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青年群體:我國志願者的主力軍

本報記者 張毅報導

“我願意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者。 我承諾:盡己所能, 不計報酬, 説明他人, 服務社會。 實行志願精神, 傳播先進文化, 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 ”中國青年志願者的誓詞這樣說道。

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 黨中央給億萬青年帶來了一份節日厚禮。 近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以下簡稱《規劃》), 這是我國第一個中長期的青年發展規劃, 是我國青年發展事業的重要頂層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 在社會融入和社會參與領域,

《規劃》中明確發展目標:青年更加主動、自信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青年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增強, 青年志願服務水準進一步提高。

而在重點發展項目中, 《規劃》提出要開展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 全面推行青年志願者實名註冊制度, 發揮共青團員示範作用, 到2025年實現實名註冊的青年志願者總數突破1億人。

志願服務讓成長更幸福

張靜, 今年40歲, 是中華女子學院健康管理專業教師、中華女子學院家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除卻這些職業身份, 她還是一個資深的青年志願者。 她在公益領域紮根了10餘年, 獲得的榮譽不勝枚舉, 全國優秀志願者、“北京精神 北京榜樣”最美慈善義工十大榜樣人物,

抗震救災“五一”勞動獎章、國際莫尼卡人道主義青年獎等。

據張靜描述, 她在完成本職教學工作之餘, 主要從事災後心理援助、兒童助學助養、失獨家庭創傷輔導、“賦權式兒童安全五防課程”(防性侵、防拐賣、防校園暴力、防災害、防意外)創始研發等婦女兒童領域的公益服務及家庭發展研究。

說起怎麼成為公益志願者的, 張靜陷入了回憶。 2008年5月, 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 造成的人員和財物損失讓人痛心疾首。 也是那個時候, 張靜作為一線援助前往了汶川災區。

“地震發生後我第一時間參加了,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舉辦的兩岸三地專家支持的《危機事件壓力管理》國際四日證書培訓。 ”想起當時的情景, 張靜依然歷歷在目。

緊接著5月30號, 張靜就被組織派出參與“全國婦聯12338抗震救災心理康復專家志願者服務團”, 成為第一批赴四川災區的心理專家志願者, 對四川都江堰災區學校的兒童群體進行心理援助活動。

有了這次的實踐經歷, 身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的她在後來的幾年時間中, 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 先後參與了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甘肅岷縣彰縣7·22等災區的一線心理援助和災後重建活動, 不遺餘力地在危機干預、婦女兒童心理健康、孤兒助養助學等領域持續開展志願服務。

不僅如此, 多年以來張靜還依託自己和社會力量助養助學藏族孤兒若干名, 聯繫愛心人士助養助學青海、甘肅等不同地區的孤兒及貧困學生13名,

支持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上拉秀鄉康薩貧困希望小學3年。 如今, 這些曾經被張靜和愛心人士助養助學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了, “他們有的上了大學, 有的成了歌手, 有的回到自己家鄉支持重建”。

讓張靜印象特別深刻的是, 由於她在藏區的時間比較長, 她還有了一個藏名——桑巴拉姆(藏語寓意為“慈悲的仙女”), 好多孩子們至今依然記得有這麼一位熱心善良的“北京張媽媽”。

多年的志願者服務不累嗎?不苦嗎?張靜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很苦, 很累, 她在4700米海拔的高原進行家訪活動時, 也多發高原反應。 但藏族孩子們的淳樸和熱情卻讓她戰勝了身體不適, 選擇堅持下去。

“青年志願者不僅需要有志願服務的熱情,

還要主動地將志願服務專業化、資訊化、本土化。 參與志願服務越多, 自我成長之路也越幸福。 ”張靜這樣評價從事志願服務的收穫:“在志願服務經驗不斷累積的同時, 其實也加深了我不同階段的自我認知, 在學習、付出與收穫中錘煉了自己的心理韌性。 ”

確實, 如果不是志願服務讓張靜體會到了助人的快樂、奉獻的真諦、她又怎麼會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公益服務領域呢?

