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紅茶保健功效和養生作用:在胃腸道生理調節和疾病預防中的運用

圖為:南茗佳人滇紅茶“豆蔻”

紅茶是以茶樹鮮葉作為原料, 經萎凋、揉撚、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加工而成的一類茶。

在發酵階段,

受到機械損傷的茶葉組織與其內源性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β-葡萄糖苷酶等充分接觸後, 鮮葉中以兒茶素為主的茶多酚經酶促氧化後會產生一些新物質, 如茶紅素、茶黃素等。

紅茶中的內含成分賦予其多種保健功能, 對胃腸道的生理調節與疾病預防作用就是其中之一。 紅茶功能成分可以通過抑制有害菌生長、促進有益菌生長來改善腸道菌群結構;通過防止組織氧化和修復氧化損傷, 並與胃粘液和谷胱甘肽等物質相互作用來保護胃腸道黏膜;通過與消化酶相互作用, 促進胃腸道的蠕動來調節消化吸收;通過與免疫系統調節因數、相關轉錄因數和一系列酶類的相互作用來預防胃腸道疾病。

紅茶能改善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內寄居著大量微生物, 上千個複雜的生態系統, 各種菌之間相互拮抗、相互協作, 維持著一個平衡狀態。

這些微生物之間不僅相互交換物質和資訊, 還能實現與宿主細胞的通訊, 參與宿主代謝、基因和蛋白質表達的調控, 因此腸道菌群的變化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

大量體內外實驗表明, 適量飲用紅茶能促進有益菌生長, 同時殺滅或者抑制有害菌的生長, 從而使腸道菌群保持相對穩定。

有研究表明紅茶對腸道內有害微生物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這種抗菌的主要成分為紅茶多酚和茶色素。 這兩種物質的抑菌機理類似, 主要是通過與生物膜、酶等物質相互作用以干擾微生物的代謝和生長。

而在同一環境中, 對有害菌生長的抑制, 可以為有益菌的生長提供相對有利的條件, 紅茶中的複雜多酚體系可以調節人體腸道微生物群中的有益菌, 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的生長。

紅茶能保護胃腸粘膜

胃腸道黏膜具有對胃、腸道的特殊保護機制。 腸道黏膜具有機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 這三大屏障的正常運行維持了腸道內環境的動態平衡及其功能。 而胃黏膜則有兩個屏障, 兩者共同作用從而隔絕外部環境, 避免機體受到有害物質的侵襲, 維持胃功能正常。

我們都知道, 茶多酚、咖啡鹼等對胃腸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但是紅茶茶湯中的咖啡鹼與複雜的多酚體系相互作用形成絡合物, 對胃腸道的刺激性有所緩和。 有研究發現, 空腹飲用一定量的紅茶, 可以避免腸黏膜萎縮。 紅茶的熱水提取物還具有抗潰瘍作用。

紅茶對胃腸道黏膜起保護作用的物質可能是其中的茶色素、茶多糖、茶多酚等物質。 研究表明,紅茶中的茶紅素和茶黃素等多酚氧化聚合物可以阻止大鼠結腸黏膜DNA氧化損傷。紅茶中的水溶性多糖可以降低乙醇引起的胃損傷,水不溶性多糖對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胃黏液和還原性谷胱甘肽(GSH)也參與了茶多糖對胃的保護作用。紅茶中存在一定量未被氧化的茶多酚,可以增加胃黏液,預防急性胃黏膜損傷;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還可以促進慢性胃潰瘍的癒合。茶多酚對胃腸黏膜的保護機制,部分學者認為是預防和治療組織脂肪過氧化反應,從而起到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紅茶能調節消化吸收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基本上都要通過胃腸道攝入,它們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研究發現,紅茶中的芳香物質可刺激胃液的分泌;咖啡鹼可以增強腸道運動,並與腸道中的有機酸或無機鹽結合,加速食物消化;另外,紅茶中的茶色素、殘留多酚等物質還能抑制部分消化酶的活性。

圖為:消化系統趣圖

紅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肪的吸收,還可以加快它在體內的代謝。紅茶中的茶多酚及多酚聚合物等物質能通過抑制腸道吸收脂肪來預防因飲食而引起的肥胖。紅茶提取物還可以加速胃腸道蠕動,即起到了一定的潤腸作用。茶紅素加快了酸性甾體排泄,同時紅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過促進糞便排泄類固醇,從而促使肝臟脂質含量降低。另外有研究發現,將EGCG與葡糖胺-6-磷酸配合使用,可以通過降低脂肪形成和與脂肪生成相關基因的表達,以及影響細胞週期停滯來抑制脂肪細胞的分化。

紅茶對糖的代謝調節也有一定的功效。紅茶在小腸內可以通過抑制相關的酶活性來阻止雙糖的分解,從而調節餐後高血糖,因此糖尿病人多飲用紅茶也很有益處。另外,咖啡鹼已被證明能增加胰島素水準、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及增加皮質醇水準的作用。長期飲用含有咖啡鹼的飲料對降低2型糖尿病有一定作用。茶多酚對糖的代謝調節功能也已被證明,主要機理為抑制糖類的吸收、促進糖類的轉運和利用,以及減弱肝臟糖異生促進肝糖原合成。

紅茶能預防胃腸道疾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腸道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主要由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免疫反應異常等引發而產生,一般認為與環境、遺傳、感染及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紅茶對炎症不僅有預防作用,還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有實驗證明,茶紅素能改善炎症引起的腹瀉和結腸結構的破壞。

