了露梁海戰,使此後300年無戰事,說明必須以強大的軍力來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

但是,唐在幫助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後,卻並未向日本本土出兵。日本卻由此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打開國門,積極向唐朝學習先進的生產文化,鞏固了“大化改新”的輝煌成果。

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爭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於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白江口海戰使日本下定決心加速進入“唐風文化時代”和快速轉型為律令制國家,並在701年將國號從倭國改為日本,日本正是遵從學習強者的民族心理,實施多年的海洋戰略,終於在1000多年後將北洋水師掀翻,令人感慨。

而當前的中國,早已如醒來的巨龍,中國的海上力量,足以向遙遠的盛唐致敬,絕不會懼怕任何來侵力量。現在的朝鮮半島,形勢依然如唐朝初期般複雜混亂,但是只要有中國在,日本直流就休想鬧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