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並未行刺過董卓 遭其刺殺的是宦官張讓!

不知是不是因為相貌上的自卑, 曹操年輕時頗為叛逆頑劣。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記載曹操年少時“好飛鷹走狗, 遊蕩無度”, 按現在話講就是憤青。 一般來說, 成大事者都比較早熟, 我們曹操的青春期自然也比尋常人來的更早一些。 就像鄭智化的歌曲《年輕時代》唱的那樣“襯衫的紐扣, 要故意鬆開幾個, 露一點胸膛才叫男子漢……”

網路配圖

在這裡, 我們用兩件事情來還原一下曹操當時的生活狀態:

第一件事《三國志·武帝紀》有記載, 講的是曹操的叔父擔心曹操將來不成才, 便將曹操縱情遊玩的情況告訴了曹操的老爸曹嵩, 要求嚴加管教曹操。 在被老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之後, 曹操並沒有“浪子回頭”的意思。 相反, 他怪叔叔有點多管閒事, 於是便想出了一個鬼點子來對付叔叔。 有一天, 曹操的叔父來看曹操, 曹操假裝中風。 曹操的叔父就告訴曹嵩,

曹嵩回來看曹操, 曹操就恢復原狀, 並說叔父因為不喜歡我, 才說我中風的。 以後, 曹嵩就不聽信曹操叔父的話了。

第二件事講的是曹操年輕時和袁紹玩得很鐵, 而且專幹一些不靠譜的事, 一時間朋黨比周, 橫行街衢。 有一次, 一家人家結婚, 曹操和袁紹去看熱鬧, 居然動念要偷人家的新娘。 他倆先是躲在人家的園子裡, 等到天黑透了, 突然放聲大叫:有賊!參加婚禮的人紛紛從屋裡跑出來, 曹操則趁亂鑽進洞房, 用刀挾持, 搶走新娘。 但很快被人發現, 追了上來, 兩人丟下新娘, 倉皇逃竄。 二人慌不擇路, 沖到一個荊棘叢中。 曹操身手敏捷, 一躍而過。 袁紹是個小胖墩兒, 一躍過不去, 二躍還是過不去。

後面捉賊的呐喊聲越來越近,

袁紹慌了, 低頭就朝荊棘叢的縫隙裡鑽, 結果, 衣服被掛住了, 袁紹不敢動彈了。 眼看追趕的人就追到眼前了, 曹操急中生智, 指著袁紹大喊:“偷新娘子的賊在這裡!”袁紹一聽就慌了, 拼了命朝前沖, 終於逃了出去。 這件事情在《世說新語》就有記載。

當然, 這樣子的小打小鬧對於曹操來說是很不過癮的。

後來董卓亂政, 曹操一展拳腳的機會終於來了。 《三國演義》有這樣一段描述:董卓進京後飛揚跋扈, 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裡, 於是一班耍筆桿子的文臣有事沒事就會聚在王允的“私人會所”裡悲哭一把。 恰巧有次曹操剛好在那裡“喝茶”, 見此情形, 心中暗自嘀咕:“你們這些蠢蛋, 哭能哭死董卓嗎?”後來他實在忍不住了, 於是拍案而起道:“操雖不才, 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 以謝天下。 ”其實當時曹操也沒有什麼好主意, 無非是想用一些下三路的方法刺殺董卓, 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孟德。

雖然說孟德獻刀是子虛烏有的, 但有兩件事情還是證據確鑿的。 一是曹操的卷宗上確實有過刺殺記錄,

二是流亡的曹操還真是跟董卓幹上了。 我們先來談一下第一件事情。 當時曹操的老爸曹嵩正在京城洛陽做官, 有一次曹操去洛陽, 竟然闖進了寢殿侍奉長官張讓的臥室試圖行刺。

這個張讓, 是當時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的十常侍之一, 皇帝身邊的紅人。 此人專權用事, 殘害忠良, 在社會上的口碑極差。 看見佞臣當道, 憤青曹操腎上腺一時賁張, 決定去刺殺張讓。 當時的情況很有意思, 張讓正在床上閉目養神, 忽然發現闖進生人, 立即大叫, 叫人捉拿。

刹那間, 衛士們緊閉大門, 持劍荷槍, 蜂擁而至。 可曹操一點也不慌張, 他拿著一支手戟, 從臥室打到廳堂, 從廳堂殺到院牆, 衛士們沒有一個敢近前, 最後, 眼睜睜看著他翻牆而去。 至於一向跋扈的張讓為何沒有秋後算帳?我想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念曹操年少初犯,屬於“激情殺人”未遂;二是曹操的乾爺爺曹騰和自己是一個系統的人(都是太監),不太好意思把事情搞得太僵。

第二件事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華雄被殺,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看見形勢一片大好,曹操建議其他各路諸侯追擊窮寇。可是這些諸侯們個個心懷鬼胎,都想保存實力坐享勝利的果實,沒人挺身而出。見此情形,曹操大怒道:“豎子不足與謀!”遂帶領本部萬余精兵追趕董卓。

但是,曹操太高估了自己軍隊的作戰能力,經董卓這只瘦死的駱駝反戈一擊,曹操全軍覆沒,手下一萬多人只剩下了可憐的五百多人。關鍵時候,要不是族弟曹洪拼死替他擋了幾刀(“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曹洪語),曹操這只憤怒的小鳥還真要成了獵人槍口下的目標。

當然,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膽汁型”的性格給曹操帶來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最後,曹操正是憑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終成千秋大業。

張讓簡介:

張讓(?—189年),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曆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泄,他和其餘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至於一向跋扈的張讓為何沒有秋後算帳?我想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念曹操年少初犯,屬於“激情殺人”未遂;二是曹操的乾爺爺曹騰和自己是一個系統的人(都是太監),不太好意思把事情搞得太僵。

第二件事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時候,華雄被殺,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看見形勢一片大好,曹操建議其他各路諸侯追擊窮寇。可是這些諸侯們個個心懷鬼胎,都想保存實力坐享勝利的果實,沒人挺身而出。見此情形,曹操大怒道:“豎子不足與謀!”遂帶領本部萬余精兵追趕董卓。

但是,曹操太高估了自己軍隊的作戰能力,經董卓這只瘦死的駱駝反戈一擊,曹操全軍覆沒,手下一萬多人只剩下了可憐的五百多人。關鍵時候,要不是族弟曹洪拼死替他擋了幾刀(“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曹洪語),曹操這只憤怒的小鳥還真要成了獵人槍口下的目標。

當然,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膽汁型”的性格給曹操帶來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最後,曹操正是憑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終成千秋大業。

張讓簡介:

張讓(?—189年),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曆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泄,他和其餘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