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被污蔑了百年的愛國英雄!生不逢時

李鴻章, 晚清政府三朝重臣, 以內閣大學士(中堂)聞名, 世稱李中堂。 出生於安徽合肥一個殷實的家庭, 自幼通讀經史, 在成年後通過參加科舉走上仕途。 相較于其他學子, 李鴻章獲得的人際關係遠比官職更為重要, 例如他的恩師曾國藩。

對於李中堂, 不同人對他有著不同的評價。 有人認為由於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他跟外國列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稱他為賣國賊。 也有人由於在近代興辦洋務運動而說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那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李鴻章的一生滿是悲壯和淒涼的, 他以外交能手自負, 卻無法改變大清國被動外交, 遭遇割地賠款的局面。 最終, 他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他被西方譽為“東方伸斯麥”,

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

來看看他一生的功過(聲明:此總結不是很全面, 如有錯誤請指出)

功績

1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2 興辦洋務, 建立北洋水師

且不論他興辦洋務的最初目的是什麼, 單就他創立了中國近代早期軍工企業和中國近代的民用企業這點來看, 他的功績還是值得肯定的。 因為是他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3 維護國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說李鴻章因為代表中國和外國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而給他扣了個“賣國賊”的大帽子, 殊不知李中堂當年在談判桌上曾極力爭取為國家減少賠款數額, 甚至老淚縱橫,

哭求當時外國首腦。 有資料為證:

面對日方提出的苛刻條件, 中方只有“允”和“不允”兩種選擇, 而絲毫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李公一直磨到點燈時分, 口乾舌燥地要求再削減五千萬兩, 實在達不目的了, 又說減少二千萬兩也行, 最後甚至滿眼含淚向伊藤博文哀求, 看到我這把老骨頭的面子上, 多少減一點兒, 算送給我回國的路費吧。 可以說他是忠實地執行了清廷的電旨:“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 但人家根本不為所動。 老人家何等可憐!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國相要脅, 李氏父子只得無可奈何的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

“弱國無外交”正反映了當時中國尷尬的外交局勢, 並非李鴻章賣國求榮, 實在是逼不得已、無可奈何之舉。

4對維新派及革命者的寬容態度

李鴻章算是當時清政府中比較開明的官員之一, 他也為當時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形勢感到憂心。 這時的他已經意識到如不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中國必亡。 於是他“興洋務、籌海防”, 積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等。

正是由於他同樣抱著“救國”的決心, 致使他甘願冒著殺頭的危險暗中保護維新人士, 甚至在孫中山遊說他造反後也沒有殺他。 可見李鴻章內心深處還是支持革命的。 只是由於深受中國古代封建禮教的影響, 不敢明目張膽的和清政府對抗。 從某種角度來看, 要不是他對革命者的寬容態度, 也許中國還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走向共和。

5 他是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的開山鼻祖。 他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數不勝數。

過失

1在太平軍的戰鬥中曾經殺降

(此舉有過河拆橋之嫌,顯得李鴻章有些不仁不義)

2指揮失誤致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李鴻章一生中最令人詬病的便是他簽訂的《馬關條約》,曾經清大臣第一人的李中堂從此成了渙散中華民族精神的賣國賊、苟且偷生的小人。

李鴻章說到底是滿清重臣,他無力擺脫這沉重包袱,他妥協了,不因日本人的恐嚇,不因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而因中國內部的壓力。簽約是肯定的,但在具體條款,他還在堅持。慈禧派李鴻章去是對的。為了國家他可以強硬到不怕死,也可以“軟弱”到放下他高貴的重臣架子。

但最終都是由滿清王室來決定的……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辭世。生當“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李鴻章,生前身後都遭到詬病。李鴻章死後兩個月,梁啟超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若生於盛世,必流芳百世,可惜他生於亂世,雖也大有作為,但仍遺臭萬年。用“生不逢時”四個字來形容李鴻章的一生再合適不過,李鴻章有大智慧,比起守舊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儘管作為滿清重臣,他無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過失

1在太平軍的戰鬥中曾經殺降

(此舉有過河拆橋之嫌,顯得李鴻章有些不仁不義)

2指揮失誤致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李鴻章一生中最令人詬病的便是他簽訂的《馬關條約》,曾經清大臣第一人的李中堂從此成了渙散中華民族精神的賣國賊、苟且偷生的小人。

李鴻章說到底是滿清重臣,他無力擺脫這沉重包袱,他妥協了,不因日本人的恐嚇,不因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而因中國內部的壓力。簽約是肯定的,但在具體條款,他還在堅持。慈禧派李鴻章去是對的。為了國家他可以強硬到不怕死,也可以“軟弱”到放下他高貴的重臣架子。

但最終都是由滿清王室來決定的……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辭世。生當“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李鴻章,生前身後都遭到詬病。李鴻章死後兩個月,梁啟超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若生於盛世,必流芳百世,可惜他生於亂世,雖也大有作為,但仍遺臭萬年。用“生不逢時”四個字來形容李鴻章的一生再合適不過,李鴻章有大智慧,比起守舊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儘管作為滿清重臣,他無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