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珍珠陀才是最美好的自動機芯

[腕表之家 鐘錶技術] 由於今天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 機械腕表具備自動上鏈的功能似乎變得不可或缺, 在幾十年前, 每天早上起來給手錶上把弦是一種習慣, 很多人對此依然記憶猶新, 而今天, 假如每天讓你給手錶上弦, 有時候還覺得簡直有點煩。 所以你看, 今天整個鐘錶業, 機械腕表絕大多數都成為了自動腕表, 僅僅一些高級製錶, 還保留有一些經典不衰的手動機芯(雖然不客氣的說, 手動機芯才是機械腕表的精髓)。 提起自動腕表, 當今鐘錶界, 主要分為兩種自動類型, 一種是中心擺陀自動方式,

一種是迷你擺陀自動結構(也叫珍珠陀), 不可否認, 還有如寶齊萊這種外緣全回轉自動上鏈擺陀結構, 以及昆侖表的昆侖橋自動上弦模式等特殊結構。

而在這些自動上鏈方式中, 我又唯獨鍾愛珍珠陀。 有人說, 珍珠陀太秀氣, 美的很內斂, 不如中心擺陀那麼氣勢恢弘,

大氣磅礴。 而個人認為,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做法, 中心擺陀當然有很多做的非常美的品牌, 然而當你翻過腕表, 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大型的金屬塊時, 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呵, 這大重陀上鏈效果一定差不了”, 它的功能性要遠超它帶給我機芯之美的享受。 珍珠陀則不然, 它偏居機芯一隅, 不喧賓奪主, 與其他部位相輔相成, 當我翻過來看機芯時, 首先一定是被機芯整體的美感所吸引, 其次才是這個靈動的小擺陀。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在所有自動機芯中, 珍珠陀機芯往往代表著更高的自動機芯級別。 你幾乎很難在一些中低檔次的手錶中見到珍珠陀, 並且在高級製錶品牌中, 也僅有少數品牌擁有為數不多的珍珠陀自動機芯。 極少的數量, 以及僅出現在高端表中, 可見珍珠陀地位之特殊。

Buren珍珠陀自動腕表

珍珠陀的出現, 是在上世紀50年代。 有資料可詢, 首次註冊了珍珠陀專利的公司是Buren, 這個公司在1960年代後期被漢密爾頓收入囊中, 其中包括Buren的很多專利技術, 漢密爾頓也在1960年代末生產了很多帶有珍珠陀自動上鏈機構的腕表。 在那個時期, 大量的表廠投入鉅資研發能夠自動上鏈的計時碼表, 漢密爾頓、百年靈、DD以及Buren共同開發出了Caliber 11, 這是世界上首枚自動上鏈計時機芯, 其中很大的功勞, 就在於珍珠自動陀這項技術的運用,

它解決了機芯內部傳統自動結構與計時結構之間的佈局衝突。

勞力士自動結構疊蓋在走時輪系上方

後來, 人們漸漸發現了它的很多其他好處。 這個好處, 是對比出來的。 所有的自動機械腕表, 相比較於手動上弦腕表, 都一定是需要裝置一套自動上鏈的結構, 中心擺陀的自動腕表,由於擺陀的軸在機芯的最中間,於是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動上弦結構蓋在原來走時輪系的上方,這種做法會增加機芯的厚度,但不太需要改變原來輪系的位置,實現起來相對容易,還可以保留中央大秒針。這種機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ETA 2824,以及勞力士最初的恒動機芯。

百達翡麗12-600AT自動結構

另一套做法是,將自動結構融入到原來的輪系中,改變原有的走時輪系位置(往往為此而需要取消大秒針,改用小秒針),好處是可以降低機芯的厚度,但需要重新開發機芯,難度偏大。這種機芯的代表,比如百達翡麗的12-600AT。

漢密爾頓珍珠陀

珍珠陀讓大家看到了自動上鏈一種新的可能,它首先旨在解決當時自動陀上鏈結構蓋在機芯輪系之上,所帶來的厚度問題。珍珠陀將自動上鏈結構放在了主輪系的邊緣,所以不需要疊加上去,可以降低機芯厚度。當然,珍珠陀也存在自身的問題,由於大幅縮小了擺陀空間,當手臂微量擺動時,珍珠陀的靈敏度不及大擺陀,因此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珍珠陀使用純度更高的貴金屬,來增加它的分量,但這會增加成本。

