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隋帝國何以滅亡?

大隋帝國何以滅亡?

熊彭宇

隋朝(581年-618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 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 即隋文帝, 定國號為“隋”, 定都大興城, 北周覆亡。 大業元年605年, 隋煬帝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並於次年(606年)遷都洛陽。 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但是這樣的一個朝代卻只存在了區區數十年, 很長時間以來, 人們都將隋朝的滅亡歸因於隋煬帝的荒淫無度, 其實這是很大的誤區。

不可否認,

隋煬帝的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是隋朝滅亡的一大因素, 但這僅僅是一個原因, 並非根本原因。 隋朝社會矛盾的激化, 有一個積累過程。 “跡其衰怠之源, 稽其亂亡之兆, 起自高祖, 成于煬帝, 所由來遠矣, 非一朝一夕”, 《隋書》中的這句話還是比較公道的。 鄙人細細分析, 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科舉制度出現, 侵犯世家利益。 隋王朝的建立是通過宮廷政變實現的, 這次改朝換代僅僅是士族集團內部權力的轉移, 舊有的統治秩序沒有被打亂, 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格局並沒有改變, 楊堅集團本來就是關隴士族集團的主要成員, 而各級政權的官僚成員大都仍是北周舊貴族官僚。 而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 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 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但同樣的, 中下層的人升官的機會增加, 那麼相對應的上層的人升官的機會就減少了, 而且在隋朝之前是沿用的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 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 但自河陰之變後, 此制亦流於形式。 這樣的制度說到底就是世家的一個制度, 是專門讓世家的子弟去做官的, 現在變成了科舉制, 侵犯到了世家的利益, 這樣就造成了一定的社會矛盾。

二、外族矛盾突出, 多次討伐失利。 當時的隋朝周圍存在著許多的外族, 如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等。 北周權臣楊堅系出華陰楊氏,

是世族中的高門, 楊堅女兒楊麗華是北周宣帝的正後。 北周宣帝去世後, 於581年二月代周稱帝, 建國隋朝。 隋文帝建國後冷落突厥, 進貢禮數微薄, 使得突厥各部怨恨隋朝。 而嫁給沙缽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 因為不甘心北周被隋文帝楊堅篡位, 屢次勸沙缽略可汗出兵, 為周室復仇。 這戰爭從581年一直到602年才算是結束, 雖然是以隋朝的勝利而結束, 但是隋朝在此也是有所損失的, 南方方面, 南中地區由隋廷派兵駐守南寧州(即南朝時期的寧州), 但實際上由當地豪族爨(cuàn)氏管轄, 爨氏也發展成民族。 不久爨族反隋, 597年隋文帝遣史萬歲率兵征討, 至西洱河、滇池一帶擊敗。 爨族主要人物爨震、爨玩入朝, 被隋文帝所殺。 東北亞有高句麗、新羅、百濟、倭國與流求。
高句麗是東北亞的強國, 國都長安城(今平壤)。 隋滅南朝陳後, 高句麗平原王即備戰防禦隋軍來犯。 598年高句麗嬰陽王率眾萬餘人攻遼西。 隋文帝借此發動大軍三十萬, 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然而路徒險惡, 死傷慘重, 隋文帝只好退兵。 可見當時的隋朝外部也是非常不安定的。

三、修建大運河, 勞民傷財。 據史料記載:“大業元年(605年)三月, 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人開通濟渠, 自洛陽西苑引穀、洛之水達于黃河;又自板諸(河南滎陽東北)引黃河水曆滎澤入汴水;複自開封之東引汴入泗, 達于淮水。 同年發淮南民十余萬整修邗溝(山陽瀆), 自山陽(今江蘇淮安)引淮水經江都(揚州)至揚子入江。 大業四年(608年)正月,

