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個縣因張良而得名,曹操在這裡幾乎丟命,今被兩省分割淪為小村


(清代時期壽張縣城, 美國人拍攝)

今天山東省梁山縣壽張集鄉壽張集村, 就在《水滸傳》裡的梁山腳下, 雖是彈丸之地, 在四大名著裡卻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地方。

《水滸傳》裡, 李逵闖到壽張縣衙, 縣令早就嚇跑, 李逵坐堂斷案, 強盜過了一把父母官的癮。

而在《三國演義》裡第十回, 和曹操一起出戰的鮑信, 在壽陽戰死, 這裡的壽陽, 其實就是壽張。

壽張原名壽良, 因境內有壽邑和良山(即《水滸傳》中梁山)而得名, 同時為追慕張良。 東漢因避光武帝叔叔劉良名諱, 仍為思慕懷念張良之意, 改壽良為壽張縣。 (張良墓就在壽張集附近)

壽張縣與梁山近在咫尺, 所以宋江造反, 壽張首當其衝, 成為梁山好漢耀武揚威的首選地方。 《水滸傳》第74回“李逵壽張喬坐衙”, 李逵拎著一雙大板斧, 闖進壽張縣衙, 穿上縣官袍服, 坐衙升堂, 強迫兩個差役假扮原告和被告打官司, 讓他判斷。

原告訴挨打才告狀, 被告辯挨駡才打人。 李逵做出判決:打人的是好漢;挨打的沒出息, 要帶上枷鎖在衙門前示眾。

在壽張地處東西陸路交匯處, 歷來戰事頻繁。 三國時候, 曹操入主兗州, 與黃巾軍作戰, 在壽張打了一場惡仗。

當時, 曹操和鮑信率領一千多步騎, 出外偵察敵情,沒料想遭遇黃巾軍主力。

雙方交戰,曹操寡不敵眾,死者數百人。鮑信為了掩護曹操撤退,身先士卒殺敵,最終死於亂軍之中,連屍首也未找到。

曹操哀痛欲絕,戰後重金尋找鮑信屍體,沒有找到,最後用木頭雕刻了一個全比例的鮑信屍體,舉行安葬儀式。

壽張地處黃河之下,歷史上多遭到水患,縣城因而多次遷徙。今天梁山縣的壽張集村和陽谷縣壽張鎮,都曾是縣治所在。

元代開通京杭運河會通河段,在壽張縣城東門外設有節制閘,是京杭大運河開通會通河後建造最早的縣級閘,可謂“京杭大運河第一閘”,這裡遂成了南北水陸、東西交通的的水旱碼頭,壽張集的名稱由此得來。

西元1368年,黃河決口衝開壽張縣城西門,形成道溝,成為大秭河河道,而壽張縣治所不得不遷到王陵店(現陽谷縣壽張鎮)。

從此,壽張集村由縣改集設村,一個赫赫有名的大縣,變成了一個村子。

而建國後,這裡以金堤這條河為界,重新劃分轄區,被兩省分割,南劃歸河南省,北入山東省。

出外偵察敵情,沒料想遭遇黃巾軍主力。

雙方交戰,曹操寡不敵眾,死者數百人。鮑信為了掩護曹操撤退,身先士卒殺敵,最終死於亂軍之中,連屍首也未找到。

曹操哀痛欲絕,戰後重金尋找鮑信屍體,沒有找到,最後用木頭雕刻了一個全比例的鮑信屍體,舉行安葬儀式。

壽張地處黃河之下,歷史上多遭到水患,縣城因而多次遷徙。今天梁山縣的壽張集村和陽谷縣壽張鎮,都曾是縣治所在。

元代開通京杭運河會通河段,在壽張縣城東門外設有節制閘,是京杭大運河開通會通河後建造最早的縣級閘,可謂“京杭大運河第一閘”,這裡遂成了南北水陸、東西交通的的水旱碼頭,壽張集的名稱由此得來。

西元1368年,黃河決口衝開壽張縣城西門,形成道溝,成為大秭河河道,而壽張縣治所不得不遷到王陵店(現陽谷縣壽張鎮)。

從此,壽張集村由縣改集設村,一個赫赫有名的大縣,變成了一個村子。

而建國後,這裡以金堤這條河為界,重新劃分轄區,被兩省分割,南劃歸河南省,北入山東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