有觀點指出,珍珠陀上弦結構的另一個好處是,它相對於第二種中心擺陀而言,可以保留中心大秒針的位置,還可以附加功能。但事實上,今天大多數珍珠陀機芯,依然沒有中央大秒針。

Universal珍珠陀機芯

但是很不幸的是,珍珠陀剛剛發展起來,卻遭遇了行業的重大變革,使其散失了用武之地,為了挽回市場對行業的信心,高級品牌在複雜功能腕表上不斷發力,這種表往往必須使用手動機芯,因此在我看來,珍珠陀當真是生不逢時。今天,越來越多的表廠發現了它的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會迎來一個黃金時期。

百達翡麗Cal.240 最經典的珍珠陀機芯

1960年代,儘管有很多品牌包括牛極一時的Universal Geneve手錶,都在推出珍珠陀自動腕表,但在當時以性能為先的製表理念指導下,實在說做的並不美觀,儘管性能確實出色。1977年,百達翡麗推出了品牌首枚珍珠陀自動機芯——Cal.240,這枚機芯是百達翡麗為了推出自己的超薄型萬年曆自動腕表而設計,240機芯作為基礎機芯,它相比之前的百達翡麗自動機芯要纖薄2毫米左右,百達翡麗機芯的命名一般以它的厚度為規則,240機芯意指其機芯厚度為2.4毫米,這在自動機芯領域是非常出色的。在當時,可以說這是最高端的珍珠陀機芯,自動陀使用22k金,機芯細節打磨的非常細緻,使用百達翡麗專利的Gyromax擺輪,八砝碼微調,自動轉軸使用滾珠軸承,單向上鏈,珍珠陀通過兩個螺絲固定在底部的上鏈齒輪上。

百達翡麗240機芯

不得不說,在1970年代,這樣的機械機芯是令人驚訝的,它呈現出來的高級機械腕表之美感,讓人們的審美趣味來到一個高度。240機芯之所以被認為經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枚機芯百達翡麗一直使用到現在,今年剛好是第40個年頭,基本配置沒有改變過,甚至其擺輪系統,依然是今天百達翡麗引以為傲的專利結構。此後,正如百達翡麗將此作為超薄複雜功能自動腕表基礎機芯的定位,衍生除了眾多版本,包括世界時、萬年曆、月相、鏤空等等。

PP 240機芯

當然,240機芯因為珍珠陀實際上“霸佔”了機芯中間的位置,因此走時輪系不得不沿著機芯邊緣排列,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搭載240機芯的腕表,要麼沒有秒針,要麼秒針在4點-5點鐘位置,因為秒輪在這個位置,又沒有辦法把走秒引到盤面中間,只能做成偏心秒針的設計。這在當時看來可能是一個難以調和的問題,在今天卻成了一個獨特的設計概念。儘管百達翡麗還有31-260和R 27這種複雜型珍珠陀自動機芯,但240才是百達翡麗珍珠陀自動機芯的核心。

美到一見傾心 蕭邦L.U.C 96機芯

在鐘錶界的地位,蕭邦無疑無法與百達翡麗相抗衡,但有一個例外,蕭邦的L.U.C 96機芯,我一直認為是一支可以追趕百達翡麗240機芯的異軍。需要承認的是,蕭邦96機芯在真正價值上與240機芯存在差距,但它的高級版本,同樣非常精彩。蕭邦L.U.C 96機芯是蕭邦品牌1996年推出首枚現代腕表的開山之作,因此取其機芯名為L.U.C 96,這是品牌重返高級製錶殿堂的代表傑作,又以L.U.C命名,因此它實際上定位了蕭邦極盡傳統製錶工藝之美的標杆之作,L.U.C 96有很多版本,普通版就已經具備很高的工藝性,此外它還有日內瓦印記版本,QF認證版本,這兩個版本顯然要更加高級。

擁有日內瓦印記的L.U.C 96機芯

96機芯的基礎資料是厚度3.3毫米,直徑27.4毫米,有兩針版,多數帶有小秒針,它的設計與百達翡麗31-260是相像的,因為它擺輪的位置做了調整,可以讓秒輪放置在錶盤6點鐘的位置,以便安裝小秒針,但同樣的,它無法安裝中央大秒針。由於日內瓦印記和QF認證都對機芯的打磨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帶有這兩種印記的96機芯,美觀性上在我看來,不輸PP 240。

