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被欺負,媽媽千萬別這麼做!

我們每個人, 都曾在成長中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傷害, 而當我們遭受委屈,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 不是欺負我們的人, 而是父母的態度——他們可以一句話就讓一切雲淡風輕、一笑而過,

也可以用一句話就把我們打入十八層地獄, 把傷痕深深刻在我們心上。

當年受傷的孩子, 如今已為人父母, 我們也終於明白, 成長總會伴隨傷害, 而身為父母, 我們無法代替孩子去經歷一切。

當孩子受委屈, 如何幫助他們把傷害內化成強大的自我擔當, 是我們要努力尋找的答案。

孩子受委屈, 你是不是也這樣心疼過?

去幼稚園接孩子, 常有媽媽抱著孩子追問:“寶貝, 你臉怎麼紅了啊, 快告訴媽媽怎麼回事……”“寶貝, 你手怎麼了?是不是誰抓你了?快告訴媽媽……”

幾乎所有父母都看不得孩子受欺負, 當孩子受到傷害, 沒有誰比媽媽更心疼。

Y是我的好友, 兒子小銳(化名)跟喆同學同齡, 她給我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小銳剛入園時, Y每天下午接他, 都會仔細查看他的小臉小手, 一點點異樣都能引發她的被迫妄想症。 看著孩子腦門上的紅印或手背上的抓痕, Y會像很多媽媽一樣, 焦慮無比, 只顧追著孩子問:“跟誰一起玩弄成這樣的?現在還疼不疼?”

直到有一天, 她接孩子放學時, 老師告訴她, 小銳和一個小朋友因為玩具分配起了衝突, 互推了對方, 小朋友額頭撞了個包, 小銳的胳膊肘蹭破了皮。

老師把事情始末講得很清楚, Y當時沒覺得多心疼, 還有些歉意。 但當老師蹲下來讓小銳給媽媽看他的胳膊時, 小銳的反應出人意料——他使勁往老師身後躲, 說什麼也不肯給媽媽看他的胳膊, 目光驚慌不安。

Y懵了:為什麼小銳這麼害怕媽媽知道他受傷?

晚上親子共讀時間, Y輕聲問:“銳銳, 你的胳膊還疼嗎?”

“不疼了。 ”小銳答道。

“今天下午, 為什麼不讓媽媽看你的胳膊?”

“媽媽看到我弄破胳膊, 該生氣了。 ”

Y跟我講到這裡時, 有點兒哽咽:“孩子的聲音很小, 卻像一把錘子重重打在我心上。

難道平日自己的擔憂、心疼、著急, 在孩子眼裡就是‘生氣’嗎?”

她仔細回憶陪伴小銳的點點滴滴——當他跑得太快而摔倒時, 她焦急地說:“都告訴過你要跑慢一些, 怎麼就不聽呢?”當他吃錯東西喊肚子痛時, 她心疼地強調:“媽媽告訴過你冰淇淋不能吃太多, 吃多了就會肚子疼……”

面對孩子的不舒服, 當媽的恨不能替孩子遭罪;明明是關切與心疼, 說出口卻變成了責備和教訓。 那時,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 而是壓力。

孩子自己弄傷自己, 我們都帶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 當看到孩子受人欺負, 我們的氣憤在孩子眼裡該有多可怕?

再心疼, 也別做這件事

Y的經歷, 很多家庭中都存在, 究其原因, 就是我們錯把心疼當成了幫助。

當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受到不公平對待, 作為父母,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 是兩個問題——

第一:孩子這樣讓我很心疼, 該怎麼辦?

第二: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 該怎麼引導他們看待這件事, 以便他們在集體生活中過得更好?

第一件, 是消化掉我們自己的情緒;第二件才是核心, 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不幸的是,我們常常把這兩個問題弄混淆——自己還帶著情緒,就想去幫助孩子。結果孩子直接被媽媽的情緒嚇到,本能地向媽媽隱瞞實情,只盼不要讓媽媽“那麼嚇人”。

所以,當我們想幫助孩子,首先要平復好自己的情緒。

幾乎所有人都在成長中有過“受傷”的經歷——被訓誡、被處罰、被言語侮辱或身體衝撞。看到自己的孩子遭遇類似的情景,我們深埋於心的受傷情結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導致我們對孩子所承受的疼痛反應過度。

我有位遠房親戚就是這樣。她上小學時,因為和同學打架,被老師把媽媽叫到學校,她再三申辯說不是自己先動的手,卻被老師嚴厲斥責。回到家,媽媽也不聽她解釋,狠狠責罰了她。

“愛之深,責之切”,是我們這些大人的邏輯,可到了孩子那裡,感受到的就只有訓斥而已。

那件事成為她心裡過不去的坎兒,此後碰見什麼事都不再告訴媽媽。現在自己有了孩子,每當老師跟她反映孩子的問題時,她都無法冷靜對待,不由自主覺得老師帶著情感傾向,老說自己家孩子的不是,往往會言辭激烈,把老師都得罪光了。

