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品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首屆中國品質發展圓桌會議”專家觀點綜述

質檢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轉變’, 實現中國經濟轉型發展, 品質已成為核心與關鍵要素。 ”

“我們已進入品質競爭的時代, 品質是競爭力, 也是先進生產力。 ”

“品質是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 ”

“品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

1月15日, 以“品質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品質發展圓桌會議在北京舉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等16位權威專家彙聚一堂, 縱論品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央強調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品質和效益上來, 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 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更加突出地強調品質問題, 強調要樹立品質第一的強烈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 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 要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品質。

在這樣的背景下, 由質檢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資訊社、中國質檢報刊社共同舉辦此次圓桌會議。 與會專家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 聚焦品質強國, 著眼品質提升, 提出了許多觀點和見解。

“品質是中國經濟未來5至10年最重要的關鍵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趙昌文發言的題目, 就是“品質是中國經濟未來5至10年最重要的關鍵字”, 可謂觀點鮮明。

他認為, 2012年我國進入了工業化後期, 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許多重大結構性矛盾。 在這個階段, 能否把品質這一關係我們前途命運的問題解決好, 直接決定著中國經濟轉型的前景和未來。

他疾呼:“這個觀點要深深地印在我們每一位決策者和企業家的腦子裡, 這有助於把品質觀落實到當前經濟發展戰略中, 否則大家還認為品質是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的一個附屬變數或外生變數。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隆國強長期從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 圓桌會議上, 他圍繞“以品質提升樹立大國地位”進行主旨發言。

他認為, 30多年來, 我國借助於低成本勞動力等巨大優勢迅速崛起, 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 近兩年我國出口增速前所未有地連續負增長, 外需不足是一個原因,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競爭力在弱化, 迫使我們必須把競爭力從傳統的依靠低成本勞動力, 轉向依靠品質和品牌。

他指出:“品質提升決定全球分工地位。 中國下一輪出口升級要以技術密集產品為主, 對品質的要求比目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更高。 提升我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品質是關鍵。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張宇認為, 品質是國民經濟的核心, 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 談及品質與效益的關係時,

他分析了品質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雙重屬性。 指出在市場經濟中, 商品定價是按標準商品來定價的, 品質也是按標準品質來定價的。 如果你的產品品質好, 產品的價值是別人的數倍, 你的產品就會多賣幾倍的錢。 他歸納說:“品質競爭就是利潤率的競爭, 品質好的產品, 經濟效益一定會高。 ”

清華大學品質與可靠性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鄭力認為, 品質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前, 世界許多國家都開展了一些品質運動, 中國也需要這樣一個運動, 讓品質觀念深入人心。 大家明白, 鄭力所說的“品質運動”, 應當是舉國家之力扎實推動的涉及品質發展的大動作、大舉措、大戰略, 真正讓中國品質殺出重圍、鳳凰涅槃。

“現在這個時候怎麼強調品質都不為過”

“十三五”時期是經濟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的關鍵時期,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 我國進入全面提升品質的新階段。

國務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長張軍立認為, “現在這個時候怎麼強調品質都不為過。 ”他指出, 品質是競爭力, 也是先進生產力。 我們已經進入品質競爭的時代, 處於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建設製造強國, 都離不開品質。

中航工業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蔣家東認為, 從國際競爭的現實格局看, 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 遇到的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前後夾擊”態勢, 夾擊的點有技術、品質與成本。 他認為, 品質問題從需求側來看是爭奪中高端消費者的競爭問題, 從供給側來看是爭奪產業發展主導權的問題。

他掰著手指說,從短期看,品質發展的成效,事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事關提高供給品質這一主攻方向是否攻下;從中長期看,品質發展的成效,事關小康社會的建成與“中國夢”的實現。

近幾年,國人“海淘”洶湧,境外購物持續升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解讀這一現象後指出,工業化後期本身要求實體經濟要轉型、要升級,要求提升供給品質。如果供給品質不能提升,而城市化本身的消費結構已經轉型升級,就會出現到國外購買馬桶蓋、電飯煲的現象。

