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恩來總理為何一直沒有回故鄉淮安?很快,就是他誕辰120周年

風範長存照人心

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 今天上午, 我市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 通報籌備工作進展並部署下一步工作。

市委書記 姚曉東

市委書記姚曉東要求, 思想上把握主基調, 以富有成效的紀念活動回應習總書記殷切囑託;推進上把握主脈絡, 以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加快專案實施;統籌上把握主方向, 以各項工作的有機結合提升整體成效。

姚曉東指出, “把周總理家鄉建設好, 很有象徵意義”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淮安幹部群眾的重要囑託, 也是舉辦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的核心要義。 要履職盡責、勇於擔當, 堅持將“內塑精神、外樹形象、促進發展”要求貫穿整個活動始終, 力爭把活動辦成全面展示淮安發展成就和鮮明形象、群眾支持參與、飽含家鄉情感的“民心工程”。

姚曉東說,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的開展和專案推進既要隆重熱烈, 更要務實節儉。 各責任單位要進一步強化時間意識和細節意識, 以向周恩來總理致敬的態度, 精細實施、精彩展現。 要將紀念活動和我市開展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全域性工作有機結合, 注重整合資源、注重內容結合、注重搶抓時機, 進一步放大綜合效應。

代市長蔡麗新主持會議, 她要求各責任單位提升工作站位元, 按照總體部署,

強化協調配合, 確保各項任務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

據瞭解,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我市確立了10個重點方面、30個專案的活動方案。目前各項籌備工作積極穩妥、進展順利。

周恩來為何一直沒有回故鄉淮安

1941年春,周恩來在重慶曾作過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到“母親冷落的墳地還在日占區,自己多麼希望能回家鄉去清掃墳上的落葉啊”!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周恩來也率領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在重慶的送別會上,他對記者說:“36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因為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華里,周恩來的思母、思鄉之情倍增。

淮安近在咫尺,而且是解放區,但為什麼沒能成行呢?1991年10月25日,周恩來的生前衛士韓福裕對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的秦九鳳揭開了謎底:1950年1月,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動員幹部過好“土改關”所作的報告中,曾坦陳自己的思鄉之情,以及4年前沒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說:“那時我就想從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他接著說:“但我考慮再三,終究沒有回去。當時我考慮是下邊三個原因:一、淮安當時雖是解放區,但從我和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談判中,我判斷出蔣介石遲早是要打內戰的。如果我當時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陰我外婆的萬家都是名門望族,親友很多,一些因我回去而見過我的親友等人,有的必然會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二、當時我們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屬的蘇皖邊區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後,周、萬兩家我的親戚中會有部分人因為與我這層關係而給地方土改帶來困難。三、當時時局不穩,我回淮安就必然牽動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地方各級領導,給他們增加安全保衛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煩。所以我終究沒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鄉淮安去,沒有到我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

由此可以看出,周恩來之所以沒能如願以償回故鄉,除了擔心給地方領導增添麻煩、帶來負擔,更怕影響地方政府的工作和親友安危,心裡裝的只有事業與他人,唯獨沒有自己。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曾談到,她的爸爸周恩壽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時,伯伯不准”。

周恩壽因身體原因,按照兄長周恩來的意見提前內退回家。退休以後,他經常叨念:15歲離開老家淮安,轉眼已經四五十年了,真想回家看看!為此,他曾不止一次向周恩來提出回家看看的請求。有一回,周恩壽被周恩來叫到中南海西花廳觀賞盛開的海棠花,周恩壽乘著周恩來興致很高的機會委婉地說:“哥哥,聽爾輝來信說,駙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舊,尤其是你住過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淮安縣委已經說了,要幫著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裡面的幾戶人搬出來。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麼修?”

周恩來隨即明確回答說:“不用了。淮安縣委來人,我已經給他們講過了。院裡的住戶不需搬遷,我們的房子,尤其是我住過的房子,要塌就讓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許翻蓋維修,更不允許搞什麼紀念館組織群眾參觀。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義的那一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只要活著,就不許搞。”

1965年春節前夕,周恩壽得悉周恩來要平掉淮安祖墳時,再次提出專程回故鄉料理此事,既為哥哥分憂、帶頭移風易俗,又實現自己探望故鄉的願望,一舉兩得。當他提出這個請求時,周恩來還是拒絕了,堅持讓侄兒周爾萃回去辦理此事,還是那個道理:“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後,省裡、縣裡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還是等在西安的爾萃回去辦吧,他母親在淮安,是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

這一思想,貫穿了周恩來的一生,也是周恩來沒能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周恩來不僅自己堅持這樣做,而且他的同胞兄弟也被迫作出情感上的犧牲,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留下終身遺憾。周恩壽臨終前曾動情地對夫人說:我死以後,你們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在我老家的後院小時種過菜的地方深埋,讓我回到家鄉去看一看。

為了維繫共和國這艘載有8億人口的“大船”不致傾覆,進而到達勝利的彼岸,他至死堅守在“擺渡人”的崗位上,哪還有心思顧及他所眷念的“小家”故鄉呢?!