而現實中,大部分孩子被訓斥的次數多了,會默認自己的軟弱,養成逆來順受的“包子性格”。甚至因為擔心媽媽生氣,受了欺負不敢再告訴媽媽。不知有多少孩子都是因此對父母隱瞞自己受到的傷害,直到造成嚴重後果,令父母追悔莫及。

收起“玻璃心”,擔心不如用心

曉峰媽媽這兩天特別鬱悶,因為曉峰在幼稚園又被人把臉抓破了。

事件發生要追溯到一年前。那時曉峰剛上幼稚園小班,連著幾天都被班上一個小男孩抓破,疤痕現在還沒完全褪去。當時,曉峰媽媽和對方家長見了面,對方也道了歉。

可春節過後沒多久,曉峰又連續被那個小男孩抓過幾次。

曉峰媽媽坐不住了,去跟對方家長交涉。對方媽媽說話也開始夾槍帶棒,帶著點“你怎麼就不想想為什麼總是你家孩子被人抓”的意思。

曉峰媽媽難過地告訴我:“曉峰性格溫和,沒什麼攻擊性,自己也一直都說打人不對。後來接二連三發生這樣的事,我特別惱火,就告訴曉峰,雖然咱們不能主動打人,但別人打了咱們,必須要打回去,可效果並不明顯。再說他,就開始哭,看得我又氣又急。”

針對孩子入園後可能面對的“社交糾紛”,雖然很多育兒專家提供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法。

但事實可能是——就算有再多再好的方法,當孩子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幾乎都會碰到被推、被搶、被“欺負”。而在孩子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這些不公平待遇跟那些友善的幫助和鼓勵一樣,都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養料。

人們普遍覺得安靜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就像“性格溫和,沒什麼攻擊性”的曉峰老被人抓一樣。但乖孩子肯定不等於好欺負,下面7個方法能幫到他們——

1. 尊重孩子面對衝突時的本能反應。

當孩子和小朋友發生衝突,無論他是哭泣、害怕、退縮,還是淡定、漠然、無所謂,一定尊重他出於天性所採取的應激反應。

對於曉峰這種性格溫和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打回去”只會讓他們更有壓力。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以教他向對方大聲說“不”。

2. 教會孩子說“不”,對所有可能傷害自己的行為大聲說“不”。

小到幼稚園的打打鬧鬧,大到校園霸淩事件,大聲說“不”都具有震懾作用,因為那意味著“我不打人,但我有比打人者更強大的氣場”。

一個敢於說“不”的孩子,背後通常都站著內心強大的父母。孩子只有先從親人那裡感受到肯定和鼓勵,對自己充滿信心,才會有說“不”的勇氣。

3. 多帶孩子接觸同伴,讓孩子在社交體驗中成長。

孩子從2歲左右起,就需要和同伴互動。用心的媽媽,一定會從寶寶小時候,盡可能為寶寶創造接觸小朋友的機會。

互動能力強的寶寶,在集體中被欺負的概率會大大減少,也更善於在一次次互動體驗中提高應對能力。

4. 帶孩子鍛煉身體。

通常來說,體質偏弱的孩子遇事容易“退縮”,也容易成為受欺負的對象。具有強健體魄的孩子,在社交中具備天然優勢。

除了鍛煉身體,平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讓孩子扮演英雄人物,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5. 幫孩子交一兩個好朋友。

有朋友的孩子,比較有底氣。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情商,幫孩子從同班小朋友中找一兩個“鐵哥們兒”。

6. 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很多父母不願孩子受欺負,常主動替孩子“伸張正義”。這種“直接插手”的態度,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同時催生孩子的自卑情緒。

孩子之間的普通打鬧,我們可以適當給予建議,把自行處理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培養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

如果事態突破正常界限,在安慰孩子的同時,要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

假如孩子請求幫助,一定毫無保留伸出援手。但要注意以自我保護為主,任何時候,和別人家孩子直接有肢體接觸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很可能引發更大的戰爭。

7. 請一定要相信孩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時刻需要保護,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作為最瞭解孩子的人,我們可以試著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既不過分強調自己孩子的“軟弱”,也不去強調別人家孩子的“惡意”,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容納和消化那些讓他們感到不愉快的事。

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勝過一萬次著急、心痛和訓誡。

(來源於網路)

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不幸的是,我們常常把這兩個問題弄混淆——自己還帶著情緒,就想去幫助孩子。結果孩子直接被媽媽的情緒嚇到,本能地向媽媽隱瞞實情,只盼不要讓媽媽“那麼嚇人”。

所以,當我們想幫助孩子,首先要平復好自己的情緒。

幾乎所有人都在成長中有過“受傷”的經歷——被訓誡、被處罰、被言語侮辱或身體衝撞。看到自己的孩子遭遇類似的情景,我們深埋於心的受傷情結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導致我們對孩子所承受的疼痛反應過度。