國務院2015年5月發佈《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了“創新驅動、品質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大方針。黃群慧認為,“品質為先”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中國製造”僅高精尖十大領域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把中國品質提上去。要從產業層面提高實體經濟體系供給品質,化解產能過剩,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必須由創新和品質雙輪驅動”

當今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風起雲湧,顛覆性技術不斷突破。“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成為時代的強音。

對此,清華大學品質與可靠性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鄭力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而發展必須由創新和品質雙輪驅動。創新能力更強調技術創新、突破、變化、破壞性、顛覆性,要承擔風險;品質更強調穩定性、一致性,強調市場的拉動,這對企業來講非常重要。

鄭力認為,創新是從一個想法到一個實驗的過程,是驗證概念和技術可行的過程,新的技術不見得能帶來品質的提升。品質能將創新成果商業化,當創新成果要變成真實的產品大規模生產時,品質變得非常重要。國家需要品質戰略,但不能將創新戰略來替代品質戰略,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上海交通大學品質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奚立峰提出,企業是國家品質提升的重要力量,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踐行者。對於如何助推中小企業實現品質與創新雙輪驅動,奚立峰提出,要聚焦重點產品提質增效,實施品質和創新服務,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製造業品質與創新服務工程,以提升中小製造企業的價值為戰略目標,通過構建統一、科學、多元的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多方資源,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成熟的品質方法和創新技術。

“新形勢下要樹立‘大品質觀’”

品質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業,品質提升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用力。對此,專家們也深有感觸。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濱說,新形勢下要樹立“大品質觀”,要以“大品質觀”為統領,把提高經濟增長品質作為品質工作的核心目標。

隆國強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推動品質提升方面更應積極作為,發揮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品質強國是國家戰略,質檢總局作為中央政府品質工作的主管部門,負有艱巨使命。

趙昌文說,品質管制涉及眾多部門,單靠部際聯席會議或協同機制是很難管好品質的。從長遠講必須要有一個頂層設計,而且這個頂層設計一定要層級清晰、權責分明,有權必有責,形成一個以質檢部門為核心的大品質監管體系。他認為,這個事情應該到了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還是部門間相互分割,各掃門前雪,各管各的,不可能實現品質強國戰略與目標。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深有同感。他說,品質問題涉及多個部門,如果各部門主體責任不清,出了品質問題,消費者不知誰該負責。他建議,大質檢方向的機構重組,要注重機構設置的合理性和品質監管職責的重新定位。在新經濟形態下,大質檢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強機構設置。比如,可以由質檢、工信、農業等相關部門組成,運用技術、計量、認證認可、征信中心、誠信中心等手段,組建統一管理全國品質工作的品質監督委員會。

蔣家東建議,要構建品質發展的“統一戰線”,重點是推進品質共治。他說,歐盟報告《新視野下的競爭力》認為,品質競爭力涉及創新、教育、社會體系、生態環境、公共機構等多種因素。我們講的共治,更多是從監管執法的角度出發,但在設計共治的時候,更多應從推動品質形成的教育、科技因素考量,這才是品質提升的原動力。

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余瀟楓認為,質檢工作還應進一步加強,甚至可以研究成立質檢委、質檢部。

“提升品質的重點在中小企業,難點也在中小企業”

張軍立認為,大多數品質問題,出在中小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提升服務品質,重點在中小企業,難點也在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實力弱,要自己搞一套檢驗檢測機構是很困難的,所以需要政府提供好的服務。政府可以搭建更多的公共服務平臺,以直接提供的方式,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企業尤其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他建議,質檢系統有5400多家技術機構,有頂級的設備、實驗儀器、實驗人員,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服務、計量測試服務、檢驗檢測服務、認證認可服務以及品牌服務等。