胃腸道癌症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胃癌、結腸癌等,主要是由遺傳、環境、飲食等因素導致在胃上皮和結腸部位產生惡性腫瘤。據統計,2011年中國胃癌發病率為31.21‱,死亡率為22.08‱;結直腸癌發病率高達23.03‱,死亡率為11.11‱。

紅茶不僅能預防致癌物誘發癌症的形成,還對已產生癌變的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研究發現,茶多酚可以影響花生四烯酸在人體結腸黏膜和結腸腫瘤中的代謝,從而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紅茶中聚合多酚類物質還能抑制DMH誘導的細胞增殖。紅茶中茶黃素類化合物能抑制細胞的生長,並且誘導細胞發生程式性死亡或凋亡。研究還發現,紅茶還可以與一些物質共同使用產生協同抗癌的效果。紅茶中的咖啡鹼對結腸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除結腸癌外,紅茶對胃癌的防預和抑制作用也被驗證。

紅茶中的內含成分,茶色素、茶多糖、咖啡鹼、茶多酚等在胃腸道中通過與內環境的相互作用,對胃腸道的生理調節起到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另一方面,茶紅素作為紅茶中的重要功能成分,存在分離純化困難及其化學組成、結構的複雜性等問題,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鮮有顯著成果。另外,紅茶中主要功能成分間是否存在協同作用、分子結構修飾以增強特定功能及提高功能成分的生物利用度等都是今後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文摘選自《茶葉科學》,作者:杜鈺

研究表明,紅茶中的茶紅素和茶黃素等多酚氧化聚合物可以阻止大鼠結腸黏膜DNA氧化損傷。紅茶中的水溶性多糖可以降低乙醇引起的胃損傷,水不溶性多糖對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胃黏液和還原性谷胱甘肽(GSH)也參與了茶多糖對胃的保護作用。紅茶中存在一定量未被氧化的茶多酚,可以增加胃黏液,預防急性胃黏膜損傷;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還可以促進慢性胃潰瘍的癒合。茶多酚對胃腸黏膜的保護機制,部分學者認為是預防和治療組織脂肪過氧化反應,從而起到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紅茶能調節消化吸收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基本上都要通過胃腸道攝入,它們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研究發現,紅茶中的芳香物質可刺激胃液的分泌;咖啡鹼可以增強腸道運動,並與腸道中的有機酸或無機鹽結合,加速食物消化;另外,紅茶中的茶色素、殘留多酚等物質還能抑制部分消化酶的活性。

圖為:消化系統趣圖

紅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肪的吸收,還可以加快它在體內的代謝。紅茶中的茶多酚及多酚聚合物等物質能通過抑制腸道吸收脂肪來預防因飲食而引起的肥胖。紅茶提取物還可以加速胃腸道蠕動,即起到了一定的潤腸作用。茶紅素加快了酸性甾體排泄,同時紅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過促進糞便排泄類固醇,從而促使肝臟脂質含量降低。另外有研究發現,將EGCG與葡糖胺-6-磷酸配合使用,可以通過降低脂肪形成和與脂肪生成相關基因的表達,以及影響細胞週期停滯來抑制脂肪細胞的分化。

紅茶對糖的代謝調節也有一定的功效。紅茶在小腸內可以通過抑制相關的酶活性來阻止雙糖的分解,從而調節餐後高血糖,因此糖尿病人多飲用紅茶也很有益處。另外,咖啡鹼已被證明能增加胰島素水準、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及增加皮質醇水準的作用。長期飲用含有咖啡鹼的飲料對降低2型糖尿病有一定作用。茶多酚對糖的代謝調節功能也已被證明,主要機理為抑制糖類的吸收、促進糖類的轉運和利用,以及減弱肝臟糖異生促進肝糖原合成。

紅茶能預防胃腸道疾病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腸道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主要由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免疫反應異常等引發而產生,一般認為與環境、遺傳、感染及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紅茶對炎症不僅有預防作用,還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有實驗證明,茶紅素能改善炎症引起的腹瀉和結腸結構的破壞。

胃腸道癌症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胃癌、結腸癌等,主要是由遺傳、環境、飲食等因素導致在胃上皮和結腸部位產生惡性腫瘤。據統計,2011年中國胃癌發病率為31.21‱,死亡率為22.08‱;結直腸癌發病率高達23.03‱,死亡率為11.11‱。

紅茶不僅能預防致癌物誘發癌症的形成,還對已產生癌變的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研究發現,茶多酚可以影響花生四烯酸在人體結腸黏膜和結腸腫瘤中的代謝,從而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紅茶中聚合多酚類物質還能抑制DMH誘導的細胞增殖。紅茶中茶黃素類化合物能抑制細胞的生長,並且誘導細胞發生程式性死亡或凋亡。研究還發現,紅茶還可以與一些物質共同使用產生協同抗癌的效果。紅茶中的咖啡鹼對結腸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除結腸癌外,紅茶對胃癌的防預和抑制作用也被驗證。

紅茶中的內含成分,茶色素、茶多糖、咖啡鹼、茶多酚等在胃腸道中通過與內環境的相互作用,對胃腸道的生理調節起到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另一方面,茶紅素作為紅茶中的重要功能成分,存在分離純化困難及其化學組成、結構的複雜性等問題,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鮮有顯著成果。另外,紅茶中主要功能成分間是否存在協同作用、分子結構修飾以增強特定功能及提高功能成分的生物利用度等都是今後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文摘選自《茶葉科學》,作者:杜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