2013年她發起“助揚行動“, 成功助力苗族白血病女大學生骨髓移植並術後抗排異;2014年1月她組織了“為失獨老人籌頓年夜飯”, 成功幫助全國20多個省市200名失獨老人在三亞舉辦愛心年夜聚會及研討;2014年底, 張靜以召集人身份在北京建立“關愛失獨暖心聯盟”虛擬支持平臺;今年她又發起了“爬梯媽媽親子加油, 助力失獨再生養家庭”的宣導。

是不是辛苦,能有多少回報,大概這些都不在張靜的考慮範圍內。因為在張靜心裡,她記得最牢的是受助孩子們的笑臉,是疲憊中青年志願者們一起堅持的勇氣。

“我們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擁抱未來,我們是初升的太陽,用生命點燃未來……”張靜想起甘肅岷縣彰縣地震發生後,帶領眾多大學生志願者前往岷縣梅川的車路村,進行帳篷學校示範課培訓的情景。歸途中,大家不約而同唱起這首團歌,現在想來依舊那麼動聽。

“小人小事”也是公益服務

不同于資深志願者張靜,還沒完全畢業的劉冰洋對於志願者服務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那年我還是大一的學生。可能是年齡小,加上也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志願者活動,很緊張。”劉冰洋回憶自己前往愛滋病村探望病患的情景,頗有感慨。

用其自己的話來說,劉冰洋是一個非常感性的女孩子。她就讀于河北經貿大學,在校期間曾獲得共青團石家莊市委優秀青年志願者等多項榮譽。目前即將要離開校園的她,也像一般畢業生那樣感慨花開花落太匆匆,但如果有什麼是讓她覺得自己這四年沒有虛度的,大概是從入學開始,就成為了一名青年志願者。

劉冰洋剛上大學的時候,還是2013年。為什麼選擇成為一名志願者?

她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老實說,我是一個從小縣城裡走出來的孩子。但儘管如此,我一直想通過個人力量去幫助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可能一直都有這樣的想法,再加上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才藝去社團展示,就報名加入了校學生會的青年志願者大隊,開啟了自己的志願者生涯。”

劉冰洋對記者闡述了很多志願者經歷,雖然辛苦,但她是快樂的、光榮的。在關愛愛滋病患者領域,劉冰洋不僅理性地向很多人傳播防護愛滋病的知識,更加感性地去關愛愛滋病患者。公開報導已經不止一次地表示,大學生們感染愛滋病的趨勢正在上升。而出於避諱心理,很多人都對愛滋病存在誤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冰洋在還是大一新生的時候,就積極跟隨學校的志願者團隊前往了愛滋病村,看望愛滋病患者。“其實我們到那裡就是表演表演節目,陪他們聊聊天,但是臨走的時候,那些病患把自己親手製作的類似於中國結的小手工送給了我們。”回憶起當天的情形,劉冰洋很有感觸地表示:“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只覺得心裡酸酸的。”

有了切身體會的劉冰洋,回到學校後更加積極地向身邊人傳播愛滋病知識,在學校裡長期組織同伴活動並擔任主持人,號召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去學習和瞭解愛滋病知識,希望更多的人能走進愛滋病患者的世界,“不要再懼怕他們”。甚至帶領自己學校的同伴活動,和全國高校一起培訓交流。

除此之外,劉冰洋每半年還會去參加一次無償獻血。熱心公益的她,每個學期都會主動和省血液中心的主任聯繫,讓他們把獻血車開進校園,給大家做宣講,組織大家獻血。可是劉冰洋也有遺憾,“每次去血液中心的時候我都會去簽捐贈骨髓的協議,但是至今還沒有匹配成功過。每次看到捐贈骨髓的志願者事蹟,我都很感動,更迫切地想要去幫助那些病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去幫助很多人,或者是去做清潔,保護環境,每一種小小的活動都是一種公益,都是一種志願精神。”年紀不大卻參與公益服務四年的劉冰洋對記者說,以前的她總覺得要幹點什麼大事才能算當志願者做公益,現在卻有了很大的變化。多關注身邊的一些“小人小事”,同樣非常有價值。

