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步兵第123師首任師長江燮元部塔山英雄團在新開嶺戰役的犧牲證


步兵第123師

1948年11月, 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2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第123師, 下轄第367、368、369團, 師長江燮元, 政治委員張秀川。 該師前身是1945年8月組建的山東軍區第5師一部, 1945年11月編為東北人民自衛軍第3縱隊, 12月分編為第3縱隊第4、第5旅, 1946年2月第4、第5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第12旅, 1946年7月改番號為第4縱隊第12師。 解放戰爭時期, 參加了3次保衛本溪、鞍海、新開嶺、四保臨江, 東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勢、遼沈、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戰鬥,

湧現出塔山英雄團、白臺山英雄團等著名英模集體。 1953年4月師組建炮兵503團, 1969年改為123師炮兵團。 1979年123師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 戰後有1個單位、3名個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 1985年, 整編為陸軍第41集團軍步兵第123師, 執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師編制, 下轄第367、368、369團、炮兵團、高炮團。 90年代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 1998年, 參加長江流域抗洪搶險。 2006年, 改建為兩栖機械化步兵師。 該師現轄步兵第367團(塔山英雄團)、369團(白臺山英雄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1998年由機械化步兵第121師363團裝甲步兵營、坦克營與原368團合編組建)。

塔山英雄團

塔山英雄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 在遼沈戰役中塔山阻擊戰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集體。 是塔山阻擊戰中湧現出來的最為著名的英雄戰鬥集體之一。 在六個日日夜夜的阻擊戰中, 他們和兄弟部隊一起守住了陣地。 1948年10月15日戰鬥結束時, 34團只剩下21人。 國民黨軍在塔山陣地前棄屍6600餘具, 全線潰退。
10月25日, 縱隊領導機關授予該團“塔山英雄團”稱號。


步兵第123師首任師長江燮元

江燮元(1915--1990), 江西永新人。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第一軍團連副指導員。 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1937年後, 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連指導員、營長、團長。

參加了平型關、薛公嶺等戰鬥。 1946年後, 任東北民主聯軍旅長、東北野戰軍師長。 1948年率部參加塔山阻擊戰, 所部兩個團分別獲“塔山英雄團”和“白臺山英雄團”稱號。 後參加了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 建國後, 任副軍長、海南軍區參謀長。 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戰役系, 後歷任軍長, 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 是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聞名全軍塔山英雄團團長開國少將焦玉山

焦玉山(1915-1990),安徽省阜陽縣人。1931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30軍88師263團排長,第89師267團連政治指導員,紅四方面軍總部便衣隊隊長,警衛營營長,騎兵連連長。參加了長 征。1935年在李先念指揮下,強渡嘉陵江。在劍門關口戰鬥中負傷,師首長派兩個戰士攙著他過了雪山。第二次過雪山時,和戰士們在篝火旁睡著了,被大雪蓋 住,只有他和勤務班長爬了出來。西征時,左手被子彈打穿。西路軍失敗,被地方民團抓住,在監獄裡關了10多天,後在押往青海途中逃脫,被援西軍救回。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團警衛連連長,在關家□戰鬥中頭部負傷。擔任了獨立支隊營長、師教導大隊副隊長。1942年進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任隊長兼教育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4縱12師34團團長。新開嶺戰鬥,34團配合兄弟部隊攻打賽馬,兄弟部隊進展不快,師長命令34團出擊,指揮34團從敵側翼發 起猛烈攻擊,打下了賽馬。新開嶺圍殲戰開始後,34團三次強攻,拿下敵25師固守的陣地。指揮34團解放了本溪,在遼陽總攻時,部隊5分鐘就登上城牆。攻 打鞍山時,34團佔領神社山和市政府大樓。在塔山阻擊戰中,34團開始的陣地在塔山堡和鐵路橋頭,塔山阻擊戰的第二天,守衛在村口最前沿的34團遭到敵人 一個梯隊接著一個梯隊的猛烈進攻,一片混戰,34團傷亡慘重,連團預備隊也用上了,一直打到刺刀見紅。第三天縱隊調整了部署,34團集中守備塔山 堡,敵人進攻的更猛烈,敵敢死隊每人胸前掛一排手榴彈,衝鋒時高喊“攻下塔山有賞,官長三級!”焦玉山指揮34團打得十分艱苦,34團出現了“向我開火” 的英雄人物。戰後12師34團獲得“塔山英雄團”稱號。成為全軍聞名的“塔山英雄團”團長。1949年,第4縱改稱41軍時,任41軍123師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省公安廳副處長、處長,省公安總隊副政治委員,守備10師師長,佛山軍分區司令員,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任第 47軍副軍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參與指揮了1974年西沙永樂群島反擊作戰和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0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新開嶺戰役(彭嘉慶)

一九四六年,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在南滿營口、盤山、本溪、海城、鞍山等地作戰後,遵照黨中央、毛主席關於“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方針,主動放棄了城市,於六月進入本溪東南地區,組織防禦。除以一部分兵力在南芬、連山關、摩天嶺一線與敵對峙,以小部分兵力剿匪和開展群眾工作外,主力抓緊時機搞了四個月的整訓。總結前一時期的作戰經驗,澄清了部隊內部的一些問題,樹立了長期作戰的思想,進行了運動戰方針的學習和戰術、技術訓練。這段整訓,為新開嶺戰役的勝利和以後堅持南滿的鬥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十月,東北國民黨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無力同時向南北滿進攻,乃改用“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妄圖先破南滿我軍,後轉進攻北滿,佔領全東北。敵以一部兵力打通沈(陽)吉(林)線後,即調集其東北主力八個師約十萬餘人,分三路向我南滿大舉進攻。北路以新一軍新三十師、第五十二軍一九五師、第七十一軍第九十一師,沿新賓、柳河向通化、臨江進犯,企圖阻止我南滿三縱、四縱兩大主力會合,切斷我南北滿之聯繫,搗毀我南滿後方。南路以新六軍十四師、新二十二師、第六十軍一八四師沿海城、大石橋、岫岩向莊河、大孤山進犯,企圖切斷我安東(今丹東)與大連之聯繫,從側翼配合中路之敵佔領我遼東軍區所在地安東。中路兩個師分兩股直犯安東,其右股第五十二軍二師和二十五師七十五團,由正面沿安(東)奉(瀋陽)線東進,其左股二十五師(欠七十五團)於北側沿小市、賽馬向寬甸進犯,想迂回到我遼東軍區側後,斷我退路。三路敵人相配合,妄圖將我主力壓縮、殲滅于安東,鳳城、寬甸地區,侵佔安東市和南滿解放區。