奚立峰認為,以品質啟動效益,實現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有助於構建完善我國工業供應鏈體系,為製造強國奠定重要基礎。他指出,新常態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新困難,急需精准實施中小企業品質扶持計畫。建議借鑒美國中小企業品質發展管理的軌跡,即中小企業品質管制會員制開展品質扶持,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製造業品質與創新服務工程,助推中小企業實現品質與創新雙輪驅動。

中小企業如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如何培植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奚立峰提出,要大力推進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培育工程,鼓勵支援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追求精益求精,聚焦特色發展,對準市場需求持續創新,增強快速回應、快速更新能力,“精品製造”能力,將專業化產品和技術與全球化銷售和行銷相結合,佔據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第一的位置。爭取到2020年,建立以省/直轄市為單位的“隱形冠軍”培育中心;到2025年,建立覆蓋全國的中小型企業“隱形冠軍”資料庫,每年公開發佈“中國隱形冠軍榜”。

如何更有效發揮激勵機制對品質提升的作用?如何激發中小企業提升品質的動力?西安交通大學西部品質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高建民認為,品質獎要重在把窮人變成“萬元戶”的過程進行總結,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別人誰是“萬元戶”。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從一個窮人變成“萬元戶”,而往往不關心誰是“萬元戶”。通過評獎,總結出不同行業的品質範式和經驗,實現先進品質模式的推廣,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

高建民還建議,培育一批品質技術服務機構到企業特別是到中小企業去,幫助企業導入卓越績效,實施先進的品質管制,如統計程序控制SPC、6西格瑪、品質功能展開法QFD等,形成方法和模式後,在全國同行業進行推廣。

“對品質違法保持高壓態勢,罰就要罰得他傾家蕩產”

在我國品質發展進程中,制假售假等品質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屢打不絕,污染生態環境,損害政府形象,影響了消費者信心。在本次圓桌會議上,許多專家共同發出打假治劣的呼聲。

張軍立認為,品質發展需要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絕不允許劣幣驅逐良幣。中國的品質監管必須加強,要完善品質追究體系,把鏈條責任分清楚,建立起品質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

他慷慨陳詞:“對品質違法保持高壓態勢,罰就要罰得他傾家蕩產,讓企業不敢造假,不敢有品質違法的行為”。他提出,要建立品質誠信體系,完善黑名單制度。對於嚴重失信的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要嚴格市場進入。只有這樣,才能讓良幣留下來,把劣幣驅逐出去。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法學博士石軍,剛剛帶隊完成全國政協組織的電子商務專題調研,對電子商務領域假冒偽劣問題憂心忡忡。帶著對“著力營造品質發展良好環境”的深度思考,他認為,加強電子商務監管與提升供給品質有著密切關係,電子商務中制售成本較低的假冒偽劣商品問題不解決,制售成本較高、貨真價實產品的企業就很難生存,供給品質也就難以提升。

石軍在發言中屢屢使用“山寨”一詞。他歸納了當前電商偽劣商品占比高的原因,一是在偽劣商品制售系統,山寨企業和山寨產品多。二是監管系統監管不力,政府有關部門對電商平臺監管不嚴,電商平臺選擇進貨店鋪把關不嚴,店鋪選擇生產企業把關不嚴,政府部門對電商平臺、店鋪生產制售偽劣產品的企業懲處不嚴。三是有些老百姓圖便宜、圖方便。四是缺少對電商監管的法律法規,也缺少實施統一有效監管的體制機制。

石軍認為,電商系統存在的制售偽劣商品問題,不是市場自身能夠解決的,而是政府應管之事,政府主導整治偽劣商品責無旁貸。對於政府如何主導偽劣商品整治,他提出要做到“抓兩頭、帶中間”。“兩頭”是指生產偽劣產品的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對前者採取經常性監管、嚴厲打擊,而後者採取統一和整治並重的措施,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電子商務誠信體系、法律監管體系、統計指標和電子發票體系、監管組織體系。“中間”是指店鋪和電商平臺。對店鋪的監管要靠兩手,一手是電商平臺提高准入門檻、實行動態監管和嚴格獎懲制度,對其中銷售偽劣商品的山寨系列,視情況給予經濟懲罰直至淘汰出局。另一手是政府部門對店鋪依法依規監管,對違法違規店鋪予以嚴厲懲處。

