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就這樣生活在北京——2014年北京的秋天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 天氣正好不冷不熱, 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 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 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麼高, 那麼藍, 那麼亮, 好象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 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 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 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 老舍 《四世同堂》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北京, 這裡留給你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高大雄偉的天安門城樓,

紅牆金瓦的皇家建築群, 蜿蜒盤旋的八達嶺長城, 斷垣殘牆的圓明園舊址....... 事實上, 這些確實是北京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就是這些宏偉的歷史遺跡, 默默無聲的展示著北京曾經的輝煌與燦爛, 坎坷與滄桑。 但是, 如果你簡單的認為這就是北京的全部, 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 除了記錄北京秋天的光影, 也請允許我給你介紹一個不一樣的北京, 市井的北京, 猶如身邊朋友似得北京。

北京有著太久的歷史, 曾經擔負著太多的使命, 如今也依然承載著太多的希望與未來。 在這裡, 你時而可以出沒於胡同院落, 看海聽戲, 時而又迷失在厚重的大紅門後, 傾聽歷史, 感受滄桑。

時至深秋, 不知道是天氣本來就應該這麼藍, 還是APEC才讓北京恢復了短暫的一段藍天, 總之這段時間, 天空藍的簡直令人髮指!開車走在四環, 一路向西, 你遠遠就能看到西山在天邊的盡頭清晰可見;隨便紮入一條小路, 就會看到黃色的銀杏葉已經把它鋪滿;午後的北海, 景山, 人們慵懶的曬著太陽, 在進入寒冬前珍惜著這最後一縷暖暖的陽光。 北京的秋天, 是那麼迷人, 讓你忍不住想多看兩眼, 她卻匆匆而去。

於是, 我打算用相機記錄下這美麗的時光, 每一天都是嶄新的, 那就讓美好而悠然的場景佔據一角記憶的空間。

漫遊北海, 迷失在光影蹉跎...

紅門灰瓦, 四合院的色彩, 在藍天下, 格外豔麗

斑駁的遠門, 承載著太多歷史, 門後又是幾代雲煙呢?

寫意的藍天下,走不出那兒時的回憶

一聲聲呐喊,一抹抹綠色,都是這城市的脈搏

光影婆娑,留住了歷史,也譜寫著未來

不是只有伊斯坦布爾才有塔尖

川流不息的二環,冰冷的金融街,我們每天走在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裡,缺總能找到一塊熟悉溫暖的角落。

北京的秋天,確切的說是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這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葉子由綠變黃,由黃而落;也是氣溫最宜人的,雖短暫而美麗。

生活在北京,每天匆匆而過,每天兩點一線,一轉眼,就已春夏秋冬…… 想出去拍照,要等週末,週末的天氣還得看運氣,還得想方設法避開擁擠的人群,如此種種已經磨滅了你的心氣。也就這樣蹉跎著,年復一年。

而今年,因為一些變故,我在這個秋天,有了自由的時間,也有了閒適的心情,想用鏡頭記錄這個美麗的城市的秋天。

所拍攝的地點,沒有縝密的規劃,完全是每天早上睜眼,想去哪,就去哪,碰到什麼天氣就拍什麼天氣,也許這樣,才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城市,流露著真實的情感。

下邊地圖標注了我拍攝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因為也不算是純粹的遊記,完全是一種散漫的記錄,所以我會針對每個拍攝地點給出自己的建議和背景。

確切的說,阜內大街和平安裡西大街中間這片區域,其實之前很少去這裡,那裡沒有著名景點,沒有商業區,沒有美食。但是因為我接手了一個專案,去記錄這片區域的現狀和生活狀態,我才真正的走進這片默默無聞的區域。在一周的時間內,我逐條胡同的走了不下八次,從早走到晚,其實已經完全疲憊到發現不了美,純機械的在記錄。然後我強迫自己停下來,觀察,欣賞,甚至是聊天,慢慢的體會胡同的真正節奏。

這裡的胡同完全是原生態的,四合院已經不能稱之為四合院,院子裡全是私建磚房,門口都曬著被褥,停放著汽車,到處都是外來打工者的嘈雜,時不時,幾個老人經過,操著一口純正的京腔,你才會意識到,這裡還是北京。

雖然如此,這些條胡同還是有著淳樸的味道,斑駁的木門和磚牆,踏平的門檻,遠處的白塔,其實都昭示著這裡的歷史和傳統。

其實這裡也有歷史的沉澱,例如白塔寺,福綏境大樓,魯迅博物館和舊居,也有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舊宅,祖大壽的宅院,當然還有那已經看不出樣子的慈因寺,三清觀,尼姑庵等等等等。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裡會變得很小資,變得像五道營,南鑼鼓巷,什刹海,所以趁它還是原來的模樣,來看一眼吧!