我四縱在中路進攻之敵的正面進行防禦。當時,四縱領導人和部隊都很分散,三個師分三個方面作戰,相距一百多公里。第十師和十一師三十二團由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同志率領,已於十月十一日由草河口開往新賓地區配合三縱作戰,打擊北路進犯之敵。第十一師(欠三十二團)及軍區警衛團主力,為保障十師側後安全,策應三縱作戰,於十月十八H攻佔了小市。第十二師在安奉線之南芬、連山關、摩天嶺、牛蹄崖地區進行寬大正面防禦。縱隊司令員胡奇才、副政委歐陽文(兼政治部主任)和參謀長李福澤同志在通遠堡指揮部。我是縱隊政委,有事正在安東。當時留在安東(今丹東)主持軍區和遼東省委工作的江華同志,找我到軍區司令部作戰室談情況,商討問題。軍區機關同志將當前敵我情況介紹後,江華同志說,我們怎樣粉碎敵人的進攻?安東是守還是放?在座的同志都說安東守不住。

鑒於四縱將近一年的作戰經驗教訓和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我講了三點意見:一是根據中央關於“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的指示,建議軍區放棄安東,機關和有關人員要馬上轉移後撤,讓敵人背上安東這個“包袱”,敵人占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就越被動,而我們的主動權也就越大。二是為了掩護軍區、後方以及群眾轉移,各部隊這次作戰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不能分兵把口,要貫徹毛主席關於運動戰的指導思想,“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就是殲滅敵一個團或一個營,也比擊潰一個師要好。三是四縱的作戰,除留少數部隊在正面牽制敵人外,主力應撤至安奉線以東地區集結,尋機殲敵,因為這一帶群眾基礎較好,地形對我有利,便於我迂回運動。軍區採納了這些意見。

隨後,我又打電話回通遠堡,將以上意見跟胡奇才同志商量。他說,他剛從小市回到那裡,他們在家的幾位同志的想法與軍區討論的意見一致,司令部已搞了一個部隊轉移集結方案,指揮部將轉移至賽馬集。他還請我快回去。我將情況向江華同志彙報後,他就叫我馬上趕回四縱指揮作戰。為了爭取時間,軍區調了一輛火車頭,專送我和有關人員連夜離開了安東。

我坐火車先到灌水,後轉乘汽車去賽馬集。沿途我找了當時在安奉線兩側開展群眾工作的領導同志,瞭解了情況,要求他們迅速組織群眾轉移,並且想辦法堅持敵後鬥爭。我到賽馬集後,第二天早晨胡奇才等同志也趕到了。在那裡,我們與部分師領導幹部開會,一起研究了遲滯敵人、掩護軍區和後方轉移的具體措施,確定了十一師、十二師主力隱蔽集結的部署。同時,我們領導幹部也作了分工,胡奇才、李福澤同志和我帶一個精幹指揮機構,隨兩個師行動,指揮作戰;歐陽文同志負責後方指揮所的工作。前方指揮所的幾位同志,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在新開嶺組織一次戰役,而是首先考慮怎麼樣做才能達到既掩護好軍區撤退,又能將主力隱蔽集結。

為達到此目的,我們當時是這樣組織的:十月十九日,中路之敵發起進攻後,其左股第二十五師(欠七十五團)向我小市第十一師攻擊。估計該敵可能沿田師傅、堿廠、賽馬集、寬甸迂回安東。因此,我們決心集中兵力看準時機擊其一部,以拖住敵人。

於是即令十一師主力是日星夜撤回賽馬集附近地區集結待機,留三十一團在分水嶺(賽馬集東北十五公里)地區阻擊敵人,掩護安奉線翼側安全和十一師、十二師主力集結。該團阻敵,戰至二十三日,殲敵三百餘人,完成了任務,才撤出分水嶺歸建。

右股敵人第二師及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十九日發起進攻後,被我十一師阻于牛蹄崖、南芬一線,二十日下午突破我牛蹄崖陣地,向摩天嶺主陣地攻擊。為了集中兵力打擊左股敵二十五師,我們根據上級電示,命令十二師留三十五團繼續沿安奉線實行運動,堅決阻擊、遲滯敵人前進,爭取時間,掩護後方轉移,師主力迅速撤至賽馬集附近地區與十一師會合。

當時,有的幹部反映,敵已逼近摩天嶺陣地,難於擺脫,不好撤出。我們做了許多思想工作,講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道理,要求他們馬上撤下來,主力儘快脫離敵人。同時,組織炮火對敵進行攔阻射擊,掩護十二師撤退。部隊撤下時,連飯都未吃上,就急忙轉移了。兩個師主力集結後,我於二十三日主動放棄了賽馬集,敵二十五師當日黃昏佔領了該地。

敵二十五師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半美械裝備,戰鬥力較強,自吹“能征慣戰”,有蔣軍“千里駒”之稱。自一九四五年冬作為蔣軍先遣部隊踏進東北後,耀武揚威,橫衝直撞。在一九四六年一月的營口戰鬥中,我四縱雖給該師以沉重打擊,全殲了一個加強營,但該師並不服輸,曾多次和我四縱作戰。這次佔領賽馬集後,得意忘形,認為我軍“不堪一擊”。

由於敵對我十二師主力轉移集結未察覺,又因我三十五團在安奉線頑強作戰,節節阻擊,給敵造成錯覺,敵誤認為我軍主力企圖在鳳城、鳳凰山一帶阻其右翼進犯安東。因此,只留下小部兵力(約兩個營)守賽馬集,師主力則放棄向寬甸東犯之企圖,二十四日改向鳳城疾進,尋我決戰。我們見敵此舉氣焰囂張,南進甚速,若與右股第二師會合,將增大我三十五團的壓力,對安東威脅更大。因此,我們決定尋機擊其弱部,亂其部署,以調其主力回援,不讓左右兩股敵人進行會合,爭取時問讓軍區機關安全轉移。於是,我趁敵主力南下之機,二十四日下午以第十一師兩個團,十二師一個團及軍區警衛團兩個營的兵力,從東、東南兩面向賽馬集立足未穩之守敵突然發起攻擊。戰至二十五日拂曉,將敵擊潰,殲敵二百多人,余敵向小市方向山區逃竄,我收復了賽馬集。這一勝利,大大振奮和鼓舞了部隊的戰鬥情緒,增強了勝利的信心。

