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萬曆初年的這一事件,埋下了張居正被清算的禍根

萬曆五年(西元1577年), 大明首輔張居正74歲的老父親去世了。 本來這在中國歷史上算不得一件大事, 但是, 由於張居正的處理方法, 致使發生了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奪情”事件。

所謂奪情, 是指奪去人倫常情, 盡力為國家服務的意思。 之所以會有奪情事件, 這還要從中國古代的慣例說起。 中國封建社會, 各朝各代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 所以, 對人倫之情無比看重。 如果像張居正一樣, 家中老父去世了, 上至朝廷官員, 下至平民百姓, 都要守制27個月, 期間不得進行娛樂活動, 官員還要辭職, 讀書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要是有所隱瞞的話, 是要開除公職的。

但對於張居正來說, 于公, 萬曆剛剛上位, 年紀尚幼, 後嘉靖時代才步入正軌;于私, 張居正在萬曆上臺後的五年裡, 通過一系列手段, 樹立起了個人權威, 他不想大權旁落。 有人洞察到了張居正的想法, 加上萬曆母親李太后也不想讓張居正走,

便提出了奪情的主意。

但是, 張居正位極人臣, 一舉一動都十分引人注目, 想要奪情並非易事。 在這之前, 明史上首輔奪情只有一次。 那是成化年間的首輔李賢, 也是和張居正一樣的情況, 在皇帝的旨意下奪情, 結果被其學生羅倫彈劾, 搞得焦頭爛額。 這次奪情, 成了李賢一生的政治污點。

張居正想奪情, 但又不能明目張膽, 所以像吏部提交了報告, 稱要回家守制。 但是, 他的報告態度曖昧, 中心思想是國事為大, 守制事小, 隨時聽從祖國召喚。 這樣的報告, 吏部當然不敢批, 轉到皇帝手裡。 當時, 朝政還是李太后說了算, 對於小萬曆來講, 倒未必不想讓張居正離開。 李太后本來就不願張居正走, 加上張居正如此的曖昧態度,

所以就順水推舟指示萬曆下詔挽留。 這樣, 張居正就留了下來。

張居正雖然留了下來, 可反對的聲浪卻一浪高過一浪。 這其中, 有些人是出於對張居正大權獨攬的不滿, 也有一些是出於堅決維護制度。

翰林院的吳中行率先發炮。

吳中行是張居正的學生, 本來對張居正評價頗高, 但他認為張居正在孝道上不能開這個壞頭, 否則, 如何領導滿朝文武。 這時, 天生異象, 有彗星劃過天空, 更使吳中行堅定張居正奪情是違反天意的。 隨後, 又有三個官員上書聲援吳中行。 張居正大怒, 報請皇帝對四人實施廷杖, 打得四人皮開肉綻。

另有官員鄒元標看不下去了, 上書直指張居正沒人性, 皇帝沒魄力。 張居正豈能容忍, 又對鄒元標廷杖八十。 幾個回合下來, 反對奪情的聲音徹底消失了, 沒人鬥得過大權在握張居正以及對張居正言聽計從的太后、皇帝。

平心而論, 從張居正為大明朝的作為來看, 他要奪情倒非全因私心, 對於反對聲音, 他本可以處理得更加圓滑、妥善。 但是, 人性的弱點敵不過權力的魅力, 獨掌大權的張居正選擇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粗暴的方式, 解決了奪情事件的反對者。 雖然, 取得了一時的勝利, 但卻喪失了道德制高點, 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