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情感注入新聞採編全鏈條

來源解放軍報

一篇文章能引人入勝, 其因素有多種, 比如標題抓人眼球、結構新穎別致、文字優美洗練等, 但最關鍵的一點, 還在於以情感人。 因此, 採訪時是否用心和官兵交流, 寫稿時是否傾注了對官兵的理解和關心, 筆端是否飽蘸了對軍旗、軍人和軍營的滿腔熱情, 無疑是一篇軍事新聞報導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老馬不老》一文的採編感悟, 對於軍事新聞人如何采寫出感人肺腑的稿件, 不無啟發。

老馬不老

———記青島支隊一級警士長馬慶榮

班長老馬究竟換過多少架梯子, 連他自己也記不清。 最早一架是木頭梯子,

用鐵絲綁的那種, 後來換成竹子做的, 再後來變成鐵的、鋁合金的……梯子越來越輕便, 老馬卻爬得越來越吃力。 46歲的年紀, 扛著個鐵傢伙, 領著戰士們跑, 他明顯感覺有些力不從心。

老馬名叫馬慶榮, 山東總隊青島支隊原甲型交通艇機電長, 常年管著全支隊營房和家屬區的水電。 他是一級警士長, 除了支隊長、政委以外, 支隊上下再沒人比他年齡大、兵齡長的。 一次, 支隊接待外單位參觀, 老馬正踩在梯子上維修線路。 一位解放軍上士看到他肩上的警銜十分驚訝:“這麼老的同志還幹這個, 真得向您學習, 可以合張影嗎?”老馬乾脆地回答:“當然可以, 咱們都是兵, 互相學習, 共同進步。 ”上士的話雖然好聽, 老馬心裡卻不大認可,

老同志為啥就不能幹這個?再說男人四十一枝花, 我還年輕著呢。

27年前, 馬慶榮還是小馬時, 和10來個同鄉一起當兵入伍。 沒過幾年, 有的同鄉戰友退役了, 想趁著年輕打拼致富。 等他晉升四期士官時, 又有一批同鄉戰友離開了部隊。 後來, 留下來的戰友有的當了領導, 當年的“小夥伴”裡只剩下老馬還是個兵。

按說到了這個資歷, 老馬也是老同志了, 可他還保持著當新兵時的狀態——政治教育筆記, 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床鋪上的被子, 方方正正、一絲不苟;每次集合站隊, 第一個到操場;每次隱患排查, 最後一個離開。 指導員歲數小他十幾歲, 中隊長兵齡少他十來年, 一提起老馬, 倆主官那叫一個心服口服:當兵27年熱情不減、標準不降、拼勁不衰,

馬老兵從來不顯老!

有人說, 老馬“不顯老”, 可能是基因使然。 他父親壯年時, 一條腿肌肉萎縮, 但他不認命, 為了養家幹起副業;母親因病半身不遂, 熬了幾年不能自理的日子, 見大兒子探親回家, 還習慣性地想起身做飯。 好家風, 給了老馬一個有心勁、願吃苦的好底子。 入伍前, 他割過麥子, 在車間抬過鐵水, 賺一天5塊錢的辛苦錢。 到部隊後, 工作也不輕鬆, 老馬卻更來勁了。 為啥?他說, 部隊培養人, 累也值。

因為情願, 所以心甘。 媳婦埋怨他:“都奔五了, 還爬那麼高, 不要命了?”老馬也知道, 自己血壓低壓100、高壓160, 降壓藥這些年就沒斷過, 有時候踩梯子, 小腿肚子直打哆嗦。 可是, 一想到支隊機關和4個基層單位上千號官兵以及7棟家屬樓裡的180多戶人家,

他就有了勁, 扛著梯子健步如飛。 他說, 工作湊合幹, 丟不起那人。

身體機能老化, 他咬牙挺著;知識技術老化, 他悶頭趕上。 教導隊、機動大隊搬遷到新址, 設備都換成了新的。 空調機組、消防系統、熱水泵機……撫摸著嶄新的自動化設備, 老馬如獲至寶、神采飛揚, 一閑下來就鑽進機房啃說明書, 邊學習邊研究邊鼓搗。 支隊領導見了嘖嘖稱讚:“瞧老馬這勁頭, 年輕人也比不上!”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中隊評功評先有意向老馬傾斜。 誰料他不樂意了:“這麼個評法, 年輕人咋出頭?”聽說愛人被評上“好軍嫂”, 老馬吹起“枕邊風”:一些老士官還在兩地分居, 比我們難多了, 不如把這個榮譽讓出來……話說回來, 資格老怎麼說也是“香餑餑”。

老馬有個舅家表弟, 為一名炊事員轉士官的事來找他:“你跟領導說得上話, 幫幫忙唄。 ”誰知老馬擺擺手說:“我臉皮薄, 開不了這個口。 ”

老馬也曾年輕過, 知道花有重開日, 人無少年時。 一想到還有幾年就退休, 他有些擔心起來:幾名技術骨幹到了晉選士官的節骨眼上, 如果人才留不住, 部隊就會受損失。 在領導辦公室門口, 老馬拉下老臉, 拉磨似地遊說, 破了“不開口”的例。

叔本華說, 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 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聽到這句話, 老馬笑了:“部隊事業蒸蒸日上, 幹到啥時候都來勁, 何況我離老還遠著呢!”

