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別冤枉趙匡胤了,宋朝軍隊戰鬥力不強,原來是一對父子造成的

太祖時期, 為徹底改變藩鎮割據、武將造反的局面, 實行了強幹弱枝的辦法。 禁軍、廂軍、鄉兵、蕃兵, 實力依次降低。 守邊的禁軍, 派遣輪換, 這種做法叫做“番戍”。

(宋朝的禁軍)

宋太祖雖然杯酒釋兵權, 但其實並沒有給軍隊造成太多的傷害, 反而可以說是加強。 為什麼呢?

那時候士兵的徵集採用募兵制。 募兵制和府兵制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兩種兵役制度。 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 士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 農閒時候訓練, 戰時從軍打仗。 這種制度可以確保打仗生產兩不誤, 但是守邊的士兵服役時間太長, 容易造成動盪。 而且兵將在一起時間太長, 很容易形成割據的藩鎮。 中唐以後, 一直到五代末, 基本上都是個武人造反的時代, 不能不說與府兵制有很大關係。 募兵制的士兵則採用招募的辦法, 士兵成為職業軍人。 士兵在軍隊服役, 將根據官銜大小發給軍餉。

而且士兵輪換得很勤, 三年就會換一次, 基本上不可能成為地方上的割據勢力。

當然了, 募兵制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士兵及將領輪換太勤, 會造成“兵不識將, 將不知兵”這樣一種局面。 如此固然不怕大將擁兵造反, 但是大將如果在軍中沒有足夠的威信, 對士兵的訓練操演等工作沒有做足功夫, 軍隊的戰鬥力是很弱的。

不過, 太祖朝的時候, 募兵制的弱點呈現得倒還不太明顯。 因為太祖選的禁軍都是依照兵樣在全國找的那些最強悍的人, 而且太祖的將領都是在統一戰爭中經受了多次鍛煉的, 能力出眾, 名將不少。 因此, 即便將領沒有時間對士兵進行足夠的訓練, 戰鬥力還是能夠保持著高水準。

(宋朝軍隊)

到了太宗朝, 情況就不一樣了。 連續兩次對遼用兵失敗後, 整個軍隊普遍存在一種巨大的恐遼心理。 要克服這種心理, 必須要有大將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訓練和鼓動, 禁軍所挑士兵必須確保足夠強悍不怕死。 但事實正好相反。 由於太宗嚴重猜防邊將, 因此他對武將限制得非常死,

幾乎沒什麼名將產生。 楊業作為一代名將, 其實是在北漢時期打下的威名, 楊業兒子楊延昭也一直做著中小官。 後來, 為加強文治, 太宗乾脆用文官統兵。 文官統兵自然不會造反, 但不懂武略的文官能帶出什麼軍隊呢?

澶淵之盟後, 宋遼暫時罷戰, 宋真宗把精力全都用在封禪上。 但是, 軍隊人數並沒有減少, 反而變得更加多。 一是因為打仗打不贏, 讓統治者懷疑兵力不足, 因此不斷增加兵力。 二是宋遼雖然和議了, 宋夏之間的戰爭又開始了, 而且西夏每次幾乎都是舉全國之力來和北宋打。 因此北宋的兵力也不得不再次增加。 三是澶淵之役的時候, 由於遼軍直逼開封, 讓宋君臣明白一個道理, 開封周圍必須要有重兵把守,

否則, 很容易被敵人攻破。 因此, 保護開封又得投入大量兵力。

(現代人扮演的宋朝軍隊)

當年宋太祖想遷都洛陽, 被太宗等人阻止, 太祖最終屈服了, 但是他說了一句話:“不出百年, 全國財力都會用盡了。 ”到宋仁宗在位的時候, 也才幾十時間, 全國的兵力卻已從太祖時期的三十七萬多發展到一百二十五萬多,是原先的三倍餘。這個數字,在整個封建社會,差不多也是最多的。每年的財政收入十之八九,要用在維持這麼龐大而無用的軍隊上。

因為這些原因,宋朝武弱也就可以理解了。

全國的兵力卻已從太祖時期的三十七萬多發展到一百二十五萬多,是原先的三倍餘。這個數字,在整個封建社會,差不多也是最多的。每年的財政收入十之八九,要用在維持這麼龐大而無用的軍隊上。

因為這些原因,宋朝武弱也就可以理解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