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陽歷史文化精粹——屈原登山望郢(上)

戰國時, 楚國三閭大夫屈原被頃襄王放逐途中, 徘徊江漢披髮行吟:“登大墳以望遠兮, 聊以舒吾憂心”(屈原《望郢》)。 據郭沫若考證, 詩中“大墳”就是漢陽的龜山。

今龜山電視塔所在地, 原來是一座土台, 漢陽民間傳說, 這個土台是屈原望遠台, 也稱為望郢台。

屈原, 名平, 字原, 又名正則, 又字靈均, 為戰國後期楚國貴族。 曾任楚懷王的左徒(官名, 參與議論國事, 起草號令, 對外接待國賓)。 最初, 他深得楚懷王信任。

屈原主張整頓內政, 發展國力, 在外交上, 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 楚國一些舊貴族對他的整頓措施極為不滿, 一些官員非常嫉妒他。 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了左徒的職務, 改任三閭大夫。 這只是個管理王族事務的官員。

當時, 秦國極力破壞“楚齊聯盟”, 派張儀來楚國, 以欺騙的手段, 讓楚懷王上當, 斷絕了與齊國的關係。 屈原再三進諫,

懷王不但不聽, 還把屈原逐出郢都, 流放到漢北。

懷王三十年(西元前299年), 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 秦國約懷王武關相會, 屈原苦勸懷王不可相信秦國, 他說:“秦, 虎狼之國, 不可信, 不如毋行。 ”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慫恿懷王入秦, 懷王不聽屈原等正直官吏的勸告, 結果會盟之日就被秦國軍隊截斷歸路, 懷王被扣留在秦國, 兩年後客死他鄉。 懷王的長子繼位, 他就是楚頃襄王。 子蘭當了令尹(官名, 相當於宰相)。

子蘭在背後指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進讒, 造謠詆毀屈原。 大約頃襄王十三年(西元前286年), 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 流放到沅湘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 秦軍攻破郢都, 屈原自沉於汨羅江, 以殉理想。

屈原兩次被逐出楚國都城,

但是他始終“睠顧楚國”。 他在流放期間, 曾經徘徊于長江之濱, 披頭散髮地行吟於湖澤之畔, 臉面氣色憔悴, 身體骨瘦如柴。 當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考證, 屈原流放期間不僅到過漢陽, 而且曾經登上龜山。

《九歌·哀郢》反映了他流放時的心理狀態, 真實地記敘了詩人離別郢都之時和流亡途中的沉痛心情, 生動地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思念故鄉和同情人民的深厚感情。

站在江漢交匯之處, 遠離楚國國都, 他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皇天之不純命兮, 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 遵江夏以流亡。 ”大意是:老天爺真是反復無常啊, 為何使老百姓在動亂中遭殃?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

才早春二月就要遷往東方。 離別家鄉到遠處去啊, 沿著長江和夏水(夏水, 漢水的別稱)到處流亡。

詩人滿懷深情地詠歎:“背夏浦而西思兮, 哀故都之日遠。 登大墳(墳, 古指高地)以遠望兮, 聊以舒吾憂心。 哀州土之平樂兮, 悲江介之遺風。 ”是說屈原背對夏水河邊而思念著西面的郢都, 郢都距我越來越遠, 真令人哀傷。 登上龜山而遠眺啊, 略微舒展一下我那滿懷憂愁的心。 看看這片遼闊安樂的大地, 看看江漢淳樸的傳統民風, 我止不住悲憐哀歎。

詩人為郢都哀傷, 為楚國哀傷, 為百姓哀傷。 《哀郢》充滿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