我收復賽馬集後,為了拖住敵人,遂派部隊繼續尾追南下之敵。敵二十五師南進時,因山高水多,道路不良,又沿途遭我敵後武裝工作隊的襲擊襲擾。人馬十分疲憊,進至松樹嘴子(鳳城東北三十公里)地區後,聞我攻打賽馬集,感到後路不保,即慌忙調頭回援。我們獲悉敵調頭北上後,判斷該師七十五團仍在安奉線作戰。回援之敵不足兩個團。加上敵自十九日以來連日行軍作戰,不能休息,士氣沮喪,戰鬥力大減。因此,決心趁敵倉皇回援之機,在運動中殲滅之。當敵二十七日上午返至雙嶺子地區(賽馬集西南十五公里),我當日下午即以第十一師(三十二團此時已歸建)、十二師(欠三十五團)共五個團兵力發起攻擊。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戰至黃昏,攻擊仍未奏效。晚上,派部隊進行火力偵察,發現敵火力越來越猛,我們越覺得情況不對,指示部隊捉俘虜,進一步查明情況。到了淩晨兩點鐘,才從敵七十五團的俘虜口供中,獲知七十五團已與師會合歸建,師主力回頭不單是為了增援,而主要是尋我主力作戰。鑒於敵情變化,我兵力不足,戀戰不利,我當即決定停止攻擊,尋機再戰。

部隊撤出不打,往何處撤呢?撤出後下一著棋該怎麼辦?當時,我們幾個領導同志在山上的指揮所開會,分析研究了這些問題。認為雙嶺子這一仗,我雖未能達到殲敵之目的,但也不吃虧,而且從中進一步摸清了敵情,心裡有了底。我與敵打了十天“蘑菇戰”,敵竟不顧勞師費時。損耗兵力,仍尋我作戰,這次我撤出以後,敵肯定還會纏住不放。我們要利用這一機會將這股敵人吃掉。我經十天作戰,錯亂了敵人部署,爭取了時間,掩護了軍區機關、後方和群眾轉移,現已具備了吃掉敵人的有利條件和主動權。究竟如何吃掉這股敵人呢?大家主張,利用敵人狂妄驕橫、求戰心切的特點,把敵誘進對我有利的新開嶺地區,相機圍殲,以上就是我們縱隊領導同志開始形成新開嶺戰役的思想和決心。當時研究的初步方案:一是既然敵人叫囂要“咬住”我十一師“吃掉”,我便將計就計,留十一師部分兵力與敵保持接觸,將敵誘向新開嶺以東地區的預設陣地。二是十二師(欠三十五團)在天亮以前撤出戰鬥,秘密轉移至新開嶺東北的邵家堡子地區隱蔽集結。三是請示軍區蕭華司令員同意,請韓先楚同志率十師從新賓地區兼程趕回,按縱隊指定計劃,迅速到新開嶺以東地區集結待命。

部隊戰至二十八日晨,殲敵八百餘人,始按照計畫撤出戰鬥。部隊撤出時,非常疲勞,早晨還遭到敵炮火射擊和飛機轟炸,但我們毫不猶豫,命令部隊迅速撤出。為了掩護十二師隱蔽集結,縱指率十一師沿公路邊打邊撤,有意暴露,讓十二師在公路兩側秘密轉移。我們要求十二師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拼命趕路,及時擺脫敵人。該師按指定路線前進,到達目的地後,立即開展群眾工作,封鎖道路,搞好保密,隱蔽待機,積極做好一切殲敵的準備工作。

我自雙嶺子轉移後,敵二十五師再次佔領了賽馬集。敵對我十二師隱蔽集結毫無察覺,也料不到我會調回十師,錯誤判斷我在賽馬集附近地區只有十一師作戰,妄圖“咬住”十一師,一口吞掉。見十一師沿賽(馬)寬(甸)公路撤退時,於三十日早分兵兩路,貿然向寬甸進犯。敵由於狂妄驕橫,求戰心切,在我十一師的誘惑下,當日晚進入我預定的新開嶺以東,瑗陽邊門以西地區。這裡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十幾公里長的袋形谷地,兩邊都是幾百米高的高山,陽河和賽寬公路從中間穿過。只要我控制了周圍制高點,敵躥進來就休想出去。

敵冒失就範,我部署也基本就緒。十一師和縱直警衛營,已佔領瑗陽邊門一帶公路兩側高地,進行阻擊,關上了敵東犯之大門;十師經過十七小時的強行軍,已由堿廠趕回瑗陽邊門以北的高麗墓子、柏林川地區;十二師主力仍在新開嶺東北的邵家堡子地區集結待命,其三十五團已奉命轉至鳳城東北的石頭城地區,準備阻擊北援之敵。部署就緒後,我們還慎重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從編制上看我八個團圍打一個師,從兵力上看我才兩倍於敵,裝備還比敵人差。但是,我兵力集中,士氣高昂,而敵遭受連續打擊和消耗,貿入我預設戰區,孤軍突出,距他路敵人較遠,難於相互支持。我們應不失此有利戰機,殲敵於此。於是最後決定:十師擔任主攻,從東北面沿老爺嶺、黃家堡子方向攻敵翼側;十一師完成阻擊任務後,在霞陽河以南向西方向發起進攻;十二師從西北方向發起攻擊,佔領新開嶺以東公路兩側高地,斷敵退路,對敵形成合圍;縱隊炮團在瑗陽邊門以東的車軲轆泡地區佔領發射陣地,主要支持十師戰鬥。為防止敵人打開東犯大門,擺脫不利態勢,定於三十一日五時發起總攻。

可是,因當時我們沒有考慮到十師臨時才趕回來,駐地分散,各團三十一日三時才接到攻擊命令,加上當時下小雪,山高路滑,行軍艱難,部隊不能按時到位,後來,又改為十時發起總攻。