蕭邦L.U.C 96機芯如今已經有了很多的衍生版本,它的定位和pp 240很像,都能夠附加額外的很多功能,包括萬年曆在內的複雜結構。在我看來,儘管蕭邦今天擁有很多系列的產品,但毫無疑問,L.U.C 96機芯的L.U.C系列腕表,才是展現高級製表的精神所在。

伯爵12P家族

伯爵12P機芯

在上世紀1960年代的超薄自動上鏈技術大比拼中,伯爵是其中的佼佼者,1960年,伯爵率先推出了品牌首枚超薄自動上鏈機芯12P,這枚機芯厚度僅2.3毫米,使用18K金偏心自動陀為腕表上鏈,這在當時是最薄的自動上鏈機芯。此後,伯爵借助12P成功的經驗,推出了除圓形以外的珍珠陀自動機芯。12P相比較其他珍珠陀自動機芯的一個不同點,在於它在自動陀上方增加了固定橋板,它的珍珠陀使用軸承與底部銜接,因此增加板橋有助於提升它的穩固性。

1208P

2010年,12P這枚曠世傑作問世的第50個年頭,伯爵打算為它再立威名,推出了經過改良了全新現代版12p機芯——1200P以及1208P,這兩枚機芯擁有12P的相似佈局,但使用了現代技術,取消了橋板,改用穩固耐用的滾珠軸承,並經過精心潤飾,達到了超薄自動機芯的巔峰水準。但和百達翡麗與蕭邦的定位有所不同,伯爵並沒有打算將這兩枚機芯只作為基礎而使用,而是作為一種明星產品。因此,我們很難看到伯爵以這兩枚機芯為基礎而搭載很多複雜功能,如果有,則是額外開發的。

Laurent Ferrier Micro-Rotor

好像說到珍珠陀,不提這位老爺子有點說不過去,畢竟他還專為珍珠陀,製作了一系列的腕表。在獨立製錶界,Laurent Ferrier老先生的大名,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曾在百達翡麗任職,後來自己出來製作腕表,堅持手工打造,作品都非常細膩,極盡傳統製表工藝之美感,是目前最受歡迎的製錶大師之一。它的Micro Rotor系列腕表都非常簡潔,盤面為最純粹的小三針設計,看似樸實無華,翻過表背,它的珍珠陀機芯無論版路還是打磨,都非常漂亮。

Laurent Ferrier老先生沒有採用現有的那些珍珠陀自動機芯版路,他另闢蹊徑,擺輪放在錶殼邊緣,走時輪系放在珍珠陀和擺輪的中間,這種佈局讓人耳目一新,珍珠陀和擺輪互相遙望,不似之前的結構基本都緊緊挨著。值得肯定的是,Laurent Ferrier珍珠陀機芯無論是裝飾也好,還是創新設計也好,都非此出色,當然,它的價格也高出其他品牌一個級別,去到了複雜表款的價位區間。

朗格珍珠陀

除了這幾個品牌以外,朗格、沛納海、帕瑪強尼、羅傑杜彼、卡地亞都有推出珍珠陀自動腕表,從美學角度上說,帕瑪強尼同樣是非常突出的,得益於Vaucher提供的機芯,經過精心潤飾,達到非常高的製作水準。

所以,相較於大型自動擺陀上鏈結構,我認為珍珠陀是最美好的自動機芯,因為它顧全大局,又能進一步提升機械結構在空間利用上的挖掘潛力,同時最大限度呈現自動機芯的美感。

中心擺陀的自動腕表,由於擺陀的軸在機芯的最中間,於是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動上弦結構蓋在原來走時輪系的上方,這種做法會增加機芯的厚度,但不太需要改變原來輪系的位置,實現起來相對容易,還可以保留中央大秒針。這種機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ETA 2824,以及勞力士最初的恒動機芯。

百達翡麗12-600AT自動結構

另一套做法是,將自動結構融入到原來的輪系中,改變原有的走時輪系位置(往往為此而需要取消大秒針,改用小秒針),好處是可以降低機芯的厚度,但需要重新開發機芯,難度偏大。這種機芯的代表,比如百達翡麗的12-600AT。

