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皇帝的諡號是這些人命名的

所謂諡(shi)號, 是古代具有一定的地位的人才有的, 一般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的人才有。 不僅僅在我國古代有, 古代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封建國家都有。 而且是死後才會有的, 後代人根據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 以及為人處世, 還有才能等多方面進行評定褒貶, 根據情況選出一個諡號, 而諡號的包含的字就有一定的寓意了, 有褒有貶。 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 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諡號。

後來命諡號相沿成為一種制度, 這種制度成為設法, 一般情況貴族都會有諡號。 在先秦時期通常是一個字, 但也有的兩個字。 後期, 賜諡權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要取決於"聖裁"。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 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後來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之後, 擬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就廢除了諡號。 但是到了漢代, 諡號又開始出現了, 如:漢文帝劉恒, 諡號全名為“孝文帝”, 蕭何諡號為“文終候”這些都是都是比較仁政的君臣, 所以諡號自然就是美譽。 實施暴政的皇帝的諡號就帶有貶義, “厲、靈、煬”這些就有否定的意思, 如隋煬帝,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以上這些都是官諡, 自然也就有私諡, 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 不過這些都沒有正式立諡號的, 都是後人自己的一種叫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