由於總攻時間推遲,被敵搶先了一步,出現了各種連鎖反應。敵當時仍以為我只有一個師作戰,早晨還保持向東進攻態勢,突破了我十一師部分防禦陣地,八時左右攻佔了老爺嶺和公路南側的制高點四。四高地。我十時發起總攻後,十師當即受到老爺嶺守敵阻擊,不能前進。攻擊了一天,十師、十一師的進展不大,沒有達到目的,只有十二師完成了預定任務,控制了公路北側制高點,初步形成了對敵三面包圍的態勢。

十一月一日,各師總結了前一天從正面攻擊未能奏效的經驗教訓,改為向敵翼側迂回攻擊,進展很快。十一師奪回了四。四高地,佔領了舊帽山河南岸各要點,卡死了敵向寬甸東突之道路。十二師越過賽寬公路,攻佔了路南側各高地,切斷了敵逃竄之退路,並乘勝向東發展進攻,縮小了對敵包圍圈。只有十師方向,仍在老爺嶺進攻受阻。老爺嶺是整個戰區中最有價值的制高點,山頂有日寇遺留的碉堡、工事、塹壕。敵知道我主攻方向後,一日將主力收縮于老爺嶺、黃家堡子一帶,固守頑抗,等待支援。我十師攻擊時,都因山勢險峻和敵火猛烈,加上這一天下小雪,不利於運動接敵,攻擊了多次,傷亡很大,仍未奏效。老爺嶺成了敵我爭奪的焦點。

由於老爺嶺沒有迅速攻下,戰場形成僵局。此時各路援敵相繼趕來,南面敵第二師佔領鳳城、安東後,正向寬甸進犯,從東面包圍我軍;北路之敵已佔領了通化、桓仁,正向我後方逼進;西面敵新二十二師正向雙嶺子方向開來,逼近新開嶺,戰役出現了艱難複雜的局面。

在傷亡增大和敵情嚴重的情況下,下一步該怎麼辦?是繼續打下去還是撤出來?一日夜,在小邊溝指揮所一個獨立小棚子裡召開了縱隊黨委緊急會議,發揚軍事民主,分析我敵利弊。經過研究,一致認為,我雖有困難,但敵人處境更困難,全師被我八個團緊緊圍住,前後出路被我切斷,戰場大部制高點被我控制,包圍圈正在緊縮,整個戰場的主動權為我掌握;我傷亡雖大,但敵傷亡更慘重,且四面楚歌,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敵雖有四方支持,.但尚需十幾小時才能趕到新開嶺地區,且指揮不統一,互相觀望,都想保存實力,遠水救不了近火。相比之下,總的形勢我比敵有利。我若撤出不打,不但前功盡棄,而且也擺不脫目前困境。一旦四方援敵乘勢圍上,氣焰更加囂張,對我四縱和整個後方帶來的後果將不堪設想。況且,戰場已成膠著狀,敵我都“咬”在一起,部隊和傷病員都撤不下來,只要我一鬆勁,被圍困之敵就會硬起來,不是道高一尺就是魔高一丈。

權衡利弊,大家都主張,要樹立信心,咬緊牙關,堅決打下去,把驕橫的敵人徹底消滅!打下去的關鍵問題是集中兵力,爭取時間迅速拿下老爺嶺,才能使全域皆活。因此,黨委會決定:在此關鍵時刻,預備隊和全縱隊所有人員都加入戰鬥;加強炮火支援,掩護十師強攻老爺嶺;十一師、十二師從側後全力攻擊,積極配合,為不給敵喘息機會,總圍殲時間定於二日拂曉,爭取一天結束戰鬥。當時,我們將會議研究的情況,用電話向各師領導幹部作了傳達,要求大家認清形勢,團結一致,加強政治思想鼓動,開展對敵宣傳瓦解工作,再接再厲,堅持到最後勝利!為加強組織指揮,我們幾位元領導也作了分工,胡奇才同志和我到十師方向;韓先楚同志仍回炮團、縱直警衛營方向,組織炮火支援,並卡死敵東進大門;李福澤同志留在指揮所掌握全面情況。會議結束後,我們分頭連夜趕到部隊。

二日拂曉,各方向按計劃向敵發起總圍殲。十一師主力渡過了舊帽山河,進至北岸,從側後向老爺嶺守敵進擊;十二師攻佔了老爺嶺以西各高地,孤立了老爺嶺守敵。我和胡奇才同志趕到十師時,太陽剛出山,看見師長、政委正在老爺嶺山下緊張地組織各團攻擊。二十八團仍從正面進攻,各級幹部身先士卒,團長、政委帶領連隊衝鋒,參謀長率尖兵排突擊。縱隊預備隊三十團從西北和北面加入戰鬥後,各級幹部帶領部隊向老爺嶺進行多層次的連續不斷的衝擊,戰鬥非常激烈。敵企圖靠飛機支援和接濟,作最後垂死掙扎。在這關鍵時刻,十師作戰科副科長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帶領部隊衝擊。戰士們在幹部英勇行為鼓勵下,不怕敵人掃射和飛機轟炸,勇猛地向老爺嶺反復衝擊。這時師炮兵也趕到,對敵進行直瞄射擊,掩護步兵攻擊。守敵因經不起我幾面夾擊,終於垮了下去。我們到了十師不久,老爺嶺主陣地被我部隊佔領。這時敵機還不斷地向陣地空投武器彈藥和食品,戰士們在陣地上高喊:“不打收條的運輸隊長,你們來得太晚了!”“東西投得太少了!”

