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老司機告訴你日本車為什麼好,哪裡好?為什麼能稱霸中國汽車市場

對於日系轎車,國內的車迷想必都不陌生。 從1978年起, “車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豐田車”, 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讓豐田車在中國人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它的流行同時也意味著日本汽車公司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市場。 從最初的豐田皇冠2.0、尼桑2.0到如今的本田飛度,豐田花冠,日系轎車來到中國已經將近20多年了, 那麼日系轎車究竟怎麼樣呢?讓我們先從日系的特點說起。

日本的汽車工業起步晚晚落後于歐美, 它崛起於上世紀70年代, 由於兩次世界石油危機, 使人們對汽車的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外形尺寸大, 排量大的汽車銷量急劇下降, 而外形小巧, 經濟省油的日本小型汽車則廣受歡迎, 正是憑著小型汽車, 在1980年日本汽車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 在世界汽車市場形成日歐美三足鼎立的局勢。

日本轎車善於模仿, 在世界上只有日本人能夠把模仿的車子賣到被模仿國, 而且比前者賣的還好。 日系轎車的優點是外觀細膩優雅, 操控性能好, 極具性價比。 另外, 日系轎車更新換代快, 注重整體設計, 個項指標平均, 外形符合東方人的審美觀點。 很多人喜歡把歐系車和日系車相比較,

但我覺得由於地域文化差異不同, 車輛設計的方針也不同, 很難說誰優誰劣。

比如日本車給人感覺不堅固, 但車頭鋼架結構部分不一定越堅固越好, 當車輛被撞擊後能迅速變形吸收衝擊能量最好。 在歐美地區, 日本車的返修率和顧客滿意度遠高於歐美系轎車。

2003年豐田公司在美國市場, 更是在單一車型銷量上超過美國本土的福特汽車公司, 位居第二。 這也難怪, 日系的轎車它的動力性, 舒適性和安全性都非常出眾, 價格又不昂貴, 所以很受歡迎。 在歐美市場的日系轎車經濟實用, 裝備齊全, 所以物有所值。

那麼日系轎車對中國市場是一種什麼態度呢?中國消費者對日系轎車的感覺怎麼樣呢?讓我們剖析一下日本汽車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恐怕就能略知一二了。

(一)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是日本最大的汽車公司, 創立於1933年, 年產汽車近600萬輛, 其中出口近50%以上, 控股日本大發汽車公司和日野汽車公司。 豐田汽車公司進入中國汽車市場較早, 在80-90年代的國內進口車市場獨佔鰲頭, 皇冠、花冠、佳美等品牌在當時大行其道。 在80年代中期中國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 為了發展轎車項目尋求合資的時候, 豐田仍堅持著“只賣產品不賣技術”的原則, 遲遲不願在中國實現本土化。 其下屬的日本大發汽車公司在1986年率先與天津市汽車工業公司進行技術轉讓合作, 共同生產的天津夏利汽車在整個90在近年代幾乎成為計程車的代名詞,最近幾年,由於新車型的增多,夏利在價格上已無優勢可言,加上技術及車型過老,而因為夏利2000的失敗,導致天津汽車虧損過大,被併入一汽旗下。由於國家對進口車份額的縮小,國產車的崛起,豐田公司終於在中國決定投資開工廠。在1998年與四川旅行車製造廠合作成立四川豐田;在2000年與天汽合作成立天津豐田,以生產經濟型轎車為主。天汽被一汽合併之後,易名為一汽豐田。據悉今下半年豐田將與廣汽合作生產佳美轎車,由此形成南北豐田的局勢,憑藉其在中國精心打造的200多家銷售服務網點,大舉進入國內市場。一旦政策允許,豐田雖時可以把任何一家合作夥伴踢開,自己獨掌大局,稱霸中國汽車市場。