美食推薦:崔記燒餅夾肘子, 大茶葉胡同東口出來對面,趙登禹路的路東。火燒那叫一個酥脆,肘子香極了!

感謝APEC,能有如此的藍天白雲,雖然僅限量一天!

遺憾的是白塔在維修,影響了照片的完整性。

官園花鳥魚蟲市場。 古老的抱鼓石。

斑駁的質感

老北京爆肚店裡的老人。

等待給別人理髮的間歇期,在縫鞋墊。。

遠處的白塔,近處的胡同,和諧而又古樸。

費了好半天勁,才找到這麼一個能拍到白塔寺全景的地方,在一個居民樓的樓道裡,我容易麼?

有人在買蛐蛐

看到那幾條光束了麼?

每年的3月到11月,基本每兩周都會有一場北京國安的比賽在這裡上演,屆時,4萬多人會湧入這個綠色的海洋,去宣洩,去呐喊,去助威,去流淚!開場時候的圍巾牆和山呼海嘯的口號,落後時候的“跟丫死磕”,領先時候的逗悶子,比賽結束時候的萬人齊唱隊歌和滿看臺的繁星點點!還有那夏天看不盡的長腿大妞,以及每個人臉上浮現的青春激蕩,這裡是個容易被感染的地方。

我其實很少帶相機去現場看球,更願意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場上的比賽,除了2009年奪冠那天,和2014年這最後一場主場聯賽。幸運的是,今年這最後一場比賽的觀賽人數破了歷史記錄,達到了51600人,我,就是其中一份子!

開賽前,大家陸續進場,天氣也很給力!

這哥們帶頭喊著口號

數萬人齊聲喊著,北京國安!

著名的圍巾牆!

繁星點點,照亮工體夜空!

球隊向球迷致謝,感謝大家一年來的支持,明年再戰!

Ultra的御林軍

賽前,球票被黃牛炒到6、700一張,有的球迷拉起橫幅表示抗議,雖然APEC期間禁止拉橫幅,很快就被勒令收起來了~

這應該是北京最長的胡同。當然叫做胡同,但並沒有太多胡同的感覺了。舊中國這裡是使館和金融區,所以有著成排的西洋建築,現在則是一些博物館,教堂,最高法院等。而且很多建築已經翻新。好在這條街治理的很好,沒有太多商業氣息,依稀還能感受得到舊中國的財富與屈辱。這條胡同遊人不多,如果選擇工作日的午後來這裡走走,還是挺愜意的。

但是可惜的是,開在法國郵政局舊址上的靜園川菜已經停業了。

美食推薦:奧華老張記餐廳:東交民巷和台基廠大街交叉路口東北角的天津館子,味道不錯!

松鶴樓:這個就不用多作介紹了,知名餐館,尤其是松鼠桂魚!

雖說海拔只有89米,但景山公園依然是明清紫禁城的制高點。你可以在紫禁之巔俾睨天下。景山的制高點萬春亭向下遠眺,南側的故宮、北側的鐘鼓樓、西側的白塔以及東側遠處的國貿CBD,這裡成為了最佳觀景點。

在天氣好的時候,建議早點起床,6點半開門時候第一波登上萬春亭,可以看到日出,或者晚上等太陽下山,看日落,看中軸線的夜景。

天黑走下萬春亭,除了景山西門,向北可以看到故宮的西北角樓,那裡經常有好多攝影愛好者在拍攝,雖然角樓已經被拍濫了,但是我覺得隨著天氣不一樣,這裡總有一番風情。

地壇公園有著北京最古老的銀杏大道,每年的10月底這裡都擠滿了人,建議大家早上來,因為即使在工作日的午後,遊人也不見得有多少。紅牆映著黃色銀杏葉,別有一番古韻!