敵人丟了老爺嶺,全線混亂,迅速崩潰,統統被壓擠在黃家堡子附近,沒有迴旋餘地。這時我們集中炮火向敵師部指揮所黃家堡子猛轟,炸得汽車、裝甲車起火,硝煙彌漫,使敵失去指揮。混亂的敵人開始向南面突圍,被我十一師截回。後來轉向西面突圍,又被我十二師堵住。這時,敵機還向地面毫無目標地轟炸、掃射,敵人無處可跑,被炸死不少。我十師不顧敵機轟炸掃射,如猛虎下山,乘勝追擊。到了中午,我三個師將敵全殲于黃家堡子以西河套內。

從十月十九日開始到十一月二日止,此役共斃、傷敵團長以下約三千人,俘敵師長李正誼以下五千餘名,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至此,蔣軍踏入東北後第一個與我四縱交戰的第二十五師,全軍覆沒。

戰鬥結束時,因四方援敵已逼近,我軍不便停留,即向各師明確了任務,馬上打掃戰場,下午開始撤出,向太平哨、集安方向轉移。

我軍在新開嶺地區全殲敵二十五師,完全是全體指戰員學習和運用毛主席運動戰方針,堅決執行上級指示,依靠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的結果;是我軍在東北戰場實行運動戰大量殲滅敵人的開始。這一勝利,大大鼓舞了我軍的士氣,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敵人對南滿的作戰計畫,使進攻南滿之敵不得不由疾進改為緩進。

事後獲知,號稱“虎師”的敵新二十二師為增援二十五師,已進至距新開嶺十五公里處,但聽到二十五師如此之快被殲,極為驚愕,呆在那裡徘徊兩天多不敢前進。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得知二十五師被全殲後,“痛心至極”,在對新一軍三十八師校級以上軍官訓 話時,曾哀歎:“如果大家今後都像二十五師,就會亡黨亡國。”

聞名全軍塔山英雄團團長開國少將焦玉山

焦玉山(1915-1990),安徽省阜陽縣人。1931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30軍88師263團排長,第89師267團連政治指導員,紅四方面軍總部便衣隊隊長,警衛營營長,騎兵連連長。參加了長 征。1935年在李先念指揮下,強渡嘉陵江。在劍門關口戰鬥中負傷,師首長派兩個戰士攙著他過了雪山。第二次過雪山時,和戰士們在篝火旁睡著了,被大雪蓋 住,只有他和勤務班長爬了出來。西征時,左手被子彈打穿。西路軍失敗,被地方民團抓住,在監獄裡關了10多天,後在押往青海途中逃脫,被援西軍救回。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團警衛連連長,在關家□戰鬥中頭部負傷。擔任了獨立支隊營長、師教導大隊副隊長。1942年進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任隊長兼教育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4縱12師34團團長。新開嶺戰鬥,34團配合兄弟部隊攻打賽馬,兄弟部隊進展不快,師長命令34團出擊,指揮34團從敵側翼發 起猛烈攻擊,打下了賽馬。新開嶺圍殲戰開始後,34團三次強攻,拿下敵25師固守的陣地。指揮34團解放了本溪,在遼陽總攻時,部隊5分鐘就登上城牆。攻 打鞍山時,34團佔領神社山和市政府大樓。在塔山阻擊戰中,34團開始的陣地在塔山堡和鐵路橋頭,塔山阻擊戰的第二天,守衛在村口最前沿的34團遭到敵人 一個梯隊接著一個梯隊的猛烈進攻,一片混戰,34團傷亡慘重,連團預備隊也用上了,一直打到刺刀見紅。第三天縱隊調整了部署,34團集中守備塔山 堡,敵人進攻的更猛烈,敵敢死隊每人胸前掛一排手榴彈,衝鋒時高喊“攻下塔山有賞,官長三級!”焦玉山指揮34團打得十分艱苦,34團出現了“向我開火” 的英雄人物。戰後12師34團獲得“塔山英雄團”稱號。成為全軍聞名的“塔山英雄團”團長。1949年,第4縱改稱41軍時,任41軍123師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省公安廳副處長、處長,省公安總隊副政治委員,守備10師師長,佛山軍分區司令員,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任第 47軍副軍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參與指揮了1974年西沙永樂群島反擊作戰和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0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新開嶺戰役(彭嘉慶)

一九四六年,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在南滿營口、盤山、本溪、海城、鞍山等地作戰後,遵照黨中央、毛主席關於“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方針,主動放棄了城市,於六月進入本溪東南地區,組織防禦。除以一部分兵力在南芬、連山關、摩天嶺一線與敵對峙,以小部分兵力剿匪和開展群眾工作外,主力抓緊時機搞了四個月的整訓。總結前一時期的作戰經驗,澄清了部隊內部的一些問題,樹立了長期作戰的思想,進行了運動戰方針的學習和戰術、技術訓練。這段整訓,為新開嶺戰役的勝利和以後堅持南滿的鬥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十月,東北國民黨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無力同時向南北滿進攻,乃改用“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妄圖先破南滿我軍,後轉進攻北滿,佔領全東北。敵以一部兵力打通沈(陽)吉(林)線後,即調集其東北主力八個師約十萬餘人,分三路向我南滿大舉進攻。北路以新一軍新三十師、第五十二軍一九五師、第七十一軍第九十一師,沿新賓、柳河向通化、臨江進犯,企圖阻止我南滿三縱、四縱兩大主力會合,切斷我南北滿之聯繫,搗毀我南滿後方。南路以新六軍十四師、新二十二師、第六十軍一八四師沿海城、大石橋、岫岩向莊河、大孤山進犯,企圖切斷我安東(今丹東)與大連之聯繫,從側翼配合中路之敵佔領我遼東軍區所在地安東。中路兩個師分兩股直犯安東,其右股第五十二軍二師和二十五師七十五團,由正面沿安(東)奉(瀋陽)線東進,其左股二十五師(欠七十五團)於北側沿小市、賽馬向寬甸進犯,想迂回到我遼東軍區側後,斷我退路。三路敵人相配合,妄圖將我主力壓縮、殲滅于安東,鳳城、寬甸地區,侵佔安東市和南滿解放區。

我四縱在中路進攻之敵的正面進行防禦。當時,四縱領導人和部隊都很分散,三個師分三個方面作戰,相距一百多公里。第十師和十一師三十二團由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同志率領,已於十月十一日由草河口開往新賓地區配合三縱作戰,打擊北路進犯之敵。第十一師(欠三十二團)及軍區警衛團主力,為保障十師側後安全,策應三縱作戰,於十月十八H攻佔了小市。第十二師在安奉線之南芬、連山關、摩天嶺、牛蹄崖地區進行寬大正面防禦。縱隊司令員胡奇才、副政委歐陽文(兼政治部主任)和參謀長李福澤同志在通遠堡指揮部。我是縱隊政委,有事正在安東。當時留在安東(今丹東)主持軍區和遼東省委工作的江華同志,找我到軍區司令部作戰室談情況,商討問題。軍區機關同志將當前敵我情況介紹後,江華同志說,我們怎樣粉碎敵人的進攻?安東是守還是放?在座的同志都說安東守不住。