(二)日產汽車公司(NISSAN),是日本的第二大汽車公司,也是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創立於1933。1999年因虧損嚴重,被迫將36.8%的股權賣給法國雷諾公司。日產公司進入中國汽車市場較晚,在早期的國內進口車市場,日產的“藍鳥”,“公爵”的知名度並不亞於其他日本品牌。1993年5月與中國信託投資公司合資成立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尼桑皮卡,由於受限行政政策的制約,在當時的市場並不成功。2000年臺灣裕隆集團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生產風神藍鳥轎車,是日產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又一次試探。風神公司發展飛快,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銷售、當年贏利,被業內稱為“風神模式”。在2002年6月的新藍鳥上市儀式上,風神車標被“NISSAN”標識所取代,表明日產正式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開始。2003年6月9日投資10億美元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成立東風汽車有限公司,被稱為“中國汽車領域裡規模最大的合資專案”。

(三)本田汽車公司(HONDA),創立於1948年,早年以生產摩托車為主,現仍為世界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商。1960年開始發展汽車,1976年推出第一代“雅閣”Accord,現已推出第7代,該車在1989年曾登上美國同級轎車銷量冠軍。本田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個神話,在1998年與廣汽合資成立廣州本田,在原有標緻舊廠房、設備的基礎上,只花了10多億元就達到了12萬輛的年產量,投資額只是一般汽車廠家的三分之一。生產的廣州本田雅閣轎車在市場供不應求,改寫了奧迪和別克獨霸國產中高檔車市、主要面向“官車”的局面,開拓了私人市場。2003年1月廣州本田新雅閣推出時將價格下調4萬,成為中國中高檔車市場的狙擊手,揭開了中高檔車價格大戰的序幕。本田在中國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入的同時,它所面臨的問題也同樣明顯。首先供需嚴重脫節,市場加價嚴重,廠家不急於上產能,讓市場處於半飽和需求狀態,加價現象純粹是一種商業操作技巧,這樣最終會損害顧客對品牌的信任度,導致市場的丟失。其次本田的售後服務使人感覺差強人意,享受不到“專賣店的待遇”,與其車型在市場的評價形成鮮明對比。最後本田的後繼產品匱乏,轎車主要還是集中在中低檔,與其它大品牌相比,產品線並不豐富。

(四)馬自達汽車公司(MAZDA)創立於1920年,33.4%的股份為美國福特所有。以生產轉子發動機汽車而聞名。這種發動機採用微機控制發動機負載狀態,環裝置,使發動機工作平穩,從而降低油耗自動調整怠速裝置和廢氣再循,減少廢氣的排出。1992年由海南汽車製造廠與日本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合資成立海南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1998年,海汽被一汽集團兼併,重組為一汽海南汽車有限公司,但一汽很難插手海南馬自達的事務,甚至無法分享它的。去年,一汽轎車通過技術引進方式,開始生產馬自達M6轎車,市場反映極佳。一汽的意圖是最終要將“兩個馬自達”整合為一。但問題是馬自達的母公司美國福特在中國的合資夥伴是長安福特,所以最後的歸屬問題還很難下結論。

(五)三菱汽車工業公司(MITSUBISHI)日本三菱集團成員之一,1970年由三菱重工業公司和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戴姆勒-克萊斯勒目前擁有三菱汽車34%的股份。三菱在中國的專案比較散亂,方向不明確。)三菱在中國擁有兩家發動機廠,並正在為許多中國的整車廠供應發動機。

(六)鈴木汽車公司(SUZUKI)成立於1954年,以生產微型汽車為主。鈴木也是豐田集團成員,同時通用持有鈴木10%的股權。鈴木汽車公司是最早與中國汽車公司合作成功的。早在1984年5月,鈴木就與當時的長安機器廠簽訂技術轉讓協定,生產的奧拓和羚羊轎車在市場一直反響不錯。另一合資項目昌河汽車公司的昌河北斗星也賣得不錯 。

(六)富士重工汽車(SUBARU)前身是一間飛機製造所,1953年更名為富士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其20%的股份為通用公司擁有。富士汽車在賽車界享有盛譽,1989年1月富士力獅跑車以平均223.345公里的時速,連續賓士19天,同時刷新了10萬公里競速世界記錄,記錄保持多年未破。富士以四驅動轎車暢銷世界,著名品牌有力獅和翼豹,與中國貴航集團合資生產雲雀微型轎車。