(刊登於2016年8月9日《人民武警報》)

【編輯隨感】

《老馬不老》這篇人物通訊, 刊發于《人民武警報》的“我是黨員”欄目。 該欄目講述普通共產黨員的故事,貴在視角低平,把人寫得有血有肉,因此佳作頻現。

平心而論,在這個欄目裡,《老馬不老》的品質和分量都不算第一流,但其孕育、生產到最後見報的過程反復說明了一點:為新聞採編鏈條的每一道環節加注情感“潤滑”、讓採編者的每一次經手都帶有情感“助推”,新聞作品就更能打動人、感染人。

去年是建黨95周年,關於黨建工作的報導很多。七一前夕,武警青島支隊投來一篇反映黨員先進事蹟的通訊稿件,僅有一處細節比較生動:一批外單位官兵來營參觀,發現埋頭維修線路的竟是一位一級警士長。他們很受感動,說“這麼老的同志還幹這個”,上前請求合影。警士長馬慶榮欣然同意,但他說,不覺得自己是個“老同志”。

這隻言片語撥動了編輯的神經。基層黨員形象,就是黨的形象在基層的投射。能夠打動戰友、打動編輯的黨員形象,一定能夠打動讀者。

怦然心動之後,編輯開始考慮如何寫好這個人物,喚起讀者情感共鳴。一個27年兵齡、25年黨齡的老兵,從哪個角度看過去,形象都會很豐滿。寫他什麼?編輯以第一讀者的身份、以普通官兵的視角反復品讀這個偶遇和對話的細節,捕捉動情之處,認為老馬不服老、不倚老是一個突出品質。現實中,像老馬這樣的老兵都會面臨身體機能老化、知識技術老化的尷尬和矛盾,需要典型的感召。同時,老馬黨性不老、底色不改、活力不減,在改革大考、任務大考和整風大考中顯得更為可貴,對黨齡較長、職務不低的同志尤其有教育引導意義。

編輯向青島支隊回饋了修改意見,希望他們挖掘典型。幾經等待,二稿傳來。人物形象更立體了,但觸感生硬,文章讀起來覺得乾澀無趣。這是因為採訪者動了腦,但不夠動情。編輯不忍捨棄,用了一個非常規的辦法——找到退役不久的青島支隊原新聞報導員謝國軍,請他幫忙。這次的任務已經不是小謝的本分,讓他顧慮重重。但抱著對報社和老班長的感情,小謝應允了。他平時上班不好請假,就請老馬跑到了膠州。兩個老兵認認真真坐下來,開始採訪。

兩個小時,挖一個老黨員的故事,已經很難。更難的是,就算是舊相識,老馬接受採訪也過於靦腆、謹慎,一不吹牛,二無牢騷,功過更是閉口不談。小謝跳出工作層面,從老馬父親的工傷和母親的重病聊起,觸動了老馬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打開了話匣子。後來,他花了3個晚上,整理出2800字的初稿。

修改《老馬不老》時,編輯們反復醞釀感情,三易其稿,盯准了這個欄目的定位,也萃取了這個典型的營養。濃郁的情感,起筆就撲面而來。報社年終業務講評時,總編輯完整複述了這篇報導的開頭部分。

從淘汰稿件的片段中挖掘出人物典型,樹立了一個樸實動人的黨員形象,這篇稿件應該說無“情”不成書。

發現線索,需要情感親潤。新聞工作者接觸大量資訊,需要情感的“耦合劑”,與資訊同頻,以“第六感”感知資訊價值的高低。褲腿沾了泥土,心裡有了真情,才能真正接地氣,在部隊最基層、工作最末端的地方掐嫩芽、抓活魚,於無聲處聽驚雷。

深入採訪,需要情感彌合。採訪者與被採訪者的閱歷、價值觀、各種習慣都會存在差異,可能使交流遇到阻礙。用情感“快速粘合”,加強關係韌性,能夠使溝通順暢,推動採訪有效進行。特別是到部隊採訪,經常遇到官兵表達能力有限這個難題。講感情、重感情,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前提,也是最有用的採訪技巧,能讓記者與官兵默契交融,心靈互通。

暢達寫作,需要情感啟動。劉勰說:“吐納英華,莫非情性。”“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巴金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寫作是人類精神中最情感化的一個領域。真誠地表達真實情感,是寫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寫作中,記者將採訪到的事實還原為傳播資訊,融入其中的情感體驗,就成為新聞作品蘊含的情感基調。如果寫作者的情感與作品應有的情感不一致,讀者就不會在閱讀時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做好編輯,需要情感昇華。資訊的終點站是頭腦,情感的終點站是心靈。人是情感動物,因此新聞不僅要傳播資訊,更要傳遞情感,這是優秀新聞作品應該承擔的使命。情感是作品的溫度,也是作品的高度。編輯在打磨文字的同時,只有以點睛之筆觸動讀者心靈,幫助讀者實現情感宣洩、審美滿足、價值認同,才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作者系人民武警報社政工編輯室編輯)