針對企業違反產品品質法的違法活動,北京市社科院常務副院長、法學博士許傳璽從法律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目前我國產品品質監管中,統一監督檢查、定期監督檢查、日常監督檢查等監督措施的主體、程式、許可權等問題,有時還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同時還存在一些衝突,需要著力解決。他特別強調,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的責任過輕,處罰力度和威懾力都有限。

“安全為發展托底,品質使發展提升”

安全問題向來是底線、紅線,也是品質工作的重點、難點。在推動品質發展的同時,必須守住品質安全底線,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余瀟楓多年從事和平發展與非傳統安全研究。在他看來,未來的30年應該是“發展與品質”的時代、“發展與安全”的時代。以“發展與品質”時代觀為指導,需要拓展“國門安全”視野至“場域安全”的視野,重新認識質檢職能的價值內涵。他直言,在追求“速度規模型”經濟增長過程中,我國社會治理的薄弱環節是品質安全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與品質相關的法律法規滯後于現實。他建議,要讓安全為發展托底,品質使發展提升,建立“安全-品質-GDP”體系,全面改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考核方式。

面對品質安全問題,餘瀟楓甚至大膽提議,增加一個新的警種——“藍色員警”,加大品質和安全領域違規違法的懲罰力度。他認為只有使用這樣的國家強力,加上正面導向,才能有效解決品質安全問題。

為了加重品質安全的“砝碼”,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濱從金融學的角度,提出引入經濟手段倒逼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安全水準的策略。在他看來,保險是未來發展中具有巨大潛力的行業,應積極設計和推廣各類責任保險產品,比如產品品質保險、服務品質保險、特種設備安全保險、工程品質保險、環境品質保險等,通過金融服務推動我國品質安全水準提升。

胡濱還對設立國家品質發展專項引導基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說,國家為引導產業發展,專項設立了很多產業基金,比如國家新興創業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中國航空產業基金等,對於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鑒於此,可以考慮向中央申請成立國家品質發展專項引導基金,通過該基金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推動品質水準的提高。

“中國從不缺工匠精神,為什麼又重新呼喚工匠精神?”

品質提升離不開工匠精神。近年來,工匠精神更加引人注目。

趙昌文感慨地說:“中國從不缺工匠精神,為什麼這些年又重新呼喚工匠精神?是品質的生態環境出了問題,而不僅是微觀產品本身的問題。”他歷數急功近利、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不良現象,認為其實質都源於被污染的品質生態環境。他說,品質生態污染如同自然界的河流、空氣、土壤被污染一樣,要治理好不是一兩天的事,需要花很長時間。

鄭力認為,品質提升既需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也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談到二者關係時,他指出,“工匠精神”是很認真地完成一件事,能帶來品質的提高,但它並非是一種技術。技術強調的是突破性、創新性,“工匠精神”強調的是經驗的積累、傳承,而品質和傳承是密切相關的,一定的堅持才是品質。

黃群慧認為,工匠精神對品質有著重大意義,因為要想把一件產品做好,一定要有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同樣適合於創新,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就特別需要,他指出:“在保障產品品質上,我們從根源上有一個問題,就是整個社會相對比較浮躁,對工匠精神強調得不夠。無論是從社會環境還是從企業管理上都應該強調工匠精神。”

“充分利用大資料技術促進品質工作”

在大資料如浪潮般席捲全球的背景下,人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大資料的威力,從戰略層面認識大資料、思考大資料、運用大資料。

阿裡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博士楊健認為,平臺化經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平臺背後隱含的是生態,生態變化了,整個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對經濟的管理都要發生相應變化。在平臺化、資料化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工業時代創造出工廠、公司、跨國公司,但隨著互聯網的應用,特別是平臺化的推進,產業組織、企業組織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他提出,資料貫穿於整個品質管制過程,包括從產品的設計、生產、消費等,要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品質工作,充分利用大資料技術促進品質工作。

