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洪澤湖大堤上威武的周橋大塘

周橋大塘系清朝道光年間【1824年】冰淩沖決大堤而成。 清政府於1830年沿大塘建成了一道高8米的直立式的石牆, 即現在周橋大塘的越堤段為洪澤湖大堤的副堤。 周橋大塘是我國古代人民治理淮河的見證。

那年冬天, 洪澤湖上狂風大作、巨浪滔天, 驚濤席捲堤頂, 高達數丈, 終於撕開堤壩, 周橋潰堤之後, 由於決口太寬, 大塘深不可測, 到第二年仍無法堵塞。

朝廷遂令時任江蘇巡撫林則徐前往現場指揮。 林則徐父親病逝, 重孝在身, 但他義無反顧, 身著孝服趕赴高家堰, 與當地官民風餐露宿, 經過幾個月的奮戰, 終於完工覆命。 惡劣的環境使林則徐積勞成疾, 幾次病倒在工地上。

他的這種忠於職守的崇高精神在洪澤湖區被傳為佳話。 決口堵住了, 朝廷又出鉅資, 用6年時間, 于道光十年(1830 年)築成長737米, 頂寬33米的內堤, 將大塘緊緊圍住, 並用條石砌成護牆。

這個大塘原深近30米, 1976年冬天, 洪澤人民用兩年多時間在這裡填塘保堤, 當時共填土86萬方, 將大塘從塘底高程負16米填至高程8-10米。 大家看, 現在的大塘已成為大堤上獨特的歷史景觀。 順著大塘北側拾級而下到石工堤腳, 可以遙想當年洪水滅頂的悲壯情形, 從密密的條石縫隙中, 可以尋覓到能工巧匠帶血的印跡,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治水圖畫。

可以尋覓到能工巧匠帶血的印跡,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治水圖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