漢密爾頓珍珠陀

珍珠陀讓大家看到了自動上鏈一種新的可能,它首先旨在解決當時自動陀上鏈結構蓋在機芯輪系之上,所帶來的厚度問題。珍珠陀將自動上鏈結構放在了主輪系的邊緣,所以不需要疊加上去,可以降低機芯厚度。當然,珍珠陀也存在自身的問題,由於大幅縮小了擺陀空間,當手臂微量擺動時,珍珠陀的靈敏度不及大擺陀,因此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珍珠陀使用純度更高的貴金屬,來增加它的分量,但這會增加成本。

有觀點指出,珍珠陀上弦結構的另一個好處是,它相對於第二種中心擺陀而言,可以保留中心大秒針的位置,還可以附加功能。但事實上,今天大多數珍珠陀機芯,依然沒有中央大秒針。

Universal珍珠陀機芯

但是很不幸的是,珍珠陀剛剛發展起來,卻遭遇了行業的重大變革,使其散失了用武之地,為了挽回市場對行業的信心,高級品牌在複雜功能腕表上不斷發力,這種表往往必須使用手動機芯,因此在我看來,珍珠陀當真是生不逢時。今天,越來越多的表廠發現了它的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會迎來一個黃金時期。

百達翡麗Cal.240 最經典的珍珠陀機芯

1960年代,儘管有很多品牌包括牛極一時的Universal Geneve手錶,都在推出珍珠陀自動腕表,但在當時以性能為先的製表理念指導下,實在說做的並不美觀,儘管性能確實出色。1977年,百達翡麗推出了品牌首枚珍珠陀自動機芯——Cal.240,這枚機芯是百達翡麗為了推出自己的超薄型萬年曆自動腕表而設計,240機芯作為基礎機芯,它相比之前的百達翡麗自動機芯要纖薄2毫米左右,百達翡麗機芯的命名一般以它的厚度為規則,240機芯意指其機芯厚度為2.4毫米,這在自動機芯領域是非常出色的。在當時,可以說這是最高端的珍珠陀機芯,自動陀使用22k金,機芯細節打磨的非常細緻,使用百達翡麗專利的Gyromax擺輪,八砝碼微調,自動轉軸使用滾珠軸承,單向上鏈,珍珠陀通過兩個螺絲固定在底部的上鏈齒輪上。

百達翡麗240機芯

不得不說,在1970年代,這樣的機械機芯是令人驚訝的,它呈現出來的高級機械腕表之美感,讓人們的審美趣味來到一個高度。240機芯之所以被認為經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枚機芯百達翡麗一直使用到現在,今年剛好是第40個年頭,基本配置沒有改變過,甚至其擺輪系統,依然是今天百達翡麗引以為傲的專利結構。此後,正如百達翡麗將此作為超薄複雜功能自動腕表基礎機芯的定位,衍生除了眾多版本,包括世界時、萬年曆、月相、鏤空等等。

PP 240機芯

當然,240機芯因為珍珠陀實際上“霸佔”了機芯中間的位置,因此走時輪系不得不沿著機芯邊緣排列,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搭載240機芯的腕表,要麼沒有秒針,要麼秒針在4點-5點鐘位置,因為秒輪在這個位置,又沒有辦法把走秒引到盤面中間,只能做成偏心秒針的設計。這在當時看來可能是一個難以調和的問題,在今天卻成了一個獨特的設計概念。儘管百達翡麗還有31-260和R 27這種複雜型珍珠陀自動機芯,但240才是百達翡麗珍珠陀自動機芯的核心。

美到一見傾心 蕭邦L.U.C 96機芯

在鐘錶界的地位,蕭邦無疑無法與百達翡麗相抗衡,但有一個例外,蕭邦的L.U.C 96機芯,我一直認為是一支可以追趕百達翡麗240機芯的異軍。需要承認的是,蕭邦96機芯在真正價值上與240機芯存在差距,但它的高級版本,同樣非常精彩。蕭邦L.U.C 96機芯是蕭邦品牌1996年推出首枚現代腕表的開山之作,因此取其機芯名為L.U.C 96,這是品牌重返高級製錶殿堂的代表傑作,又以L.U.C命名,因此它實際上定位了蕭邦極盡傳統製錶工藝之美的標杆之作,L.U.C 96有很多版本,普通版就已經具備很高的工藝性,此外它還有日內瓦印記版本,QF認證版本,這兩個版本顯然要更加高級。