地壇公園的門票很便宜,2元。如果你逛累了雍和宮,可以向北過了二環,從地壇南門進入,休息一下,吸吸氧氣,哈哈!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各種所描述的場景就是北海公園。我其實很少來這裡,有一天午後,本來想去法源寺,6號線報站北海北,我就突然決定下車。隨著人流進入北海公園正是午後2點鐘,沿著湖邊信步走著,排著,累了就坐下聽會大媽們唱歌,就這樣一直消磨到太陽下山,悠閒極了~

但是,除了很多旅遊者所追尋的綠樹紅牆,這裡你還能看到一個生活著的北京城。昔日的皇家園林如今已經是老百姓的天地,大清早就有遛鳥人悠然散步,頗具八旗遺風,老人們在五龍亭吹拉彈唱,湖中三三兩兩的遊船,多數是學生和情侶,一切的一起都在這裡慢了下來。仿佛幾十年來北海鮮活的景致都沒有怎麼變過,只是換了過客的面孔和我們的滄桑,似乎時間忘了從這裡經過......

北海的瓊華島上有個白塔,要單獨收門票,但是瓊華島還是可以免費上去的,如果對白塔沒有特別的興趣,倒可不必單獨買票上去,因為景色沒差多少。

齊白石故居就在南鑼鼓巷附近的雨兒胡同,平時路過幾次,從沒進去過。這次因為尋找拍攝四合院,就特意來著考察。這裡雖然離南鑼鼓巷很近,但是跟那裡人擠人的情況相比,這裡清淨極了。我可以好好地拍拍四合院,欣賞一下大師的作品,品味著四合院的韻味。怎奈是個陰天,色彩比較平淡,少了些層次。

這是後海胡同游的三路車。

史家胡同位於東城區燈市口附近,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北鄰內務部街,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這裡有著濃濃文化藝術氣息,不光來自史家胡同小學,胡同中人民藝術劇院的宿舍裡,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們更是給這條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

裡邊還有個史家胡同博物館,有當年按照航拍圖複製的胡同沙盤,能依稀見到當初四合院和胡同的風貌。

相傳,北京城有那麼幾處看銀杏的好去處。或者三裡河釣魚臺的銀杏大道,或者地壇公園,或者昌平的張各莊,或者就是潭柘寺的那棵古樹,當然,還有這個小井村。位置就在酒仙橋附近,走到村口,就能看到一大片整齊的銀杏林,雖然樹都不粗,但是好在人少,樹又整齊,是個拍照的好地方。還是那句話,工作日的午後,這裡陽光燦爛,人少!

三裡屯有著太大的名號,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太古裡,酒吧街,soho等等,但其實使館區的成排的樹蔭是我最愛,人少,車少,建築不高,似乎感受不到大都市的喧囂和擁擠。拍攝的那天是個工作日的清晨,霧霾很嚴重,所以路上車非常少,就連行人也少的可憐,所以我還是蠻喜歡這幾張照片的,我想要拍的意境達到了。

中關村,是我曾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每天都會路過這裡,還記得當時,四環路口沒有天橋,所有的行人大軍就和汽車摻雜在一起,那個路口真的亂極了。如今,路口架起了四方環形的過街天橋,從此路口再也看不到那種熙熙攘攘的景象。當然,如今的中關村也不再是那個傳奇的地方,如今的海龍大廈和鼎好,都已經不在輝煌,電商對這裡的衝擊顯而易見,這裡慢慢變成了寫字樓和商場的地盤。拍攝那一天,依然是個霧霾天,我站在中關村二橋的中間,遙望那過街天橋,回憶著曾經,感慨萬千!

金融街也是我接的拍攝項目的一部分,索性就拍了幾張,但其實對這裡沒有太多感情,也自然沒有什麼感覺。

有意思的是尋找拍攝金融街夜景的觀景點。一路沿著二環外側的居民樓走了個遍都拍攝不到,後來問了賓館的前臺,才給推薦了南邊的過街天橋,角度還不錯,天氣好的時候大家可以試試,可惜我拍攝那天是個陰天。

最後這張是之後某天路過時候隨手拍的。

不知道大家都有什麼拍攝北京城日出的選擇,我是覺得這個地方相當不錯,如果你有車,可以直接開到山頂,不用爬山,非常省力!前一天晚上我就知道第二天是個好天氣,但是始終沒有下定決心是否要起個大早驅車50公里跑到西山拍日出,而且路線也不熟悉。睡前的計畫是6點半景山看門去萬春亭拍拍就得了。但是當被鬧鈴叫醒時候,看到外邊星光滿天,天氣好得令人髮指,不去西山可惜了!於是馬上收拾行裝一路飛奔殺到石景山!那裡應該是一個徒步和騎行很好的路線,而且地處西山,旁邊就是八大處公園,不遠就是香山,秋天這裡也是滿山紅葉,是一個避開香山人群的好去處!

