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華文化的主流都是佛祖心髓的具體呈現

中華禪的發展, 須從達摩祖師說起。 達摩祖師于梁武帝時來到中國, 當時交通極不方便, 他在印度身為王子(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

很受尊敬, 他並非是為了生活而來化緣。 相反地, 他面壁九年只為了要等一個人──一個真正能夠續佛慧命、承擔大法的人。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 他等到了二祖慧可。

初祖何以不辭跋涉艱辛, 到中國來尋覓大乘根器?因為那時印度盛行拜物教、拜火教、多神教, 否定自我, 追求功利, 捨棄自尊, 自甘墮落, 依靠神祇, 自己不肯努力, 那是精神淪喪、正法滅絕的徵兆。 他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超人的智慧, 知道中國有大乘根器, 所以不辭關山險阻, 前來中國傳法, 傳法完畢, 又回南天竺去了。

達摩祖師未來之前, 中國已有“形而上學”;老子說“穀神不死, 是為玄牝”, 穀者──空, 神者──靈, 玄者──久遠以前, 牝是母性;意思是說:“一種空而靈、沒有形象的存在,

是一切生命的源頭, 為天地之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

孔子為《易經》作繫辭說:“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所描述的, 即是心的原態和作用。 《易經》乾卦上所說的“群龍無首”, 不是說天下大亂, 而是說每個人都是一樣, 都是至真、至善、至美, 沒有誰比誰高, 誰比誰差, 那是象徵陽剛, 沒有罪惡, 沒有絲毫陰暗面, 所以《易經》乾卦的最終理想就是《禮運篇》的“大同”。 而《中庸》“其為物不貳, 則其生物不測”, 又說“至矣!”──到了“無聲無嗅”、沒有相對、獨一無二的存在。 儒家的思想, 極高明而道中庸, 是有一套人生共同的生活嚮往和歸宿的。 此外, 尚有《莊子》的孔、顏坐忘心齋。

以上所說, 中華文化的主流, 可說都是佛祖心髓的具體呈現, 以此之故,

達摩祖師自西而來, 是有其原因的。

(選自耕雲先生《中華禪風的演變》, 1984年, 臺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