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 “引沁水南達於河, 北通涿郡”。 大業六年(610年), 下令開江南河, 從京口(江蘇鎮江)到達余杭。 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工程之一。 如此浩大的工程, 利於千秋萬代。 大運河的長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 它的完成, 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和我國古老的長城一樣, 大運河千百年來飲譽世界。 運河開通以後, “商旅往返, 船乘不絕”。 唐朝文學家皮日休說, 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 南運江都之轉輸, 其為利也博哉!”(《皮子文藪·汴河銘》)他還在《汴河懷古》一詩裡讚頌這條大運河說:“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運河的開通, 還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 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另外,運河的開通,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也起了促進作用。但是同樣的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主要也是隋煬帝的急功近利,這樣浩大的工程,如果慢慢來,多分幾次,多給數十年時間來完成的話就可以減少很大的徭役負擔。

四、削弱世家大族勢力,引發不滿。前文也說了,隋文帝楊堅是依靠關隴貴族奪取了北周的江山,所以給與了關隴貴族很大的權力,但是楊堅也想對其有所限制。開皇六年,隋文帝楊堅廢除自北魏以來的家兵制,命各大門閥的數萬家兵都改回本姓,家兵制便漸漸消失,但舊習難改,關隴貴族中又興盛起“認假子”,就是將一些家丁認為自己的兒子,這樣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蓄養為家丁,成為了從前家兵制的一種變形,只不過數量不多,也不像家兵那樣用兵甲武裝,楊堅也就睜隻眼閉隻眼,沒有管這件事。但這些假子並不是被門閥們收養在府中,很多都已經深入軍隊,控制住軍權,這就是關隴貴族的根基,想動他們很難,楊堅也奈何不得。相對于關隴貴族在隋王朝的鼎盛,山東士族在中央朝廷的勢力卻相對較弱,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方面是隋王朝輕視儒學,廢除山東士族賴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度,使山東士族普遍心懷不滿,大都專注教育而不願從政。

另一方面,發生在數十年前的河陰之變,爾朱榮將北魏朝廷中的山東士族屠殺殆盡,使山東士族各大名望世家都遭受重創,數十年都未能恢復元氣。但最關鍵的原因卻是隋王朝是北周的延續,由宇文泰的關隴勢力建立,而山東士族主要效力于高歡的北齊,楊堅得位元不正,他需要關隴貴族的支援,因此中央朝廷中九成以上的官員都來自于關隴勢力,尤其軍隊幾乎都被關隴勢力所控制。皇帝楊堅的不信任、關隴貴族的排擠,幾乎使山東士族在朝廷中無立錐之地,只能通過九品中正的延續,廣泛分佈官府中。儘管楊廣即位後大力扶持山東士族對抗關隴貴族,不惜讓內閣宰相出現了兩個聞喜裴氏,但楊廣登基畢竟只有數年,山東士族在朝中的勢力還是很微弱,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博陵崔氏,基本上都沒有出任朝廷高官。

五、三征高句麗,嚴重消耗國力。先前隋煬帝楊廣打突厥、打吐谷渾,都打得很漂亮,但打一個小國高句麗卻連連失敗。打強大的突厥、吐谷渾都沒有用傾國之兵,一個人口數百萬,兵力十余萬的高句麗,卻動用軍隊一百二十萬,幾乎就是傾國之兵,還有無數的後勤民夫,這需要多少糧食與財力?

一征高句麗,山東已經有人造反,或許這時可以說,是楊廣沒有把這些小人物造反放在心上。可二征高句麗,楊玄感造反,跟著他造反的重臣高官不計其數,甚至皇族也參與了,整個統治階層的基礎開始動搖,全國造反之火越演越烈,突厥數十萬大軍屯於邊境,虎視眈眈,隋朝面臨非常嚴重的內憂外困。可就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重局勢下,楊廣居然還要三征高句麗,為一個根本談不上隋王朝核心利益的東北小國,不惜毀掉自己父親創建的帝國,他是愚蠢嗎?