具體路線看下邊地圖,以定慧寺橋為起點的路線。

=====結束語=====

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也贊同我,北京的秋天真的很美。

但我還想說,北京不止有美麗的秋天,如果你用心去體會,其實身邊的市井生活和百姓文化,比美景更經得起回味與體會。

舊時的百姓,春天到來時,就在自己的小四合院裡種些花草;夏天,就在院子裡的樹下乘涼,聽蟬聲,吃西瓜;秋天到了以後,外邊的銀杏落了滿地,院子裡的棗樹柿子樹也都結果了;冬天來臨,門口堆放著蜂窩煤,若有晴天,可以曬著暖暖的陽光出來跟街坊們聊聊天,說說京城裡的新鮮事;逢年過節或是遇到紅白喜事,還是按照老規矩操持著...... 就是這些瑣碎而又平淡的日子,恰恰構成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當然,時代已經變化了,北京城也在變化著。曾經的四合院和老胡同都在慢慢成為永久的回憶,在它們原來站立的地方,或者是一座座高樓大廈,或者是私建亂建的群居房,或者是變了味的商業酒吧小吃街;老城牆和不少城門樓子早已經逝去,各種立交橋卻越來越多;到天橋喝茶的人是越來越少,去三裡屯後海喝酒的人卻越來越多;往日繁華似錦的前門大柵欄如今是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說的感慨有點多了,就此打住吧。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了北京,請認真的看一看,走一走,體味一番北京城獨特的魅力。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在燈光與車流的輝映下,你會發現北京真的特別有韻致和一份別樣的美。

我特想引用一段話來結束這篇不是很像遊記的遊記,特有感觸:“喝完胡同的餿豆汁兒,就去大劇院聽音樂會,既有急管繁弦觥籌交錯的名利場,更有嬉笑怒駡慣看興亡的皇城根兒。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只要你來,北京都在。”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電腦裡播放著老狼的《北京的冬天》。天一天天涼了起來,冬天已經來了,也許接下來,我還會拍個冬天吧!

全文完,謝謝流覽。

=============================== 關於攝影 ===============================

鑒於很多人都問器材的問題,我就在這裡寫清楚一下吧。

相機:老機器 Nikon D700

鏡頭:Nikkor 16-35mm F4 VR,50mm 1.4G, 70-200mm F4 VR

如果有關於攝影和旅遊的交流,願意效勞!

三篇蜂首文章,一直有人問我關於後期處理照片的技巧等問題,我也儘量跟大家分享,但是不夠形象,也不夠具體,為了提高效率,請參照我寫的博文:

我也在學習進步,也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學習!

寫意的藍天下,走不出那兒時的回憶

一聲聲呐喊,一抹抹綠色,都是這城市的脈搏

光影婆娑,留住了歷史,也譜寫著未來

不是只有伊斯坦布爾才有塔尖

川流不息的二環,冰冷的金融街,我們每天走在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裡,缺總能找到一塊熟悉溫暖的角落。

北京的秋天,確切的說是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這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葉子由綠變黃,由黃而落;也是氣溫最宜人的,雖短暫而美麗。

生活在北京,每天匆匆而過,每天兩點一線,一轉眼,就已春夏秋冬…… 想出去拍照,要等週末,週末的天氣還得看運氣,還得想方設法避開擁擠的人群,如此種種已經磨滅了你的心氣。也就這樣蹉跎著,年復一年。

而今年,因為一些變故,我在這個秋天,有了自由的時間,也有了閒適的心情,想用鏡頭記錄這個美麗的城市的秋天。

所拍攝的地點,沒有縝密的規劃,完全是每天早上睜眼,想去哪,就去哪,碰到什麼天氣就拍什麼天氣,也許這樣,才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城市,流露著真實的情感。