責任編輯:呂俊平

該欄目講述普通共產黨員的故事,貴在視角低平,把人寫得有血有肉,因此佳作頻現。

平心而論,在這個欄目裡,《老馬不老》的品質和分量都不算第一流,但其孕育、生產到最後見報的過程反復說明了一點:為新聞採編鏈條的每一道環節加注情感“潤滑”、讓採編者的每一次經手都帶有情感“助推”,新聞作品就更能打動人、感染人。

去年是建黨95周年,關於黨建工作的報導很多。七一前夕,武警青島支隊投來一篇反映黨員先進事蹟的通訊稿件,僅有一處細節比較生動:一批外單位官兵來營參觀,發現埋頭維修線路的竟是一位一級警士長。他們很受感動,說“這麼老的同志還幹這個”,上前請求合影。警士長馬慶榮欣然同意,但他說,不覺得自己是個“老同志”。

這隻言片語撥動了編輯的神經。基層黨員形象,就是黨的形象在基層的投射。能夠打動戰友、打動編輯的黨員形象,一定能夠打動讀者。

怦然心動之後,編輯開始考慮如何寫好這個人物,喚起讀者情感共鳴。一個27年兵齡、25年黨齡的老兵,從哪個角度看過去,形象都會很豐滿。寫他什麼?編輯以第一讀者的身份、以普通官兵的視角反復品讀這個偶遇和對話的細節,捕捉動情之處,認為老馬不服老、不倚老是一個突出品質。現實中,像老馬這樣的老兵都會面臨身體機能老化、知識技術老化的尷尬和矛盾,需要典型的感召。同時,老馬黨性不老、底色不改、活力不減,在改革大考、任務大考和整風大考中顯得更為可貴,對黨齡較長、職務不低的同志尤其有教育引導意義。

編輯向青島支隊回饋了修改意見,希望他們挖掘典型。幾經等待,二稿傳來。人物形象更立體了,但觸感生硬,文章讀起來覺得乾澀無趣。這是因為採訪者動了腦,但不夠動情。編輯不忍捨棄,用了一個非常規的辦法——找到退役不久的青島支隊原新聞報導員謝國軍,請他幫忙。這次的任務已經不是小謝的本分,讓他顧慮重重。但抱著對報社和老班長的感情,小謝應允了。他平時上班不好請假,就請老馬跑到了膠州。兩個老兵認認真真坐下來,開始採訪。

兩個小時,挖一個老黨員的故事,已經很難。更難的是,就算是舊相識,老馬接受採訪也過於靦腆、謹慎,一不吹牛,二無牢騷,功過更是閉口不談。小謝跳出工作層面,從老馬父親的工傷和母親的重病聊起,觸動了老馬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打開了話匣子。後來,他花了3個晚上,整理出2800字的初稿。

修改《老馬不老》時,編輯們反復醞釀感情,三易其稿,盯准了這個欄目的定位,也萃取了這個典型的營養。濃郁的情感,起筆就撲面而來。報社年終業務講評時,總編輯完整複述了這篇報導的開頭部分。

從淘汰稿件的片段中挖掘出人物典型,樹立了一個樸實動人的黨員形象,這篇稿件應該說無“情”不成書。

發現線索,需要情感親潤。新聞工作者接觸大量資訊,需要情感的“耦合劑”,與資訊同頻,以“第六感”感知資訊價值的高低。褲腿沾了泥土,心裡有了真情,才能真正接地氣,在部隊最基層、工作最末端的地方掐嫩芽、抓活魚,於無聲處聽驚雷。

深入採訪,需要情感彌合。採訪者與被採訪者的閱歷、價值觀、各種習慣都會存在差異,可能使交流遇到阻礙。用情感“快速粘合”,加強關係韌性,能夠使溝通順暢,推動採訪有效進行。特別是到部隊採訪,經常遇到官兵表達能力有限這個難題。講感情、重感情,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前提,也是最有用的採訪技巧,能讓記者與官兵默契交融,心靈互通。

暢達寫作,需要情感啟動。劉勰說:“吐納英華,莫非情性。”“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巴金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寫作是人類精神中最情感化的一個領域。真誠地表達真實情感,是寫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寫作中,記者將採訪到的事實還原為傳播資訊,融入其中的情感體驗,就成為新聞作品蘊含的情感基調。如果寫作者的情感與作品應有的情感不一致,讀者就不會在閱讀時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做好編輯,需要情感昇華。資訊的終點站是頭腦,情感的終點站是心靈。人是情感動物,因此新聞不僅要傳播資訊,更要傳遞情感,這是優秀新聞作品應該承擔的使命。情感是作品的溫度,也是作品的高度。編輯在打磨文字的同時,只有以點睛之筆觸動讀者心靈,幫助讀者實現情感宣洩、審美滿足、價值認同,才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作者系人民武警報社政工編輯室編輯)

責任編輯:呂俊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