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街談]對共用汽車不妨多點耐心

據報導, 隨著共用單車的普及, 全新的共用汽車模式又逐漸興起, 過去半年先後有5家共用汽車平臺:一度用車、有車、駕唄、叮咚出行、TOGO (途歌)陸續進入廣州市場。 但記者體驗發現, 訂車難、找車難、還車難, 用車過程堪比西天取經。

這幾年, 共用經濟的勢頭一浪高過一浪。 從最早的短租房到網約車, 再到如今的共用單車, 這些共用模式以席捲之勢讓傳統行業不寒而慄。 短租房搶了民宿和連鎖酒店的生意, 網約車挑戰了傳統的計程車管理體制, 共用單車對單車店、摩的和短途計程車業務構成挑戰。 在這種背景之下,

人們也期待共用汽車能夠帶來一些新的衝擊。

然而, 從目前的實踐來看, 共用汽車的出現非但沒能對網約車和計程車構成挑戰, 反而一開局就陷入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中。 共用單車出現, 人們吐槽的是國民素質和公共配套設施滯後;共用汽車出現, 圍觀點卻成了訂車難、找車難、還車難以及停車難, 可謂槽點滿滿。 這背後固然有共用汽車剛剛上市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因素制約, 但不得不說的是, 相比于短租房、網約車和共用單車這些共用經濟模式, 共用汽車面臨著更多先天的短板。

共用單車想要擴張很容易, 只要在街頭不停投放即可。 然而, 共用汽車要想進入市場, 首先過不去的就是牌照和車位這兩關。

如今的一二線大城市普遍都已開始限牌, 少數城市更是在高峰時間限行, 更不用說幾乎所有的城市車位元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更為關鍵的是, 與網約車和共用單車能夠悄然楔進城市的管理格局不同, 共用汽車對於城市現行的管理秩序將會構成更大的挑戰。 監管部門出於緩解擁堵的考慮, 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共用汽車的投入規模。 而私家車在車位供給緊缺的背景下, 也未必會歡迎共用汽車這個所謂的替代品。 至於違章如何確認、事故責任如何劃分、車輛弄髒誰來清理等, 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 其實也不簡單。

這種背景之下, 共用汽車想要完成類似網約車和共用單車這樣的市場逆襲, 可謂相當困難。

雖然搭上了共用經濟的順風車, 但共用汽車更嚴格說應該是“分時租賃”模式, 這還是傳統的B2C模式, 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用戶對用戶。 這一模式10多年前在美國就已出現, 但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

雖然未來並不樂觀, 但共用汽車的出現, 還是給人們提供了足夠多的想像。 一方面它讓在限牌之下的無車一族獲得了與有車一族更加對等的開車權利;另一方面, 它也迫使城市去正視車位不足、停車難和擁堵等問題。 除此之外, 更大的一種想像是, 如果私家車能參與到共用當中, 那麼“共用汽車”就會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共用經濟。 當然, 這個過程還很遙遠。

對於新事物, 不妨抱以寬容之心, 多點耐心。 共用汽車能夠走多遠,

請讓市場來決定。 在這一過程中, 最需要避免的是以所謂管理為名的亂作為, 類似于網約車向計程車模式的妥協、共用單車被某些官定公共自行車企業強行“收繳”的教訓, 尤其需要警惕。 ●凱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