下邊地圖標注了我拍攝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因為也不算是純粹的遊記,完全是一種散漫的記錄,所以我會針對每個拍攝地點給出自己的建議和背景。

確切的說,阜內大街和平安裡西大街中間這片區域,其實之前很少去這裡,那裡沒有著名景點,沒有商業區,沒有美食。但是因為我接手了一個專案,去記錄這片區域的現狀和生活狀態,我才真正的走進這片默默無聞的區域。在一周的時間內,我逐條胡同的走了不下八次,從早走到晚,其實已經完全疲憊到發現不了美,純機械的在記錄。然後我強迫自己停下來,觀察,欣賞,甚至是聊天,慢慢的體會胡同的真正節奏。

這裡的胡同完全是原生態的,四合院已經不能稱之為四合院,院子裡全是私建磚房,門口都曬著被褥,停放著汽車,到處都是外來打工者的嘈雜,時不時,幾個老人經過,操著一口純正的京腔,你才會意識到,這裡還是北京。

雖然如此,這些條胡同還是有著淳樸的味道,斑駁的木門和磚牆,踏平的門檻,遠處的白塔,其實都昭示著這裡的歷史和傳統。

其實這裡也有歷史的沉澱,例如白塔寺,福綏境大樓,魯迅博物館和舊居,也有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舊宅,祖大壽的宅院,當然還有那已經看不出樣子的慈因寺,三清觀,尼姑庵等等等等。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裡會變得很小資,變得像五道營,南鑼鼓巷,什刹海,所以趁它還是原來的模樣,來看一眼吧!

美食推薦:崔記燒餅夾肘子, 大茶葉胡同東口出來對面,趙登禹路的路東。火燒那叫一個酥脆,肘子香極了!

感謝APEC,能有如此的藍天白雲,雖然僅限量一天!

遺憾的是白塔在維修,影響了照片的完整性。

官園花鳥魚蟲市場。 古老的抱鼓石。

斑駁的質感

老北京爆肚店裡的老人。

等待給別人理髮的間歇期,在縫鞋墊。。

遠處的白塔,近處的胡同,和諧而又古樸。

費了好半天勁,才找到這麼一個能拍到白塔寺全景的地方,在一個居民樓的樓道裡,我容易麼?

有人在買蛐蛐

看到那幾條光束了麼?

每年的3月到11月,基本每兩周都會有一場北京國安的比賽在這裡上演,屆時,4萬多人會湧入這個綠色的海洋,去宣洩,去呐喊,去助威,去流淚!開場時候的圍巾牆和山呼海嘯的口號,落後時候的“跟丫死磕”,領先時候的逗悶子,比賽結束時候的萬人齊唱隊歌和滿看臺的繁星點點!還有那夏天看不盡的長腿大妞,以及每個人臉上浮現的青春激蕩,這裡是個容易被感染的地方。

我其實很少帶相機去現場看球,更願意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場上的比賽,除了2009年奪冠那天,和2014年這最後一場主場聯賽。幸運的是,今年這最後一場比賽的觀賽人數破了歷史記錄,達到了51600人,我,就是其中一份子!

開賽前,大家陸續進場,天氣也很給力!

這哥們帶頭喊著口號

數萬人齊聲喊著,北京國安!

著名的圍巾牆!

繁星點點,照亮工體夜空!

球隊向球迷致謝,感謝大家一年來的支持,明年再戰!

Ultra的御林軍

賽前,球票被黃牛炒到6、700一張,有的球迷拉起橫幅表示抗議,雖然APEC期間禁止拉橫幅,很快就被勒令收起來了~

這應該是北京最長的胡同。當然叫做胡同,但並沒有太多胡同的感覺了。舊中國這裡是使館和金融區,所以有著成排的西洋建築,現在則是一些博物館,教堂,最高法院等。而且很多建築已經翻新。好在這條街治理的很好,沒有太多商業氣息,依稀還能感受得到舊中國的財富與屈辱。這條胡同遊人不多,如果選擇工作日的午後來這裡走走,還是挺愜意的。

但是可惜的是,開在法國郵政局舊址上的靜園川菜已經停業了。

美食推薦:奧華老張記餐廳:東交民巷和台基廠大街交叉路口東北角的天津館子,味道不錯!

