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每天瞭解一個人——陸遊 千古絕唱《釵頭鳳》,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遊, 字務觀, 號放翁, 紹興人, 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遊一生筆耕不輟, 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 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 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 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

陸遊生逢北宋滅亡之際, 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 宋高宗時, 參加禮部考試, 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 後來又因堅持抗金, 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 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 投身軍旅, 任職于南鄭幕府。

次年, 幕府解散, 陸遊奉詔入蜀, 與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繼位後, 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

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 嘉泰二年, 宋甯宗詔陸遊入京, 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 官至寶章閣待制。 書成後, 陸遊長期蟄居山陰, 嘉定二年與世長辭, 留絕筆《示兒》。

1、初仕獻策

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 陸宰奉詔入朝, 由水路進京, 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 取名陸遊。 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 成長在偏安的南宋, 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 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隆興二年春, 陸游在鎮江任上結識張浚, 獻策出師北伐, 張浚讚揚為“志在恢復”。 四月, “隆興和議”將簽成, 陸遊上書東西兩府, 進言說:“合約簽訂之後, 皇上應駐紮建康、臨安, 金朝來使, 或到臨安、或到建康, 這樣以來,

可以爭取時間建都立國, 而不令金朝生疑。 ”時龍大淵、曾覿掌權, 陸游就對樞密使張燾說:“曾覿、龍大淵利用職權, 廣結私黨, 迷惑朝廷, 今日不除, 後患無窮。 ”張燾聞言奏報朝廷, 孝宗大怒, 貶陸游為建康府通判。 有人進言陸遊“結交諫官、鼓唱是非, 力說張浚用兵”, 朝廷即罷免了陸遊的官職。

陸遊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 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 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 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 並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裡。 遊山西村就是當時所做

2、鐵馬邊塞

乾道五年, 朝廷徵召已賦閑四年的陸游, 任為夔州通判。 乾道七年, 王炎召陸遊為幹辦公事, 陸游甚為欣喜,

隻身前往南鄭在南鄭幕府任職。 王炎委託陸游草擬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畫, 陸游作《平戎策》, 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 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 有力量就進攻, 沒力量就固守”。

陸游到王炎的軍幕後, 常到駱谷口, 仙人原, 定軍山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 並到大散關巡邏。 時吳璘之子吳挺代父掌兵, 驕傲放縱、多次因微小過失殺人, 王炎不敢得罪。 陸游建議用吳玠之子吳拱代替吳挺掌管兵權。 王炎認為“吳拱膽怯、缺少智謀, 遇到敵人必敗”, 陸遊反駁說:“吳挺遇敵, 又怎能保證他不敗?如果吳挺立有戰功, 更難駕馭。 ”至韓侂胄北伐時, 吳挺之子吳曦叛敵, 陸遊的話果然得到驗證。

十月, 朝廷否決北伐計畫的《平戎策》,

調王炎回京, 幕府解散, 出師北伐的計畫也毀於一旦, 陸遊感到無比的憂傷。 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 是陸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 這段生活雖只有八個月, 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3、沈園詩謎

據傳, 陸游初娶表妹唐琬, 夫妻恩愛, 因唐琬不孕, 為陸母所不喜, 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 陸游依母親心意, 另娶王氏為妻, 唐琬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趙士程。

十餘年後, 陸游春遊, 于沈園偶遇唐琬夫婦, 傷感之餘, 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紅酥手, 黃滕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錯, 錯, 錯!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閑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托。

莫, 莫, 莫!”。

唐琬看到後悲傷不已, 也依律賦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 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 淚痕殘, 欲箋心事, 獨雨斜欄。 難, 難, 難!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 夜闌珊, 怕人詢問, 咽淚妝歡。 瞞, 瞞, 瞞!”。

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憂鬱而死。 陸遊為此哀痛至甚, 後又多次賦詩憶詠沈園, 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

4、示兒複國

宋甯宗詔陸遊入京, 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之後, 嘉泰二年, 陸游回到山陰, 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辛棄疾拜訪陸遊, 二人促膝長談, 共論國事。 辛棄疾見陸遊住宅簡陋, 多次提出幫他構築田舍, 都被陸遊拒絕。 嘉泰四年, 辛棄疾奉召入朝, 陸遊作詩送別, 勉勵他為國效命, 協助韓侂胄謹慎用兵, 早日實現複國大計。

開禧二年,韓侂胄請甯宗下詔,出兵北伐,陸遊聞訊,欣喜若狂。宋軍準備充分,出師順利,先後收復泗州、華州等地。但韓侂胄用人失察,吳曦等裡通金朝,按兵不動,圖謀割據。陸遊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不久,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胄日益陷於孤立。開禧三年十一月,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胄,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

嘉定二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後,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陸遊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臨終之際,陸遊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早日實現複國大計。

開禧二年,韓侂胄請甯宗下詔,出兵北伐,陸遊聞訊,欣喜若狂。宋軍準備充分,出師順利,先後收復泗州、華州等地。但韓侂胄用人失察,吳曦等裡通金朝,按兵不動,圖謀割據。陸遊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不久,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胄日益陷於孤立。開禧三年十一月,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胄,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

嘉定二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後,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陸遊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臨終之際,陸遊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