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職場媽媽告訴你,孩子的歸屬感是什麼?怎樣建立孩子歸屬感的秘笈

有多少職場媽媽休完產假後, 就匆匆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照顧。

一旦進入職場, 陪伴孩子的時間就是那麼的難得。 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孩子的身體, 但對身邊這個小人的內心世界又關注到多少?

那麼, 又何為孩子的歸屬感呢?我的看法是:

一個孩子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家庭裡的重要一員, 他就能自覺維護這個家, 並經常為家做些有益的事情, 他的行為往往具有建設性。

如果他在家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感覺不到自己的重要性, 他在家裡自我感覺不好, 就會產生卑微感。 為了消除或者戰勝卑微感, 他就會用搗亂、破壞性行為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我們可能有一萬個理由對孩子說:“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 ”

但對於孩子, 他只是在不斷地體驗著:怎麼總是看不到媽媽, 怎麼媽媽總不管我的需求、不管我的感受。

毫無疑問, 我們絕大多數父母, 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心肝寶貝”, 但我們所做的事情, 確實給孩子的心靈留下了莫大的傷害:孩子的心沒有歸屬, 孩子在承受著被拋棄的感覺。

很長一段時間, 我三歲的女兒早上醒來一睜眼就問,

“媽媽, 你今天上班嗎?”

“今天, 媽媽要上班”

“媽媽, 我不想讓你上班”

“為什麼”

“因為我想和你在一起, 媽媽, 你是不是也不想上班”

“嗯, 媽媽知道你的想法, 媽媽也想和你在一起, 媽媽愛你, 上班是媽媽的責任, 媽媽一下班就回來陪你”

有時候剛星期二, 女兒會說,

“媽媽, 你都上好多天班了, 你是不是該休息了”

每天出門前, 女兒都會再確認一遍,

“媽媽, 你是不是, 一下班就回來了”

“嗯”

“媽媽, 是不是太陽還沒下山, 你就回來了”

“是的, 媽媽早早回來陪你在院子裡玩, 好嗎”

“好”, 這才會微笑著離開。

一到週五, 女兒就問,

“媽媽, 你睡起覺來上不上班”

“不上”

女兒會哈哈哈哈, 大笑著離開我, 去找妹妹玩。

這就是小孩子的內心世界, 真的好簡單, 只要媽媽的陪伴, 就整天都是快樂的。

回到正題, 媽媽怎麼才能讓孩子對家有了歸屬感呢。

我總結了五點經驗:

01/ 愛一朵花就要陪它綻放

孩子成長中的所有行為, 無不折射出成人行為方面的問題。 只有改變父母的態度, 規範父母的行為, 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 提高孩子。 你愛一朵花, 就要同他一起綻放;你愛孩子,

就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在綻放、成長過程中, 親子處在同一高度, 父母和孩子成了同一戰壕的戰友, 孩子不用仰望父母, 故而不會排斥父母。 和父母一起成長的孩子, 是不會在精神上孤獨寂寞的, 也不會在行為上走向偏執孤僻。

02/ 不要試圖主宰孩子

孩子因我們來到世界上,而不是為我們來到世界上,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更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孩子的人格和我們是平等的。對孩子來說,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沒有權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也不應成為我們實現願望的工具。父母不要主宰孩子、支配孩子、控制孩子,而是必須用民主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莫瑞斯•博森說過:“孩子的反抗都來自卑微感,平等待人的父母不會有‘不聽話的孩子’。”父母給予孩子民主和平等,孩子就會用民主和平等的態度來和父母溝通。

03/ 不要試圖改變孩子

試圖改變孩子的父母是不明智的,力求把孩子改造成第二個自己的人也是愚蠢的。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更改變不了孩子。我們面前只有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父母要以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教養影響孩子、感染孩子;用諸多美德和內在力量感化孩子、薰陶孩子。一句話,我們只有用愛的陽光雨露來滋養孩子,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讓孩子向著他的願望發展,就好像給予一棵植物跟隨陽光的自由。如果孩子能夠從內心體會到對自己人生的主宰感,就會隨之產生歸屬感。

04/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孩子有自己的尊嚴,孩子和我們一樣需要尊重。尊重孩子包括以下內容:不拆孩子的信件,不偷看孩子的日記,不竊聽孩子的電話,不調查孩子的異性朋友,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心靈不設防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父母。在家庭裡受到尊重的孩子,就會獲得人格的歸屬感。

05/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管理;讓孩子分擔部分家務勞動;給孩子委以重任,讓孩子放手做事;家裡的重大事情多和孩子商量;遇事多徵求孩子意見等等。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裡的重要一員,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裡不可或缺的位置。這樣,就能喚起孩子主人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久而久之,孩子會對這個家負起責任來,也會對自己負起責任來。

作者簡介:兩個女兒的媽媽,真心在今日頭條分享育兒經驗。未經作者——小姐倆的快樂生活 同意,不得在其他平臺轉載,否則作者會採用法律手段維權。

孩子因我們來到世界上,而不是為我們來到世界上,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更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孩子的人格和我們是平等的。對孩子來說,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沒有權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也不應成為我們實現願望的工具。父母不要主宰孩子、支配孩子、控制孩子,而是必須用民主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莫瑞斯•博森說過:“孩子的反抗都來自卑微感,平等待人的父母不會有‘不聽話的孩子’。”父母給予孩子民主和平等,孩子就會用民主和平等的態度來和父母溝通。

03/ 不要試圖改變孩子

試圖改變孩子的父母是不明智的,力求把孩子改造成第二個自己的人也是愚蠢的。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更改變不了孩子。我們面前只有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父母要以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教養影響孩子、感染孩子;用諸多美德和內在力量感化孩子、薰陶孩子。一句話,我們只有用愛的陽光雨露來滋養孩子,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讓孩子向著他的願望發展,就好像給予一棵植物跟隨陽光的自由。如果孩子能夠從內心體會到對自己人生的主宰感,就會隨之產生歸屬感。

04/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孩子有自己的尊嚴,孩子和我們一樣需要尊重。尊重孩子包括以下內容:不拆孩子的信件,不偷看孩子的日記,不竊聽孩子的電話,不調查孩子的異性朋友,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心靈不設防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父母。在家庭裡受到尊重的孩子,就會獲得人格的歸屬感。

05/建立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管理;讓孩子分擔部分家務勞動;給孩子委以重任,讓孩子放手做事;家裡的重大事情多和孩子商量;遇事多徵求孩子意見等等。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裡的重要一員,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裡不可或缺的位置。這樣,就能喚起孩子主人公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久而久之,孩子會對這個家負起責任來,也會對自己負起責任來。

作者簡介:兩個女兒的媽媽,真心在今日頭條分享育兒經驗。未經作者——小姐倆的快樂生活 同意,不得在其他平臺轉載,否則作者會採用法律手段維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