松鶴樓:這個就不用多作介紹了,知名餐館,尤其是松鼠桂魚!

雖說海拔只有89米,但景山公園依然是明清紫禁城的制高點。你可以在紫禁之巔俾睨天下。景山的制高點萬春亭向下遠眺,南側的故宮、北側的鐘鼓樓、西側的白塔以及東側遠處的國貿CBD,這裡成為了最佳觀景點。

在天氣好的時候,建議早點起床,6點半開門時候第一波登上萬春亭,可以看到日出,或者晚上等太陽下山,看日落,看中軸線的夜景。

天黑走下萬春亭,除了景山西門,向北可以看到故宮的西北角樓,那裡經常有好多攝影愛好者在拍攝,雖然角樓已經被拍濫了,但是我覺得隨著天氣不一樣,這裡總有一番風情。

地壇公園有著北京最古老的銀杏大道,每年的10月底這裡都擠滿了人,建議大家早上來,因為即使在工作日的午後,遊人也不見得有多少。紅牆映著黃色銀杏葉,別有一番古韻!

地壇公園的門票很便宜,2元。如果你逛累了雍和宮,可以向北過了二環,從地壇南門進入,休息一下,吸吸氧氣,哈哈!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各種所描述的場景就是北海公園。我其實很少來這裡,有一天午後,本來想去法源寺,6號線報站北海北,我就突然決定下車。隨著人流進入北海公園正是午後2點鐘,沿著湖邊信步走著,排著,累了就坐下聽會大媽們唱歌,就這樣一直消磨到太陽下山,悠閒極了~

但是,除了很多旅遊者所追尋的綠樹紅牆,這裡你還能看到一個生活著的北京城。昔日的皇家園林如今已經是老百姓的天地,大清早就有遛鳥人悠然散步,頗具八旗遺風,老人們在五龍亭吹拉彈唱,湖中三三兩兩的遊船,多數是學生和情侶,一切的一起都在這裡慢了下來。仿佛幾十年來北海鮮活的景致都沒有怎麼變過,只是換了過客的面孔和我們的滄桑,似乎時間忘了從這裡經過......

北海的瓊華島上有個白塔,要單獨收門票,但是瓊華島還是可以免費上去的,如果對白塔沒有特別的興趣,倒可不必單獨買票上去,因為景色沒差多少。

齊白石故居就在南鑼鼓巷附近的雨兒胡同,平時路過幾次,從沒進去過。這次因為尋找拍攝四合院,就特意來著考察。這裡雖然離南鑼鼓巷很近,但是跟那裡人擠人的情況相比,這裡清淨極了。我可以好好地拍拍四合院,欣賞一下大師的作品,品味著四合院的韻味。怎奈是個陰天,色彩比較平淡,少了些層次。

這是後海胡同游的三路車。

史家胡同位於東城區燈市口附近,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北鄰內務部街,據傳是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這裡有著濃濃文化藝術氣息,不光來自史家胡同小學,胡同中人民藝術劇院的宿舍裡,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們更是給這條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

裡邊還有個史家胡同博物館,有當年按照航拍圖複製的胡同沙盤,能依稀見到當初四合院和胡同的風貌。

相傳,北京城有那麼幾處看銀杏的好去處。或者三裡河釣魚臺的銀杏大道,或者地壇公園,或者昌平的張各莊,或者就是潭柘寺的那棵古樹,當然,還有這個小井村。位置就在酒仙橋附近,走到村口,就能看到一大片整齊的銀杏林,雖然樹都不粗,但是好在人少,樹又整齊,是個拍照的好地方。還是那句話,工作日的午後,這裡陽光燦爛,人少!

三裡屯有著太大的名號,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太古裡,酒吧街,soho等等,但其實使館區的成排的樹蔭是我最愛,人少,車少,建築不高,似乎感受不到大都市的喧囂和擁擠。拍攝的那天是個工作日的清晨,霧霾很嚴重,所以路上車非常少,就連行人也少的可憐,所以我還是蠻喜歡這幾張照片的,我想要拍的意境達到了。

中關村,是我曾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每天都會路過這裡,還記得當時,四環路口沒有天橋,所有的行人大軍就和汽車摻雜在一起,那個路口真的亂極了。如今,路口架起了四方環形的過街天橋,從此路口再也看不到那種熙熙攘攘的景象。當然,如今的中關村也不再是那個傳奇的地方,如今的海龍大廈和鼎好,都已經不在輝煌,電商對這裡的衝擊顯而易見,這裡慢慢變成了寫字樓和商場的地盤。拍攝那一天,依然是個霧霾天,我站在中關村二橋的中間,遙望那過街天橋,回憶著曾經,感慨萬千!

