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OPPO+vivo收入利潤全面超華為,你怎麼看?

一、

31日, 華為公佈了2016年年報。 據報告顯示, 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在2015年的基礎上穩健增長, 實現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32%;淨利潤371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0.4%。

消費者業務領域, 全年智慧手機(華為+榮耀)發貨量達到1.39億台, 銷售收入1798億元人民幣, 在總銷售收入中的占比達到了34.5%, 同比增長43.6%。 基本實現餘承東在2016年年中的時候誇下的“海口”。

2016年, 華為去年共上市22款產品, 年出貨量1.393億,

算下來, 單款手機的年銷量平均為633萬左右。 其他幾家大廠2016年銷量:蘋果2.154億部, 三星3.114億, OPPO為9940萬, vivo為7730萬。 上市產品數蘋果3款, 三星31款, OPPO為9款, vivo13款。 所以單機平均量為:三星平均為1004萬部左右;蘋果平均為7180萬部左右;OPPO平均為1104萬部左右;vivo平均為595萬部左右。

據協力廠商資料顯示,

華為BG去年的利潤約138億元人民幣;三星移動利潤約為640億人民幣;蘋果利潤為(僅包括iPhone硬體銷售)約為2856億人民幣;OV的利潤均為100億人民幣左右。

結合幾家大廠的出貨量(年報或協力廠商資料), 代入銷售額/銷量, 可以簡單粗略地計算每部手機的利潤。 蘋果單部手機的利潤約為1300元;三星約為205元;OPPO約為100元;vivo約為129元;華為約為99元。

當然, 這個資料並不準確, 僅僅是一個參考。 不過它也足夠反映出, 手機圈蘋果賺大頭, 三星賺小頭, 而華OV則賺了個“辛苦費”。 OPPO vivo的利潤其實並沒有比華為多多少。

二、

2016 年, 華為手機(含榮耀品牌)出貨量 1.4 億部, 而脫胎于原步步高系的OPPO 出貨量 8000 萬台、vivo 7500 萬台, OV 兩大陣營加起來 1.55 億台, 其利潤率達 15% , 接近三星, 銷量和利潤率均超過華為手機, 成為中國智慧手機市場最大贏家。

vivo 陣營的橫空出世, 使華為不得不直面來自vivo 的競爭壓力。 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華為主動放下身段, 研究和學習 vivo 的終端“人民戰爭”。 vivo 為什麼能在全球智慧手機白熱化競爭中異軍突起, 其成功的奧秘是什麼?其實相對于瞭解vivo的朋友都會懂得vivo品牌對線下管道的重點運作,

vivo 的目標客戶群定位不雜亂, 清晰而聚焦, 主要針對 80、90 後年輕打工族、年輕學生, 尤其是針對年輕女性, 這一細分市場看似小眾、碎片、低端, 但在三、四線及以下市場則集聚巨大市場潛力, 是智慧手機需求的高增長點, 所以這就關聯到了上面的問題。

三、

OV 的產品設計不是技術創造需求導向, 而是徹頭徹尾的使用者需求導向, 產品設計完全基於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基於擁有何種技術設計每一款產品, 使每一款產品都有鮮明的賣點。

vivo在國內最早推出了自拍美顏概念的手機, 滿足了年輕女性的最大的價值訴求——不是將我拍得有多清楚, 而是將我拍得有多漂亮。 美顏過後,人人都有明星范兒,年輕女性消費者愛美之心得到極大滿足。

同時 vivo 的產品線單一,將每一款產品都做成爆款,都做到足夠規模,實現單一產品的規模成本優勢,從而提升了盈利能力與盈利水準

四、

其他的我也不知道,但也總結幾點

1,滿世界都是他們的門頭店,強化品牌,但華為卻有點控制門店數量,過分強調服務品質了品牌品質導致線下銷售相對疲軟。

2,鋪天蓋地的廣告再一次加強了品牌效應。華為雖然也有但是核心廣告詞深入人心的很少,

3,經銷商的利益分配,雖然不全知道但是我覺得應該沒有這兩個品牌高,這條不知對不對勿碰

4,從新聞瞭解,華為機構人員臃腫,對狼文化也有過度使用嫌疑,但這兩個品牌暫沒有發現,

5,中國芯很好,手機銷量上升利潤沒長多少,我覺得中國國內沒有核心的處理器生產廠商有關,但這兩個品牌組裝一下就賣,對於所謂黑科技做過分講解導致顧客盲目跟隨設置標杆弱化了其他品牌影響力,

五、因為是兩個品牌戰略,佔領市場比較早,以農村包圍城市形式,大開分店。而華為最早突圍國際市場,而後以榮耀為格局兩個品牌後起之秀。不過隨著市場變化,成本格局國內價格帳還在硝煙彌漫。

美顏過後,人人都有明星范兒,年輕女性消費者愛美之心得到極大滿足。

同時 vivo 的產品線單一,將每一款產品都做成爆款,都做到足夠規模,實現單一產品的規模成本優勢,從而提升了盈利能力與盈利水準

四、

其他的我也不知道,但也總結幾點

1,滿世界都是他們的門頭店,強化品牌,但華為卻有點控制門店數量,過分強調服務品質了品牌品質導致線下銷售相對疲軟。

2,鋪天蓋地的廣告再一次加強了品牌效應。華為雖然也有但是核心廣告詞深入人心的很少,

3,經銷商的利益分配,雖然不全知道但是我覺得應該沒有這兩個品牌高,這條不知對不對勿碰

4,從新聞瞭解,華為機構人員臃腫,對狼文化也有過度使用嫌疑,但這兩個品牌暫沒有發現,

5,中國芯很好,手機銷量上升利潤沒長多少,我覺得中國國內沒有核心的處理器生產廠商有關,但這兩個品牌組裝一下就賣,對於所謂黑科技做過分講解導致顧客盲目跟隨設置標杆弱化了其他品牌影響力,

五、因為是兩個品牌戰略,佔領市場比較早,以農村包圍城市形式,大開分店。而華為最早突圍國際市場,而後以榮耀為格局兩個品牌後起之秀。不過隨著市場變化,成本格局國內價格帳還在硝煙彌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