我有位遠房親戚就是這樣。她上小學時,因為和同學打架,被老師把媽媽叫到學校,她再三申辯說不是自己先動的手,卻被老師嚴厲斥責。回到家,媽媽也不聽她解釋,狠狠責罰了她。

“愛之深,責之切”,是我們這些大人的邏輯,可到了孩子那裡,感受到的就只有訓斥而已。

那件事成為她心裡過不去的坎兒,此後碰見什麼事都不再告訴媽媽。現在自己有了孩子,每當老師跟她反映孩子的問題時,她都無法冷靜對待,不由自主覺得老師帶著情感傾向,老說自己家孩子的不是,往往會言辭激烈,把老師都得罪光了。

而現實中,大部分孩子被訓斥的次數多了,會默認自己的軟弱,養成逆來順受的“包子性格”。甚至因為擔心媽媽生氣,受了欺負不敢再告訴媽媽。不知有多少孩子都是因此對父母隱瞞自己受到的傷害,直到造成嚴重後果,令父母追悔莫及。

收起“玻璃心”,擔心不如用心

曉峰媽媽這兩天特別鬱悶,因為曉峰在幼稚園又被人把臉抓破了。

事件發生要追溯到一年前。那時曉峰剛上幼稚園小班,連著幾天都被班上一個小男孩抓破,疤痕現在還沒完全褪去。當時,曉峰媽媽和對方家長見了面,對方也道了歉。

可春節過後沒多久,曉峰又連續被那個小男孩抓過幾次。

曉峰媽媽坐不住了,去跟對方家長交涉。對方媽媽說話也開始夾槍帶棒,帶著點“你怎麼就不想想為什麼總是你家孩子被人抓”的意思。

曉峰媽媽難過地告訴我:“曉峰性格溫和,沒什麼攻擊性,自己也一直都說打人不對。後來接二連三發生這樣的事,我特別惱火,就告訴曉峰,雖然咱們不能主動打人,但別人打了咱們,必須要打回去,可效果並不明顯。再說他,就開始哭,看得我又氣又急。”

針對孩子入園後可能面對的“社交糾紛”,雖然很多育兒專家提供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法。

但事實可能是——就算有再多再好的方法,當孩子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幾乎都會碰到被推、被搶、被“欺負”。而在孩子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這些不公平待遇跟那些友善的幫助和鼓勵一樣,都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養料。

人們普遍覺得安靜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受欺負,就像“性格溫和,沒什麼攻擊性”的曉峰老被人抓一樣。但乖孩子肯定不等於好欺負,下面7個方法能幫到他們——

1. 尊重孩子面對衝突時的本能反應。

當孩子和小朋友發生衝突,無論他是哭泣、害怕、退縮,還是淡定、漠然、無所謂,一定尊重他出於天性所採取的應激反應。

對於曉峰這種性格溫和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打回去”只會讓他們更有壓力。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以教他向對方大聲說“不”。

2. 教會孩子說“不”,對所有可能傷害自己的行為大聲說“不”。

小到幼稚園的打打鬧鬧,大到校園霸淩事件,大聲說“不”都具有震懾作用,因為那意味著“我不打人,但我有比打人者更強大的氣場”。

一個敢於說“不”的孩子,背後通常都站著內心強大的父母。孩子只有先從親人那裡感受到肯定和鼓勵,對自己充滿信心,才會有說“不”的勇氣。

3. 多帶孩子接觸同伴,讓孩子在社交體驗中成長。

孩子從2歲左右起,就需要和同伴互動。用心的媽媽,一定會從寶寶小時候,盡可能為寶寶創造接觸小朋友的機會。

互動能力強的寶寶,在集體中被欺負的概率會大大減少,也更善於在一次次互動體驗中提高應對能力。

4. 帶孩子鍛煉身體。

通常來說,體質偏弱的孩子遇事容易“退縮”,也容易成為受欺負的對象。具有強健體魄的孩子,在社交中具備天然優勢。

除了鍛煉身體,平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讓孩子扮演英雄人物,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5. 幫孩子交一兩個好朋友。

有朋友的孩子,比較有底氣。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情商,幫孩子從同班小朋友中找一兩個“鐵哥們兒”。

6. 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很多父母不願孩子受欺負,常主動替孩子“伸張正義”。這種“直接插手”的態度,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同時催生孩子的自卑情緒。

孩子之間的普通打鬧,我們可以適當給予建議,把自行處理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培養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

如果事態突破正常界限,在安慰孩子的同時,要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

假如孩子請求幫助,一定毫無保留伸出援手。但要注意以自我保護為主,任何時候,和別人家孩子直接有肢體接觸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很可能引發更大的戰爭。

7. 請一定要相信孩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時刻需要保護,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作為最瞭解孩子的人,我們可以試著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既不過分強調自己孩子的“軟弱”,也不去強調別人家孩子的“惡意”,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容納和消化那些讓他們感到不愉快的事。

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勝過一萬次著急、心痛和訓誡。

(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