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給老人們表演節目,推他們出來曬曬太陽;帶領大家去清理河流垃圾;組織同學清掃校園小廣告等。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每個人做一點點,可能就會改變周圍的世界。

志願服務事業欣欣向榮

實際上,上述故事只是眾多青年志願者故事中的一頁,更多的事蹟值得我們去發掘和學習。但從張靜和劉冰洋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志願者,這個普通又特殊的群體總是熱於助人、樂於奉獻,在幫扶他人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我提升。

“青年廣泛進行社會參與、社會志願者活動在社會當代、民族未來具有深遠意義,對於青年個人價值的實現、愛國精神與公民精神的培育、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也具有實際意義。”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星光志願者協會創始人謝海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

“志願服務體現著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人們自覺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共同建設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新形勢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深圳市時代青工文化服務中心總幹事、義工作家袁知安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

不僅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發生至今,多年以來,我國志願服務事業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謝海山對記者表示,不管是國際性公益活動還是志願者論壇,我國志願者活躍的身影越來越多,青年群體則是主力軍。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志願者人數已經突破5千萬,其中90後大學生是突出力量。以城市為例,截止到今年3月,北京市實名註冊的志願者達375萬,志願服務組織超過5.8萬家。

謝海山進一步介紹,目前國內志願者服務事業中自上而下的激勵措施越來越多,這大大鼓勵了志願者參與服務的熱情。比如在高校招生方面,對於獲得相應的志願者表彰榮譽的考生,原則上可以優先錄取。

與此同時,國內自下而上的民間組織的發展也很迅猛。從個人註冊數到組織註冊數,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其規模能夠達到數以百萬計。而最近兩年全團註冊志願者活動也在開展,旨在開創團員都是志願者的局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採訪中得知,現在社會上還興起了“志願家庭”、“小小志願者”等以家庭為單位的志願者活動,志願者不僅僅限於青年群體,更有向少年、兒童群體輻射的傾向,青年父母帶孩子一起參與志願活動的情況越來越多。

青年志願者隊伍將愈發壯大

“未來十年是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也是當代青年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在如此關鍵的發展機遇期,怎麼樣更好地引導青年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引導青年參與社會志願服務事業,不僅關乎青年人的精神成長,更關乎國家的文明建設。

在袁知安看來,政府可以積極搭建起構建樞紐型的社會組織,為更多的青年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引導和培育。與此同時,還可以開設社會組織的“黃埔軍校”,或者在大學學科中,設置相關的社會工作專業。讓更多的青年畢業後願意投身到社會工作中,從而培養更多的青年領袖志願者。

另外,《規劃》實際也為青年從事志願者服務事業指明了方向。

堅持圍繞大局、服務社會需求、突出青年特色,深化青年志願服務工作,組織引導廣大青年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

穩步培育青年志願服務骨幹隊伍。構建分層分類志願服務專案庫,擴大基層志願服務組織覆蓋,加強激勵評價、保險保障等機制建設。堅持以社區為主陣地,廣泛開展青年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深入開展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每年選派2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開展志願服務。

深化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專項行動和中國青年志願者助殘“陽光行動”。積極參與並做好重大賽事和會議的志願服務工作。大力實施中國青年志願者海外服務計畫等。

我們相信,將來隨著各項扶持工作的落地和推進,類似于張靜和劉冰洋這樣的青年將越來越多、越來越久地投入到公益服務中,志願者服務事業也將越來越紅火。

就像張靜所說的:“我願意做一名終身服務社會的志願者,思人所思、立己助人,與有需要的人們一起共同成長。”

“我身邊的同學朋友現在有很多也和我一樣做起了公益,從獻血,捐贈閒置物品開始,去幫助他人。”正如劉冰洋所期待的,“我想我會並且一定會一直把志願者的工作做下去。馬上就要工作了,以後有了自己的經濟來源,我就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就可以帶動周圍更多人的做志願者了!”

