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悲慘結局

唐太宗李世民可謂亂世之梟雄, 治世之能君。 可惜, 無情最是帝王家, 說到他的兒子, 這些貴胄的人生結局甚為淒慘:其中三個被殺, 三個自殺, 三個早夭;一個被“幽閉”, 兩個被廢為“庶人”, 爾後又被流放淪落而死。

史載, 唐太宗共有十四個兒子:皇后長孫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陰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王李慎;楊妃生趙王李福;楊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蔣王李惲;後宮宮女生楚王李寬、代王李簡。

長子、故太子李承乾。 唐太宗的大兒子生於承乾殿, 取名“承乾”, 隱含承繼皇業, 總領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聰明, 武德三年, 封恒山王。 太宗即位, 為皇太子, 時年八歲。 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 漫遊無度。 但他怕太宗, 就大耍兩面派, 當著太宗, 言必忠孝;退朝返宮, 便與群小褻狎。 他有足疾, 怕因此被廢, 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

後來, 李承乾被人告密有反狀, 系獄當死。 “帝詔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績、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雜治, 廢為庶人, 徙黔州。 十九年死, 帝為廢朝, 葬以國公禮。 ”(《新唐書·太宗諸子》)

次子楚王李寬。 過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雲, 早薨, 無後, 國除。

第三子吳王李恪。 此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電視劇《貞觀長歌》有他的角色, 確實系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 武德三年, 封蜀王, 十年, 改封吳王。 李恪有文武才, 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 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的反對。 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李承乾、李泰都完了, 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 後來, 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藉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

一時, “海內冤之”。 在李世民的兒子中,

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且能力最強, 卻竟死于長孫無忌炮製的冤獄!

四子魏王李泰。 武德三年, 封宜都王。 四年, 進封衛王, 貞觀二年, 改封越王, 授揚州大都督, 十年, 改封魏王, 心懷奪嫡之計。 於是太子和魏王雙方各樹朋黨, 想下毒手。 太子李承乾被殺後, 李泰也被“幽閉”起來, 後改封泰為順陽王, 遷居均州的鄖鄉縣。 貞觀二十一年, 進封濮王。

高宗永徽三年, 李泰心情特糟糕, 遂薨於鄖鄉, 年三十有五。

五子齊王李祐。 武德八年, 封宜陽王, 其年改封楚王。 貞觀二年, 改封燕王, 十年, 改封齊王, 授齊州都督。 他整天與小流氓鬼混, 尤其愛好打獵。 長史屢諫不聽。 太宗怪長史輔導無方, 換了敢於犯顏直諫的權萬紀任長史。

貞觀十七年, 李祐派刺客殺了權萬紀, 發動叛亂。 結果李祐事敗, 賜死於內省, 貶為庶人。 國除。

六子蜀王李愔。 貞觀五年, 封梁王, 十年, 改封蜀王、益州都督。 田獵無度, 不避禾稼, 深為百姓所怨, 屢次為非作歹, 是個浪蕩公子, 太宗怒曰:“禽獸調伏, 可以馴擾於人;鐵石鐫煉, 可為方圓之器。

至如愔者, 曾不如禽獸鐵石乎!”貶為虢州刺史。

高宗永徽四年, 李愔被廢為庶人, 死於流配地巴州。

七子蔣王李惲。 貞觀五年, 封郯王, 十年, 改封蔣王、安州都督。 縱情享樂, 使州縣不堪其勞。 唐高宗上元元年, 有人誣告李惲謀反, 惶懼自殺。

八子越王李貞。 貞觀五年, 封漢王, 十年, 改封越王、揚州都督。 “頗涉文史, 兼有吏幹”, 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

後來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反武(則天)失敗, 服毒自盡。

九子唐高宗李治。 貞觀五年, 封晉王。 就是後來的高宗, 雖貴為天子, 卻把大權拱手交給武則天。 後來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殺戮, 不能不說是高宗的昏聵暗弱使然。

十子紀王李慎。 貞觀五年, 封申王, 十年, 改封紀王。 雖然聰明好學, 可惜是個懦弱無能的膽小鬼。越王李貞勸其反武,他不肯“同謀”,可武則天還是找個藉口殺了他。

實際上,武則天想殺他們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唐太宗的兒子,影響了武則天稱帝之路。

第十一子江王李囂。貞觀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諡曰殤。

第十二子代王李簡。貞觀五年封代王,其年薨,無後,國除。

第十三子趙王李福。貞觀十三年封趙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

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貞觀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與庶人串通謀反,貶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殺。這顯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認可的。

凡十四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十二人“死於非命”!故而,《舊唐書》談及太宗諸子,感歎曰:“子弟作藩,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

李世民選嫡接班時,不該誤聽長孫無忌之言淘汰了李恪而選中李治。結果,李治娶了父親的才人武則天,他們的兒子孫子後來幾被武則天殺個精光!唐改元為周。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儘管規定了嫡長傳世等一套辦法,但它卻無法保證皇位的和平過渡。覬覦皇位,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相互殘殺,這是許多皇室後代死於非命的重要原因。“驕侈”二字,更是促使這些人墮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規定了這些“龍種”的特殊地位。李承乾八歲便被立為太子,成為東宮之主。東宮內,有文臣聽他支配,有武士為其鷹犬,有妃嬪供其淫樂。有一次他竟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新唐書》)封建帝王們原想以這些特權來抬高兒子們的地位,以便鞏固家天下的統治,結果卻事與願違,走向反面。

在中國的封建帝王時代,何止李世民後代如是,劉邦的後代亦如是,呂後亦把劉家皇族如砍瓜切菜般收實殆盡!其後的幾次“王亂”更是使漢朝元氣大傷。康熙的兒子們也是相互殘殺,九門奪嫡,血流成河。

中國人禮法繁複,但守之者寡。其故事,古今一轍,焉不令人心寒?

可惜是個懦弱無能的膽小鬼。越王李貞勸其反武,他不肯“同謀”,可武則天還是找個藉口殺了他。

實際上,武則天想殺他們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唐太宗的兒子,影響了武則天稱帝之路。

第十一子江王李囂。貞觀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諡曰殤。

第十二子代王李簡。貞觀五年封代王,其年薨,無後,國除。

第十三子趙王李福。貞觀十三年封趙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

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貞觀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與庶人串通謀反,貶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殺。這顯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認可的。

凡十四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十二人“死於非命”!故而,《舊唐書》談及太宗諸子,感歎曰:“子弟作藩,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

李世民選嫡接班時,不該誤聽長孫無忌之言淘汰了李恪而選中李治。結果,李治娶了父親的才人武則天,他們的兒子孫子後來幾被武則天殺個精光!唐改元為周。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儘管規定了嫡長傳世等一套辦法,但它卻無法保證皇位的和平過渡。覬覦皇位,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相互殘殺,這是許多皇室後代死於非命的重要原因。“驕侈”二字,更是促使這些人墮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規定了這些“龍種”的特殊地位。李承乾八歲便被立為太子,成為東宮之主。東宮內,有文臣聽他支配,有武士為其鷹犬,有妃嬪供其淫樂。有一次他竟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新唐書》)封建帝王們原想以這些特權來抬高兒子們的地位,以便鞏固家天下的統治,結果卻事與願違,走向反面。

在中國的封建帝王時代,何止李世民後代如是,劉邦的後代亦如是,呂後亦把劉家皇族如砍瓜切菜般收實殆盡!其後的幾次“王亂”更是使漢朝元氣大傷。康熙的兒子們也是相互殘殺,九門奪嫡,血流成河。

中國人禮法繁複,但守之者寡。其故事,古今一轍,焉不令人心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