綜上所述,日本汽車界對中國市場的確態度是明顯的“前倨後恭”。因為日本為了保持在亞洲的技術優勢地位,一直宣導“雁形”模式,要做亞洲汽車工業的“領頭雁”,並表示要在技術上保持平均領先中國15年。但是當看到競爭對手在中國市場的優異表現,再加上世界汽車市場的萎靡不振,中國市場巨大利益的誘惑,迫使日本汽車界的中國戰略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拋開民族感情,我們也應該看到日系汽車的中國版本還是有著明顯的問題,(銷往歐洲的豐田車輛代碼最後一位元字母是W,北美是A,中東是V,中國是C,在發動機倉內的銘牌上有刻。)例如在中國版的日系汽車上竟是些華麗而不實用的配置,而在底盤和安全系統方面偷工減料,與歐美的日系汽車品質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難怪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日系汽車一流產品在國內,二流產品往歐美,三流產品銷亞洲,壓倉的„„高價賣給中國人!!!”我並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日本的民族優越性在其生產的汽車上表現的可以說是淋漓盡致。當然這些與我國汽車業的發展現狀有關,只有當我們自己的民族工業水準整體提高了,才會迫使它們拿出更好更新的東西來面對中國汽車市場。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一樣:“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共同生產的天津夏利汽車在整個90在近年代幾乎成為計程車的代名詞,最近幾年,由於新車型的增多,夏利在價格上已無優勢可言,加上技術及車型過老,而因為夏利2000的失敗,導致天津汽車虧損過大,被併入一汽旗下。由於國家對進口車份額的縮小,國產車的崛起,豐田公司終於在中國決定投資開工廠。在1998年與四川旅行車製造廠合作成立四川豐田;在2000年與天汽合作成立天津豐田,以生產經濟型轎車為主。天汽被一汽合併之後,易名為一汽豐田。據悉今下半年豐田將與廣汽合作生產佳美轎車,由此形成南北豐田的局勢,憑藉其在中國精心打造的200多家銷售服務網點,大舉進入國內市場。一旦政策允許,豐田雖時可以把任何一家合作夥伴踢開,自己獨掌大局,稱霸中國汽車市場。

(二)日產汽車公司(NISSAN),是日本的第二大汽車公司,也是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創立於1933。1999年因虧損嚴重,被迫將36.8%的股權賣給法國雷諾公司。日產公司進入中國汽車市場較晚,在早期的國內進口車市場,日產的“藍鳥”,“公爵”的知名度並不亞於其他日本品牌。1993年5月與中國信託投資公司合資成立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尼桑皮卡,由於受限行政政策的制約,在當時的市場並不成功。2000年臺灣裕隆集團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生產風神藍鳥轎車,是日產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又一次試探。風神公司發展飛快,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銷售、當年贏利,被業內稱為“風神模式”。在2002年6月的新藍鳥上市儀式上,風神車標被“NISSAN”標識所取代,表明日產正式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開始。2003年6月9日投資10億美元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成立東風汽車有限公司,被稱為“中國汽車領域裡規模最大的合資專案”。

(三)本田汽車公司(HONDA),創立於1948年,早年以生產摩托車為主,現仍為世界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商。1960年開始發展汽車,1976年推出第一代“雅閣”Accord,現已推出第7代,該車在1989年曾登上美國同級轎車銷量冠軍。本田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個神話,在1998年與廣汽合資成立廣州本田,在原有標緻舊廠房、設備的基礎上,只花了10多億元就達到了12萬輛的年產量,投資額只是一般汽車廠家的三分之一。生產的廣州本田雅閣轎車在市場供不應求,改寫了奧迪和別克獨霸國產中高檔車市、主要面向“官車”的局面,開拓了私人市場。2003年1月廣州本田新雅閣推出時將價格下調4萬,成為中國中高檔車市場的狙擊手,揭開了中高檔車價格大戰的序幕。本田在中國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入的同時,它所面臨的問題也同樣明顯。首先供需嚴重脫節,市場加價嚴重,廠家不急於上產能,讓市場處於半飽和需求狀態,加價現象純粹是一種商業操作技巧,這樣最終會損害顧客對品牌的信任度,導致市場的丟失。其次本田的售後服務使人感覺差強人意,享受不到“專賣店的待遇”,與其車型在市場的評價形成鮮明對比。最後本田的後繼產品匱乏,轎車主要還是集中在中低檔,與其它大品牌相比,產品線並不豐富。

