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蘇聯紅軍血戰千島群島紀實

所謂“北方四島”是日本的說法, 俄羅斯稱之為南千島群島, 指的是千島群島南部的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 二戰後期, 作為蘇聯出兵打擊日本的回報, 蘇、美、英三國在《雅爾達協定》中規定:“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此後, 蘇聯(包括今俄羅斯)一直實際控制著上述領土。 但日本認為, 它從沒有放棄收回“北方四島”的要求。

南千島群島(俄方稱“南千島群島”, 日本方面稱“北方四島”)按日本方面的說法, 是指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 自古有日本人在此居住生活。 在18世紀時, 千島群島南北兩部分屬日本和俄羅斯。 19世紀,

沙俄佔領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 1905年因日俄戰爭失敗, 沙俄被迫通過《朴茨茅斯條約》向日本轉讓了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控制權。 日本在那裡立足後, 不僅封閉了俄羅斯通往太平洋的出口, 而且封閉了通往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島各港口的海上通道, 成了進攻濱海地區和遠東的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軍隊加強了千島群島的防務, 集結了8萬大軍, 修築了9處機場, 能容納近600架飛機, 其中占守島的日本軍隊多達2.3萬人, 還得到第11戰車聯隊的支援。

1945年2月, 日本戰敗前, 蘇美英關於戰後日本問題的《雅爾達協定》規定, 整個千島群島, 包括擇捉、國後、色丹和齒舞群島, 都劃歸蘇聯。 為了執行《雅爾達協定》,

蘇聯決定用武力收回被日本軍隊佔領的千島群島, 展開了著名的“守門之戰”。

1945年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 發起遠東戰役。 千島群島戰役是遠東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占守島是蘇聯紅軍向南進攻的跳板, 也是日本軍隊設防的重點, 由地道和交通壕相連接的鋼筋混凝土和土木質火炮機槍工事遍佈全島, 日本守軍約8000人, 配備64輛坦克。

18日2時35分, 蘇聯紅軍岸炮從12公里外的堪察加半島轟擊占守, 以“基洛夫”號巡洋艦為首的蘇聯紅軍驅逐艦隊掩護登陸部隊上岸。 4時30分, 蘇聯紅軍先遣支隊在片港海軍基地附近狹窄地段搶灘, 但由於缺乏重武器, 未能向縱深進展。 清晨, 蘇聯紅軍主力分兩個梯隊登陸時, 遭日軍的猛烈轟擊,

多艘登陸艦艇被炮火擊沉擊傷, 一度相當被動。

隨後, 戰鬥重心向島內轉移, 雙方反復爭奪兩個高地。 蘇聯紅軍以反坦克槍、衝鋒槍、機槍和集束手榴彈混合火力, 擊退了日本軍隊坦克的多次反撲, 海軍中士維爾科夫用身體堵住了日本軍隊主要火力點的射擊孔。 到傍晚20時, 蘇聯紅軍最終控制了兩制高點。 19日, 得知裕仁天皇投降詔書的日本軍隊一面主動提出停戰, 一面仍積極備戰。 蘇聯紅軍繼續向縱深進展, 但很快陷入更加艱苦的攻堅戰。 幸虧此時駐千島日本軍隊接到了無條件投降的命令, 至23日午後, 占守島守軍全部投降。

蘇聯紅軍立即向南進攻, 此後的一系列登陸基本未遭抵抗, 進行得非常順利。 至1945年8月31日22時, 蘇聯紅軍結束千島群島北部的戰鬥,

同時開始進駐南千島。 1945年8月28日淩晨, 蘇聯紅軍在擇捉島登陸, 1.35萬日本守軍不戰而降。 1945年色丹, 蘇聯紅軍遠東總司令部宣佈“千島登陸作戰”完畢。 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直到5日, 蘇聯紅軍才結束了佔領齒舞的最後行動。

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戰役中, 日本軍隊傷亡1018人, 被俘6萬多人。 蘇聯紅軍傷亡1567人。 雙方的傷亡幾乎都集中在占守島爭奪戰中。 此後, 蘇聯和俄羅斯一直實際控制著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 大大改善了其在北太平洋地區的戰略環境。 日方多次要求歸還“北方四島”, 均未成功。 占守島的戰役(1945年8月18日~21日)、千島列島北端的占守島蘇軍和日本軍間的戰鬥。 接受雅爾達宣言, 太平洋戰爭停戰之後的8月18日,

蘇聯軍隊登陸占守島。 21日的戰鬥結束, 23日, 日軍投降。

北方四島形式圖

登陸千島群島的蘇聯紅軍戰士

登陸千島群島的蘇聯紅軍戰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