助力失獨再生養家庭”的宣導。

是不是辛苦,能有多少回報,大概這些都不在張靜的考慮範圍內。因為在張靜心裡,她記得最牢的是受助孩子們的笑臉,是疲憊中青年志願者們一起堅持的勇氣。

“我們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擁抱未來,我們是初升的太陽,用生命點燃未來……”張靜想起甘肅岷縣彰縣地震發生後,帶領眾多大學生志願者前往岷縣梅川的車路村,進行帳篷學校示範課培訓的情景。歸途中,大家不約而同唱起這首團歌,現在想來依舊那麼動聽。

“小人小事”也是公益服務

不同于資深志願者張靜,還沒完全畢業的劉冰洋對於志願者服務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那年我還是大一的學生。可能是年齡小,加上也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志願者活動,很緊張。”劉冰洋回憶自己前往愛滋病村探望病患的情景,頗有感慨。

用其自己的話來說,劉冰洋是一個非常感性的女孩子。她就讀于河北經貿大學,在校期間曾獲得共青團石家莊市委優秀青年志願者等多項榮譽。目前即將要離開校園的她,也像一般畢業生那樣感慨花開花落太匆匆,但如果有什麼是讓她覺得自己這四年沒有虛度的,大概是從入學開始,就成為了一名青年志願者。

劉冰洋剛上大學的時候,還是2013年。為什麼選擇成為一名志願者?

她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老實說,我是一個從小縣城裡走出來的孩子。但儘管如此,我一直想通過個人力量去幫助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可能一直都有這樣的想法,再加上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才藝去社團展示,就報名加入了校學生會的青年志願者大隊,開啟了自己的志願者生涯。”

劉冰洋對記者闡述了很多志願者經歷,雖然辛苦,但她是快樂的、光榮的。在關愛愛滋病患者領域,劉冰洋不僅理性地向很多人傳播防護愛滋病的知識,更加感性地去關愛愛滋病患者。公開報導已經不止一次地表示,大學生們感染愛滋病的趨勢正在上升。而出於避諱心理,很多人都對愛滋病存在誤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冰洋在還是大一新生的時候,就積極跟隨學校的志願者團隊前往了愛滋病村,看望愛滋病患者。“其實我們到那裡就是表演表演節目,陪他們聊聊天,但是臨走的時候,那些病患把自己親手製作的類似於中國結的小手工送給了我們。”回憶起當天的情形,劉冰洋很有感觸地表示:“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只覺得心裡酸酸的。”

有了切身體會的劉冰洋,回到學校後更加積極地向身邊人傳播愛滋病知識,在學校裡長期組織同伴活動並擔任主持人,號召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去學習和瞭解愛滋病知識,希望更多的人能走進愛滋病患者的世界,“不要再懼怕他們”。甚至帶領自己學校的同伴活動,和全國高校一起培訓交流。

除此之外,劉冰洋每半年還會去參加一次無償獻血。熱心公益的她,每個學期都會主動和省血液中心的主任聯繫,讓他們把獻血車開進校園,給大家做宣講,組織大家獻血。可是劉冰洋也有遺憾,“每次去血液中心的時候我都會去簽捐贈骨髓的協議,但是至今還沒有匹配成功過。每次看到捐贈骨髓的志願者事蹟,我都很感動,更迫切地想要去幫助那些病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去幫助很多人,或者是去做清潔,保護環境,每一種小小的活動都是一種公益,都是一種志願精神。”年紀不大卻參與公益服務四年的劉冰洋對記者說,以前的她總覺得要幹點什麼大事才能算當志願者做公益,現在卻有了很大的變化。多關注身邊的一些“小人小事”,同樣非常有價值。