他認為,品質問題必須依靠法律、道德、社會規範等手段進行綜合治理,但隨著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技術治理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徑。他建議採用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有關品質工作,特別是涉及對質量數據的採集、分析和利用,可以更多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包括人才儲備、技術儲備等。

對於如何用大資料加強品質工作,高建民建議,申請專項要像國家搞CAD、ERP技術推廣一樣,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品質資訊化工程,推廣集成品質管制技術,推動集成品質系統的應用。開展以提高檢測資料品質、提高檢測效率、降低檢測成本為目標的精益檢驗工程,建立數位化的檢驗檢測系統、檢驗檢測程序控制管理系統、檢驗機構的數位化檢測資訊管理系統,建立全國品質檢測資料雲平臺,為實現對整個社會品質的宏觀把控、動態跟蹤與風險預防分析奠定資料基礎。利用互聯、物聯、移動互聯技術建立覆蓋整個監管物件的特種設備服役品質管制系統,構成國家、省、市、縣四級遞階的雲服務平臺,實現對特種設備狀態的動態跟蹤和風險預警防範。

舉辦中國品質發展圓桌會議的初衷,就是會診品質問題、研究品質戰略、建設品質智庫、促進品質發展。匯總本次圓桌會議各位專家的觀點和建議,深感提升品質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培育增長潛力的迫切需要,是經濟轉型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建設製造強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能不能抓好品質、提升品質,關係民生福祉、關係國家形象、關係能不能突破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如專家所言,“走品質發展之路已成為共識”“這個時候怎麼強調品質都不為過”。

(執筆:賈玉奎 趙陝雄 李 桐 陳 偉)

《中國國門時報》

從供給側來看是爭奪產業發展主導權的問題。

他掰著手指說,從短期看,品質發展的成效,事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事關提高供給品質這一主攻方向是否攻下;從中長期看,品質發展的成效,事關小康社會的建成與“中國夢”的實現。

近幾年,國人“海淘”洶湧,境外購物持續升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解讀這一現象後指出,工業化後期本身要求實體經濟要轉型、要升級,要求提升供給品質。如果供給品質不能提升,而城市化本身的消費結構已經轉型升級,就會出現到國外購買馬桶蓋、電飯煲的現象。

國務院2015年5月發佈《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了“創新驅動、品質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大方針。黃群慧認為,“品質為先”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中國製造”僅高精尖十大領域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把中國品質提上去。要從產業層面提高實體經濟體系供給品質,化解產能過剩,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必須由創新和品質雙輪驅動”

當今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風起雲湧,顛覆性技術不斷突破。“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成為時代的強音。

對此,清華大學品質與可靠性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鄭力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而發展必須由創新和品質雙輪驅動。創新能力更強調技術創新、突破、變化、破壞性、顛覆性,要承擔風險;品質更強調穩定性、一致性,強調市場的拉動,這對企業來講非常重要。

鄭力認為,創新是從一個想法到一個實驗的過程,是驗證概念和技術可行的過程,新的技術不見得能帶來品質的提升。品質能將創新成果商業化,當創新成果要變成真實的產品大規模生產時,品質變得非常重要。國家需要品質戰略,但不能將創新戰略來替代品質戰略,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上海交通大學品質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奚立峰提出,企業是國家品質提升的重要力量,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踐行者。對於如何助推中小企業實現品質與創新雙輪驅動,奚立峰提出,要聚焦重點產品提質增效,實施品質和創新服務,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製造業品質與創新服務工程,以提升中小製造企業的價值為戰略目標,通過構建統一、科學、多元的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多方資源,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成熟的品質方法和創新技術。

“新形勢下要樹立‘大品質觀’”

品質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業,品質提升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用力。對此,專家們也深有感觸。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濱說,新形勢下要樹立“大品質觀”,要以“大品質觀”為統領,把提高經濟增長品質作為品質工作的核心目標。

