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漁船」改造3500艘+新造240艘—廣東漁船更新改造“蛋糕”出爐

記者 鄺展婷

環境污染、過度捕撈、交通航運等因素, 正在加速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的衰退。 農業部近日連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 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關於調整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的通告》等檔, 出臺海洋漁船“雙控”管理、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伏季休漁三項重大改革制度, 控制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總量, 實現零增長、負增長, 由農業部報請國務院同意對沿海各省(區、市)下達階段性控制和壓減指標。

“到2020年, 完成不少於 3500 艘海洋捕撈漁船的更新改造任務, 每年支持更新改造一批大型鋼質外海生產漁船;建立3~5個海外漁業生產、加工基地,

新建遠洋漁船240艘, 打造廣東新時期外向型漁業。 ”近日公佈的《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 其中包含不少推動漁船更新改造、發展遠洋漁業裝備的內容, 或可為目前顯得較為低迷的漁船建造市場帶來一些盼頭。

漁業現代化 需要裝備更新

據統計, 廣東省95%的漁船是木質漁船。 漁業裝備老舊落後, 給漁業安全生產帶來很大壓力, 漁民的經濟效益也難以得到長期保障。 老舊漁船不僅經濟效益低, 排放和污染也高, 對海洋環境並不友好, 在我國和世界環保政策法規日益嚴格、漁業產業要求從資源利用轉向生態保護的今天, 優化漁船裝備結構,

提高漁業裝備品質和技術水準刻不容緩。

按照《規劃》, 廣東省將著力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漁業, 力爭到2020年, 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經營規模適度、一二三產業融合、數量品質效益並重、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漁業發展格局, 達到“一增強兩優化三提升”基本目標, 率先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

其中, 針對海洋捕撈方式, 《規劃》要求加速捕撈漁船的更新改造。 廣東省將逐步對現有納入國家捕撈強度控制範圍的漁船實施更新改造, 淘汰老、舊、木質漁船, 完善漁船先建後拆機制, 逐步淘汰雙船底拖網、帆張網和三角虎網等對海洋資源破壞較嚴重的作業方式,

推動“安全、節能、經濟、環保、適居”的標準化漁船建設。 同時, 加快大型鋼質漁船建設步伐, 鼓勵漁民淘汰近海小功率漁船, 整合船網功率指標, 以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建造大功率鋼質漁船, 壯大外海作業的大型鋼質圍網、燈光罩網船隊。

事實上, 廣東省對漁船的更新改造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自201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安排2.96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廣東新建遠洋及國內捕撈漁船補助以來, 廣東省漁船更新改造步伐得以加快, 以每年新建約200艘大中型鋼質海洋捕撈漁船的速度增長, 截至2015年年底, 該省共有鋼質海洋捕撈漁船1886艘, 玻璃鋼漁船8541艘, 遠洋漁船189艘。 但從比例看, 仍然沒有完全達到裝備升級的目的。

為了推動漁船更新改造的進度,

廣東省在2015年設立了專項資金用於標準漁船設計專案, 並公佈了由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的首批三類十型標準化海洋捕撈漁船船型。 據介紹, 該項目還在進行當中, 爭取到2019年年底, 廣東省標準化捕撈漁船船型資料庫至少有50款標準船型供漁民選擇。

“十三五”期間, 廣東省將投資25億元, 用於海洋漁船更新改造、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配備及升級改造, 以及漁船監控系統和資料處理中心的建設。 到2020年, 要完成不少於 3500 艘海洋捕撈漁船的更新改造任務, 每年支持更新改造一批大型鋼質外海生產漁船。

養殖科學化 引導遠海發展

近海過渡捕撈正在加速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 相對應的卻是水產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

這種情況下, 控制近海漁業, 發展遠洋漁業是必由之路。

在遠洋捕撈方面, 按照《規劃》, 廣東省計畫有序發展遠洋漁業, 在穩定和擴大現有作業區域的基礎上, 重點支持太平洋、印度洋、東南亞 、西非等區域遠洋漁業, 加強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探捕, 優先發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特別是南太平洋和東盟國家的漁業合作。 《規劃》鼓勵通過兼併重組方式, 建立若干家規模化生產、集團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資訊化管理的現代遠洋漁業企業, 新建或購置一批裝備先進的遠洋漁船和生產輔助船, 建設一批集補給、加工、運輸、倉儲、配送於一體的綜合型遠洋漁業海外基地。 據悉, 廣東省將投資9億元, 在“十三五”期間建立3~5個海外漁業生產、加工基地,新建遠洋漁船 240 艘,打造廣東新時期外向型漁業。

在養殖業方面,廣東省也將引導發展深藍漁業。據介紹,我國海洋養殖業主要集中在港灣和灣外10米等深線以內的沿岸海域,不少近海海域的過度養殖嚴重超過了港灣環境的負載能力,養殖業用海緊張,海灣水質富營養化以及沉積物和生物受污染影響了養殖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亟須向遠海發展。但目前深藍漁業的發展還存在不少科技方面的制約,廣東省希望通過對設施裝備、生產系統、保障補給等方面的諸多技術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攻關,到2020年建成1~2個深藍漁業示範點,打造設施裝備、作業生產、加工補給等多種作業模組相配套的深遠海漁業生產平臺,採取深遠海“錨居”和“遊弋”式相結合的漁業生產方式,形成規模化、工業化深藍漁業生產體系,集成構建示範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

業內專家介紹,海洋養殖裝備在漁業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我國在深遠海養殖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設計建造能力,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就承建了挪威深海養殖漁場。廣東省毗鄰南海,發展深遠海養殖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廣東省的船舶企業在深遠海養殖裝備建造、維護方面也同樣具備地域和建造能力的優勢。當地船企完全可以把握政策脈搏,積極考慮進入相關領域。《規劃》已經明確了將加大對漁船及船用裝備、網具、養殖機械設施、水產品加工設備技術的研發力度,加速推進節能高效漁業裝備的研發與應用,提升漁業設施化和機械化水準。