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給老人們表演節目,推他們出來曬曬太陽;帶領大家去清理河流垃圾;組織同學清掃校園小廣告等。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每個人做一點點,可能就會改變周圍的世界。

志願服務事業欣欣向榮

實際上,上述故事只是眾多青年志願者故事中的一頁,更多的事蹟值得我們去發掘和學習。但從張靜和劉冰洋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志願者,這個普通又特殊的群體總是熱於助人、樂於奉獻,在幫扶他人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我提升。

“青年廣泛進行社會參與、社會志願者活動在社會當代、民族未來具有深遠意義,對於青年個人價值的實現、愛國精神與公民精神的培育、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也具有實際意義。”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星光志願者協會創始人謝海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

“志願服務體現著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人們自覺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共同建設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新形勢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深圳市時代青工文化服務中心總幹事、義工作家袁知安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

不僅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發生至今,多年以來,我國志願服務事業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謝海山對記者表示,不管是國際性公益活動還是志願者論壇,我國志願者活躍的身影越來越多,青年群體則是主力軍。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志願者人數已經突破5千萬,其中90後大學生是突出力量。以城市為例,截止到今年3月,北京市實名註冊的志願者達375萬,志願服務組織超過5.8萬家。

謝海山進一步介紹,目前國內志願者服務事業中自上而下的激勵措施越來越多,這大大鼓勵了志願者參與服務的熱情。比如在高校招生方面,對於獲得相應的志願者表彰榮譽的考生,原則上可以優先錄取。

與此同時,國內自下而上的民間組織的發展也很迅猛。從個人註冊數到組織註冊數,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其規模能夠達到數以百萬計。而最近兩年全團註冊志願者活動也在開展,旨在開創團員都是志願者的局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採訪中得知,現在社會上還興起了“志願家庭”、“小小志願者”等以家庭為單位的志願者活動,志願者不僅僅限於青年群體,更有向少年、兒童群體輻射的傾向,青年父母帶孩子一起參與志願活動的情況越來越多。

青年志願者隊伍將愈發壯大

“未來十年是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也是當代青年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在如此關鍵的發展機遇期,怎麼樣更好地引導青年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引導青年參與社會志願服務事業,不僅關乎青年人的精神成長,更關乎國家的文明建設。

在袁知安看來,政府可以積極搭建起構建樞紐型的社會組織,為更多的青年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引導和培育。與此同時,還可以開設社會組織的“黃埔軍校”,或者在大學學科中,設置相關的社會工作專業。讓更多的青年畢業後願意投身到社會工作中,從而培養更多的青年領袖志願者。

另外,《規劃》實際也為青年從事志願者服務事業指明了方向。

堅持圍繞大局、服務社會需求、突出青年特色,深化青年志願服務工作,組織引導廣大青年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

穩步培育青年志願服務骨幹隊伍。構建分層分類志願服務專案庫,擴大基層志願服務組織覆蓋,加強激勵評價、保險保障等機制建設。堅持以社區為主陣地,廣泛開展青年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深入開展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每年選派2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開展志願服務。

深化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專項行動和中國青年志願者助殘“陽光行動”。積極參與並做好重大賽事和會議的志願服務工作。大力實施中國青年志願者海外服務計畫等。

我們相信,將來隨著各項扶持工作的落地和推進,類似于張靜和劉冰洋這樣的青年將越來越多、越來越久地投入到公益服務中,志願者服務事業也將越來越紅火。

就像張靜所說的:“我願意做一名終身服務社會的志願者,思人所思、立己助人,與有需要的人們一起共同成長。”

“我身邊的同學朋友現在有很多也和我一樣做起了公益,從獻血,捐贈閒置物品開始,去幫助他人。”正如劉冰洋所期待的,“我想我會並且一定會一直把志願者的工作做下去。馬上就要工作了,以後有了自己的經濟來源,我就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就可以帶動周圍更多人的做志願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