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相機鏡頭被偽裝成一顆普通紐扣,這裡面有什麼秘密?

文/哈瑋

相機鏡頭被偽裝成為一顆普通的紐扣, 當你按動藏在口袋裡的快門線按鈕時, 紐扣的中間部分會迅速地開合, 隱藏在後面的鏡頭完成拍攝。

在王福成的攝影博物館裡, 他一隻手按下這款珍貴的紐扣照相機在胸前比劃, 另一隻手按下快門線按鈕, “哢嚓”一聲, 時間仿佛在此刻凝固。 “妞扣照相機生產於上個世紀70年代, 是前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因間諜戰需要, 定制的一系列微型間諜相機中的一款。 ”他笑了笑, 自豪地說:“相機定格了瞬間, 我的攝影博物館記錄著歷史。 ”

一部相機一部濃縮的歷史

王福成的攝影博物館位於漢口勝利街, 雖然他的博物館2009年才正式開館, 但在攝影圈內已頗具人氣。

走進王福成的攝影博物館, 迎面是一架1米多高的傳統三角木質外拍機和一架木質座式相機, 他們好像“迎客松”一樣——攝影博物館用古老的相機來迎客, 表明近百台珍貴的照相機是該博物館的珍藏特色。

“三角木質外拍機是中國最古老的相機, 清末宮廷裡, 慈禧太后拍照, 就是用的這種機型。 ”王福成將視線又轉向另一邊, 拍了拍身邊的木質座式相機, 說:“這台相機曾是上個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照相館的主打機型, 經過歲月的淘汰, 這種大型相機已所剩無幾。 ”

10平米左右的攝影博物館, 陳列著百餘款相機, 有建國後生產的上海牌、珠江牌、友誼牌、海鷗牌、鳳凰牌等國產膠片相機, 也有佳能、尼康等數碼相機, 甚至還有德國和日本生產的進口相機……撫摸這些不同年代的相機好似正翻閱著—本厚厚的相機簡史。

王福成說, 紐扣照相機偽裝得非常巧妙, 隱蔽性也很好, 特製的f21微型照相機的鏡頭藏在外衣紐扣中,

這款相機毫不遜色於007系列電影中主人公邦德手上的間諜武器。 “紐扣照相機也曾伴隨著前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的特工們出生入死, 是一款非常有歷史價值的相機, 並且直到現在還能使用。 ”

“你在看這件。 ”他又指向了一款長方形的相機。 這是幸福牌車燈式相機, 上世紀50年代由天津照相機廠生產, 是一款仿德國奧爾蒂薩相機, 也是新中國建國後生產的第一款車燈式相機。 這款相機的黑鐵皮外殼容易損壞變形, 所以收藏起來要特別小心。 ”對於初學攝影的人來說, 國產的幸福牌車燈式相機是一個很好的伴侶, 當時它的售價不過30元, 比進口相機價格便宜十多倍, 一般工人、農民都買得起。

而最讓王福成自豪的是一款紅旗牌電影機:“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16mm電影機, 當年, 著名攝影家侯波就曾用這一機型的電影機, 為毛澤東拍下在中南海的紀錄片……”

王福成說, 在自己的博物館裡最大的特色是收藏了幾款“第一”的相機:最早的國產

單鏡頭馬燈式相機1956年天津產的幸福牌;中國第一款全景相機潘幅萊;國外最古老的相機之一美國產的柯達布朗裡;中國自產的第一隻測光表海鷗CL-A;還有國內第一部皮腔折疊風琴式相機、國外第一個內置閃光燈的福倫達相機……

在王福成的攝影博物館裡, 除了百餘款相機外, 還陳列了與傳統照相機相關的攝影器材, 如膠捲、放大機、測光表、測溫器、濾光鏡等等。

隨著數位技術的迅猛發展,

傳統的膠捲攝影和暗房操作已經離我們遠去, 但是老式攝影器材卻記錄了時代的變遷。

收藏背後趣事多

要說攝影博物館的名氣, 除了擁有豐厚的館藏之外, 還來自于博物館的館長王福成本人。

王福成, 中國攝影大師、國家一級評委、德藝雙馨攝影家、全國攝影展金牌得主、全國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 他19歲在武漢照相館裡做學徒, 兩年後調入武漢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品芳照相館。 1986年, 武漢照相行業首次在全國獲金獎, 就是王福成拍的《藍色的夢》; 1992年國家勞動部授予他“國家高級攝影師”;2000年, 他又被評為全國20位“中國攝影大師”之一。

2000年, 王福成專心辦起了攝影化妝學校。 “到現在, 學校已經運行了10年, 培訓了全國各地近2萬名學生。 ”王福成坦言,購買相機免不了要“討價還價”,辦學校後,擁有了份穩定的收入,他才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博物館建設當中。