經營多元化 推進標準普及

一直以來,漁船多為漁民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持有,這一方面導致漁船管理困難;另一方面,漁民自有資金不足,也是漁船更新改造難以推動的原因之一。“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將繼續推動漁業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積極推進漁民合作經營,探索“企業+基地+漁戶” “企業+捕撈漁民專業合作社+漁船”“市場+捕撈漁民專業合作社+漁船”等合作模式,鼓勵漁民以入股、租賃、合夥等形式發展聯合經營或組建漁業企業;推動漁民、漁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加工流通企業等開展勞動合作和資本合作,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合機制,提高漁業組織化程度;鼓勵漁民淘汰近海小功率漁船,整合船網功率指標,以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建造大功率鋼質漁船。

廣州船院副院長何興介紹,與一般的商船不同,漁船的船東為漁民個人或合股,漁船產品的設計和建造在如何平衡安全、品質和成本的問題上難度更高。據介紹,該院在進行標準漁船設計項目過程中,專門針對漁民的使用需求進行了調研,發現大部分漁民對船舶的安全規範和建造標準不甚瞭解,廣東省內相當一部分漁船,不僅連最基本的通導、消防設備都沒有,甚至為了便宜,船舶的設計和建造都極為馬虎,船舶穩性不足,安全隱患嚴重。

“我們在進行標準漁船設計時,在保證船舶安全和品質的同時,盡可能滿足漁民的使用要求,通過調整設備選型、修改設計方案等方式,嚴控漁船成本。”何興表示,船企如果有意承接漁船訂單,也需要盡可能考慮成本問題。

此外,船企承接漁船產品也需要考慮風險防範的問題。業內人士介紹,與商業航運公司或大型漁業公司相比,漁業合作社、聯合經營的漁業企業這類船東畢竟在企業管理水準、資金穩定性等方面存在差距,船企承接這類訂單,需要做好風險防範,以防船東破產、棄船等情況的發生。

在“十三五”期間建立3~5個海外漁業生產、加工基地,新建遠洋漁船 240 艘,打造廣東新時期外向型漁業。

在養殖業方面,廣東省也將引導發展深藍漁業。據介紹,我國海洋養殖業主要集中在港灣和灣外10米等深線以內的沿岸海域,不少近海海域的過度養殖嚴重超過了港灣環境的負載能力,養殖業用海緊張,海灣水質富營養化以及沉積物和生物受污染影響了養殖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亟須向遠海發展。但目前深藍漁業的發展還存在不少科技方面的制約,廣東省希望通過對設施裝備、生產系統、保障補給等方面的諸多技術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攻關,到2020年建成1~2個深藍漁業示範點,打造設施裝備、作業生產、加工補給等多種作業模組相配套的深遠海漁業生產平臺,採取深遠海“錨居”和“遊弋”式相結合的漁業生產方式,形成規模化、工業化深藍漁業生產體系,集成構建示範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

業內專家介紹,海洋養殖裝備在漁業發達國家已得到廣泛應用,而我國在深遠海養殖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設計建造能力,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就承建了挪威深海養殖漁場。廣東省毗鄰南海,發展深遠海養殖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廣東省的船舶企業在深遠海養殖裝備建造、維護方面也同樣具備地域和建造能力的優勢。當地船企完全可以把握政策脈搏,積極考慮進入相關領域。《規劃》已經明確了將加大對漁船及船用裝備、網具、養殖機械設施、水產品加工設備技術的研發力度,加速推進節能高效漁業裝備的研發與應用,提升漁業設施化和機械化水準。

經營多元化 推進標準普及

一直以來,漁船多為漁民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持有,這一方面導致漁船管理困難;另一方面,漁民自有資金不足,也是漁船更新改造難以推動的原因之一。“十三五”期間,廣東省將繼續推動漁業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積極推進漁民合作經營,探索“企業+基地+漁戶” “企業+捕撈漁民專業合作社+漁船”“市場+捕撈漁民專業合作社+漁船”等合作模式,鼓勵漁民以入股、租賃、合夥等形式發展聯合經營或組建漁業企業;推動漁民、漁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加工流通企業等開展勞動合作和資本合作,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合機制,提高漁業組織化程度;鼓勵漁民淘汰近海小功率漁船,整合船網功率指標,以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建造大功率鋼質漁船。

廣州船院副院長何興介紹,與一般的商船不同,漁船的船東為漁民個人或合股,漁船產品的設計和建造在如何平衡安全、品質和成本的問題上難度更高。據介紹,該院在進行標準漁船設計項目過程中,專門針對漁民的使用需求進行了調研,發現大部分漁民對船舶的安全規範和建造標準不甚瞭解,廣東省內相當一部分漁船,不僅連最基本的通導、消防設備都沒有,甚至為了便宜,船舶的設計和建造都極為馬虎,船舶穩性不足,安全隱患嚴重。

“我們在進行標準漁船設計時,在保證船舶安全和品質的同時,盡可能滿足漁民的使用要求,通過調整設備選型、修改設計方案等方式,嚴控漁船成本。”何興表示,船企如果有意承接漁船訂單,也需要盡可能考慮成本問題。

此外,船企承接漁船產品也需要考慮風險防範的問題。業內人士介紹,與商業航運公司或大型漁業公司相比,漁業合作社、聯合經營的漁業企業這類船東畢竟在企業管理水準、資金穩定性等方面存在差距,船企承接這類訂單,需要做好風險防範,以防船東破產、棄船等情況的發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