以楊廣的雄才大略,他心裡比誰都清楚,而且隋軍在征高句麗之前百戰百勝,親征滅掉吐谷渾,也幾乎將突厥打得滅亡,可征高句麗,死傷了上百萬軍隊,最後卻連一個小國的根基都未傷到,是楊廣不懂軍事嗎?平南之戰是他指揮,開皇二十年的突厥之戰是他指揮,滅掉吐谷渾都是他指揮,他怎麼可能不懂軍事?!

說得底,楊廣想把關隴貴族控制的整個北方的軍隊全部葬送,然後調南方之軍北上,將關隴貴族勢力徹底打殘,另外也能拖死高句麗,把兩個威脅都解除。事實證明,楊廣通過三征高句麗,極大的削弱了關隴貴族與士族的力量。隋唐演變中,沒有一個領袖是原有的世家大族,從李唐奪位後欲與五姓聯姻數次不成就可以看出:李唐根本就算不上大族。也因此才能逃過三征高句麗的磨盤。

而至於楊廣為什麼那麼急切的要打擊關隴貴族?看一下當時楊廣面對的局面就知道,外有關隴貴族把持朝政,內部宗室孤弱,楊廣子嗣單薄。三個兒子,大兒子楊昭早死、二兒子楊暕不爭氣、三兒子楊杲年幼,孫子都一樣年幼,他是怕子孫年幼懦弱,鎮不住關隴貴族,隋朝最後被關隴貴族們所篡。所以他才急於在自己手中徹底廢掉關隴貴族,他就是在用高句麗之戰進行一次豪賭,用大隋帝國做賭注,將大隋最大的威脅——關隴貴族徹底剷除,抽去他們的脊樑,將他們改變為關隴士族,和山東士族及南方士族對抗。這樣,大隋的三大利益集團便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大隋王朝才能長治久安。而反隋朝的起義最先是從齊郡、清河郡、平原郡等地爆發,這絕不是簡單的農民起義,而是有著極其深刻歷史背景:這些地區是北齊的核心統治區域,民風驍勇彪悍,北齊遺臣極多,對隋朝普遍不滿,像劉霸道、孟讓等人都是,所謂農民起義,農民不過是炮灰而已。

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才導致大隋帝國二世而亡。

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另外,運河的開通,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也起了促進作用。但是同樣的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主要也是隋煬帝的急功近利,這樣浩大的工程,如果慢慢來,多分幾次,多給數十年時間來完成的話就可以減少很大的徭役負擔。

四、削弱世家大族勢力,引發不滿。前文也說了,隋文帝楊堅是依靠關隴貴族奪取了北周的江山,所以給與了關隴貴族很大的權力,但是楊堅也想對其有所限制。開皇六年,隋文帝楊堅廢除自北魏以來的家兵制,命各大門閥的數萬家兵都改回本姓,家兵制便漸漸消失,但舊習難改,關隴貴族中又興盛起“認假子”,就是將一些家丁認為自己的兒子,這樣少則幾百,多則上千,蓄養為家丁,成為了從前家兵制的一種變形,只不過數量不多,也不像家兵那樣用兵甲武裝,楊堅也就睜隻眼閉隻眼,沒有管這件事。但這些假子並不是被門閥們收養在府中,很多都已經深入軍隊,控制住軍權,這就是關隴貴族的根基,想動他們很難,楊堅也奈何不得。相對于關隴貴族在隋王朝的鼎盛,山東士族在中央朝廷的勢力卻相對較弱,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方面是隋王朝輕視儒學,廢除山東士族賴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度,使山東士族普遍心懷不滿,大都專注教育而不願從政。

