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宮戲騙得我們好慘,清代的辮子原來如此清奇

前兩年各大衛視都熱播清宮戲, 不少女同胞也被那“辮子”阿哥、公子迷得七葷八素, 可歷史上真實的滿族辮子一直都是像影視劇那般, 其實不然, 到了清朝後期才形成了今天看到的那種“牛尾辮”的樣式, 以前的畫風可是相當清奇的, 相信現在的所謂的偶像、小鮮肉也是很難駕馭的。

1644年清兵入關, 當時就頒發了“剃髮令”, 規定“清軍所到之處, 無論官民, 限十日內盡行剃頭, 削髮垂辮, 不從者斬”, 口號是“留頭不留發, 留發不留頭。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大多數漢人還是選擇了剃髮。 可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難以接受, 古來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加上難以接受降於蠻夷之下, 因剃髮死亡的漢人也不在少數。 但從相關資料記載來看, 寧死不剃髮的原因可能也與在清朝前期這髮型太醜了。

清代最初的髮型不是清宮戲中的“前面光頭小和尚, 後面辮子大姑娘”陰陽頭, 而是一種叫做“金錢鼠尾”的髮式, “只留一頂如錢大, 作辮, 謂之金錢鼠尾”。 這種髮型是指整個腦袋只留後腦勺銅錢大小的一縷頭髮, 這縷頭髮又編成辮子, 而是一般要細到能穿過銅錢孔, 又因為形似老鼠尾巴, 於是就叫做“金錢鼠尾”。

這樣的髮型相信一般的美男子都很難駕馭, 而清朝統治者卻不以為然, 認為這樣才是美的, 在順治年間還曾頒佈“易服剃髮令”, 大致就說“金錢鼠尾, 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 實亡國之陋規”。 這審美, 也是清奇。

順治以前為金錢鼠尾, 到了順治中期, 可能清朝統治者接受了更多的儒家文化薰陶, 留的發量開始增多, 於是流行起來了豬尾辮, 清末才演變成今天看到的半光頭。

關於為什麼會清代滿族會流行“金錢鼠尾”辮子呢?據說這髮式是早期金兀術打造的女真髮式, 到了後金時稍有改變。 這種造型主要是使人易於在密林穿行, 也便於在上戰場廝殺。

想瞭解更多歷史趣聞, 歡迎訂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