隆國強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推動品質提升方面更應積極作為,發揮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品質強國是國家戰略,質檢總局作為中央政府品質工作的主管部門,負有艱巨使命。

趙昌文說,品質管制涉及眾多部門,單靠部際聯席會議或協同機制是很難管好品質的。從長遠講必須要有一個頂層設計,而且這個頂層設計一定要層級清晰、權責分明,有權必有責,形成一個以質檢部門為核心的大品質監管體系。他認為,這個事情應該到了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還是部門間相互分割,各掃門前雪,各管各的,不可能實現品質強國戰略與目標。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深有同感。他說,品質問題涉及多個部門,如果各部門主體責任不清,出了品質問題,消費者不知誰該負責。他建議,大質檢方向的機構重組,要注重機構設置的合理性和品質監管職責的重新定位。在新經濟形態下,大質檢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強機構設置。比如,可以由質檢、工信、農業等相關部門組成,運用技術、計量、認證認可、征信中心、誠信中心等手段,組建統一管理全國品質工作的品質監督委員會。

蔣家東建議,要構建品質發展的“統一戰線”,重點是推進品質共治。他說,歐盟報告《新視野下的競爭力》認為,品質競爭力涉及創新、教育、社會體系、生態環境、公共機構等多種因素。我們講的共治,更多是從監管執法的角度出發,但在設計共治的時候,更多應從推動品質形成的教育、科技因素考量,這才是品質提升的原動力。

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余瀟楓認為,質檢工作還應進一步加強,甚至可以研究成立質檢委、質檢部。

“提升品質的重點在中小企業,難點也在中小企業”

張軍立認為,大多數品質問題,出在中小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提升服務品質,重點在中小企業,難點也在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實力弱,要自己搞一套檢驗檢測機構是很困難的,所以需要政府提供好的服務。政府可以搭建更多的公共服務平臺,以直接提供的方式,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企業尤其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他建議,質檢系統有5400多家技術機構,有頂級的設備、實驗儀器、實驗人員,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服務、計量測試服務、檢驗檢測服務、認證認可服務以及品牌服務等。

奚立峰認為,以品質啟動效益,實現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有助於構建完善我國工業供應鏈體系,為製造強國奠定重要基礎。他指出,新常態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新困難,急需精准實施中小企業品質扶持計畫。建議借鑒美國中小企業品質發展管理的軌跡,即中小企業品質管制會員制開展品質扶持,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製造業品質與創新服務工程,助推中小企業實現品質與創新雙輪驅動。

中小企業如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如何培植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奚立峰提出,要大力推進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培育工程,鼓勵支援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追求精益求精,聚焦特色發展,對準市場需求持續創新,增強快速回應、快速更新能力,“精品製造”能力,將專業化產品和技術與全球化銷售和行銷相結合,佔據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第一的位置。爭取到2020年,建立以省/直轄市為單位的“隱形冠軍”培育中心;到2025年,建立覆蓋全國的中小型企業“隱形冠軍”資料庫,每年公開發佈“中國隱形冠軍榜”。

如何更有效發揮激勵機制對品質提升的作用?如何激發中小企業提升品質的動力?西安交通大學西部品質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高建民認為,品質獎要重在把窮人變成“萬元戶”的過程進行總結,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別人誰是“萬元戶”。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從一個窮人變成“萬元戶”,而往往不關心誰是“萬元戶”。通過評獎,總結出不同行業的品質範式和經驗,實現先進品質模式的推廣,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

高建民還建議,培育一批品質技術服務機構到企業特別是到中小企業去,幫助企業導入卓越績效,實施先進的品質管制,如統計程序控制SPC、6西格瑪、品質功能展開法QFD等,形成方法和模式後,在全國同行業進行推廣。

“對品質違法保持高壓態勢,罰就要罰得他傾家蕩產”

在我國品質發展進程中,制假售假等品質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屢打不絕,污染生態環境,損害政府形象,影響了消費者信心。在本次圓桌會議上,許多專家共同發出打假治劣的呼聲。