記者:范澤源 編輯:常曉璐、鄭嶺

部分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據瞭解,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我市確立了10個重點方面、30個專案的活動方案。目前各項籌備工作積極穩妥、進展順利。

周恩來為何一直沒有回故鄉淮安

1941年春,周恩來在重慶曾作過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到“母親冷落的墳地還在日占區,自己多麼希望能回家鄉去清掃墳上的落葉啊”!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周恩來也率領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在重慶的送別會上,他對記者說:“36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因為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華里,周恩來的思母、思鄉之情倍增。

淮安近在咫尺,而且是解放區,但為什麼沒能成行呢?1991年10月25日,周恩來的生前衛士韓福裕對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的秦九鳳揭開了謎底:1950年1月,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動員幹部過好“土改關”所作的報告中,曾坦陳自己的思鄉之情,以及4年前沒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說:“那時我就想從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他接著說:“但我考慮再三,終究沒有回去。當時我考慮是下邊三個原因:一、淮安當時雖是解放區,但從我和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談判中,我判斷出蔣介石遲早是要打內戰的。如果我當時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陰我外婆的萬家都是名門望族,親友很多,一些因我回去而見過我的親友等人,有的必然會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二、當時我們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屬的蘇皖邊區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後,周、萬兩家我的親戚中會有部分人因為與我這層關係而給地方土改帶來困難。三、當時時局不穩,我回淮安就必然牽動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地方各級領導,給他們增加安全保衛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煩。所以我終究沒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鄉淮安去,沒有到我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

由此可以看出,周恩來之所以沒能如願以償回故鄉,除了擔心給地方領導增添麻煩、帶來負擔,更怕影響地方政府的工作和親友安危,心裡裝的只有事業與他人,唯獨沒有自己。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曾談到,她的爸爸周恩壽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時,伯伯不准”。

周恩壽因身體原因,按照兄長周恩來的意見提前內退回家。退休以後,他經常叨念:15歲離開老家淮安,轉眼已經四五十年了,真想回家看看!為此,他曾不止一次向周恩來提出回家看看的請求。有一回,周恩壽被周恩來叫到中南海西花廳觀賞盛開的海棠花,周恩壽乘著周恩來興致很高的機會委婉地說:“哥哥,聽爾輝來信說,駙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舊,尤其是你住過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淮安縣委已經說了,要幫著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裡面的幾戶人搬出來。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麼修?”

周恩來隨即明確回答說:“不用了。淮安縣委來人,我已經給他們講過了。院裡的住戶不需搬遷,我們的房子,尤其是我住過的房子,要塌就讓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許翻蓋維修,更不允許搞什麼紀念館組織群眾參觀。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義的那一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只要活著,就不許搞。”

1965年春節前夕,周恩壽得悉周恩來要平掉淮安祖墳時,再次提出專程回故鄉料理此事,既為哥哥分憂、帶頭移風易俗,又實現自己探望故鄉的願望,一舉兩得。當他提出這個請求時,周恩來還是拒絕了,堅持讓侄兒周爾萃回去辦理此事,還是那個道理:“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後,省裡、縣裡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還是等在西安的爾萃回去辦吧,他母親在淮安,是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

這一思想,貫穿了周恩來的一生,也是周恩來沒能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周恩來不僅自己堅持這樣做,而且他的同胞兄弟也被迫作出情感上的犧牲,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留下終身遺憾。周恩壽臨終前曾動情地對夫人說:我死以後,你們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在我老家的後院小時種過菜的地方深埋,讓我回到家鄉去看一看。

為了維繫共和國這艘載有8億人口的“大船”不致傾覆,進而到達勝利的彼岸,他至死堅守在“擺渡人”的崗位上,哪還有心思顧及他所眷念的“小家”故鄉呢?!

記者:范澤源 編輯:常曉璐、鄭嶺

部分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