擁有日內瓦印記的L.U.C 96機芯

96機芯的基礎資料是厚度3.3毫米,直徑27.4毫米,有兩針版,多數帶有小秒針,它的設計與百達翡麗31-260是相像的,因為它擺輪的位置做了調整,可以讓秒輪放置在錶盤6點鐘的位置,以便安裝小秒針,但同樣的,它無法安裝中央大秒針。由於日內瓦印記和QF認證都對機芯的打磨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帶有這兩種印記的96機芯,美觀性上在我看來,不輸PP 240。

蕭邦L.U.C 96機芯如今已經有了很多的衍生版本,它的定位和pp 240很像,都能夠附加額外的很多功能,包括萬年曆在內的複雜結構。在我看來,儘管蕭邦今天擁有很多系列的產品,但毫無疑問,L.U.C 96機芯的L.U.C系列腕表,才是展現高級製表的精神所在。

伯爵12P家族

伯爵12P機芯

在上世紀1960年代的超薄自動上鏈技術大比拼中,伯爵是其中的佼佼者,1960年,伯爵率先推出了品牌首枚超薄自動上鏈機芯12P,這枚機芯厚度僅2.3毫米,使用18K金偏心自動陀為腕表上鏈,這在當時是最薄的自動上鏈機芯。此後,伯爵借助12P成功的經驗,推出了除圓形以外的珍珠陀自動機芯。12P相比較其他珍珠陀自動機芯的一個不同點,在於它在自動陀上方增加了固定橋板,它的珍珠陀使用軸承與底部銜接,因此增加板橋有助於提升它的穩固性。

1208P

2010年,12P這枚曠世傑作問世的第50個年頭,伯爵打算為它再立威名,推出了經過改良了全新現代版12p機芯——1200P以及1208P,這兩枚機芯擁有12P的相似佈局,但使用了現代技術,取消了橋板,改用穩固耐用的滾珠軸承,並經過精心潤飾,達到了超薄自動機芯的巔峰水準。但和百達翡麗與蕭邦的定位有所不同,伯爵並沒有打算將這兩枚機芯只作為基礎而使用,而是作為一種明星產品。因此,我們很難看到伯爵以這兩枚機芯為基礎而搭載很多複雜功能,如果有,則是額外開發的。

Laurent Ferrier Micro-Rotor

好像說到珍珠陀,不提這位老爺子有點說不過去,畢竟他還專為珍珠陀,製作了一系列的腕表。在獨立製錶界,Laurent Ferrier老先生的大名,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曾在百達翡麗任職,後來自己出來製作腕表,堅持手工打造,作品都非常細膩,極盡傳統製表工藝之美感,是目前最受歡迎的製錶大師之一。它的Micro Rotor系列腕表都非常簡潔,盤面為最純粹的小三針設計,看似樸實無華,翻過表背,它的珍珠陀機芯無論版路還是打磨,都非常漂亮。

Laurent Ferrier老先生沒有採用現有的那些珍珠陀自動機芯版路,他另闢蹊徑,擺輪放在錶殼邊緣,走時輪系放在珍珠陀和擺輪的中間,這種佈局讓人耳目一新,珍珠陀和擺輪互相遙望,不似之前的結構基本都緊緊挨著。值得肯定的是,Laurent Ferrier珍珠陀機芯無論是裝飾也好,還是創新設計也好,都非此出色,當然,它的價格也高出其他品牌一個級別,去到了複雜表款的價位區間。

朗格珍珠陀

除了這幾個品牌以外,朗格、沛納海、帕瑪強尼、羅傑杜彼、卡地亞都有推出珍珠陀自動腕表,從美學角度上說,帕瑪強尼同樣是非常突出的,得益於Vaucher提供的機芯,經過精心潤飾,達到非常高的製作水準。

所以,相較於大型自動擺陀上鏈結構,我認為珍珠陀是最美好的自動機芯,因為它顧全大局,又能進一步提升機械結構在空間利用上的挖掘潛力,同時最大限度呈現自動機芯的美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