鑒於四縱將近一年的作戰經驗教訓和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我講了三點意見:一是根據中央關於“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的指示,建議軍區放棄安東,機關和有關人員要馬上轉移後撤,讓敵人背上安東這個“包袱”,敵人占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就越被動,而我們的主動權也就越大。二是為了掩護軍區、後方以及群眾轉移,各部隊這次作戰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不能分兵把口,要貫徹毛主席關於運動戰的指導思想,“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就是殲滅敵一個團或一個營,也比擊潰一個師要好。三是四縱的作戰,除留少數部隊在正面牽制敵人外,主力應撤至安奉線以東地區集結,尋機殲敵,因為這一帶群眾基礎較好,地形對我有利,便於我迂回運動。軍區採納了這些意見。

隨後,我又打電話回通遠堡,將以上意見跟胡奇才同志商量。他說,他剛從小市回到那裡,他們在家的幾位同志的想法與軍區討論的意見一致,司令部已搞了一個部隊轉移集結方案,指揮部將轉移至賽馬集。他還請我快回去。我將情況向江華同志彙報後,他就叫我馬上趕回四縱指揮作戰。為了爭取時間,軍區調了一輛火車頭,專送我和有關人員連夜離開了安東。

我坐火車先到灌水,後轉乘汽車去賽馬集。沿途我找了當時在安奉線兩側開展群眾工作的領導同志,瞭解了情況,要求他們迅速組織群眾轉移,並且想辦法堅持敵後鬥爭。我到賽馬集後,第二天早晨胡奇才等同志也趕到了。在那裡,我們與部分師領導幹部開會,一起研究了遲滯敵人、掩護軍區和後方轉移的具體措施,確定了十一師、十二師主力隱蔽集結的部署。同時,我們領導幹部也作了分工,胡奇才、李福澤同志和我帶一個精幹指揮機構,隨兩個師行動,指揮作戰;歐陽文同志負責後方指揮所的工作。前方指揮所的幾位同志,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在新開嶺組織一次戰役,而是首先考慮怎麼樣做才能達到既掩護好軍區撤退,又能將主力隱蔽集結。

為達到此目的,我們當時是這樣組織的:十月十九日,中路之敵發起進攻後,其左股第二十五師(欠七十五團)向我小市第十一師攻擊。估計該敵可能沿田師傅、堿廠、賽馬集、寬甸迂回安東。因此,我們決心集中兵力看準時機擊其一部,以拖住敵人。

於是即令十一師主力是日星夜撤回賽馬集附近地區集結待機,留三十一團在分水嶺(賽馬集東北十五公里)地區阻擊敵人,掩護安奉線翼側安全和十一師、十二師主力集結。該團阻敵,戰至二十三日,殲敵三百餘人,完成了任務,才撤出分水嶺歸建。

右股敵人第二師及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十九日發起進攻後,被我十一師阻于牛蹄崖、南芬一線,二十日下午突破我牛蹄崖陣地,向摩天嶺主陣地攻擊。為了集中兵力打擊左股敵二十五師,我們根據上級電示,命令十二師留三十五團繼續沿安奉線實行運動,堅決阻擊、遲滯敵人前進,爭取時間,掩護後方轉移,師主力迅速撤至賽馬集附近地區與十一師會合。

當時,有的幹部反映,敵已逼近摩天嶺陣地,難於擺脫,不好撤出。我們做了許多思想工作,講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道理,要求他們馬上撤下來,主力儘快脫離敵人。同時,組織炮火對敵進行攔阻射擊,掩護十二師撤退。部隊撤下時,連飯都未吃上,就急忙轉移了。兩個師主力集結後,我於二十三日主動放棄了賽馬集,敵二十五師當日黃昏佔領了該地。

敵二十五師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半美械裝備,戰鬥力較強,自吹“能征慣戰”,有蔣軍“千里駒”之稱。自一九四五年冬作為蔣軍先遣部隊踏進東北後,耀武揚威,橫衝直撞。在一九四六年一月的營口戰鬥中,我四縱雖給該師以沉重打擊,全殲了一個加強營,但該師並不服輸,曾多次和我四縱作戰。這次佔領賽馬集後,得意忘形,認為我軍“不堪一擊”。

由於敵對我十二師主力轉移集結未察覺,又因我三十五團在安奉線頑強作戰,節節阻擊,給敵造成錯覺,敵誤認為我軍主力企圖在鳳城、鳳凰山一帶阻其右翼進犯安東。因此,只留下小部兵力(約兩個營)守賽馬集,師主力則放棄向寬甸東犯之企圖,二十四日改向鳳城疾進,尋我決戰。我們見敵此舉氣焰囂張,南進甚速,若與右股第二師會合,將增大我三十五團的壓力,對安東威脅更大。因此,我們決定尋機擊其弱部,亂其部署,以調其主力回援,不讓左右兩股敵人進行會合,爭取時問讓軍區機關安全轉移。於是,我趁敵主力南下之機,二十四日下午以第十一師兩個團,十二師一個團及軍區警衛團兩個營的兵力,從東、東南兩面向賽馬集立足未穩之守敵突然發起攻擊。戰至二十五日拂曉,將敵擊潰,殲敵二百多人,余敵向小市方向山區逃竄,我收復了賽馬集。這一勝利,大大振奮和鼓舞了部隊的戰鬥情緒,增強了勝利的信心。

我收復賽馬集後,為了拖住敵人,遂派部隊繼續尾追南下之敵。敵二十五師南進時,因山高水多,道路不良,又沿途遭我敵後武裝工作隊的襲擊襲擾。人馬十分疲憊,進至松樹嘴子(鳳城東北三十公里)地區後,聞我攻打賽馬集,感到後路不保,即慌忙調頭回援。我們獲悉敵調頭北上後,判斷該師七十五團仍在安奉線作戰。回援之敵不足兩個團。加上敵自十九日以來連日行軍作戰,不能休息,士氣沮喪,戰鬥力大減。因此,決心趁敵倉皇回援之機,在運動中殲滅之。當敵二十七日上午返至雙嶺子地區(賽馬集西南十五公里),我當日下午即以第十一師(三十二團此時已歸建)、十二師(欠三十五團)共五個團兵力發起攻擊。