張軍立認為,品質發展需要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絕不允許劣幣驅逐良幣。中國的品質監管必須加強,要完善品質追究體系,把鏈條責任分清楚,建立起品質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

他慷慨陳詞:“對品質違法保持高壓態勢,罰就要罰得他傾家蕩產,讓企業不敢造假,不敢有品質違法的行為”。他提出,要建立品質誠信體系,完善黑名單制度。對於嚴重失信的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要嚴格市場進入。只有這樣,才能讓良幣留下來,把劣幣驅逐出去。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法學博士石軍,剛剛帶隊完成全國政協組織的電子商務專題調研,對電子商務領域假冒偽劣問題憂心忡忡。帶著對“著力營造品質發展良好環境”的深度思考,他認為,加強電子商務監管與提升供給品質有著密切關係,電子商務中制售成本較低的假冒偽劣商品問題不解決,制售成本較高、貨真價實產品的企業就很難生存,供給品質也就難以提升。

石軍在發言中屢屢使用“山寨”一詞。他歸納了當前電商偽劣商品占比高的原因,一是在偽劣商品制售系統,山寨企業和山寨產品多。二是監管系統監管不力,政府有關部門對電商平臺監管不嚴,電商平臺選擇進貨店鋪把關不嚴,店鋪選擇生產企業把關不嚴,政府部門對電商平臺、店鋪生產制售偽劣產品的企業懲處不嚴。三是有些老百姓圖便宜、圖方便。四是缺少對電商監管的法律法規,也缺少實施統一有效監管的體制機制。

石軍認為,電商系統存在的制售偽劣商品問題,不是市場自身能夠解決的,而是政府應管之事,政府主導整治偽劣商品責無旁貸。對於政府如何主導偽劣商品整治,他提出要做到“抓兩頭、帶中間”。“兩頭”是指生產偽劣產品的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對前者採取經常性監管、嚴厲打擊,而後者採取統一和整治並重的措施,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電子商務誠信體系、法律監管體系、統計指標和電子發票體系、監管組織體系。“中間”是指店鋪和電商平臺。對店鋪的監管要靠兩手,一手是電商平臺提高准入門檻、實行動態監管和嚴格獎懲制度,對其中銷售偽劣商品的山寨系列,視情況給予經濟懲罰直至淘汰出局。另一手是政府部門對店鋪依法依規監管,對違法違規店鋪予以嚴厲懲處。

針對企業違反產品品質法的違法活動,北京市社科院常務副院長、法學博士許傳璽從法律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目前我國產品品質監管中,統一監督檢查、定期監督檢查、日常監督檢查等監督措施的主體、程式、許可權等問題,有時還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同時還存在一些衝突,需要著力解決。他特別強調,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的責任過輕,處罰力度和威懾力都有限。

“安全為發展托底,品質使發展提升”

安全問題向來是底線、紅線,也是品質工作的重點、難點。在推動品質發展的同時,必須守住品質安全底線,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余瀟楓多年從事和平發展與非傳統安全研究。在他看來,未來的30年應該是“發展與品質”的時代、“發展與安全”的時代。以“發展與品質”時代觀為指導,需要拓展“國門安全”視野至“場域安全”的視野,重新認識質檢職能的價值內涵。他直言,在追求“速度規模型”經濟增長過程中,我國社會治理的薄弱環節是品質安全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與品質相關的法律法規滯後于現實。他建議,要讓安全為發展托底,品質使發展提升,建立“安全-品質-GDP”體系,全面改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考核方式。

面對品質安全問題,餘瀟楓甚至大膽提議,增加一個新的警種——“藍色員警”,加大品質和安全領域違規違法的懲罰力度。他認為只有使用這樣的國家強力,加上正面導向,才能有效解決品質安全問題。

為了加重品質安全的“砝碼”,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濱從金融學的角度,提出引入經濟手段倒逼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安全水準的策略。在他看來,保險是未來發展中具有巨大潛力的行業,應積極設計和推廣各類責任保險產品,比如產品品質保險、服務品質保險、特種設備安全保險、工程品質保險、環境品質保險等,通過金融服務推動我國品質安全水準提升。

胡濱還對設立國家品質發展專項引導基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說,國家為引導產業發展,專項設立了很多產業基金,比如國家新興創業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中國航空產業基金等,對於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鑒於此,可以考慮向中央申請成立國家品質發展專項引導基金,通過該基金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推動品質水準的提高。

“中國從不缺工匠精神,為什麼又重新呼喚工匠精神?”