金融街也是我接的拍攝項目的一部分,索性就拍了幾張,但其實對這裡沒有太多感情,也自然沒有什麼感覺。

有意思的是尋找拍攝金融街夜景的觀景點。一路沿著二環外側的居民樓走了個遍都拍攝不到,後來問了賓館的前臺,才給推薦了南邊的過街天橋,角度還不錯,天氣好的時候大家可以試試,可惜我拍攝那天是個陰天。

最後這張是之後某天路過時候隨手拍的。

不知道大家都有什麼拍攝北京城日出的選擇,我是覺得這個地方相當不錯,如果你有車,可以直接開到山頂,不用爬山,非常省力!前一天晚上我就知道第二天是個好天氣,但是始終沒有下定決心是否要起個大早驅車50公里跑到西山拍日出,而且路線也不熟悉。睡前的計畫是6點半景山看門去萬春亭拍拍就得了。但是當被鬧鈴叫醒時候,看到外邊星光滿天,天氣好得令人髮指,不去西山可惜了!於是馬上收拾行裝一路飛奔殺到石景山!那裡應該是一個徒步和騎行很好的路線,而且地處西山,旁邊就是八大處公園,不遠就是香山,秋天這裡也是滿山紅葉,是一個避開香山人群的好去處!

具體路線看下邊地圖,以定慧寺橋為起點的路線。

=====結束語=====

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也贊同我,北京的秋天真的很美。

但我還想說,北京不止有美麗的秋天,如果你用心去體會,其實身邊的市井生活和百姓文化,比美景更經得起回味與體會。

舊時的百姓,春天到來時,就在自己的小四合院裡種些花草;夏天,就在院子裡的樹下乘涼,聽蟬聲,吃西瓜;秋天到了以後,外邊的銀杏落了滿地,院子裡的棗樹柿子樹也都結果了;冬天來臨,門口堆放著蜂窩煤,若有晴天,可以曬著暖暖的陽光出來跟街坊們聊聊天,說說京城裡的新鮮事;逢年過節或是遇到紅白喜事,還是按照老規矩操持著...... 就是這些瑣碎而又平淡的日子,恰恰構成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當然,時代已經變化了,北京城也在變化著。曾經的四合院和老胡同都在慢慢成為永久的回憶,在它們原來站立的地方,或者是一座座高樓大廈,或者是私建亂建的群居房,或者是變了味的商業酒吧小吃街;老城牆和不少城門樓子早已經逝去,各種立交橋卻越來越多;到天橋喝茶的人是越來越少,去三裡屯後海喝酒的人卻越來越多;往日繁華似錦的前門大柵欄如今是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說的感慨有點多了,就此打住吧。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了北京,請認真的看一看,走一走,體味一番北京城獨特的魅力。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在燈光與車流的輝映下,你會發現北京真的特別有韻致和一份別樣的美。

我特想引用一段話來結束這篇不是很像遊記的遊記,特有感觸:“喝完胡同的餿豆汁兒,就去大劇院聽音樂會,既有急管繁弦觥籌交錯的名利場,更有嬉笑怒駡慣看興亡的皇城根兒。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只要你來,北京都在。”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電腦裡播放著老狼的《北京的冬天》。天一天天涼了起來,冬天已經來了,也許接下來,我還會拍個冬天吧!

全文完,謝謝流覽。

=============================== 關於攝影 ===============================

鑒於很多人都問器材的問題,我就在這裡寫清楚一下吧。

相機:老機器 Nikon D700

鏡頭:Nikkor 16-35mm F4 VR,50mm 1.4G, 70-200mm F4 VR

如果有關於攝影和旅遊的交流,願意效勞!

三篇蜂首文章,一直有人問我關於後期處理照片的技巧等問題,我也儘量跟大家分享,但是不夠形象,也不夠具體,為了提高效率,請參照我寫的博文:

我也在學習進步,也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