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戰至黃昏,攻擊仍未奏效。晚上,派部隊進行火力偵察,發現敵火力越來越猛,我們越覺得情況不對,指示部隊捉俘虜,進一步查明情況。到了淩晨兩點鐘,才從敵七十五團的俘虜口供中,獲知七十五團已與師會合歸建,師主力回頭不單是為了增援,而主要是尋我主力作戰。鑒於敵情變化,我兵力不足,戀戰不利,我當即決定停止攻擊,尋機再戰。

部隊撤出不打,往何處撤呢?撤出後下一著棋該怎麼辦?當時,我們幾個領導同志在山上的指揮所開會,分析研究了這些問題。認為雙嶺子這一仗,我雖未能達到殲敵之目的,但也不吃虧,而且從中進一步摸清了敵情,心裡有了底。我與敵打了十天“蘑菇戰”,敵竟不顧勞師費時。損耗兵力,仍尋我作戰,這次我撤出以後,敵肯定還會纏住不放。我們要利用這一機會將這股敵人吃掉。我經十天作戰,錯亂了敵人部署,爭取了時間,掩護了軍區機關、後方和群眾轉移,現已具備了吃掉敵人的有利條件和主動權。究竟如何吃掉這股敵人呢?大家主張,利用敵人狂妄驕橫、求戰心切的特點,把敵誘進對我有利的新開嶺地區,相機圍殲,以上就是我們縱隊領導同志開始形成新開嶺戰役的思想和決心。當時研究的初步方案:一是既然敵人叫囂要“咬住”我十一師“吃掉”,我便將計就計,留十一師部分兵力與敵保持接觸,將敵誘向新開嶺以東地區的預設陣地。二是十二師(欠三十五團)在天亮以前撤出戰鬥,秘密轉移至新開嶺東北的邵家堡子地區隱蔽集結。三是請示軍區蕭華司令員同意,請韓先楚同志率十師從新賓地區兼程趕回,按縱隊指定計劃,迅速到新開嶺以東地區集結待命。

部隊戰至二十八日晨,殲敵八百餘人,始按照計畫撤出戰鬥。部隊撤出時,非常疲勞,早晨還遭到敵炮火射擊和飛機轟炸,但我們毫不猶豫,命令部隊迅速撤出。為了掩護十二師隱蔽集結,縱指率十一師沿公路邊打邊撤,有意暴露,讓十二師在公路兩側秘密轉移。我們要求十二師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拼命趕路,及時擺脫敵人。該師按指定路線前進,到達目的地後,立即開展群眾工作,封鎖道路,搞好保密,隱蔽待機,積極做好一切殲敵的準備工作。

我自雙嶺子轉移後,敵二十五師再次佔領了賽馬集。敵對我十二師隱蔽集結毫無察覺,也料不到我會調回十師,錯誤判斷我在賽馬集附近地區只有十一師作戰,妄圖“咬住”十一師,一口吞掉。見十一師沿賽(馬)寬(甸)公路撤退時,於三十日早分兵兩路,貿然向寬甸進犯。敵由於狂妄驕橫,求戰心切,在我十一師的誘惑下,當日晚進入我預定的新開嶺以東,瑗陽邊門以西地區。這裡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十幾公里長的袋形谷地,兩邊都是幾百米高的高山,陽河和賽寬公路從中間穿過。只要我控制了周圍制高點,敵躥進來就休想出去。

敵冒失就範,我部署也基本就緒。十一師和縱直警衛營,已佔領瑗陽邊門一帶公路兩側高地,進行阻擊,關上了敵東犯之大門;十師經過十七小時的強行軍,已由堿廠趕回瑗陽邊門以北的高麗墓子、柏林川地區;十二師主力仍在新開嶺東北的邵家堡子地區集結待命,其三十五團已奉命轉至鳳城東北的石頭城地區,準備阻擊北援之敵。部署就緒後,我們還慎重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從編制上看我八個團圍打一個師,從兵力上看我才兩倍於敵,裝備還比敵人差。但是,我兵力集中,士氣高昂,而敵遭受連續打擊和消耗,貿入我預設戰區,孤軍突出,距他路敵人較遠,難於相互支持。我們應不失此有利戰機,殲敵於此。於是最後決定:十師擔任主攻,從東北面沿老爺嶺、黃家堡子方向攻敵翼側;十一師完成阻擊任務後,在霞陽河以南向西方向發起進攻;十二師從西北方向發起攻擊,佔領新開嶺以東公路兩側高地,斷敵退路,對敵形成合圍;縱隊炮團在瑗陽邊門以東的車軲轆泡地區佔領發射陣地,主要支持十師戰鬥。為防止敵人打開東犯大門,擺脫不利態勢,定於三十一日五時發起總攻。

可是,因當時我們沒有考慮到十師臨時才趕回來,駐地分散,各團三十一日三時才接到攻擊命令,加上當時下小雪,山高路滑,行軍艱難,部隊不能按時到位,後來,又改為十時發起總攻。

由於總攻時間推遲,被敵搶先了一步,出現了各種連鎖反應。敵當時仍以為我只有一個師作戰,早晨還保持向東進攻態勢,突破了我十一師部分防禦陣地,八時左右攻佔了老爺嶺和公路南側的制高點四。四高地。我十時發起總攻後,十師當即受到老爺嶺守敵阻擊,不能前進。攻擊了一天,十師、十一師的進展不大,沒有達到目的,只有十二師完成了預定任務,控制了公路北側制高點,初步形成了對敵三面包圍的態勢。

十一月一日,各師總結了前一天從正面攻擊未能奏效的經驗教訓,改為向敵翼側迂回攻擊,進展很快。十一師奪回了四。四高地,佔領了舊帽山河南岸各要點,卡死了敵向寬甸東突之道路。十二師越過賽寬公路,攻佔了路南側各高地,切斷了敵逃竄之退路,並乘勝向東發展進攻,縮小了對敵包圍圈。只有十師方向,仍在老爺嶺進攻受阻。老爺嶺是整個戰區中最有價值的制高點,山頂有日寇遺留的碉堡、工事、塹壕。敵知道我主攻方向後,一日將主力收縮于老爺嶺、黃家堡子一帶,固守頑抗,等待支援。我十師攻擊時,都因山勢險峻和敵火猛烈,加上這一天下小雪,不利於運動接敵,攻擊了多次,傷亡很大,仍未奏效。老爺嶺成了敵我爭奪的焦點。