品質提升離不開工匠精神。近年來,工匠精神更加引人注目。

趙昌文感慨地說:“中國從不缺工匠精神,為什麼這些年又重新呼喚工匠精神?是品質的生態環境出了問題,而不僅是微觀產品本身的問題。”他歷數急功近利、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不良現象,認為其實質都源於被污染的品質生態環境。他說,品質生態污染如同自然界的河流、空氣、土壤被污染一樣,要治理好不是一兩天的事,需要花很長時間。

鄭力認為,品質提升既需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也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談到二者關係時,他指出,“工匠精神”是很認真地完成一件事,能帶來品質的提高,但它並非是一種技術。技術強調的是突破性、創新性,“工匠精神”強調的是經驗的積累、傳承,而品質和傳承是密切相關的,一定的堅持才是品質。

黃群慧認為,工匠精神對品質有著重大意義,因為要想把一件產品做好,一定要有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同樣適合於創新,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就特別需要,他指出:“在保障產品品質上,我們從根源上有一個問題,就是整個社會相對比較浮躁,對工匠精神強調得不夠。無論是從社會環境還是從企業管理上都應該強調工匠精神。”

“充分利用大資料技術促進品質工作”

在大資料如浪潮般席捲全球的背景下,人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大資料的威力,從戰略層面認識大資料、思考大資料、運用大資料。

阿裡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博士楊健認為,平臺化經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平臺背後隱含的是生態,生態變化了,整個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對經濟的管理都要發生相應變化。在平臺化、資料化發展的過程中,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工業時代創造出工廠、公司、跨國公司,但隨著互聯網的應用,特別是平臺化的推進,產業組織、企業組織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他提出,資料貫穿於整個品質管制過程,包括從產品的設計、生產、消費等,要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品質工作,充分利用大資料技術促進品質工作。

他認為,品質問題必須依靠法律、道德、社會規範等手段進行綜合治理,但隨著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技術治理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徑。他建議採用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式推進有關品質工作,特別是涉及對質量數據的採集、分析和利用,可以更多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包括人才儲備、技術儲備等。

對於如何用大資料加強品質工作,高建民建議,申請專項要像國家搞CAD、ERP技術推廣一樣,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品質資訊化工程,推廣集成品質管制技術,推動集成品質系統的應用。開展以提高檢測資料品質、提高檢測效率、降低檢測成本為目標的精益檢驗工程,建立數位化的檢驗檢測系統、檢驗檢測程序控制管理系統、檢驗機構的數位化檢測資訊管理系統,建立全國品質檢測資料雲平臺,為實現對整個社會品質的宏觀把控、動態跟蹤與風險預防分析奠定資料基礎。利用互聯、物聯、移動互聯技術建立覆蓋整個監管物件的特種設備服役品質管制系統,構成國家、省、市、縣四級遞階的雲服務平臺,實現對特種設備狀態的動態跟蹤和風險預警防範。

舉辦中國品質發展圓桌會議的初衷,就是會診品質問題、研究品質戰略、建設品質智庫、促進品質發展。匯總本次圓桌會議各位專家的觀點和建議,深感提升品質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培育增長潛力的迫切需要,是經濟轉型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建設製造強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能不能抓好品質、提升品質,關係民生福祉、關係國家形象、關係能不能突破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如專家所言,“走品質發展之路已成為共識”“這個時候怎麼強調品質都不為過”。

(執筆:賈玉奎 趙陝雄 李 桐 陳 偉)

《中國國門時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