另一方面,發生在數十年前的河陰之變,爾朱榮將北魏朝廷中的山東士族屠殺殆盡,使山東士族各大名望世家都遭受重創,數十年都未能恢復元氣。但最關鍵的原因卻是隋王朝是北周的延續,由宇文泰的關隴勢力建立,而山東士族主要效力于高歡的北齊,楊堅得位元不正,他需要關隴貴族的支援,因此中央朝廷中九成以上的官員都來自于關隴勢力,尤其軍隊幾乎都被關隴勢力所控制。皇帝楊堅的不信任、關隴貴族的排擠,幾乎使山東士族在朝廷中無立錐之地,只能通過九品中正的延續,廣泛分佈官府中。儘管楊廣即位後大力扶持山東士族對抗關隴貴族,不惜讓內閣宰相出現了兩個聞喜裴氏,但楊廣登基畢竟只有數年,山東士族在朝中的勢力還是很微弱,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博陵崔氏,基本上都沒有出任朝廷高官。

五、三征高句麗,嚴重消耗國力。先前隋煬帝楊廣打突厥、打吐谷渾,都打得很漂亮,但打一個小國高句麗卻連連失敗。打強大的突厥、吐谷渾都沒有用傾國之兵,一個人口數百萬,兵力十余萬的高句麗,卻動用軍隊一百二十萬,幾乎就是傾國之兵,還有無數的後勤民夫,這需要多少糧食與財力?

一征高句麗,山東已經有人造反,或許這時可以說,是楊廣沒有把這些小人物造反放在心上。可二征高句麗,楊玄感造反,跟著他造反的重臣高官不計其數,甚至皇族也參與了,整個統治階層的基礎開始動搖,全國造反之火越演越烈,突厥數十萬大軍屯於邊境,虎視眈眈,隋朝面臨非常嚴重的內憂外困。可就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重局勢下,楊廣居然還要三征高句麗,為一個根本談不上隋王朝核心利益的東北小國,不惜毀掉自己父親創建的帝國,他是愚蠢嗎?

以楊廣的雄才大略,他心裡比誰都清楚,而且隋軍在征高句麗之前百戰百勝,親征滅掉吐谷渾,也幾乎將突厥打得滅亡,可征高句麗,死傷了上百萬軍隊,最後卻連一個小國的根基都未傷到,是楊廣不懂軍事嗎?平南之戰是他指揮,開皇二十年的突厥之戰是他指揮,滅掉吐谷渾都是他指揮,他怎麼可能不懂軍事?!

說得底,楊廣想把關隴貴族控制的整個北方的軍隊全部葬送,然後調南方之軍北上,將關隴貴族勢力徹底打殘,另外也能拖死高句麗,把兩個威脅都解除。事實證明,楊廣通過三征高句麗,極大的削弱了關隴貴族與士族的力量。隋唐演變中,沒有一個領袖是原有的世家大族,從李唐奪位後欲與五姓聯姻數次不成就可以看出:李唐根本就算不上大族。也因此才能逃過三征高句麗的磨盤。

而至於楊廣為什麼那麼急切的要打擊關隴貴族?看一下當時楊廣面對的局面就知道,外有關隴貴族把持朝政,內部宗室孤弱,楊廣子嗣單薄。三個兒子,大兒子楊昭早死、二兒子楊暕不爭氣、三兒子楊杲年幼,孫子都一樣年幼,他是怕子孫年幼懦弱,鎮不住關隴貴族,隋朝最後被關隴貴族們所篡。所以他才急於在自己手中徹底廢掉關隴貴族,他就是在用高句麗之戰進行一次豪賭,用大隋帝國做賭注,將大隋最大的威脅——關隴貴族徹底剷除,抽去他們的脊樑,將他們改變為關隴士族,和山東士族及南方士族對抗。這樣,大隋的三大利益集團便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大隋王朝才能長治久安。而反隋朝的起義最先是從齊郡、清河郡、平原郡等地爆發,這絕不是簡單的農民起義,而是有著極其深刻歷史背景:這些地區是北齊的核心統治區域,民風驍勇彪悍,北齊遺臣極多,對隋朝普遍不滿,像劉霸道、孟讓等人都是,所謂農民起義,農民不過是炮灰而已。

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才導致大隋帝國二世而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