由於老爺嶺沒有迅速攻下,戰場形成僵局。此時各路援敵相繼趕來,南面敵第二師佔領鳳城、安東後,正向寬甸進犯,從東面包圍我軍;北路之敵已佔領了通化、桓仁,正向我後方逼進;西面敵新二十二師正向雙嶺子方向開來,逼近新開嶺,戰役出現了艱難複雜的局面。

在傷亡增大和敵情嚴重的情況下,下一步該怎麼辦?是繼續打下去還是撤出來?一日夜,在小邊溝指揮所一個獨立小棚子裡召開了縱隊黨委緊急會議,發揚軍事民主,分析我敵利弊。經過研究,一致認為,我雖有困難,但敵人處境更困難,全師被我八個團緊緊圍住,前後出路被我切斷,戰場大部制高點被我控制,包圍圈正在緊縮,整個戰場的主動權為我掌握;我傷亡雖大,但敵傷亡更慘重,且四面楚歌,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敵雖有四方支持,.但尚需十幾小時才能趕到新開嶺地區,且指揮不統一,互相觀望,都想保存實力,遠水救不了近火。相比之下,總的形勢我比敵有利。我若撤出不打,不但前功盡棄,而且也擺不脫目前困境。一旦四方援敵乘勢圍上,氣焰更加囂張,對我四縱和整個後方帶來的後果將不堪設想。況且,戰場已成膠著狀,敵我都“咬”在一起,部隊和傷病員都撤不下來,只要我一鬆勁,被圍困之敵就會硬起來,不是道高一尺就是魔高一丈。

權衡利弊,大家都主張,要樹立信心,咬緊牙關,堅決打下去,把驕橫的敵人徹底消滅!打下去的關鍵問題是集中兵力,爭取時間迅速拿下老爺嶺,才能使全域皆活。因此,黨委會決定:在此關鍵時刻,預備隊和全縱隊所有人員都加入戰鬥;加強炮火支援,掩護十師強攻老爺嶺;十一師、十二師從側後全力攻擊,積極配合,為不給敵喘息機會,總圍殲時間定於二日拂曉,爭取一天結束戰鬥。當時,我們將會議研究的情況,用電話向各師領導幹部作了傳達,要求大家認清形勢,團結一致,加強政治思想鼓動,開展對敵宣傳瓦解工作,再接再厲,堅持到最後勝利!為加強組織指揮,我們幾位元領導也作了分工,胡奇才同志和我到十師方向;韓先楚同志仍回炮團、縱直警衛營方向,組織炮火支援,並卡死敵東進大門;李福澤同志留在指揮所掌握全面情況。會議結束後,我們分頭連夜趕到部隊。

二日拂曉,各方向按計劃向敵發起總圍殲。十一師主力渡過了舊帽山河,進至北岸,從側後向老爺嶺守敵進擊;十二師攻佔了老爺嶺以西各高地,孤立了老爺嶺守敵。我和胡奇才同志趕到十師時,太陽剛出山,看見師長、政委正在老爺嶺山下緊張地組織各團攻擊。二十八團仍從正面進攻,各級幹部身先士卒,團長、政委帶領連隊衝鋒,參謀長率尖兵排突擊。縱隊預備隊三十團從西北和北面加入戰鬥後,各級幹部帶領部隊向老爺嶺進行多層次的連續不斷的衝擊,戰鬥非常激烈。敵企圖靠飛機支援和接濟,作最後垂死掙扎。在這關鍵時刻,十師作戰科副科長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帶領部隊衝擊。戰士們在幹部英勇行為鼓勵下,不怕敵人掃射和飛機轟炸,勇猛地向老爺嶺反復衝擊。這時師炮兵也趕到,對敵進行直瞄射擊,掩護步兵攻擊。守敵因經不起我幾面夾擊,終於垮了下去。我們到了十師不久,老爺嶺主陣地被我部隊佔領。這時敵機還不斷地向陣地空投武器彈藥和食品,戰士們在陣地上高喊:“不打收條的運輸隊長,你們來得太晚了!”“東西投得太少了!”

敵人丟了老爺嶺,全線混亂,迅速崩潰,統統被壓擠在黃家堡子附近,沒有迴旋餘地。這時我們集中炮火向敵師部指揮所黃家堡子猛轟,炸得汽車、裝甲車起火,硝煙彌漫,使敵失去指揮。混亂的敵人開始向南面突圍,被我十一師截回。後來轉向西面突圍,又被我十二師堵住。這時,敵機還向地面毫無目標地轟炸、掃射,敵人無處可跑,被炸死不少。我十師不顧敵機轟炸掃射,如猛虎下山,乘勝追擊。到了中午,我三個師將敵全殲于黃家堡子以西河套內。

從十月十九日開始到十一月二日止,此役共斃、傷敵團長以下約三千人,俘敵師長李正誼以下五千餘名,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至此,蔣軍踏入東北後第一個與我四縱交戰的第二十五師,全軍覆沒。

戰鬥結束時,因四方援敵已逼近,我軍不便停留,即向各師明確了任務,馬上打掃戰場,下午開始撤出,向太平哨、集安方向轉移。

我軍在新開嶺地區全殲敵二十五師,完全是全體指戰員學習和運用毛主席運動戰方針,堅決執行上級指示,依靠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的結果;是我軍在東北戰場實行運動戰大量殲滅敵人的開始。這一勝利,大大鼓舞了我軍的士氣,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敵人對南滿的作戰計畫,使進攻南滿之敵不得不由疾進改為緩進。

事後獲知,號稱“虎師”的敵新二十二師為增援二十五師,已進至距新開嶺十五公里處,但聽到二十五師如此之快被殲,極為驚愕,呆在那裡徘徊兩天多不敢前進。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得知二十五師被全殲後,“痛心至極”,在對新一軍三十八師校級以上軍官訓 話時,曾哀歎:“如果大家今後都像二十五師,就會亡黨亡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