(四)馬自達汽車公司(MAZDA)創立於1920年,33.4%的股份為美國福特所有。以生產轉子發動機汽車而聞名。這種發動機採用微機控制發動機負載狀態,環裝置,使發動機工作平穩,從而降低油耗自動調整怠速裝置和廢氣再循,減少廢氣的排出。1992年由海南汽車製造廠與日本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合資成立海南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1998年,海汽被一汽集團兼併,重組為一汽海南汽車有限公司,但一汽很難插手海南馬自達的事務,甚至無法分享它的。去年,一汽轎車通過技術引進方式,開始生產馬自達M6轎車,市場反映極佳。一汽的意圖是最終要將“兩個馬自達”整合為一。但問題是馬自達的母公司美國福特在中國的合資夥伴是長安福特,所以最後的歸屬問題還很難下結論。

(五)三菱汽車工業公司(MITSUBISHI)日本三菱集團成員之一,1970年由三菱重工業公司和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戴姆勒-克萊斯勒目前擁有三菱汽車34%的股份。三菱在中國的專案比較散亂,方向不明確。)三菱在中國擁有兩家發動機廠,並正在為許多中國的整車廠供應發動機。

(六)鈴木汽車公司(SUZUKI)成立於1954年,以生產微型汽車為主。鈴木也是豐田集團成員,同時通用持有鈴木10%的股權。鈴木汽車公司是最早與中國汽車公司合作成功的。早在1984年5月,鈴木就與當時的長安機器廠簽訂技術轉讓協定,生產的奧拓和羚羊轎車在市場一直反響不錯。另一合資項目昌河汽車公司的昌河北斗星也賣得不錯 。

(六)富士重工汽車(SUBARU)前身是一間飛機製造所,1953年更名為富士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其20%的股份為通用公司擁有。富士汽車在賽車界享有盛譽,1989年1月富士力獅跑車以平均223.345公里的時速,連續賓士19天,同時刷新了10萬公里競速世界記錄,記錄保持多年未破。富士以四驅動轎車暢銷世界,著名品牌有力獅和翼豹,與中國貴航集團合資生產雲雀微型轎車。

綜上所述,日本汽車界對中國市場的確態度是明顯的“前倨後恭”。因為日本為了保持在亞洲的技術優勢地位,一直宣導“雁形”模式,要做亞洲汽車工業的“領頭雁”,並表示要在技術上保持平均領先中國15年。但是當看到競爭對手在中國市場的優異表現,再加上世界汽車市場的萎靡不振,中國市場巨大利益的誘惑,迫使日本汽車界的中國戰略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拋開民族感情,我們也應該看到日系汽車的中國版本還是有著明顯的問題,(銷往歐洲的豐田車輛代碼最後一位元字母是W,北美是A,中東是V,中國是C,在發動機倉內的銘牌上有刻。)例如在中國版的日系汽車上竟是些華麗而不實用的配置,而在底盤和安全系統方面偷工減料,與歐美的日系汽車品質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難怪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日系汽車一流產品在國內,二流產品往歐美,三流產品銷亞洲,壓倉的„„高價賣給中國人!!!”我並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日本的民族優越性在其生產的汽車上表現的可以說是淋漓盡致。當然這些與我國汽車業的發展現狀有關,只有當我們自己的民族工業水準整體提高了,才會迫使它們拿出更好更新的東西來面對中國汽車市場。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一樣:“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