王福成始終記得,當自己還是品芳照相館裡的一名學徒時,當年的收入令他囊中羞澀,“當時的工資每月30多元,硬從微薄的工資中慢慢積攢,好幾個月節衣縮食,為的就是買一台相機”。而從三十幾年前第一件藏品——一款老式的海鷗203相機開始,王福成開始了漫長的收藏之路,在他看來,每一件藏品都記錄著一個故事。

最別致的紐扣照相機,是他歷時兩年、三上北京才最終獲得的寶貝。王福成說:“第一次去的時候錢帶得不足,第二次去價格沒有談攏,第三次發現相機還在那裡,最後一口氣花了3萬元,拿下了包括紐扣照相在內的幾部相機。”

在王福成心裡—直有這麼一個缺憾——沒有收藏到一台電影機。2009年的某天,在武漢崇仁路器材市場裡,他—下看到了一款珍貴的紅旗牌電影機。但是,當時器材城的老闆也對這台電影機愛不釋手,“他只有這唯一一台電影機,也不想賣”。王福成多次找到這位老闆,甚至是主動加價,最後他以誠心打動了老闆:“我告訴他,你將它放在器材城只能一個人欣賞,而我買了以後放在博物館裡,有更多人可以看到它的價值。”王福成最終以近1萬元的價格,獲得了這件寶貝。

不久,一個攝影發燒友打電話給王福成,說是也想買這台電影機,王福成依舊告訴他:“電影機不能轉手給你,但是你可以隨時到我的攝影博物館裡來看。”

談起辦館的初衷,王福成說,最開始收藏相機也多為興趣所致,相機也以國產的為主,藏品大多是他在品芳照相館當攝影師時使用過的相機。但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和對相機認識的深入,他發現攝影這160多年的歷史竟如此引人入勝。開辦攝影博物館的念頭在他心裡萌生。王福成明白要辦一個成型的博物館,各年代各國家的相機都應有所涉獵,慢慢地王福成把眼光瞄向國外的相機,並將其一個個“搜”入囊中。他每去一個地方,當地的攝影器材城的舊貨市場、收藏市場都會成為他的淘寶之地。“武漢的相機以國產的居多,北京、上海舶來品多。”

”王福成坦言,購買相機免不了要“討價還價”,辦學校後,擁有了份穩定的收入,他才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博物館建設當中。

王福成始終記得,當自己還是品芳照相館裡的一名學徒時,當年的收入令他囊中羞澀,“當時的工資每月30多元,硬從微薄的工資中慢慢積攢,好幾個月節衣縮食,為的就是買一台相機”。而從三十幾年前第一件藏品——一款老式的海鷗203相機開始,王福成開始了漫長的收藏之路,在他看來,每一件藏品都記錄著一個故事。

最別致的紐扣照相機,是他歷時兩年、三上北京才最終獲得的寶貝。王福成說:“第一次去的時候錢帶得不足,第二次去價格沒有談攏,第三次發現相機還在那裡,最後一口氣花了3萬元,拿下了包括紐扣照相在內的幾部相機。”

在王福成心裡—直有這麼一個缺憾——沒有收藏到一台電影機。2009年的某天,在武漢崇仁路器材市場裡,他—下看到了一款珍貴的紅旗牌電影機。但是,當時器材城的老闆也對這台電影機愛不釋手,“他只有這唯一一台電影機,也不想賣”。王福成多次找到這位老闆,甚至是主動加價,最後他以誠心打動了老闆:“我告訴他,你將它放在器材城只能一個人欣賞,而我買了以後放在博物館裡,有更多人可以看到它的價值。”王福成最終以近1萬元的價格,獲得了這件寶貝。

不久,一個攝影發燒友打電話給王福成,說是也想買這台電影機,王福成依舊告訴他:“電影機不能轉手給你,但是你可以隨時到我的攝影博物館裡來看。”

談起辦館的初衷,王福成說,最開始收藏相機也多為興趣所致,相機也以國產的為主,藏品大多是他在品芳照相館當攝影師時使用過的相機。但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和對相機認識的深入,他發現攝影這160多年的歷史竟如此引人入勝。開辦攝影博物館的念頭在他心裡萌生。王福成明白要辦一個成型的博物館,各年代各國家的相機都應有所涉獵,慢慢地王福成把眼光瞄向國外的相機,並將其一個個“搜”入囊中。他每去一個地方,當地的攝影器材城的舊貨市場、收藏市場都會成為他的淘寶之地。“武漢的相機以國產的居多,北京、上海舶來品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