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之外還有哪兩不孝?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做人準則, 其中的孝道, 是最最重要的。 有句俗話說就是:“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 ”可見“孝”之重要。 不僅是普通民眾要孝敬父母, 就是封建君主大多也是以“孝治天下”。 只是, 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們口號喊得很響, 多是用來約束天下百姓, 以利於他們集權統治的。

二十四孝圖

當然, 萬事也會有個例外, 西漢時期, 就出了個有名的“孝子皇帝”, 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四兒子劉恒, 亦即後來的漢文帝。 史載:漢文帝劉恒, 漢高祖第四子, 為薄太后所生。 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 聞於天下, 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 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 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被人編入了“二十四孝”, 劉恒的先進事蹟才得心廣泛流傳。 劉恒不僅事母至孝,

工作也很認真敬業, 是漢代政績超前的幾位皇帝之一。 他在位24年, 重德治, 興禮儀, 注意發展農業, 使西漢社會穩定, 人丁興旺, 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湯藥事親

以孝治天下, 能開創廣受史家稱讚的“文景之治”,

可以說是孝的力量的最好發揮。

關於“孝”字, 民間流行有許多醒世的格言短語, 其中的“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算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了。

除了“無後”為不孝外, 還有哪兩種行為也與“無後”同列為不孝的呢?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舜不告而娶, 為無後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麵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 事謂阿意曲從, 陷親不義, 一不孝也;家貧親老, 不為祿仕, 二不孝也;不娶無子, 絕先祖祀, 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圖片來自網路

這些老學究們說的是啥意思呢?這裡給你再解釋一下: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 使父母陷入“不義”;二、家境貧困, 父母年老, 卻不願當官求俸祿以供養父母;三、不娶妻子, 沒有兒子, 斷絕了後代。

看看, 這三孝, 前兩孝都是對父母而言的, 一是精神上的, 一是物質上的。

精神上的是說, 雖然做子女的不能忤逆父母, 要事事隨著父母心意, 但在關鍵的時候還是得要堅持原則,

在明知父母的行為與言論不當的情況下, 不能站出來指正, 以至讓父母犯下了為世人所不齒的錯誤, 陷父母于不義, 不是真孝, 是蠢孝。

隱士圖

物質上的是說, 古代有許多自命清高的賢能之士, 寧願餓肚子守一份清名, 也不願入朝為官, 有些人甚至為了躲避朝廷的徵召而活活餓死。 這樣的賢士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如果家有父母需要供養,而自己又無謀生之技仍不願出去工作(做官),混一份工資孝養父母,也是為不孝。

至於為什麼把“無後”定為最大的不孝,因為無後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而是針對整個家庭一脈的,所以其責就更加重大了。

那麼,不孝的情況真的就只這三種嗎?這可能是個誤解,因為,三字在漢語的語境中表示多的意思,有語雲“一而再、再而三、三生萬物”,可見,這三字並非實指。據此,不孝有三的“三”也或為虛指。

這樣的賢士是令人敬佩的,但是,如果家有父母需要供養,而自己又無謀生之技仍不願出去工作(做官),混一份工資孝養父母,也是為不孝。

至於為什麼把“無後”定為最大的不孝,因為無後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而是針對整個家庭一脈的,所以其責就更加重大了。

那麼,不孝的情況真的就只這三種嗎?這可能是個誤解,因為,三字在漢語的語境中表示多的意思,有語雲“一而再、再而三、三生萬物”,可見,這三字並非實指。據此,不孝有三的“三”也或為虛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