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的護理,注意4大異常

在臍帶護理過程中, 家長最重要是觀察肚臍周圍的一圈皮膚, 假如出現紅腫、有分泌物、臭味, 最好請醫生檢查, 畢竟寶寶出生後, 肚臍也算是一個傷口, 可能是因為照顧不當所造成的感染。 除此, 即便臍帶已經掉落, 周圍皮膚卻還是濕濕的, 而且分泌物較多, 或是出生已超過1個月, 臍帶仍然未掉落, 同樣需要就醫檢查較為保險。

寶寶的臍帶脫落後, 肚臍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症狀, 最常見的是發炎感染、臍疝氣、臍膨出、臍茸4大症狀, 以下說明供父母做參考。

1.發炎感染

新生兒臍帶掉落的前後比較會擔心發炎, 若肚臍周圍的一圈皮膚出現紅腫、有分泌物、臭味, 便要懷疑是否受到感染。 此外, 臍帶在快脫落時, 可能會有血漬出現, 父母不用太過擔心。

2.臍疝氣

臍帶脫落後比較常發生的是臍疝氣問題, 因為肚臍下面腹壁的發育沒有完全, 會有一點小缺陷, 使肚臍看起來較凸出,

通常1歲後就看不出異常, 3、4歲則會完全恢復。 其實臍疝氣純粹是發展還未健全所造成, 並非一種疾病, 無須特別處理, 寶寶也不會感覺不舒服, 只是肚臍看起來凸凸的。 有些嬰兒肚臍會比較凸, 是因為腹壁肌肉較無力, 家長只要持續觀察即可。

老人家常說, 如果讓小孩一直哭會引發臍疝氣, 其實臍疝氣並非寶寶哭久造成, 而是本來就有缺口, 在哭的時候會產生壓力, 絕非家長照顧上的問題。 假如寶寶已經3、4歲, 肚臍外觀仍未恢復正常, 還是覺得太凸了, 這時候才需要請外科醫生做治療, 一般而言, 早產兒發生臍疝氣機率比較高, 在人種方面, 白人發生率較小, 東方人、有色人種則偏高。

3.臍膨出

胎兒在發展過程中, 肚臍下方腹壁發育不完全的範圍比較大, 超過4公分以上, 導致器官容易跑進臍帶, 就是所謂的「臍膨出」。 在寶寶出生夾臍帶或掃超聲波時, 臍膨出就會被檢查出來, 而且多會合併其他異常, 例如:染色體異常、膀胱、生殖系統問題、脊椎發育問題等, 這些異常通常在產前超聲波檢查時會被發現,

因此, 如果出生發現臍膨出, 必須特別檢查是否有其他疾病, 檢查結果沒有其他系統性問題, 就比較不用太緊張, 但還是要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

臍膨出的治療必須看膨出腸子的多寡, 如果腸子膨出很多, 最好分次處理, 因為假如一次就讓腸子回到腹腔, 腹壓可能太大而影響腸子的狀態, 或是嬰兒腹腔空間不夠大, 故要仔細評估是否采分次治療。 當然如果膨出不多, 可以一次讓腸子回去, 再把臍帶夾緊。 臍膨出在治療後, 會出現臍疝氣, 但過一段時間即能恢復正常。

臍膨出發生原因與懷孕期間媽媽做了什麼事或吃了什麼藥物都無關, 由於多在孕媽媽產檢時篩檢出來,

新生兒臍膨出並不常見。 臍膨出的胎兒多合併其他嚴重疾病或缺陷, 可能在孕期篩檢出來, 評估不適合繼續懷孕的情況下, 便會採取終止妊娠, 因此, 出生發現臍膨出的機率非常低。

4.臍茸

臍茸在臨床相當少見, 由於胎兒肚臍在發育過程很複雜, 胎兒一開始腸子在外面, 之後會慢慢回到肚子裡,而且膀胱和腸子管子剛開始都相連,再慢慢分開,但有些寶寶在結構的消失過程沒有進行很順利,造成胚胎組織殘留,稱為「臍茸」。

家長在臍帶護理過程中,如果因臍帶發炎使用抗生素一段時間,卻遲遲未見到效果,分泌物還是很多,就要進一步檢查,看是否有胚胎殘留痕跡,假如發現,必須將它處理掉,是否好處理則視連接的程度。事實上,主要還是在避免臍帶發炎,臍帶還未脫落及脫落後還沒完全乾燥之前,每天都要做正確護理,並且觀察周圍皮膚是否紅腫。為了維持乾燥,使用尿布應儘量避免覆蓋到臍帶,發生問題可請醫生診斷,每次接種疫苗時,醫生都會加以注意。至於臍疝氣,多會隨著寶寶長大自然恢復正常,家長不需過度擔心。

之後會慢慢回到肚子裡,而且膀胱和腸子管子剛開始都相連,再慢慢分開,但有些寶寶在結構的消失過程沒有進行很順利,造成胚胎組織殘留,稱為「臍茸」。

家長在臍帶護理過程中,如果因臍帶發炎使用抗生素一段時間,卻遲遲未見到效果,分泌物還是很多,就要進一步檢查,看是否有胚胎殘留痕跡,假如發現,必須將它處理掉,是否好處理則視連接的程度。事實上,主要還是在避免臍帶發炎,臍帶還未脫落及脫落後還沒完全乾燥之前,每天都要做正確護理,並且觀察周圍皮膚是否紅腫。為了維持乾燥,使用尿布應儘量避免覆蓋到臍帶,發生問題可請醫生診斷,每次接種疫苗時,醫生都會加以注意。至於臍疝氣,多會隨著寶寶長大自然恢復正常,家長不需過度擔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